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正义视域下多民族城市社区的文化营造
——以成都市蜀汉街社区为例

2021-11-26魏若竹

魅力中国 2021年22期
关键词:蜀汉正义营造

魏若竹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南民族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225)

一、相关概念

(一)空间正义理论

自然空间在与人类社会的互动中不断建构,进而形成具备社会属性的社会空间。空间正义是社会正义理念在空间维度上的体现,注重维护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公平占有、利用空间的平等权利。追求“正义”的讨论源于现存的“不正义”,在城市空间中体现为领地正义、环境正义、城市化问题、地区公平、少数群体、多元文化等。

(二)社区文化营造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城市的基本单元。社区营造的实践起于英国,兴于日本,中国语境下的社区营造则可以解释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居民参与的,通过对社区空间和生活共同体的再造与重塑,实现社区复兴的社会治理实践。通过横向多领域与纵向深层次的有机协调,营造独特的社区文化,是社区营造的实践要素之一。近年来,成都的社区营造成果蜚声在外,通过社区空间中制度与文化的重构,赋予社区自然生发的蓬勃精神活力。

(三)城市多民族社区

不同民族的居民拥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其成长的环境、养成的习惯也各不相同。许多学者对民族社区的特性作出相关论述。如孙立平认为,民族社区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的特性;李晓霞、赵建斌则从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信仰和意识等方面对民族社区进行阐释。如何基于城市社区的共性与多民族社区的个性,从维护空间正义的视角出发,提高少数民族居民在城市社区空间中的参与感与归属感,实现文化的社区营造,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

二、多民族城市社区的社区文化营造——以蜀汉街社区为例

(一)社区概况

蜀汉街社区属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道,辖区面积0.28 平方公里,居住着汉、藏、蒙、回等36 个民族,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城市社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西藏、川西等少数民族地区办事处就设立于此,加之邻近的西南民族大学的影响,使之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风貌。多民族社区中,社区居民有着较强的异质性。而研究者普遍认为,社区居民的身份是邻里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社区居民的异质性越高,则社区凝聚力越弱。构建和谐发展的民族社区,是社区营造的重要方面,也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体现。

(二)蜀汉街社区文化营造中的文化符号

“观念是事物的符号,而图像是观念的符号,符号的符号。”视觉符号通过物质载体刺激受众的视觉、被受众所感知。蜀汉街社区通过凸显文化特色,将文化符号融入社区文化营造的各个方面。1.民族文化。蜀汉街社区中分布着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区,社区街道上聚集着民族工艺品、佛教用品商店,随处可见身着民族服饰的居民,其独特文化氛围在其他地方很难体验到;多样的文化活动是发展社区文化的重要方式,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与风俗习惯为社区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础。活动信息通过综合服务站宣传、党员小组宣传等方式,有效地传达到每户居民。2.三国文化。除了民族文化以外,三国文化也是蜀汉街社区重要的文化符号。蜀汉街一带邻近成都著名景点武侯祠、锦里,是打造三国文化旅游街区,展示成都多元文化形象的重要窗口。蜀汉街社区对原有的老旧院落进行改造时,进行了富有特色的社区文化营造,仿古风格的街道与三国文化浮雕长廊,都体现着浓郁的文化气息。目前,打造三国文化街区是蜀汉街社区文化营造的重点工作之一。蜀汉街社区将三国文化符号融入场景建构的实践,改善了社区居民的人居环境的同时,也吸引了游客,提升了商户经济效益。

(三)多民族社区文化营造中空间正义的缺失

一方面,民族街区与周边存在分异,缺少文化间的沟通交流。蜀汉街社区的街道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社会空间的分野,一墙之隔的少数民族居民聚居的街道,仿佛与周边繁华的景区是两个世界;另一方面,在社区文化营造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一种非主流文化,常常被置于被“打造”的客体地位,局限于载歌载舞的节日活动,重视浅表形式而忽略了其内在价值。社会空间是社会关系的体现,透露出社会资源的分配与不同文化的话语权差异。这种看似接纳与尊重,实则以俯身而下的姿态进行的文化形塑,也是空间视角下非正义的体现。居民交互与文化空间的隔膜正显示了社区文化营造中空间正义的缺失。理想的、具有包容性的多民族社区文化应该是彼此交融、相互嵌入的,通过进一步推动在各民族文化的异质性中建构起一个同一的、平等的、具有文化归属感的整体,进而实现多民族社区文化空间的正义营造。

三、基于空间正义视角的多民族社区发展分析

(一)尊重城市空间的多样文化,体现社区营造的空间正义

文化是不同民族的共同记忆与归属感的心理追求。它既体现在民族成员的日常生活上,也体现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状态与社会联系中。要在多民族社区中形成一个具有向心力、凝聚力的共同社区文化,就必须在建构公共文化价值的同时,尊重每个民族的文化,消除空间的文化歧视。尊重每一个民族的风俗文化,提高社区凝聚力与居民归属感,是多民族社区必须面对的问题。基于空间正义的理念分析解决问题,通过社区认同增进社会认同,提高城市社区治理水平,增进居民幸福感,方能最终实现各民族团结友好、互信共荣的理想目标。

对于社区居民而言,要在了解、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提高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对社区文化的归属感;对于政府而言,要平衡社会、社区、当地居民的利益,公正合理地进行空间资源的分配与再分配,改变以政绩成果为导向的功利性政策,确保各民族社区居民公平占有、使用空间资源满足需要、实现发展的权利;对于社区及自治组织而言,要发挥在社区文化营造中的主体作用,积极解决可能存在的冲突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保障社区居民空间参与机会,维护文化营造的空间正义。

(二)基于文化形象视觉识别理念,打造沉浸式的文化氛围

城市形象视觉识别理论认为,城市形象的视觉识别实际上就是对城市的符号化识别。社区作为城市的构成单元,这一理论亦可为社区营造过程中社区文化符号的打造与文化氛围的构建提供指导与参考。地域文化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史,现代城市社区景观要想经久不衰,就必须根植于历史文脉与地域文化的创新性探索,将其文化内涵延伸发展成现代城市社区文化营造的元素符号。

城市公共空间是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是文化符号实体化的重要载体。蜀汉街社区中的三国主题墙壁浮雕、民族风格的商家店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给人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在社区文化营造过程中,要在本土文化基础上,平等接受、精选社区空间中各民族的多样文化,通过对文化符号的设计与重构,使地域文化与现代城市社区景观相融合、历史文脉与大众潮流相融合,构建良好的现代城市社区景观空间,打造富有记忆点的社区文化氛围。

(三)转变标签化的刻板印象,通过文化融合增强社区文化认同感

因为特定人群所在的区位而强加给他们文化、经济和政治上的偏见所形成的空间歧视是空间不正义生产的基础之一。处于较为弱势地位的文化群体及其文化社会空间往往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主流文化的同化,而其保存自身文化面貌的过程则往往造成了与主流文化的隔离。同时,多民族聚居区往往会与一些不甚正面的刻板印象相联系,这些负面标签的存在也是民族文化融合互通的一大障碍。在进行社区文化营造的过程中,发掘民族文化中的正面价值与闪光点,而非一味地强调“神秘”与“特色”,既是在社区中构建统一的社区文化的要求,也是尊重各民族居民空间权利的要求。

因此,在多民族社区文化营造的实践中,要从空间正义的视角出发,公平地保障各民族居民的城市空间权益,平等分配社会公共资源,提高社区公众参与度。以尊重、包容的态度对待具有异质性的不同民族文化,而非将民族文化作为被观照的“他者”来对待;真正地以平等的角度看待不同的民族文化,而非以俯视的态度提供特殊待遇。在蜀汉街社区的社区文化营造中,既要注重汉族主体文化符号即“三国文化”特色,也要发扬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独特文化风貌,通过文化的交互与融合增强社区文化的凝聚力。

猜你喜欢

蜀汉正义营造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诸葛亮死后留下四位人才 他们力保蜀汉江山30年
蜀汉刘禅的治国举措及其成因
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