APP下载

从《红军不怕远征难》看董希文对“油画民族化”的探索

2021-11-27孙小童新疆师范大学

艺术家 2021年8期
关键词:民族化技法长征

□孙小童 新疆师范大学

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产生了“油画民族化”的美术思潮。在西方艺术的影响下,它激发了中国学者对我国本土艺术语言的研究热情。董希文的作品《红军不怕远征难》,是其在创作了《开国大典》后又一幅重大历史题材的油画。虽然这幅作品没有《开国大典》那样闻名遐迩,但是董希文高超的创作技法和成熟的艺术理论在作品中都得以充分体现。本文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为例,对董希文革命历史画的创作进行了研究,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员探究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董希文的艺术萌芽

董希文小时候非常喜欢画画,并且受到父亲董萼清爱好研究和鉴赏古物、收藏古代书画的影响,经常跟着父亲一起欣赏藏品、阅读古代诗歌等。不仅如此,董希文还喜欢研究中国古代的瓷器,对董其昌、八大山人等都有浓厚的兴趣。董希文早年间先后考入苏州美专、国立杭州艺专,师从林风眠、潘天寿等画家,他的艺术创作萌芽由此产生。

二、创作的前期准备

《红军不怕远征难》这幅作品描绘的是长征途中,红军进入草地后,晚上生火露营的场景。1935 年8 月,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右路军从四川西部的毛儿盖出发进入草地,这是长征途中众多险阻中最艰难的时刻,也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点。

在创作的前期准备中,董希文重走了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他沿途采访了许多红军老战士、居民等,获得了许多创作灵感。通过对红军长征路线的仔细调查和研究,董希文切身体会到了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辛。

在创作过程中,董希文对自己的油画技法进行了创新。他不再像之前的创作一样提前将技法想好,而是不局限于某一技法,把感情注入画作之中。他抓住最触动自己内心的对象去描绘,其运笔的挥洒自如与中国传统的写意画具有相似之处。正是这次写生经历,为《红军不怕远征难》这幅作品的创作做好了充分的前期准备。

三、写意用笔与油画的融合

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创作过程中,董希文将中国写意画的运笔与思想融入其中。画中描绘了一名青年红军战士正在熊熊燃烧的篝火旁烘烤着潮湿的衣服,露出了青年精瘦的背部;画面右下方,两名战士怀抱着枪背靠背坐着,彼此支撑着熬过漫漫长夜;画面远处的战士正在机警地放哨。在画作中,造型严谨的人物形象与写意性笔法结合得十分完美。

在这幅油画作品中,董希文把写意用笔融入油画中,使人物造型更加生动、真实。从画面中可以看到,以象征着胜利的橘黄色篝火为中心,前景的人物与远景的人物剪影形成了既相互独立又和谐统一的关系。画中人物的刻画准确形象:有的紧闭双目,养精蓄锐;有的趴在潮湿的草丛中朝着篝火的方向取暖;还有的正在吹着笛子来缓解饥寒交迫中失眠的压力。从战士身上破烂的衣服可以看到,他们已经跋山涉水,走过了漫漫征途,青年战士们虽然饱受皮肉之苦,但依然拥有着坚定的信念,疲惫的脸庞上仍然透露着坚毅的神情,传达出革命乐观主义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董希文将中国写意用笔与油画相结合,不仅精准地描绘出众多人物不同的神态特征、真实的长征环境,还表现出中国绘画写意式的运笔美感,使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四、“油画民族化”理论的诞生

“油画民族化”这一观点正式被提出,是董希文在1956年9 月全国油画座谈会上做的《油画中国风》的发言中。他强调中国画与油画的艺术共通性,认为中国画追求表现生命的本质,在油画创作中可以融合中国画线条的表现力及造型、色彩、结构的单纯特征。油画民族化绝不是技法的简单模仿,而是“中国精神”的实质。

长征作为世界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和革命战士保家卫国的决心。当《红军不怕远征难》的作品意义被曲解成革命的悲观情绪、被要求修改的时候,董希文没有妥协,他始终坚守着自己心中的艺术理想。在艺术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将“油画民族化”这一理论实践下去,继续努力探索中国油画的民族化之路。

猜你喜欢

民族化技法长征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爷爷的长征
长征八号,入列!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手绘技法表现
作品一
长征路上的“看齐意识”
服饰元素在油画创作中民族化意义的研究
秀秀台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