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19世纪西方美术经典与世俗述评

2021-11-26戴海涛喀什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家 2021年7期
关键词:资产阶级世俗世纪

□戴海涛 喀什大学艺术学院

西方美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实用艺术、宗教艺术和审美艺术。18—19 世纪,欧洲美术有了新的特点,它在经典与世俗之间搭建桥梁,画家把经典和世俗同等看待,融入美术创作中,进而把世俗的场景展现在公众的面前,形成了符合世俗审美倾向的绘画创作。

一、18—19世纪的文化艺术表现

18 世纪的欧洲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究其原因,主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旧势力(宗教势力和世袭贵族)成了资产阶级社会发展的一种阻碍,资产阶级把矛头直接指向宗教势力和世袭贵族,在政治上不断向这两个势力发起挑战,画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束缚,而是开始解放思想,追求一种新的风格,这种风格是一种适应资产阶级发展需要的艺术。起初,艺术界发生的这种变革并不能得到官方的承认,因为一系列沙龙展览并不接受这群艺术家的作品,原因在于沙龙展览代表着官方权威,不可能接受画风趋向世俗与大众的作品,对新生派画家充满敌视,甚至不展览思想激进的画家的作品。因为一旦接受这样的作品,就意味着宫廷或者教会接受了社会的变革,但这种可能性极小,改革意味着旧势力的利益受损,也是资产阶级向旧势力发起挑战的标志。尽管封建宫廷理想在新古典主义运动中还占优势,但新兴资产阶级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艺理想。当时,新旧两个阶级在文艺上的斗争是很激烈的,轰动一时的“古今之争”就是具体的体现。事实证明,资产阶级利用文艺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胜利,进而适应了新的社会发展需要,也导致后来艺术直接走向世俗化[1]。

在18 世纪的法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兴建了宫殿和城堡,画家在宫廷中进行绘画创作,描绘宫廷中的世俗男女、精致的面容、柔美的身躯、华丽的衣饰、优雅的环境、美妙的场景,这些都和先前的艺术传统格格不入,他们充满着时髦、世俗的宫廷艺术趣味,这些都归功于新兴阶级与旧势力斗争的结果。19 世纪的西方在社会思想上产生了很深刻的变革,这主要是因为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该阶级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生产关系,使生产力提升、自然科学发展,西方多国在政治和文化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社会变革也导致了文艺思想上的变革。自然科学的发展,要求画家对生活和自然进行客观真实的再现,不再像18 世纪宫廷美术那样是舞台化的场景再现,把美术变成了人们都能够看得懂、贴近资产阶级生活的艺术,所画人物不再高贵,也很少表现神话,画家只关注身边或者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和来自自然的形象,因为新认知和新科学改变了西方世界,也改变了这一时期的文艺。因此,谈及西方19 世纪的美术时也可以讲,这是一个美术创作变革的时代,是使理想的艺术通向世俗艺术之门的一个开端。

在艺术领域,艺术家率先进行声讨,画家不断向传统发起冲锋,对待审美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这和官方推崇的审美格格不入,画家开始追求个性化的表现,不再受传统束缚,而是更多地表达自由的艺术。因而,这一时期出现了多个艺术流派,而且各个画派有着不同的主张,画家抓住一点或者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精心描绘,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这样,传统的格局被打破,艺术不再是宫廷所能左右的一种艺术,它更多地面向世俗,而对美术起到支撑作用的是当时的新兴资产阶级。

二、18世纪的西方美术

18 世纪西方艺术中的神性光辉已逐渐褪去,画家不再神化统治者,也不崇尚权力,而以一种更为世俗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画家开始探索普通形象的美,新兴的阶层也更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昔日教堂内的壁画、雕塑、绘画逐渐走向没落,宫廷艺术即将走向终结。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资产阶级的兴起,他们是传统中断的重要推手,这使画家在创作思想和题材选择上有了多种可能。

三、19世纪的西方美术

资产阶级不断地发动革命,在艺术上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艺术秩序,传统沙龙艺术追求一种普遍的规范,遭到了当时新生派艺术家的反对,他们要在艺术上进行新的创造,这种创造主要表现在艺术个性的发挥。他们的作品不一定得到当时观众的喜爱,在艺术价值上也不尽相同,但是创新和注重个性的因素体现在画面中。那种古典式的风格和表现在新生派艺术家的笔下开始趋向弱化,进而转向一种新的自由的艺术创作。

19 世纪西方绘画体现出的艺术革新精神,使得艺术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创造,而是一种审美思维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绘画不再强调题材的重要性,而是强调艺术表达的重要性,画家们开始走进自然与生活进行创作。二是在构图上有别于古典绘画作品。古典绘画舞台式的构图表现被新的构图方式打破,在该时期内,美术构图根据创作的需要进行经营,打破公众对构图理解的束缚,形成新的构图视觉效果。三是在创作画面色彩上的革新。画面效果除了受到绘画造型因素的影响,也受到色彩因素的影响。画家在创作过程中试图打破原有的用色技巧,把新的色彩技巧运用到绘画作品中,形成新的绘画风格。

四、两个时代的艺术风格演变

18—19 世纪,西方的艺术风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艺术建立新秩序的开端,是西方绘画由经典转向世俗的一个时代。这种变化来自社会的变革,以及新兴艺术家对艺术观念新的认知和理解。社会变革是推动欧洲艺术发展的一种重要动力,尤其是受到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影响,不同种类和风格的艺术涌现出来,艺术家反对艺术只为皇家和贵族服务,反对奢华的风格表现,最终使美术获得新生。

在这段社会变革中,艺术家不断向传统发起挑战,建立新的审美观念,并把这种新观念与社会发展相融合。艺术不再是宫廷的专利,也不是贵族的独属,而是走向世俗,画家不在意选择什么样的表现对象,而是思考怎样以新的视角把对象以个性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从美术形态构成来看,美术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审美,在18—19 世纪,美术在构成形态上有着深刻的变化,也引起了后来的美术革命。在这段时间里,西方美术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画家不再满足于对客观形象的描绘,而是逐渐转向主观的表现,他们把艺术视为表达内在情感的依托,试图通过一种内在的图式形态来展现个人的主观情感,这种情感表达无关画家笔下所要描绘的内容,而关系到能否实现现实情感的表达。

从美术的视觉效果方面来看,这一时期的艺术并不注重完美的形象表达,而是以社会现实为基础,与传统唯美的艺术有明显的差异。传统艺术在题材选择上有着严格的规范,而这一时期的艺术并没有严格规范或统一要求艺术视觉效果,而是偏向于对内在情感的表达。画家灵活自由的布色、巧妙的构图、充满现实感的形象,都在昭示着与传统不一样的美感。例如,印象派画家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选择日常生活中芭蕾舞女的形象进行描绘,在构图上,他通常选择俯视的角度来进行表现,这种构图方式相较于传统构图有着较大的差别,而且别出心裁的构图方式与表现改变了公众对传统艺术视觉构图的看法,进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视觉效果。

从美术与哲学思想的关系来看,18—19 世纪的西方艺术受到当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18 世纪启蒙思想家德尼·狄德罗(Denis Diderot)在《画论》中提道:“大自然的产物没有一样是不得当的。任何形式,不管是美的还是丑的,都有它形成的原因;而且在所有存在着的物体中,个个都是该什么样,就长成什么样子的。”狄德罗对艺术有了新的认知,认为造型艺术应该走出画室,到自然与生活中寻找形象,而不是闭门造车。当时就有画家支持狄德罗的理论,形成了现实主义艺术流派。当时的哲学家布瓦罗也提出“研究宫廷,认识城市”的主张。19 世纪的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认为:“在一个美的艺术作品上我们必须意识到,它是艺术而不是自然;但在它的形式中的合目的性必须看起来像是摆脱了有意规则的一切强制,以至于它好像只是自然的一个产物。在我们诸认识能力的同时又必须是合目的性的游戏中的这种自由情感的基础上,就产生那种愉快,它是唯一可以普遍传达却并不建立在概念之上的。”康德强调艺术是主观表现,而不是纯粹自然的模仿,艺术要合乎情感内在的表现,是一种自由情感的表达。他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审美相一致,因此,这一时期的美术家越来越注重社会现实及个人内在情感的表达,从对客观形象精细的描绘到个人主观情感的表达,美术不再是客观的模仿与再现,而是要展现主观审美与意志。

18—19 世纪的西方美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思想到审美,再到构图及形象的刻画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家不再只是关注审美与造型,而是更多地关注自身及身边生活的变化,在艺术家的笔下所呈现出的形象,其实就是一部生动的生活历史,刻画出生活中不同阶层以及不同的生活场景,能够使观众从中得到启发,进而体现出一种新的审美特征。

结 语

从对18—19 世纪的美术的总结来看,西方美术在该时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美术不再是简单地对客观事物的再现与模仿,而是逐渐转向艺术家的内在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他们开始走出画室,捕捉自然及生活中的形象,以此为母题进行大胆的取舍,展现出个人的艺术观,并在探索中不断地完善艺术与自我。同时,艺术不再是高不可攀的高峰,而是与当世的资产阶级紧密联系,并且具有浓厚的世俗特点,这对西方美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猜你喜欢

资产阶级世俗世纪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My School Life
长影世纪城
世纪中国梦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危险的侵略者”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别去问值不值得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