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斯特的标题音乐创作及多元艺术的融合

2021-11-27佟国玉

黄河之声 2021年17期
关键词:视觉艺术李斯特作曲家

佟国玉

一、魏玛时期的李斯特与标题音乐的渊源

我们说魏玛时期,是李斯特创作的巅峰时期。魏玛这座小镇中,充满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拥有着丰富的德国古典历史。李斯特在这座小镇生活的时光,是他艺术创作中的一个崭新的时期。魏玛时期是辉煌的,因为它有辉煌的文学作品做支撑。这时期席勒、歌德以及赫德共同以文学作为根基来建造了这座小城镇的文化底蕴。同样,魏玛时期是多彩的,因为有李斯特等作曲家的新思想。对于李斯特本人来讲,他是想基于自己对魏玛的了解以及文学艺术的辉煌,通过音乐这个媒介与载体,来创造魏玛时期的辉煌。

1848年,李斯特开始定居魏玛,这一时期正是他钢琴炫技生涯时期的开始。在此生活的期间,李斯特与柏辽兹、瓦格纳三人大力推崇前卫音乐(即先锋派音乐)。当一种新兴的音乐形式和新的旋律出现在大众面前时,势必不会进行的非常顺利。先锋派音乐也不例外,在先锋派音乐推崇过程中遭到了许多人极力反对,听不懂或者不入流音乐这类声音是中充斥着音乐界。但是在这种形势下,他们依旧不放弃,因为,不断地普及总归有人会去支持。就这样,很快他们成立了新德意志乐派。在1857年,李斯特给母亲写的书信中,他提及到:在魏玛生活的时期,是可以帮助自己艺术道路的前进的时期。在他看来,魏玛时期所有文学艺术的发展,都能够为他的艺术创作奠定基础。例如:李斯特认为,歌德的精神不仅体现在文学范畴之内,还能够扩展至艺术界,作品之中所蕴含的内涵和道理能够促进人们道德感的提升。他的音乐理想也非常伟大,他不仅仅是创作音乐,他还希望通过音乐,对人们进行教化,正如歌德将剧院看作教化大众的地方一样。李斯特认为,剧院不应该只是进行盈利,还要承担起魏玛文化建设的责任,既体现魏玛小镇的文学和音乐,又能呈现出严格伟大的作品。李斯特在魏玛时期的音乐创作,将这座小镇的文化升华到了一种极高的程度。古典魏玛精神中对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强调启发李斯特思考音乐的社会意义:前卫音乐不是隐藏在学术象牙塔中的高雅艺术,而是通过与听众的交流来实现社会启蒙的任务。

这一时期,李斯特创作的交响诗开始在魏玛宫廷剧院进行演出。例如《普罗米修斯》,这部作品最初是以序曲的形式,在歌德和席勒、赫德的纪念场合进行演出。李斯特这样设计是有自己的意图的,他想通过这些交响诗,重新燃起听众们对于历史和文明的尊敬,以及对于未来美好的愿景,这也与李斯特标题音乐中所倡导的音乐的“立即性”相呼应。所谓的“立即性”,用刘彦玲老师文章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能够通过一部作品让作曲家与听众之间产生立即的沟通是李斯特对标题音乐的重视甚于纯器乐曲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李斯特来说,器乐作品让听者一头雾水,正是因为作曲家没有为听者提供理解乐曲含义的方法,由此引出了标题的使用,以及这类作品创作的重要性。

魏玛时期的文学基础为李斯特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在其创作的基础上,将音乐与文学相结合,同时,融入歌德、席勒文学作品中带有哲学性的思想,进行标题交响诗的创作,也突出了李斯特的立即性美学。

二、李斯特的标题音乐创作

标题音乐为何被称作为标题音乐?标题音乐存在的标志是什么?加了标题就属于标题音乐范畴了吗?在几个问题在笔者写作过程中始终萦绕左右。首先,笔者认为,标题音乐的创作,表面上看与纯音乐的比较是加入了标题音乐,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音乐的“标题性”。何为标题性:即所创作的音乐本身具有文学性的构思的含义。所加入的标题对于这部作品以及其中所借鉴的一些文学内容有着明显的联系与指向性。这也是纯音乐与标题音乐创作的主要区别。也并不是像大家所认为的,具有标题的就是标题音乐,我们还要看其是否具备标题性。当一个作品具有标题且音乐本身具有“标题性”时,才被称之为标题音乐。标题音乐的产生,是基于为作曲家与听众建立更好的沟通,通过这首标题音乐作品,听众能够从中获得作曲家想要表达基本信息,或者是听众能够听懂其中所蕴含的作曲家的精神向往或者是所引用载体的内在含义,这才是被称为标题音乐的意义所在。

标题音乐审美的前提是基于纯器乐与文字等非音乐元素相联系的原则,而标题音乐创作正是以李斯特、瓦格纳、柏辽兹等人所拥护的“新德意志乐派”所倡导的前卫音乐。在1855年,在为柏辽兹《幻想交响曲》所写作的文章《柏辽兹级其哈罗德交响曲》,在赞美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的长篇散文中,李斯特明确指出,音乐与文学的联姻是新音乐的基石和基础。他强调,作为作曲家,就应该用音乐来反映德国或“世界”文学,积极参与当时新的、多元化的文学发展。这种参与是将文学和音乐结合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作为一种表现的过程。在这种统一的过程中,标题——为抽象的音乐加上了“诗意的理解”。

李斯特的标题音乐创作可以分为交响诗、标题交响乐、标题小品等。交响诗是李斯特首创的单乐章形式的乐曲体裁。

三、标题音乐创作中的多元互动

(一)音乐与文学的互动——以《但丁奏鸣曲》为例

音乐与文学的互动,在李斯特的作品中,多是体现在以歌德、席勒等人的诗歌作品作为文学题材,从题材中寻找灵感和设计,然后加入作曲家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力。同时满足作曲家个人对于标题音乐创作的想法。

《但丁奏鸣曲》是李斯特《旅行岁月》第二卷的最后一首,也是最为庞大的一首曲子。李斯特在前人的基础上,将奏鸣曲形式与传统的多乐章器乐形式相结合,创造了这样一个单乐章结构。李斯特的标题音乐数不胜数,但是他为每一首音乐都赋予了极强的文学意义,无论是交响乐还是钢琴曲,都是在但丁、歌德等文学大师的影响下创作的,他试图在音乐中阐明他们诗歌中的伟大思想及精神内涵。在《但丁交响曲》这部作品中,与其说但丁对地狱之门的描绘,不如说是诗人为这些灵魂的祈祷。李斯特就抓住这一点,通过钢琴与文学的结合,专注于对地狱的内在和心理描绘。但丁奏鸣曲是最好的音乐处理作品之一,它代表了浪漫主义时代最受人喜爱的主题之一:灵魂分离的痛苦——尤其是理智理想主义与无拘无束的欲望之间高贵本质的激烈冲突。

(二)音乐与文学、雕塑以及视觉的互动——以《沉思者》为例

《沉思者》是收录于李斯特的《旅行岁月》第二辑中的作品。1838年,李斯特完成了《沉思者》的创作。《旅行岁月》第二辑相比第一辑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第二辑中的作品大多以意大利的视觉艺术作品和诗歌为主。《沉思者》就是以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为灵感,将古典主义的艺术融入到其所拥护的前卫音乐创作的先锋作品。

提到《沉思者》,我们都知道这是米开朗琪罗的一个雕塑作品,那么李斯特将其创作出来,是将音乐与视觉艺术以及雕刻艺术相互融合。视觉艺术与音乐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视觉艺术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不需要刻意的去博取大众的喜欢,就可以在大众之间达成普遍的共识,这个东西呈献给观众之后,它的美与丑,便会一目了然,不会因为你赋予它内涵,它就会变得美丽,令人赏心悦目,同样,也不会因为你没有融入某些文化政治因素,观众们就会失去对它的喜欢,就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卢浮宫,它的宏伟和外观的美感,是我们每一位见到的人都会感叹的。但是音乐却没有像卢浮宫那样如此庞大的展示领域,为听众去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欣赏音乐作品的机会,音乐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聆听,以人文主义的视角,去欣赏每一位作曲家的作品。尽管视觉领域和音乐领域二者各有其自身的表达范畴和语言特征,但是李斯特还是认为它们在概念之间存在着互通性,即:音乐语言可以利用其它媒介被大众领会,其他艺术也可以通过音乐这个载体被大众理解。正是因为李斯特认为这种互通性的存在,他才想通过某个艺术作品去理解另外一种作品的具体内涵。因此,李斯特得出,音乐与绘画、雕塑、文学的意义可以互相对照,彼此结合,以一种艺术的整体性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李斯特心中,所谓的这种艺术互通性,主要是从艺术本体的角度出发。我们前边提到,作品的表达范畴和语言特征,那么首先就表达范畴来看,李斯特将视觉艺术和音乐作品最大的不同点界定在了对于内部情感与外部轮廓的描写之上。音乐所进行的是内部情感的表达,而视觉艺术作品像绘画、雕塑、建筑等,则是对于物体外在轮廓的模仿。这三者当中,绘画应该是属于最抽象的了,那么音乐就算与绘画相比,哪怕是最优秀的作曲家,也难以做到对于形象具体的表达。

在李斯特《沉思者》当中,他对于视觉艺术与音乐的互动是有个复杂的过程。他会利用文字部分来交代具体的事件,通过标题或者赋予其一段诗文来描述主题中的细节。沉思者雕像表达的氛围是犹豫的、冥想的,面部表情中还略带一些感伤。为了表达这种情绪,李斯特运用的是低音域的连续八度的进行,通过缓慢的步调带出主题;同时,低音的低沉加之宽广的音域,又带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那么,伤感之情如何体现?李斯特的巧妙地运用了葬礼进行曲的附点节奏,为作品增加了忧伤感。

虽然演奏出的声音不能像雕塑般立体,但是乐曲做表达出来的凝滞感,能够让我们联想到静态展示的雕塑。

音乐是不断往前推进的,在这个过程中曲式也是不断展开的。乐曲逐渐呈现出拱形的旋律线条,左手也从一开始的和弦变为走路低音,然后再回归和弦。右手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也做了类似处理,在最后主和弦中运用了加厚织体。整个作品呈现一种ABA式的结构。三段式的结构也预示着音乐中的时间性进行和叙事性,标题与这种暗示的结合,间接成为了丰富文字表述的主要媒介。在这部作品中,李斯特运用的是雕塑家米开朗琪罗的四行诗。四行诗本意的内容是表达主人公对于世事的不公,后两句所表达的是对于黑暗社会的讽刺。《沉思者》与四行诗与音乐的结合,是完美的。他通过音乐本身的织体和节奏表达了沉思者忧郁的情绪,音量的变化体现情绪的不安,三部曲式的运用展现了主人公心境的变化,最后引用的四行诗则直接性的运用文学表达出了对于世事的厌恶。在雕塑领域无声的沉思者,成为了音乐领域中具有性格特征的主人公,通过这首作品,让听众了解了主人公的性格和情绪。

结 语

李斯特将各式各样的艺术相互融合,进行一种互动式的体现,是标题音乐美学的一个新的实践。艺术互动不仅体现在三者结合的整体性中,也体现在各个媒介的相互依赖性中,更体现在古典与浪漫的串联,将米开朗琪罗这一古典时期的创作者,与浪漫主义新时代的音乐创作相联系,转换成音乐语言,赋予其生命力并重新解读。同时,李斯特的标题音乐创作,也为后世作曲家提供了可借鉴的作品以及可以吸收的经验,对于西方音乐发展的道路,有着开拓性的意义。在当下,我们西方音乐史的同学去研究标题音乐,也会有迹可循,我们不该只局限于音乐这一个领域,多种领域的结合,也促使我们去探寻一些音乐美学或者整个艺术领域与我们音乐所相关的问题,也许是歌词,也许是绘画,也许是人文主义,这些内容的结合,都将为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提供更多理解的途径。■

猜你喜欢

视觉艺术李斯特作曲家
“身必由己”的艺术家——旅美中国作曲家梁雷的艺术人生阅读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自媒体时代下视觉艺术对当代青年文化生活的影响与思考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长大可当作曲家
书封与现代艺术
猫咪成长史
作曲家
保持肃静
爱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