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内控管理及法律风险防控

2021-11-25陈梦媛

大众投资指南 2021年1期
关键词:国有企业防控法律

陈梦媛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通信与信息技术中心,四川 成都 610051)

十八大以来,站在党组织、国家事业角度,从全局出发,多次阐述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并提出要加速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法治国家是未来主要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提出了建设依法治国的目标。只有明确未来建设方向,加速法治建设的推进,才可不断努力,实现共同发展。为加速法治体制改革、司法改革,必须要积极开展工作部署,建设公正、公平、高效的司法制度,健全机制,确保依法执行相关工作,确保审判的公正,监察的合理,注重人权司法的保障。从依法治国到依法治企是新形势下国企发展的根本要求,基于这个形势背景,加强国企内控管理及提高法律风险防控能力是必要的。

一、国企内控管理以及法律风险防控的重要性

处在新形势下的国有企业,做好内控管理和法律风险防控是增强国有企业整体管理及发展水平的关键。通过对业务管理中的各种法律风险开展搜索、整理及评估,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制度、流程、程序,确保方法的有效实施,形成事前、事中及事后的管控与监督,确保机制的落实,为国企业的管理提供文件支持,确保管理科学性,实现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控目标。

(一)增强内控管理及法律风险防控是依法经营的根本要求

要坚决按照法律规定办事,要依法开展各项工作,明确每项工作的职责范围,及时发现业务,梳理业务中的风险点,将权责列举清楚,制定完善的制度,确保流程的规范,增强程序及有效方法的控制。充分利用内控制度这一重要平台,对权力比较集中的部门,实施单独的管控,比如:分级授权、有规律的轮换,增强内控,强化交流,避免滥用职权,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增强内控管理以及法律风险防控是有效降低法律风险的重要举措

每一项重大决策的制定及实施都要围绕识别法律风险、评估法律风险出发,应从法律风险及控制法律风险来开展,包括战略法律风险、金融法律风险、市场法律风险、操作法律风险等。同时,需要开展详细的评估、分析,及时将的偏差反映出来,及时的纠正问题,确保工作的规范进行,确保职权的有序开展。不仅如此,还要明确职责,将流程细化,将潜在的风险转换为约束制度,为管理提供助力,全面增强工作质量以及效率。

二、国企内控以及法律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结构不科学

1.现有模式与企业运行不符合,现代组织的运行模式要求必须要就建设相应制度,我国大部分的企业沿用的是传统的制度与体制,结构设置与组织并不合理,很难与时代发展契合。

2.组织无法成为战略载体,战略与结构关系密切,管前者决定后者,后者传承前者,这一基本规律要引以重视。国企组织结构设置与战略并不契合,无法有效匹配,进而难以激发载体作用。

3.部门职权设置不合理,权力分散,职能交叉,降低组织效率与管理效率。

(二)投资模式不合适

一部分国企在发展阶段,已经习惯粗放的管理模式,极易出现错误投资,也可能出现判断失误,会加剧经济损失。尤其是部分投资项目缺乏详尽的可行性研究及尽职调查研究,未对项目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法律风险进行充分论证,由此加大了投资风险,甚至因投资不当给企业带来外部法律风险。

(三)资本结构不合理

在国有企业的管理与发展中,从其资产结构构成而言,如果资产负债率高,债务负担重,就很难在规定的限内还清债务,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债务法律风险会越来越严重。所以,资金变现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偿债能力。此时,若资金分配不合理,则可能导致现金流短缺;若资金监管不力,亦会导致资金被挪用的法律风险。

(四)缺乏合理的管理模式

国有企业内部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大多是财务等部门人员充当兼职内控管理人员。同时,法务部门人员专业知识欠缺,缺乏相关法律专业实务经验。多数管理人员对于内控管理的职能认识不到位,制定的法律风险防控措施不够完善,这些都将导致国有企业内控建设能力及法律风险防控能力薄弱。数字化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在数字化和信息化应用方面还不够超前,多数国有企业只有内网体系,在运营系统方面主要依靠第三方来建设运维,自身建设能力不够强大。作为国企,应该在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方面起到引领规则的作用,但现实是国企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是落后于民营企业的,这使得国企在市场竞争方面受到一定影响。

(五)制度体系建设不完善

制度建设是企业有效运行的基础保障,一套系统、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是保证企业内控管理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而国有企业的制度体系建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系统性不足,大部分的国企部门之间存在着制度交叉的现象,且这些内容都只从各自部门职能范围考虑,由此可能造成制度矛盾之处,当实际问题发生时寻找不出有效解决的依据;二是缺乏连续性。通常一个制度从“试行”开始,当客观环境及相关法律法规、政府政策出现变化时,不能及时地跟上节奏修订相关制度,可能出现一试多年的情况,导致制度的规定不符合环境的变化;三是缺乏有效执行力。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一部制度制定得再规范,得不到有效的执行,也只是一纸空文。国企制度数量繁多,然而并非每部制度都能得到有效的执行,这里面有人员素质意识不到位,学习不够深入的主观原因,也有制度本身的制定缺乏可操作性的原因。

三、加强国企内控管理以及法律风险防控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健全内控体系

内控体系包含了组织+结构、人资、社会责任、企业文化、资本、战略、资产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系统、业务、采购等方面的控制。在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重点关注关键业务以及流程,有效制衡关键岗位以及关键节点,并制定关键业务流程的风险控制、防范措施。

此外,要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的整合数据,加强数据的利用,加大数据共享,完善内控体系。一方面,国有企业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统计过去的历史数据,根据参数、指标分析法律风险事件发生率,结合系统内的基础数据,分析可行性,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企业要强化信息系统的应用,动态监控业务活动,注重信息的收集,注意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对重大法律风险开展预警,增强识别以及评估法律风险的能力,减少人为因素,增强内控以及法律风险防控的效率。

(二)完善国有企业投资项目的监管体系

国有企业监管机构要明确工作属性和职责,充分发挥作用。国有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应享有市场经济赋予的各种权利和义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监督国有企业的时候,需要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确立相应的责任机制。在对国有企业投资行为监督期间,仅仅依靠委员会明显不行。要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和机构参与监管的作用。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优势,弥补监管部门人员不足、专业范围狭窄、工作量比较大,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会导致职工失职,甚至是失误,使得企业承担财产上的损失。最终,要充分探索国有企业的投资行为,加大监督力度,注重方式的创新。比如:可鼓励企业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站在全局思考,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在国有企业的子公司中,我们也可以在子公司一级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风险审计部门。或者赋予职工权力,激发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建设良好的氛围,在体制内开展相应的监督与管理。

(三)优化资本结构

通过兼并重组、吸收合并、关闭撤销、挂牌转让、破产清算等方式实现过剩产能化解,低效无效资产处置,“僵尸企业”清理,有利于实现国有资本布局调整,是有效推进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的有效路径之一。在优化资本结构的过程中国企需要对资本的结构进行评估,哪些是可控的,哪些是不可控的,都需要根据自身的内控制度做出准确的判断,内控制度在这个过程中是作为国企优化资本结构前提的概念,也就是说优化资本结构需要完善的内控制度,而内控制度的完善也需要在优化资本结构过程中进行检验,事实上,二者是相互的。

(四)营造良好的合规管理环境

在国有企业内控管理以及法律风险防控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注意营造良好的国有企业合规管理文化氛围。从制度及有关标准的完善入手,建立能够适应该国有企业发展需要的制度体系及法律风险防控手册,营造与国有企业内控及法律风险管理相适应的文化氛围。在各个阶段,比如:决策、实施及反馈过程中,岗位工作人员要科学的行使权力,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要增强责任感,完善问责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增强合作,构建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及时处理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国有企业领导要更加重视内部控制管理以及法律风险防控,转变工作观念,带头学法、守法、用法,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企业的经营提供助力。

(五)加强重要制度的建设保障

一要注意制度的完善,创新管理办法,形成统一的制度,建设上下一体的体系,确保实施的科学性、机制落实的连续性,各项工作开展的规范性。选择相应的措施,逐步将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力度加大,提升制度的执行力;确保业务的开展都能有制可依,有章可循。二要将制度完善,选择相应的措施,增强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执行,确保其有效落实,重视内部审计制度在法律风险防控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国有企业应该从多个方面对内部的审计体系进行梳理,理清其设计的不合理之处,然后组织专家学者对制度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出符合国企内部管理的审计制度。

综上,国有企业应该构建完善内控制度,增强法律风险防控力度。结合国有企业本身的发展情况,对重要的法律风险点加以防控,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促进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国有企业防控法律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