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过《艺术概论》看艺术批评之美

2021-11-26王博文辽宁师范大学

艺术家 2021年7期
关键词:批评家艺术品大众

□王博文 辽宁师范大学

陈晶、洪玲的《艺术概论》是一本艺术理论教材,分为上下篇两部分。上篇向读者讲解了艺术是什么、艺术的起源与功能、文化系统中的艺术、艺术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下篇对艺术进行了分类并分别介绍了其特点。艺术批评是立足于一个更高的维度,从而更深刻、透彻地看到该艺术品或艺术现象的现实意义与价值。使普通人在面对复杂多样的艺术品风格时能够不再困惑,能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批评程式加以套用,从而使艺术品的社会价值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一、当今时代下艺术批评的全新特征

当下,艺术批评借助互联网的高度普及与飞速发展,使人们能借助网络得到发表个人观点的机会。这种变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明显,扩大了艺术品的曝光度,使艺术活动被更多的人看到,实现了传播效率的最大化,又使各类人群批评的声音也能借助网络空间让更多的人看到,其中不乏有意义的观点,这也使艺术批评家们走下神坛,听到来自大众的声音,看到了大众的渴望。此外,网络艺术批评也存在其弊病。其批评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批评,而更倾向于个人主观感受的随意表达。“批评”主体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人生经历不同、审视角度各异,难以形成一个固定的体系,使批评流于琐碎、玩笑戏谑或者单纯的情感宣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意义积极的文化才会被广泛传颂并得以继承,所以面对社会飞速前进的步伐,积极引导、广泛沟通、集中力量往前看、使积极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是每个人的责任。一件伟大作品的造就,不仅由于其自身的成功,还因为它被更多的人所欣赏,被一代又一代的人所解读和赞扬。

二、感性认知与理性批评的合力

艺术批评具有二重性的特点,即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从感性的感受出发是避免空洞化、概念化批评的根本途径,也是艺术批评拥有极高说服力的前提。批评主体站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评价,还远远不够,动之以情之后还需要晓之以理,有理论支撑才能确保艺术批评的长久生命力,从而使艺术批评家的个人观点能够作为一个时代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并且将这种观点置于历史变化的长河中,作为人类艺术文明前进的积淀。科学性,即理性的,超越情感体验的判断使艺术批评不只局限于艺术学方面,而是综合哲学、美学、历史、人类、社会及宗教、民俗等多方面的研究。

艺术批评代表一定公众,承担一定社会责任。艺术批评的公平、公正,在于其独立精神。被资本利用的批评并不能称为真正的艺术批评,因为其背离了批评主体的真实体验,而且没有完全遵从艺术美学规律的客观性。

作为沟通艺术家与欣赏者的桥梁,批评主体应当具有以下几种品格。第一,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是批评家的灵魂,印象派的第一次展出中,莫奈的作品遭到了最强烈的抨击,路易斯·勒罗伊讽刺其作品为“印象”,印象派由此得名。虽是挖苦的一句评价,却道出了大众心中的疑惑,其典型性与直接性代表了一个时代审美思想的特征。将当时那个历史背景下大众的艺术观念的狭隘性与保守性暴露无遗。这是批评家清晰头脑下敏锐的感受与清晰表达的功劳。当然,只有感受还远远不够。第二,掌握科学的艺术欣赏理论是艺术批评家最有力的武器。艺术批评家要自如恰当地运用艺术批评规律对艺术品或艺术现象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这对其艺术视野与文化修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罗杰·佛莱在对塞尚的作品《玩纸牌者》的评价中谈道:“中轴线稍稍做了移动,椅子略微向后移,两个男人的姿势有一点点变化,但这点改变已足够……那双手就十分重要,因为虽然它们处在完全静止的状态,但它们明白无误地表现出蕴藏着的勃勃生机。”主观感受与科学知识的强烈碰撞使普通人也能体会到欣赏的乐趣,艺术家们也能清晰地知道未来艺术的发展方向,以及大众需要的是怎样的艺术。

三、艺术批评的过程是审美的再造

除了艺术批评的二重性特点之外,艺术批评是批评家主观思想的表达,也就是批评家的接续创作。艺术品中的“人情味”除了来自作者,也来自批评家对作品的审视,利用语言表达后产生的共情。徐悲鸿于蒋兆和的艺术生涯而言,可以说是如伯乐般的存在。徐悲鸿看到了时下中国人民的精神诉求,也看到了蒋兆和人物创作中的真实感。当然,徐悲鸿之所以能拥有如此长远的眼光与其留学的经历密不可分,他跳出中国的社会背景对蒋兆和的作品进行审视,进而得到了超越普通人的结论。这既是对艺术品功能的最大化发挥,对艺术家潜力的发掘,也是对社会潜在问题的反思,以及运用艺术和解决问题的尝试。

陈晶、洪玲的《艺术概论》对艺术的概念、形态、起源、功能,以及艺术的接受、艺术市场艺术传播进行了全面而概括的分析,既全面严谨又留有空间,是很优秀的艺术教材,可以带给阅读者很多启迪。

猜你喜欢

批评家艺术品大众
如果垃圾变成艺术品,你还舍得丢弃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新锐批评家
大众ID.4
上汽大众
今日批评家
艺术品
艺术品被盗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授奖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