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觉联动教学法在幼儿音乐课堂中的创新实践
——以C市两所幼儿园为例

2021-11-26何柯锋

河北画报 2021年20期
关键词:教学法音乐艺术

何柯锋

(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

一、“多觉联动”—联觉

(一)“联觉”释义

“联觉”被解释为“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感官的联动反应”,“联觉”一词是由钱钟书先生译自Synesthesia,该单词来自现代拉丁语。“Syn”意味“一起”“融合”。直译即为共同的感觉,又称之为“通感”。按照我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中的条文显示,“联觉”是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

(二)多觉联动教学法的提出与界定

1.多觉联动教学法的提出

多觉联动教学法的提出是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文学博士崔学荣于2018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国民音乐教育大会上开展的一场《多觉联动教学法》工作坊所提出。之后经过多次在高校开展本科生、研究生教育类课程,在职中国小学老师的培训以及社会各培训中心的实践与反思而形成。

2.多觉联动教学法的内涵

多觉联动教学法是一种调动身体多感官参与音乐学习,发挥动觉、视觉、触觉、嗅觉等与音乐听觉艺术的联动效应,并采用听、说、动、唱、演等形式学习,理解,表达音乐的教学方法。其内涵在于始终倡导音乐参与的全身性,以身体各感官感知为基础进行整个音乐学习。

(三)多觉联动教学法在幼儿阶段使用原则

首先,多觉联动音乐教学法的提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联觉”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并为多艺术,多感官融合教学的模式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本文就幼儿音乐教育的角度上来看,多觉联动教学法的使用目前还存在一定待解决的问题和必须遵循的原则。

1.素材的选择

“多觉”意为多感官,也就是说可选择的材料尤其的多,涉及到的艺术门类,学科也极为丰富,那么在素材的选择上就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渐进性。首先,素材选择必须遵循幼儿的心生理发展特点,内容需符合幼儿的生活、行为、活动参与。

(1)遵循幼儿心生理发展特点

素材的选择必须遵循幼儿心生理发展特点,内容需尽可能的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行为、活动参与。再此基础上发展幼儿的先验知识,巩固其生活经验和行为能力。例如在中、小班阶段选取教学素材来自于物理学、社会学角度的音乐材料,其歌词意义与和声色彩远超出了幼儿的欣赏水平则更不利于教学。

(2)采用情境专题式的教学设计

在幼儿音乐教学阶段的教学设计中,尽量遵循一课一专题的模式,以情境化贯穿整个教学设计,以游戏情境作为学习导向;以渐进式教学为核心。教学设计中包含有静有动的教学步骤,合理分配教学的高潮与总结。在多觉联动教学法的运用中,更应该遵循情境专题式的教学设计,为孩童的感官联觉设定一定的环境,提供联动的机会。

(3)以音乐艺术为主的素材导向

在多觉联动教学法的使用中避免不了利用多感官进行教学,那么教师可选择的教材、素材相对更加丰富、宽泛,更容易存在逐渐脱离音乐主体的问题,从而偏离音乐教育的核心。更好的情况是依托多觉艺术的素材作为课程的导入或预设,最后导向到音乐本身,回归音乐元素,听觉艺术的教学。

(4)多元化音乐文化选择

当今世界国际交流愈加频繁,理解并感受多元文化成为时代主题,在优秀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应当放眼优秀的多元音乐文化,借此培养孩童的文化理解能力、艺术鉴赏能力以及审美感知能力。打破以西方音乐体系为核心的问题,保证不同风格、特点的音乐欣赏,在课程中包含一定的民族乐器、非母语歌曲、文化风俗的内容。

2.教法的使用

多觉联动音乐教学法下的幼儿音乐课程,不仅仅只有多觉联动的教法的使用。在教学的过程中亦会吸纳国内外优秀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方法,如在律动与音乐结合的教学中,常常结合瑞士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在打击乐器的教学中会运用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嗓音开发与多声部训练中常用柯达伊教学法。好的教学法不是相互排斥,在当今的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中,各大教学法、教育体系已呈现出融合的态势,教师根据所授课程的具体情况而选择教学方法的搭配,教育体系与教学法的融合也使得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和发展。

3.评价的标准

多觉联动教学法理念下的幼儿音乐课程,是综合性的艺术课程。也就是以音乐艺术为核心的综合艺术课程,其包含有舞蹈、造型、美术、生物、地理、文学等等学科性的综合感知。当然,如此庞大的学科涵盖使得部分教师望而生畏,更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如何评价。实际上音乐艺术中包含的文化现象就能够解释为何音乐能够与如此之多的学科产生联系。音乐诗歌中包含文学特性,音乐的起源说中包含着祭祀舞蹈;音乐中的强弱、色彩、高低包含一定的物理学知识;音乐的地域文化特征中包含有地理差异...这里的综合性教学并不是要牢牢抓住跨学科的死角,而是找寻跨学科中能够与音乐艺术产生联系的关键点。此课程的评价也主要由这些关键点的理解和参与作为基础。因此,幼儿阶段的音乐教学评价,首先强调不是技术和知识导向,而是心智的发展和参与度的评价;第二,秩序的建立与感知觉的开发;第三,合作能力与创作、表达能力的评价。

二、多觉联动教学法的构建方式

(一)造型(视觉)艺术与音乐联动

音乐体验中包含有画面体验是长久以来的一个共识。在音乐艺术的起源说中,有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等等,其所有的指代都是人类活动而产生的,音乐艺术在产生之初就伴随着各种视觉、舞蹈活动。再到十九世纪标题音乐的产生,音乐与美术、文学等姊妹艺术的联系更加紧密。标题音乐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力,在心理上也给人以一种暗示,其更好地让人进入听赏音乐的状态中。

造型艺术是指有一定物质材料和手段所创造的可视、静态的空间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它是一种再现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视觉艺术。造型艺术的出发是透过自然界的物质与人类思想情感产生的联系而产生的,艺术家通过物质与物质的有机组合,将大小、长短、质地、气韵各不相同的物质材料通过改造、重组、延伸的形式表达出深层次的思想、情感状态。这与音乐当中的音符时值长短、不同材料的不同音色、不同力度带来的情绪体验是否有非常大的重合?答案是肯定的,当我们在音乐中感受到沉重的低音时想象到黑色、大山、又大又长号角等等意象时,视觉艺术家们早早地创设出了类似意境及情感的造型艺术作品。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必然将提升深入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也为音乐欣赏课,创造课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然而造型艺术以及标题音乐的介入,同样会产生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第一,视觉以及标题的存在形成一种先入为主的非客观性。听觉艺术的体验是通过时间中的音响循序渐进产生的,其情感体验相较于视觉艺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通过大量的视觉手段辅助音乐情绪情感教学,尤其在当今“快”文化的影响下,会形成对视觉艺术的依赖以及削弱听赏学习音乐的自主性和想象力。所以在探究视觉艺术于音乐艺术之间的联系时,需要注意诸多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寻求最好的结合模式。第二,艺术是有再创造和想象力的,每个个体对于某一艺术作品的理解也是不尽相同的,我们以视觉艺术与标题音乐的形式进行教学,是否有悖创造力的培养。

面对诸多艺术融合、多感官联动教学法在实际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方面的探讨。第一,在造型方面与音乐产生联系时,尽量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例如在格里格《Peer Gynt Suite No2,Op55 Arabian dance》中,由长、短笛吹出清新欢愉的音调作为引子,伴随着沉稳的三角铁、低音鼓恒拍拉开整首乐曲的序幕。那么在此时教学中,与长、短笛主题旋律(如图1)与之对应的视觉形象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轻巧、跳跃、惬意的雕塑、线条等形象。

在鼓类乐器齐奏且为强奏的部分可以提供落石、巨人雕塑等形象。另外,除了与音乐形象有着高度吻合的形象之外,还可以采用对比欣赏的方法,提供给学生对应与相反的视觉形象,让学生在听辨音乐时自主选择。第二,在音乐选择上,尽量提供内部结构对比明显,有力度、速度、音色变化的曲目进行教学。

第三,在幼儿阶段的音乐律动课程中,对比明显的乐曲更能够引起孩童的听觉注意力,而他们对于乐曲变化而产生的反应,首先体现在动作的变化上。然而视觉情境的加入,为他们的音乐体验提供了一种选择,增添了他们判断音乐变化的准确性,提高了听辨能力。在幼儿阶段的音乐教育中,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先验经验,为其提供选择与创设的机会,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孩童参与音乐的积极性和可能性,尤其在启蒙阶段,这种机会更是必不可少。另外,教师还要考虑客体与主体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以普及音乐为主,让每一位孩子都有机会参与音乐的体验与表达,显然这与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并不相悖。

(一)摄影、图像艺术与音乐要素的联动

在快时尚、小视频极度流行并占据主要传播市场的当下社会环境中、图像的作用与价值愈加被低估和漠视了。2021年4月国家地理经典影响大展在成都成功举办,摄影家陈成说:“此前我会担心,会不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图片会逐渐被短视频等其他内容形式所替代但直到我看完《国家地理》摄影大展之后,感觉此前的担忧是我想多了,图片摄影艺术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图片永远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美国“现代摄影之父”Alfred Stieglitz说:“摄影是一种真实、微妙,甚至比真实更为真实的艺术”。被称为“摄影界的梵高”的Diane Arbus说:“摄影是一个秘密的秘密,它告诉你的越多,你能知道的就越少。”摄影艺术之所以在如此快节奏的今天仍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其原因在于它的真实性,摄影是艺术家与自然的一场神秘对话,借由图像记录和理解外部世界的生命力,他们拥有绝佳的捕捉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优秀的摄影艺术家,通常包含“决定性”瞬间的作品集,其构图、组合、线条发展与色彩的运用跟音乐中的多声部组合、和声色彩、音乐形象构建、旋律发展手段有着很大的联系。

最早提出音色与色彩具有联系性的是德国人基歌尔,他提出:“音乐是光线的模仿,而这两者是可以互为表达的。”随后音乐与色彩的研究开始不断地发展,科学家牛顿验证了红、橙、黄、绿、青、蓝、紫相当于八度内的C、D、E、F、G、A、bB七个音。不同的色彩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德国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与斯克里亚宾认为,音乐中的每一个调性都有与之对应的色彩。里姆斯基的色彩对照表为:C大调为白色,G大调为棕黄色,D大调为金黄色...而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摄影作品的色彩、实体介绍的方式作为导入引导学生进入音乐学习状态,利用深蓝的大海所蕴含的神秘、未知、忧郁进入g小调的学习。

然而,音乐中的色彩真的如此的具象吗?显然大部分的人群是没有如此精准的感知的,音乐艺术的欣赏也不需要如此精确的感知,精确意味着范式,范式意味着舍弃想象力与创造力,这违背了音乐艺术的美育原则。但调性与色彩之间的对应正犹如环境中色调的运用与人的感受一样,深沉的蓝让人感到沉稳、平静;大面积的红色让人感到威胁与热情;绿色、黄色的使用让人感到更加温暖。舒适以及富有童真。这也就是说在幼儿音乐课堂上能够运用视觉艺术中色彩的使用帮助引导孩童感受到音乐的情绪。但这里的情绪是一种整体感受,而不是对音乐的细节剖析。

摄影中不仅仅只有色彩可以与音乐发生联系,其中光影流动、线条的流动以及决定性瞬间同样具有强大的音乐性。说到光影流动,笔者的第一反应是透过阳光的树丛,斑驳的阳光和形态各异的树枝的影子交织在一起的灵动画面,当然光影有一万种表现形式,其与音乐的对应也各有不同。

如在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Lyric pieces,Book1,Op.12:No.1 Arietta》中(见图2)其中高声部的连绵的同音旋律就像一缕缕洒下的光、而从头至尾的十六分音符流动性伴奏织体所构成的和声性二声部则犹如斑驳的影,以及稳定的低声部宛如这光与影下不变的景,结合在一起就组成一种人在光影中跳动、感受其中的变化的动态景象。

图2 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Lyric pieces,Book1,Op.12:No.1 Arietta》

除此之外,光影的边大,边长,流动还能够与音乐中的渐强渐弱,音乐线条的延伸,节奏由紧凑到伸展的变化相对应。

(二)舞动(动、触觉)与音乐的联动

值得一提的是,音乐中的情绪所引发的形象感知是一种动态、持续,抑或是一闪而过的灵动的画面,而视觉艺术,尤其是雕塑、绘画、图像更多的是通过静态的线条、形状来传达艺术思想与情感。所以我们同样需求从动态的感受上过渡到音乐的学习与赏析,而舞蹈、律动是一种极为有利的艺术活动。

身体作为人类精神和思想的载体,它的一切反应与动作都是人内在精神世界的外在反应,也就是说对于外界事物的看法、理解、表达都可以通过身体来呈现。当然,作为一条信息的采集往往不仅仅只由动作组成,其中还包括语言、声音并由触觉、嗅觉、味觉、动觉的联动获取信息。艾伯特·瑞宾发现,在一条信息的全部传达效果中,语言占7%,有声的占38%,而无声的如表情、动作则占到55%。也就是说,身体律动与表情变化作为一种在动觉上先行,并能够通过视觉传达的表达形式,在理解事物的途径上是有着显著优势的。

那么身体律动如何与音乐产生联动反应呢?捷克裔现代舞蹈理论家鲁道夫·冯·拉班和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出的理论与实践值得我们借鉴。拉班提出的动作分析理论中力效的四种基本组成要素,即重力、时间、空间和流畅度。首先是重力要素的两极——轻与重,在音乐中与之对应的分别是弱与强,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气韵和性格,在音乐中作曲家会运用弱奏、滑奏等演奏技法表现虚弱,用强的力度,重叠的和声代表高大的形象。第二是时间要素的两极——快与慢,实际上这与音乐是极具联系性的,在音乐里,时间是声音存在的载体,速度与节奏是音乐的灵魂,音乐的快与慢同样能够映射到舞动中的快与慢,情绪高涨、激烈、热情时的飞跃、舞动所对应节奏的快速跑动以及音符的跳跃,向上攀升的音阶与庄严的和声编配;低落、忧郁、深沉时的沉重步伐、紧缩的身体多对应的紧张的和声色彩、向下的音阶预示着哀哭的低鸣;轻快、舒缓、自在时的自由舞步所对应的流动的伴奏织体、舒展的旋律以及自由摇摆的拍律。可以说,通过身体感受音乐极大地帮助了欣赏音乐、学习音乐、理解音乐。第三是空间要素的两极——直接与延伸,在音乐中直接的形式有很多,规整的和声进行和曲式写作我们可以称之为直接,音乐中的旋律发展手法、织体运用、和声与复调声部的叠置均可以让人产生单薄、延伸、宏伟、饱满、匮乏的空间想象,在拉班的“力效”理论中,也就是如此通过力(人体)的运用,表达人的情感、思想以及音乐思想。最后是流畅度要素的两极——流畅与阻塞,在音乐中阻塞也有精准的对应,如休止、停顿、和声阻碍进行、惊愕的重音等。以上四种基本构成要素从科学的角度说明了力、舞动的具体作用以及与音乐的对应,在二十世纪,瑞士著名音乐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创建的音乐教学法中,体态律动也充分体现了律动与音乐学习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幼儿教育中利用律动的形式辅助音乐教学也极大地推动了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组曲中的《The dance of reed pipes》一曲中,乐曲的最初以稳定的四分音符节奏拉开序幕(见图3),整体给人一种稳定,自如的感觉,伴随着欢快地跳音式旋律的出现,整体的律动设计可以是悠闲的军官漫不经心地巡逻着,一边看看这,一边吹吹牛。

图3 “悠闲自得”的第一部分

随着第二部分(见图4)中低音声部出现停顿式的附点节奏以及连绵紧凑的高声部的出现预示着危机的出现,此处可以设置为小偷、盗贼的侵入,瘸着腿到处乱窜。以此作为二部曲式的欣赏对于幼儿阶段的孩童来说更加清晰,一方面能够增强他们辨别音乐乐段变化的能力,一方面有趣的情境设计、律动设计增强他们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对于音乐教育来说,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效果。

图4 充满“危机”第二部分

(三)音乐与生活情境的联动

除了与各感官艺术产生联动以外,生活中的日常也不停地触发着我们的各个感官,从最常见的行走、进食到更需要技能支撑的开车、滑雪等运动,从最日常接触到的食物的样式,口味到遥远天空中的月亮、星星。无一例外地与我们的生活产生联系,而音乐即生活,音乐从生活中来。

以最常见的食物作为切入点为例,有圆形的食物如苹果、番茄以及长条形的如黄瓜、香蕉等。在音乐中圆代表着迂回,直线代表着向前发展,通过具象化的食物作为教学素材,展示迂回的旋律特点以及向前的旋律发展手法,这样的方式在音乐听辨与欣赏方面的教学过比起无实物理解、无具象化感知的讲解的效率要高很多。

同样,不仅仅食物可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自然界的自然现象也存在着音乐性,如“风”这一没有具体模样又时时刻刻能感受到的现象。风的种类繁多,有微风、春风、狂风、暴风、龙卷风、阵风等等,很容易发现这些类型实际上与音乐中的强弱、快慢、情绪的起伏有非常大的联系。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身体对于“风”的种类的模仿结合律动的形式,感知音乐中速度、强弱的变化。

三、课例

(一)以造型为导入的音乐课设计

教学目标:1.听辨特殊音色2.利用身体反映出高低音区的变化3.探索不同的造型

教学用具:双响筒(木质)、三角铁(金属)、竖笛

教学对象:大班

教学步骤如下(见表1):

表1

(二)以生活情境为导入的音乐课设计

教学目标:1.欣赏《菠菜进行曲》,感受两个乐段的不同风格2.辨别乐句中的音高变化3.为乐曲加入声势

教学用具:音响、纱巾、多媒体、响棒

教学对象:中班

教学步骤如下(见表2):

表2

五、结语

经过实践可以证明,多觉联动教学法的使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多感官、多觉、多艺术的融合和贯通在人的培养和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多觉联动教学法的使用很大程度上也为教师在音乐课堂上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创造性,但一定程度也增添了教师授课的难度。要想发展多觉联动教学能力首先需要教师能够沉浸的体验和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教学中、人际交往中都变得更加敏感,并以此为根基设计自己的创新多觉联动音乐课程。也就是说,多觉联动音乐教学法指导下的音乐课程是具有创新性、时代性、发展性的特点的。

猜你喜欢

教学法音乐艺术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纸的艺术
音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