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播音降调问题及对策
——以电视专题片解说为例

2021-11-27

记者摇篮 2021年5期
关键词:专题片稿件对象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广播电视播音中一度出现“不喊不革命”“调高情亦高”的现象和思潮。进入改革开放后,那种空喊大话、声嘶力竭的现象明显减少了。但随之也产生了“调降情亦降”“声虚气亦虚”的现象,为降调而降调。

那么如今,降调问题还存在吗?还有必要重提降调问题吗?

观察和收看当今一些节目,尤其是许多电视专题片的配音解说,调子确实降下来了,而且降得不可谓不彻底,但给人感觉故作低沉、平淡无味、窒息压抑,有的像是在自然自语,有的像是在说悄悄话,令受众不得不屏住呼吸、竖起耳朵,才能大概听得清。这样的降调,这样的播音,其传播效果还会令人满意吗?

下面笔者就播音降调问题展开论述,结合当下播音现状和自身播音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应对降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播音降调应该做到“无一字无依据”

播音作品的成败与否,最关键的就是要看是不是从稿件的内容出发。要以稿件的内容为依据,以稿件的主题为表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些人播音时“睁眼看稿不动脑,张嘴念字不动心”,只顾自己机械式地播音,应付差事,哪里还有什么好的播音表达效果呢?

正像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创立者张颂教授指出的那样,“为降调而降调的表现之一,就是脱离了内容,失去了依据”。

许多初学播音者,为了努力向成熟播音者靠拢,或者为了显示自己的老练持重,不管什么样的稿件,都是用厚重低沉的声音、不紧不慢的语速。哪怕是令人欢欣鼓舞的捷报、使人兴奋的喜讯,他们也是使用如此低调低速的方式进行表达,至于播出后的传播效果如何,好像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这恐怕就很难令受众满意了。

二、播音降调应该做到“无一处无变化”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世界上的事物,因为都是矛盾着的,都是对立统一的,所以它们的运动、发展都是波浪式的……这是事物矛盾运动的曲折性。”

有声语言的有效表达和有力传达,也离不开把握思想感情的曲折性和声音形式的波浪式,因为只有曲折性和波浪式,才能使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表达更生动、更精彩、更灵巧、更自然。

纵观当今的广播电视播音和主持,绝大多数在坚持和实践着这样的有变化有波浪的有声语言表达方式。但那种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低沉的调子,无精打采,毫无变化,和尚念经式的播音,也不时地出现在广播电视节目尤其是电视专题片的解说中。调子是降下来了,可听起来是那样平淡,感觉是那样呆板,语调也是那样僵直……这种无声音变化、无感情起伏、无语调错落的播音,在那些旅游风光类、历史考古类、科普知识类、人文地理类等的电视专题片的解说中非常普遍。要知道,如果没有精彩画面烘托和屏幕上的字幕提示,这样的配音解说绝不会让受众专心地、心情愉悦地静下心来倾听的。

有句话叫“文似看山不喜平”,有声语言表达也是这样,没有起伏变化的平淡僵直的语言,是不会产生积极的动人的表达效果和理想的传播效果的。

三、播音降调应该做到“无一言无对象”

张颂教授在谈到播音降调的问题时,针对播音缺乏对象感的现象,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了降调而降调的播音,往往失去对象感……降调而无对象,犹如自言自语,听众会觉得你的话与我无关。”这可真是说到了“痛处”,戳中了这类播音方式的“软肋”。

试想,你的配音和解说作品,如果完全不顾受众的感觉,从头到尾好像都是在自言自语、自说自话,就完全疏远了你和受众的距离,从而形成了“我说我的,你干你的”这样一种令人难堪的传播窘境。播者与受众之间好像隔着一堵墙,从而形成了互不相干的“两张皮”,这与当初播音表达目的和传播预想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想真正避免这种播音与听众之间互不相干的“两张皮”现象,克服掉这种没有对象感的播音陋习,就要做到“心中有人”;把每句话既能送到受众的耳朵里,又能送到受众的心坎上,进而打动受众的心弦,触动受众的心灵,那么这样的降调才能真正焕发活力,才能切实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四、播音降调应该做到“无一处不清晰”

当今的一些播音,尤其是一些电视专题片的配音解说,不但降调降得够低,而且用气发声严重“脱实向虚”,既像是有气无力的呻吟,又像是故意不想让别人听清的悄悄话。他们播音解说的清晰程度,大多时候竟然不及专题片里被采访对象——普通人说话的清晰程度,这实在是有失专业播音工作者的身份,使人生厌,令人反感。

我们之所以主张不要为了降调而降调,其中要研究和解决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就是由过度降调而导致的语言清晰度下降、严重影响有效信息传达的问题。

五、结语

一部好的播音或配音解说作品,不但语调适当、感情充沛、逻辑感强,而且还要让广大受众即使是在不看字幕的情况下,也能较为清晰明了地接收到完整的播音语言信息。

“降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只是为了更好地为宣传目的服务,只是为了‘使人愿意接受’而被我们赋予了存在的价值。”对此,新时代的播音主持人员应该牢牢铭记于心。

猜你喜欢

专题片稿件对象
神秘来电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浅谈新闻及专题片中的同期声采访拍摄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