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乳化剂对丁腈橡胶3355胶乳特性的影响

2021-11-24张守汉李冬红袁继耀王丰乐刘吉平高志兴崔国锋陈东平

弹性体 2021年5期
关键词:胶乳烷基苯磺酸

张守汉,李冬红,袁继耀,王丰乐,肖 晔,刘吉平,高志兴,崔国锋,陈东平

(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甘肃 兰州 730060)

乳液聚合是高分子材料四大合成方法之一,具有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大、体系黏度小、反应热易撤除等特点,在工业化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1]。乳液聚合中的乳化剂含有亲水基和非极性亲油基两种基团,亲油基与油性的聚合物相溶,亲水基和水相连,对聚合物乳液体系的乳液形态和稳定性至为关键[2-4]。丁腈橡胶(NBR)是以丁二烯和丙烯腈乳液共聚合制备的特种合成橡胶,采用的乳化剂常见的有十二基苯磺酸盐,其是由烷基碳原子数从10~13的四种烷基苯磺酸组成的混合物,四种烷基苯磺酸比例变化,对NBR胶乳会产生影响[5-8]。胶乳粒径(r)、粒径分布(Dr)及机械稳定性(Ms)、凝胶含量(Cg)等是衡量胶乳形态和稳定性的常见指标。r和Dr波动范围越大,乳化剂对胶乳形态的影响越明显,Ms、Cg值越大,胶乳越不稳定,橡胶更易从胶乳中析出,设备及管道易堵挂,影响生产连续长周期运行[9-12]。国内对乳液聚合过程中橡胶胶乳形态变化、乳化剂组成与胶乳形态及稳定性的研究尚未见到报导,探索四种烷基苯磺酸不同比例的乳化剂对NBR胶乳r、Dr、Ms及Cg等的影响,对于乳化剂选择优化及NBR装置长周期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实验部分

1.1 原料

丁二烯:质量分数不小于99.5%,乙烯基乙炔质量浓度不大于50 mg/kg,总炔质量浓度不大于100 mg/kg;丙烯腈:质量分数不小于99.5%;烷基苯磺酸混合物钠盐(乳化剂1,以E1表示):烷基苯磺酸质量分数不小于96.3%,中和值为178.3 mg KOH/g,游离油质量分数不大于1.2%,游离酸质量分数不大于0.9%。烷基苯磺酸混合物钠盐(乳化剂2,以E2表示):烷基苯磺酸质量分数不小于97.6%,中和值为179.2 mg KOH/g,游离油质量分数不大于1.19%,游离酸质量分数不大于1.10%。以上原料均为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产品。

1.2 仪器及设备

激光粒度仪:Zetasizer Nano S90,英国马尔文公司;高速机稳仪:XR-14型,北京哈科检测设备有限公司;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公司。

1.3 NBR胶乳的制备

1.3.1 聚合胶乳的制备

丁二烯和丙烯腈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成碳氢相,与乳化剂、分散剂、络合物、电解质等组成的水相混合后进入聚合首釜(8~10釜串联),在引发剂作用下进行聚合反应,保持温度3~12 ℃、压力0.2~0.5 MPa(表压),加入一定量分子量调节剂进行反应,在聚合时间分别为6 h、12 h、18 h和24 h时,从所对应的聚合釜出口抽取一定的聚合液,立即加入终止剂停止聚合反应,制备得到各聚合时间的NBR3355聚合胶乳。

1.3.2 脱气胶乳的制备

1.3.1中的末釜聚合转化率达到60%~80%时,加入终止剂,停止聚合反应,得到的聚合液经脱出未反应丁二烯和丙烯腈,可制备得到NBR3355脱气胶乳。

1.3.3 NBR3355与橡胶制备

在制备得到的NBR脱气胶乳中加入防老剂乳液,搅拌均匀后再加入凝聚剂得到NBR湿胶,经干燥后得到NBR生胶。

1.4 胶乳形态及特性测试

1.4.1 乳化剂组成测定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E1和E2的进行测试,得到烷基碳数分别为10~13(以C10~C13表示)的各烷基碳数的苯磺酸组成。

1.4.2 胶乳粒径及分布测定

用毛细管取适量胶乳样品,在样品池中加入去离子水稀释成质量分数为0.001%~0.01%的乳液,在温度为25 ℃、光栅为20 nm条件下进行测试。

1.4.3 胶乳机械稳定性的测定

将胶乳通过预过滤器过滤到烧杯中,再准确转移(50±0.5)g胶乳至胶乳容器中,记录质量m。将胶乳容器固定于夹持器中,在14 000 r/min速度下搅拌15 min。停止搅拌后立即移开胶乳容器,用水冲洗搅拌轴和圆盘上的胶乳沉积物,收集到烧杯中。将胶乳冲洗液倒入孔径为45 μm的不锈钢网筛过滤器中,继续冲洗实验过滤器直至不再含有胶乳,用水冲洗直到冲洗液变清澈。将过滤器置于表面皿中,在(100±5)℃下进行干燥,15 min后转移至干燥器中冷却至环境温度,然后从表面皿上取下过滤器并称量,重复此干燥过程,直到两次连续称量之差小于1 mg为止。

胶乳的机械稳定性计算如式(1)所示。

Ms=mc/m

(1)

式中:Ms为胶乳机械稳定性;m和mc分别为胶乳试样质量和凝固物质量,g。

1.4.4 凝胶含量测试

将1.3.3得到的生胶样品剪成细条,称取约0.25 g试样,平铺在孔径为125 μm的过滤器内,用量筒量取50 mL丙酮加入称量瓶中,并将过滤器置于称量瓶中,在室温下溶解48 h。用镊子将过滤器从称量瓶中取出,用1.5~2 mL丙酮淋洗过滤器,重复淋洗四遍。将过滤器放在铺有滤纸的搪瓷盘中,置于通风橱内通风20 min左右,再放入温度控制在(100±2)℃的干燥箱内干燥1 h,移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量。再放入干燥箱内干燥30 min,移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量。重复此步骤,直至相邻两次称量之差不大于0.000 3 g为止。

凝胶含量计算如式(2)所示。

Cg=(m2-m1)/m0×100%

(2)

式中:Cg为凝胶含量(质量分数),%;m0、m1、m2分别为试样质量、过滤器质量、过滤器和凝胶总质量,g。

2 结果与讨论

2.1 乳化剂组成分析

对两个十二烷基苯磺酸混合物试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组成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两个烷基苯磺酸混合物的组成

从表1看出,两个乳化剂的C10~C13组成不同。E1的C10和C12要比E2分别低3.6%和2.9%,而C10和C13比E2的分别高5%和1.5%。

2.2 乳化剂对NBR3355聚合胶乳特性的影响

在使用E1时,在单体加入聚合釜后6 h、12 h、18 h和24 h分别取NBR3355聚合液,加入聚合终止剂后得到4个聚合反应时间的聚合胶乳,测定其粒径(r)、粒径分布(Dr)及机械稳定性(Ms),重复上述胶乳取样和特性测定实验7次,统计各聚合反应时间点胶乳特性数聚的最大值、最小值,计算极差及标准偏差。再对各胶乳特性7次数据的平均值,分别得到E1时聚合胶乳各聚合反应时间的r1、Dr1及Ms1平均值。以相同的方法得到E2时聚合胶乳相应的r2、Dr2及Ms2,再对两个乳化剂下的胶乳特性进行比较。

2.2.1 胶乳粒径

使用E1和E2时,NBR3355各聚合反应时间7次聚合胶乳粒径的最大值、最小值、极差和标准偏差统计如表2所示。

表2 两种乳化剂下NBR3355聚合胶乳r

从表2看出,E2制备的NBR3355在各聚合反应时间的胶乳r2极差、标准偏差均比E1的大,说明E2制备的NBR3355聚合胶乳r2较E1的更分散。

重复试验测定的各聚合胶乳r平均值随聚合时间变化如图1所示。

聚合时间/h图1 NBR3355胶乳平均r随聚合反应时间的变化

从图1可看出,两种乳化剂时,NBR3355聚合胶乳平均r随着反应时间延长,前期(12 h前)r1急剧上升,r2急剧下降,中后期均呈缓慢下降趋势。E1的C10比例较E2高5%,这部分乳化剂在聚合反应前期, 形成的胶束数量多,胶乳的r1小,随着反应的进行,单体逐渐向乳胶粒中转移参与反应,乳胶粒逐渐长大,到聚合反应后期,体系黏度增大,单体扩散困难,后期生成的乳胶粒较小,导致r1平均值变小,但聚合物主要在前期形成(聚合反应12 h的转化率为总转化率的60%~70%),后期形成的乳胶粒比例小,r平均值下降缓慢。E2的C10比例小,C11和C12比例比E1的高6.5%,聚合反应前期形成的乳胶较大,但随着聚合反应进行,与E1时情况相似,胶乳r2平均值逐渐缓慢下降。

从图1还可看出,相同聚合反应时间时,r2平均值要比r1平均值高,这可能与其中的C11和C12的比例高有关系。

2.2.2 胶乳粒径分布

使用E1和E2时,在NBR3355各聚合反应时间条件下重复实验测定的聚合胶乳Dr的最大值、最小值、极差和标准偏差统计如表3所示。

表3 两种乳化剂下NBR3355聚合胶乳Dr

从表3可以看出,E1制备的NBR3355在各聚合反应时间的胶乳Dr1的极差、标准偏差均比乳化剂E2的大,说明E1制备的NBR3355聚合胶Dr1较E2的更宽。

使用E1和E2时,NBR3355聚合胶乳重复实验测定的Dr平均值随聚合时间变化见图2。

聚合反应/h图2 NBR3355胶乳平均Dr随聚合反应时间的变化

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聚合反应时间延长,两个乳化剂的聚合胶乳Dr均逐渐变窄,即胶乳Dr随着聚合反应时间延长逐渐接近。这是由于聚合时间延长,单体液滴逐渐消失,引发剂浓度下降,体系黏度增大,单体和引发剂自由基向乳胶粒扩散困难,乳胶粒已有单体继续反应,最终乳胶粒趋于稳定。

从图2还可知道,相同聚合反应时间时,E1的NBR3355聚合胶乳(Dr1)前期比Dr2的大很多,反应后期与Dr2接近。这是由于E1中C10和C13比例高,反应初期胶乳r大小差异较大,Dr大,聚合后期,单体液滴、胶束消失,乳胶粒趋于稳定一致,Dr逐渐缩小。

2.2.3 胶乳机械稳定性

使用E1和E2时,在NBR3355各聚合反应时间条件下重复试验测定的聚合胶乳Ms的最大值、最小值、极差和标准偏差统计如表4所示。

表4 两种乳化剂下NBR3355聚合胶乳Ms

从表4看出,乳化剂E1制备的NBR3355,除聚合反应时间18 h外,其他聚合时间的胶乳E1最小值均比E2的大,最大值全部大于Ms2,说明E1制备的NBR3355聚合胶乳稳定性要比E2的差。

使用E1和E2时,NBR3355聚合胶乳的Ms随聚合时间变化见图3。

聚合时间/h图3 NBR3355各聚合反应时间的聚合胶乳Ms变化

从图3可以看出,随着聚合反应时间延长,聚合胶乳Ms逐渐增大,胶乳的机械稳定性变差。这是由于随着聚合时间延长,乳胶粒增大,乳化剂对乳胶粒的稳定作用减小,在外部机械力等作用下,外围的双电层破坏,胶乳不稳定。

从图3还可知道,相同聚合时间时,E1制备的NBR3355聚合胶乳Ms1值比E2的大,说明E1制备的NBR3355聚合胶乳稳定性要比E2的差。这是由于E1中C10比例比E2的高,对乳胶粒的稳定作用要比C11、C12和C13的弱,所以胶乳的机械稳定性要差。

2.3 乳化剂对NBR3355脱气胶乳特性及NBR3355凝胶含量的影响

分别使用E1、E2,取NBR3355脱气后胶乳样品,测定各乳化剂下r、Dr、Ms及脱气胶乳制备的NBR3355的Cg。重复上述实验7次,统计其最大值、最小值、极差和标准偏差,并对7批实验的数据变化规律进行对比分析。

2.3.1 脱气胶乳特性及NBR3355凝胶含量

表5为使用两种乳化剂时,NBR3355脱气胶乳各7批重复实验的r、Dr、Ms及NBR3355的Cg最大值、最小值、极差和标准偏差统计表。

表5 两种乳化剂下NBR3355脱气胶乳特性统计

从表5可以看出,E1制备的NBR3355脱气胶乳与E2相比,7次实验的r测定值极差(15.0 nm)和标准偏差值(4.96)都大,说明E1制备的脱气胶乳Ms1均一性更差。E1制备的NBR3355脱气胶乳7次实验Ms1最小值虽比E2的小,但最大值(1.73×10-4)要比E2(0.60×10-4)大得多,标准偏差值(0.51)比E2的(0.13)高较多。说明E2制备的NBR3355脱气胶乳均一性、稳定性优于E1。这主要是由于E1中的C10和C13比例比E2的高,乳液聚合前期形成的胶束尺寸差异大,当乳胶粒长大后,乳化剂对乳胶粒的稳定作用变差的缘故。E2中C11和C12比例(65.5%)较E1的(59%)高,形成的胶束尺寸相对均匀,对乳胶粒的稳定作用比较一致,所以胶乳的r2、Dr2比较均一,Ms2和Cg2较小,胶乳更加稳定。

2.3.2 脱气胶乳粒径

使用E1、E2时,随着生产周期延长,NBR3355脱气胶乳r变化见图4。

生产时间/d图4 NBR3355脱气胶乳r随生产时间的变化

从图4看出,随着生产时间延长,E1制备的NBR3355脱气胶乳前期r1逐渐变大,后期逐渐缓慢变小。E2制备的NBR3355脱气胶乳r2逐渐缓慢变小。由表5可知,两种乳化剂脱气胶乳r的平均值均为118 nm,但E1制备的NBR3355脱气胶乳r1在22 d的实验期内波动比E2的大。这主要是由于E1中C10~C13组成比例分布要比E2的分散,聚合时形成的胶束差异性大的缘故。

2.3.3 脱气胶乳粒径分布

使用E1、E2时,随着生产周期延长,NBR3355脱气胶乳Dr变化见图5。从图5可以看出,随着生产周期延长,两种乳化剂情况下,NBR3355脱气胶乳的Dr均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同时,E1制备的NBR3355脱气胶乳的Dr1波动幅度要比使用E2时的大。E2中C10和C13比例均比E2要高,C11和C12比例比E2低,C10~C13更加分散,导致在聚合体系中形成的胶束形态差异大,对形成的乳胶粒尺寸及各尺寸的比例均有影响,Dr1值就大,7批实验的Dr1标准偏差值也大。

生产时间/d图5 NBR3355脱气胶乳Dr随生产时间的变化

2.3.4 脱气胶乳的机械稳定性

使用E1、E2时,随着生产周期延长,NBR3355脱气胶乳Ms变化见图6。从图6及表5可以看出,随着生产周期延长,E1制备的NBR3355脱气胶乳7次实验Ms1的平均值(0.52×10-4)比E2的Ms2(0.42×10-4)高,Ms1值波动大,但四个样品的Ms1值低于Ms2。从NBR生产工艺知道,NBR3355聚合胶乳经过闪蒸工序脱除未反应的丁二烯单体,再以蒸汽汽提除未反应的丙烯腈单体,得到了脱气胶乳,在闪蒸、汽提工序,聚合胶乳中机械稳定性、热稳定性差的部分橡胶析出,得到的脱气胶乳机械稳定比较高,相对比较稳定,所以脱气胶乳的Ms平均值(E1、E2分别为0.52×10-4和0.42×10-4)要比24 h时的聚合胶乳(E1、E2分别为2.595×10-4和1.634×10-4)要低,机械稳定性更好。所以,E1制备的NBR3355脱气胶乳Ms1要比E2的Ms2的整体稍低一些。

生产时间/d图6 NBR3355脱气胶乳Ms随生产时间的变化

2.3.5 脱气胶乳制备的NBR3355中凝胶含量

使用E1、E2时,随着生产周期延长,NBR3355脱气胶乳制备的橡胶中Cg变化见图7。

生产时间/d图7 NBR3355脱气胶乳制备的橡胶中Cg的变化

从图7和表5可以看出,随着生产周期延长,两种乳化剂制备的NBR3355脱气胶乳的Cg处于无序波动状态,没有明显的规律。但脱气胶乳制备的NBR3355中E1的Cg1平均值(0.64%)比E2的Cg2平均值(0.58%)也要高,在相同的生产时间时,E1的脱气胶乳Cg1总体要比Cg2的高。胶乳通过聚合、闪蒸及脱气工序时,部分不稳定的胶乳析出聚合物,黏结在器壁上或落入胶乳中随流程进入到NBR产品中,这些析出的聚合物中不饱和双键遇自由基发生支化或交联反应,形成支化物或交联物。所以聚合胶乳稳定性越差,橡胶更易析出,形成的凝胶就多。由于E1聚合胶乳稳定性较E2的差,其NBR3355中的凝胶普遍比E2的高。

3 结 论

(1)乳化剂E1和E2都是由C10~C13四种烷基苯磺酸组成的,但其中的C10~C13比例有差异,E1的C10和C13质量分数比E2分别高5%和1.5%,而C11和C12质量分数比E2分别低3.6%和2.9%。

(2)随着聚合时间延长,E1制备的NBR3355聚合胶乳的r1在聚合反应时间12 h时前逐渐升高,12 h后缓慢减小,E2的r2全程从大逐渐变小,在聚合反应时间12 h后,r1和r2接近,Dr均逐渐变小,但Dr1减小幅度大于Dr2,聚合反应时间12 h后,Dr1和Dr2接近,Ms均逐渐变大。但相同聚合时间下NBR3355聚合胶乳Ms1高于Ms2,即E2制备的NBR3355聚合胶乳比E1的稳定。

(3)考察周期(22 d)内,随着生产周期延长,NBR3355脱气胶乳r1和r2均呈波动趋势,两者平均值均为118 nm,但r1波动较r2大。Dr1、Dr2均呈增大趋势。但Dr1波动幅度大于Dr2.。Ms1整体小于Ms2,但Ms1波动幅度大于Ms2。E1、E2制备的NBR3355橡胶的Cg1和Cg2均呈无序波动状态,但Cg1大于Cg2。

猜你喜欢

胶乳烷基苯磺酸
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叶酸治疗老年轻中度H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评价
缬沙坦胶囊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社区老年原发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研究
缬沙坦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老年高血压治疗中及对舒张压的影响分析
高分散性丁苯胶乳的制备及其对水泥的改性
橡胶树无性系不同季节胶乳生理参数的变化研究
影响丁苯橡胶胶乳门尼黏度分析准确性的研究
国外同类高固含量丁苯胶乳性能对比研究
N—烷基化疏水壳聚糖的合成与表征
一种哌嗪类离子液体的合成和性质研究
烷基萘的合成及性能、应用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