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史文化进校园的现实问题及解决路径

2021-11-24肖金华

活力 2021年18期
关键词:进校园党史历史

肖金华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常德 415000)

一、党史文化的基本内容

(一)党史文化的概念界定

学术界对于党史文化的概念界定主要有三种。吴侃民、罗国华在《试论“党史文化”的概念界定》中就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进行了界定;付华在《为什么要弘扬党史文化》中是从阐述文化与党史文化的内在联系的角度进行界定的;《全国党史文化论坛文集》第一册则是从广义和侠义两个角度进行了界定。综合学术界的观点,可以将党史文化的概念界定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党的自身建设历史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物质、制度、精神财富的总和,是能够体现党的历史发展主题、主线和主流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

(二)党史文化的基本特征

1.民族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之中,并且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通过上述对党史文化的概念界定,也可以深切感知在内容上它已经烙上了深深的民族印记,具有很强的社会历史性,而在形式上,它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特色。这都源于党史文化的创造主体就是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这个民族的悠久历史、社会实践、传统文化是滋养党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肥沃土壤。

2.科学性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名副其实的先进性政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历经“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地发展,指引着中国伟大实践取得丰硕的成果,形成了既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能推动中国实践发展的党史文化。其实,一部党史文化的形成史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因此,其领导阶级的先进性、指导思想的科学性,以及探索真理的坚定性就为党史文化的科学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3.大众性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其实就回答了“党史文化”为谁服务的问题。另外,“党史文化”的形成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党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伟大精神、优良传统和作风等丰富的成果,既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又作为有力的思想武器指引广大人民群众去追求美好生活。党史文化的大众性主要表现为其产生依靠人民群众,其目的服务人民群众,其本质为了人民群众。

二、党史文化进校园的现状分析

建党100周年的到来,使各地学校都掀起了学习党史的浪潮。在党中央“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要求指导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总体上来说,这些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可以继续改进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落实没有常态化、推进缺乏贯通性、开展缺少创新性。

(一)党史文化进校园的落实没有常态化

党史文化进校园没有常态化主要表现为在“常”这方面有所欠缺,其内容形式上既可以更“正常”,持续性上也需要做到“经常”。在“正常”方面,不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看,党史文化进校园做得相对较好。各校注重挖掘党史上的重大事件、典型人物、伟大精神等,并且融合了本地的红色资源,开展了理论研讨、各类(演讲、合唱、微视频展播等)竞赛、基层宣讲等形式丰富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取得了广泛良好的社会反响,但是依然存在有一些形式主义的迹象,即过分强调活动形式的花哨,而忽视了活动本身的意义与价值。在“经常”方面相对“正常”更加欠缺:由于缺乏学校党史教育常态化实施的相应制度与保障措施等,每逢建党、建国等重要节日、纪念日的前后,这类活动的开展就如火如荼,但是这“一阵风”过去之后,又回归到了日常状态。因此,做好党史学习教育与学校日常业务工作的结合,即真正落实党史文化进校园这项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党史文化进校园的推进缺乏贯通性

党史文化进校园的推进缺乏贯通性主要表现在“上下联通”“各科融通”“理实相通”“师生沟通”及“资源畅通”这些方面做得还不够。“上下联通”做得不够主要体现在小学、中学和大学不同阶段及同一阶段不同年级之间的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的联通性有所欠缺,即党史学习教育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契合度不高。“各科融通”做得不够主要表现在党史学习教育与专业学习之间的深度融合不足,即真正做到在专业课中适时融入党史教育的内容有所欠缺。比如,中小学阶段更加重视语文、数学、外语的教学,在历史、政治类等的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党史学习内容较少。“理实相通”做得不够主要体现在没有更好地打通党史理论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之间的渠道,即在让学生把党史学习成果转化为他们内在的能力的方面还需要加强。“师生沟通”做得不够主要表现在“师”的主体单一,仅限于学校的老师,师生之间能够围绕党史学习教育进行沟通的时间难以保证。另外,沟通的形式也比较单一,这也决定了沟通的深度有所欠缺。“资源畅通”做得不够表现在还未能建设小、中、大“一体化”党史学习教育资源库,地区与地区、校与校之间资源共享通道也不畅通。

(三)党史文化进校园的开展缺少创新性

党史文化进校园的开展缺少创新性主要表现在内容和形式的本土特色不明显上。2019年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就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百年党史蕴含了数不清的故事,在党史教育过程中注重深入生动讲解典型故事,挖掘本土特色红色资源还很欠缺。另外,在师资本土化方面有所欠缺,其教师主要由学校教师承担,本土老战士、老党员等老前辈的参与度不高,也就是学校师资与“社会师资”的结合不够。党史文化进校园的具体开展形式主要采用歌唱红歌、主题演讲、知识竞赛及理论宣讲等形式,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小学和中学、大学,不同县级市的学校很少探索能够体现各自地区、学校特色的活动形式。

三、党史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分析

(一)党史文化进校园是学生增强历史意识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第七次集体学习讲话中指出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尽管学生自小学就开始学习历史,在大学阶段也继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其历史意识仍然很欠缺。推动党史文化进校园作为修好历史这门“必修课”的重要措施,就是希望学生能在党史知识的学习中、党史文化的熏陶中增强历史意识,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想问题做事情只有具备了历史眼光,才能具备长远眼光,因为只有“不忘来时路”,才“方知向何行”。

(二)党史文化进校园是学生树立历史思维的需要

历史思维是一种贯通思维、系统思维,更是一种发展思维。作为一种贯通思维,是要求能够做到古今贯通。只有充分了解党史文化中蕴含的历史逻辑、历史关系,才能真正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古今贯通、今昔联通。作为一种系统思维,是要求不能肢解历史、割裂历史,要充分意识每一段历史都有其整体性,是一个有关联性的系统,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作为一种发展思维,就是不能停留于过去,而要有“昨天的现实就是今天的历史”的思维,始终朝着历史逻辑前进的方向前进。因此,学生要树立历史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需要常态化地实施党史文化进校园,在持续性的党史文化学习中逐步树立历史思维。

(三)党史文化进校园是学生培育历史眼光的需要

历史眼光的深邃与否决定了一个人能否看透历史事件,能否连贯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联系,而历史眼光的提升同样也建立在具备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的基础之上。培育学生的历史眼光就是让学生在党史文化学习的过程中明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在发生的过程中也蕴含着一定的历史规律,预示着历史发展的方向。要在了解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170多年的近代史、100年的党史、70多年的新中国史及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中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些重要的历史理论问题。总的来说,培育学生的历史眼光就是提高学生看待历史,运用历史分析方法站位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高度分析现实、指导未来。

四、党史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分析

(一)大力加强大中小学党史文化进校园一体化建设

大力加强大中小学党史文化进校园一体化建设是实现常态化实施的重要措施之一。一体化建设涉及的最基本的因素有学生、教师、教材、课程等。在学生方面,一体化建设应当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采用“大数据”技术采集、分析不同学段、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特点、党史基础、兴趣爱好等,形成一体化的学情数据分析库,为其后开发一体化的教材及课程等提供有力依据。在教师方面,可以地区为单位,以政治、历史类教师为主,辅之党史专家、老党员等社会成员形成党史文化教育教师工作室,通过定期的集体备课,将形成的结果固定推送到自建的网站或平台上,打造一支相对固定、专门性的研教一体的教师队伍。在教材方面,可以先由党史文化教育教师工作室集体编制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纲领性的文件,体现其贯通性、递进式的原则。各校再在其引导下编制适合本校校情、学情的党史学习教育校本教材,突出个性化、适用性。在课程方面,可以建设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选修性质的理论课程。另外,也可以通过班会课、课外实践、暑期“三下乡”等形式开展实践课。

(二)多部门通力协作,建设党史文化进校园保障机制

党史文化进校园这项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要想具有长效性,需要地区、学校多部门长期通力协作,形成比较完善的保障机制体系,其中主要包括资金保障、师资保障、设施保障及制度保障等。

首先,在资金保障方面,党史文化进校园一体化建设可以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一体化建设、科研工作一体化建设等项目相结合,依靠其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资金或者课题资金确保活动开展所需资金的充足。其次,在师资保障方面,除了充分调动学校教师的积极性,还可以聘请党史专家、社会相关专业人士等壮大师资队伍,真正做到专兼结合,确保党史文化进校园的长效性。再次,在设施保障方面,要做好硬件与软件设施的建设,如建设专门的现代化党史文化进校园活动室,进行摄影、录像、网络直播等一系列信息化操作,同时建设一批体现地方特色的党史文化教育校内外实践基地。在软件方面可以开发专门的官网、官微等系列宣传平台,形成详实的党史学习教育资源库,线上线下同步建设、同步发展。最后,在制度保障方面,可以逐步建立并完善组织监管制度、资金保障与经费开支制度、师资培养制度及校家社协作教育制度等。要为党史文化进校园提供资金、师资、设施及制度保障,离不开各学校及学校各部门在各自履行好自己职责的基础上的团结合作,真正确保党史文化进校园这架“机器”能持续有效运转。

(三)多渠道创新探索党史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对于如何做好这一项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其中第四条就明确提出了要创新,即“党史学习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要发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坚持分类指导,明确学习要求、学习任务,推进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其实,这就对党史文化进校园的开展在创新方面提出了高要求。

首先,做实内容上的创新。学校或者学校间可以联合成立党史学习教育资源开发小组。一方面,深入、全面挖掘本土党史红色资源;另一方面,以党史为主线,结合学科学习的教材内容,恰当融入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内容,进而形成符合学校学情的系列党史学习教育校本教材。例如,常德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的“学党史,强信仰——百年党史课课讲”活动,深入挖掘在建党初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及新时代涌现出的优秀党员代表的感人事迹,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四史”有机融合,得到多家媒体的报道,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其次,做好形式上的创新。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及不同阶段的学生,可以探索形式各异的学习形式。例如:小学阶段可以采取亲子党史故事品读、党史绘画作品创作等活泼有趣的形式,同时将家长这一主体也纳入党史学习教育体系之中;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采取微视频展播、话剧表演、党史故事平面设计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一步促进学生以他们擅长且喜爱的方式投入党史学习之中。例如,今年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为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了“颂党恩跟党走”歌咏比赛、“回眸百年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演讲比赛、“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活力团支部风采大赛等形式丰富的活动,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在校园内营造了学史爱党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进校园党史历史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经典彩调进校园
舞龙舞狮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