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井娱乐艺术蕴含的设计思想

2021-11-26范怡君

魅力中国 2021年22期
关键词:造物舞龙民俗文化

范怡君

(湖南工业大学 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娱乐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个民族的娱乐形式也映射出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中国艺术精神》一文从中国传统的角度探讨艺术的精神,认为庄子的“道”正体现了这一点,而“道”又体现了“游”的生活态度,“游”的思想理念不仅形象描述了古人对待物的态度和对待娱乐的看法,也道出了古人通过造物反映出的精神追求。文章希望借鉴民间传统玩具这个特殊的载体,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造物智慧,深入了解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

一、市井娱乐造物思想分析

(一)娱乐与图腾崇拜

中华民族把“龙”作为吉祥之物,在各种娱乐活动上都有明显的体现。“龙”是华夏人民历来所崇拜的图腾象征,古人把“龙”看成能行云布雨、祈求福祉的祥瑞之兽,每逢久旱不雨时,便以舞龙的形式祈求降雨。在我们的心目中,龙是祥瑞的灵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在沿海一带,渔民皆立龙庙祭拜,以求风调雨顺,而这里关于龙的神话亦特别多。举行仪式时,巫师模拟龙的姿态舞动,向天祈雨,这就是舞龙的最初起源,从祭祀演变成娱乐方式则是后事。龙舞历史悠久,在汉代已经有了完整的舞龙体系,舞龙有上百种,表现的形式变化万千。舞龙能流传至今,与其集体性、娱乐性和观赏性是分不开的,舞龙活动少则一两人能完成表演,多则以团队为整体,可参与人数上百,热闹非凡。龙的姿态千变万化,观赏者狂欢庆贺,锣鼓齐鸣,这种盛极一时的场面,极为鼓舞人心,因此,舞龙成了璀璨的华夏文明中不可缺少的篇章,也展现了华夏民族的豪迈气魄。

(二)娱乐与民俗文化

民俗是关于制度、文娱、生活、信仰生产、等方面的民间活动,是一种民族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现象。任何民俗文化都有其发生、传承、演变,或者消亡的过程,某些民俗文化经过历史河流的洗刷,虽然表面上保持原样,但内在性质却已经发生了改变。有的民俗文化逐渐向游戏的形式过度,民俗意义往往也藏于市井娱乐之中。从民间风俗形成的社会形态来看,中国很早便进入农业社会,再加上封建社会重农抑商,人们对于农事活动十分重视,强调天时地利,顺天而行。因为不能够正确理解和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以及自己本身同自然界的关系,天时往往被解读为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季节变化上,人们常以举行祭祀的形式来祈求风调雨顺,从而形成了岁时祭祀的传统,充分地显现了老百姓利用自然节令顺应自然规律的朴素行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都逐渐成了民俗文化的代表符号。同时,由于造物技术的成熟和思想意识的丰富,人们不断地建构着自身的精神世界,并拥有了把丰富的精神生活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力。通过民间器物,向天祈福,表达人们对幸福共同的追求心理,逐渐丰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三)娱乐与军事

娱乐似乎和严肃的战争扯不上任何关系,前者带来的是身心上的愉悦;后者伴随着生命的消亡,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规范。战争并非毫无章法的乱战,法度十分严明,如同参与游戏一样,规则是严肃的,参与者都需要遵守这种规则,一旦有人违反就会受到惩罚甚至被驱除出局。游戏的形式就是模拟战争的形制,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棋类,比如象棋棋局的变化和规则已经给我们传递了足够多的信息。中国象棋不同棋子对应的身份等级地位和用法都反映在了象棋的开局布阵和行棋规则上,这就是对战场局势最完美的映射。围棋在中国古代称为弈,春秋战国时期广泛流传,博弈代指下围棋,因围棋游戏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所以博弈也衍生出“对策”和“运筹”的意思。在原始社会初期,因为空地多,各地居民并无冲突,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移民,部族之间抢占地盘,包围吞并的事态愈演愈烈,围棋便是用来模拟部族之间的演变历史,从围棋的起源说也能看出战争和娱乐的关联。

(四)娱乐与自然、劳动

从民间作品形成的历史原因出发进行分析,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与自然有着密切关联,他们对自然现象有着深刻体会,生活受自然现象的影响颇深。古人讲究天时地利,顺天造物,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对民间娱乐造物观影响深远。

《燕京岁时记》[1]中写道:“十月以后,寒贱之子,琢石为球,以足蹴之,前后交击为胜。”如果说石球就是蹴鞠的原型,那么在十万年前就已经有迹可循。从造物思想上分析,石球最初是居民用以掷击野兽,或系在飞石索上猎取动物的工具,作为生活用具,它的形状因为使用中减少阻力的需要,球形是最适合不过的。后来石球慢慢发展成蹴鞠,演变成娱乐方式,这时在原来球体的基础上,弹性和柔软度、重量也成为重要的属性,因而材质和结构也进一步改变,由实心变为中空,由硬变软。

从人类文化学角度来说,人所缔造的文化也可以说是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轨迹。某些娱乐活动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类劳动的需要,造物的目的也在于此,它本质上是文化性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人类的造物和造物活动与文化的发展同步,是同源的关系;人类通过造物和造物活动创造了一个属于人的物质化的文化体系和精神文明世界。

二、市井娱乐游戏性分析

(一)变化性

娱乐体现在人与物的互动中,观赏性玩具与人多作为精神情感上的交流,而作为娱乐玩具与人互动更多是直接来自游戏的变化,要想了解娱乐用品的变化,对于游戏性的分析便显得至关重要了。关于娱乐是什么,说法众多,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生理需求列为基本需求,衣食住行是生存的前提,而娱乐则是更高等级的需求。虽然娱乐的高强度的吸引力就生物学解释也难以说明,但刺激我们不断尝试、沉溺的便是娱乐赐予的乐趣。娱乐进行的必要条件——互动,有“动”便是有变化,变化是乐趣的根源,任何声音的响动、形态的改变,都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世间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的,娱乐的过程中游戏和人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人通过可操作的、变化的玩具自娱自乐或与人同乐,在预料下一步的情况下行进这一步,直到游戏结束,游戏者都会处在一种紧张、期待、等待的氛围之中,随着局势而产生情绪、身体上的一系列变化,并且完全沉浸到游戏中,潜意识被游戏规则所掌控。因此娱乐戏一旦失去了变化便失去了生命力。

(二)流传性

纵观流传至今的民间传统娱乐形式,如风筝、博弈或是花灯、舞龙等无不是集体性娱乐活动,或者是极具观赏性的娱乐活动。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人们会表现出赞赏、激动、惊叹、沮丧、愤怒等各种情绪,心理压力得到充分的放。而集体性则是传统民间娱乐得以流传的一个重要因素,集体性娱乐活动带来的影响永远胜于自娱自乐。

北宋司马光曾模仿战国时期七国争雄的场景,设计了“七国象棋”,但因为行棋过于复杂,不易掌控,因此,没流传多久便销声匿迹了,当然七国象棋的失传,并不在于其集体性的缺失,而是规则的复杂性从而导致参与者在数量上的劣势,进而形成传播普及的难度,情况还不仅仅如此,如麻将的规则同样复杂,但仍然流传至今还被誉为“国粹”,这其中还存在一个“时代性”的问题,“七国象棋”因其对于战国时期的映射,使得其在时间的迭代中也随着那段历史消亡。纵观流行的民俗娱乐,似乎显少带有“历史时代性”的特征,也就不难理解,传统市井娱乐能流传下来的娱乐形式定是具有集体性或者观赏性,同时游戏规则普遍比较容易接受,并且不受历史格局的限制的。

三、结语

中国传统娱乐方式的起源和发展在原始艺术、宗教巫术、民俗习惯、自然劳动、军事战争等因素中都有迹可循,从中可见中国传统的造物之初蕴含的文化基础。数种不同的娱乐形式和传统玩具的制作中也能体现中国古代造物过程中蕴含的朴素智慧。文章探究市井娱乐中蕴含的深层文化含义,了解娱乐用品的造物是如何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以及人、物之间的互动,进而解析例举对象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希望能对当代快节奏的生活态度有所启迪。

注释:[1][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61:93.

猜你喜欢

造物舞龙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汲古怀远造物归真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中秋舞龙
舞龙舞狮进校园
以木造物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