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暴力“心”解读

2021-11-23马志国

科学之友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施暴施暴者小花猫

马志国

导致家庭暴力的心理原因

一名丈夫在单位受了委屈,憋着一肚子气回到家中。本想好好放松一下,没料到和妻子不过说了几句话,就大吵起来。

妻子正生着气,刚好几岁的儿子跑回家,妻子抬手给了儿子一巴掌:你为什么才回家?

孩子让妈妈一巴掌打得晕头转向,回头看见小花猫正朝自己摇尾巴。孩子转身一脚踢在小花猫的肚子上。

小花猫跑出去老远,回头嗷嗷直叫,表达自己的强烈抗议和极度困惑:我不是你最喜欢的好朋友嗎?今天为什么平白无故踢我?

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在心理学上叫作“转移作用”,是一种把对某一对象的情绪转移到另一对象上的自我心理防卫机制。这就是这宗家庭暴力的心理原因,任何家庭暴力多多少少都存在心理方面的原因。

施暴者的心理原因

有的施暴者存在一些潜在的心理情结,比如,严重自卑、非常脆弱、异常焦虑,或者内心隐藏着强烈的不安全感、存在一些难以化解的强烈冲突。于是,就会通过向对方施暴来获得暂时的、表面的心理补偿。这时候的施暴心理动因就可能是各种自我心理防卫机制。不难理解,内心真正有自尊感、安全感的人,哪里还有必要靠施暴来获得心理补偿呢?

有的施暴者可能存在能力障碍,比如,缺乏自我肯定的能力、处理批评的能力、调节冲突的能力、处理情绪的能力。他们因为能力所限往往以暴力形式征服对方,其实在威风赫赫的外表下是一颗脆弱的心和一个混乱的自我。

有的施暴者存在心理发展障碍,比如,智商与情商发展不均衡,智商很高,但情商很低,正因此,有些高级知识分子也可能成为施暴者。

有的施暴者是人格发展出现障碍,比如,早年在家庭生活中受虐的人更容易施暴,就是因为人格发展出现障碍。

还有的施暴者存在心理异常或心理疾病,比如,存在爆发型人格障碍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出现精神病症状、具有施虐倾向等。

受暴者的心理原因

受暴者有的存在消极的心理行为模式,比如,赌博酗酒、好吃懒做、专横跋扈,等等。有的具有激惹心理倾向,他们习惯于激惹性的言行,喜欢嘲弄人、挖苦人。有的存在人格缺陷,比如,过于懦弱、过于退缩,受到暴力后不会自我保护,特别是默认第一次暴力,极容易让暴力再次发生。有的缺乏心理共情能力,不会善解人意,不管不顾冷嘲热讽,就容易诱发家庭暴力。有的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比如具有受虐倾向,就会促使对方施暴。

施受双方的心理原因

如果夫妻二人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差异,日积月累,最终就有可能导致家庭暴力。比如,两个人的自我中心意识都很强,习惯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习惯让对方服从自己,就容易发生冲突,导致家庭暴力。

有的夫妻双方都不善于心理调控。心理学发现下班后的下午6—7时是危险时段,是人们心态最不好的时段,偏偏有些夫妻下班回来说三道四,不知不觉间导致了冲突和暴力。

防治家庭暴力的心理对策

家庭暴力的心理危害不言而喻。家庭暴力没有赢家,家庭暴力中的双方都是需要心理帮助的人。因此,我们这里说的心理对策是针对施受双方的。

社会心理援助

转变观念,增强心理关注 在社会各职能部门从法律、道德等方面对家庭暴力采取相应对策的同时,不要忘了家庭暴力也是一个心理问题。家庭暴力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心理原因,需要从心理角度采取相应对策,从而促进人们对家庭暴力给予应有的心理关注和心理援助。

建立机构,提供心理援助 比如,通过增加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人员,来拓宽心理障碍排解途径,缓和家庭心理压力,协调夫妻心理关系,提供心理援助,化解心理障碍,从心理角度积极防治应对家庭暴力。

个人心理救助

做好心理预防 夫妻双方应深刻认识到暴力是两败俱伤,在心理上建立一道家庭暴力的防火墙。同时,从心理角度来审视家庭暴力,及时发现心理原因。

进行心理调节 一是心理沟通。彼此拉开一段心理距离,静下心来各自思考面临的问题,然后再平心静气地谈谈各自的感受。二是心理换位。有了心理换位,凡事就能看到对方言行的合理性,彼此就多了一份宽容和接纳。三是心理宣泄。比如,准备好沙袋和手套,冲动的时候就打沙袋。

慎处首次暴力 面对第一次家庭暴力,受暴者应做出足够的心理反应,促使对方进行足够的心理反省,引起双方心理上的高度重视,避免重蹈覆辙。

进行心理求助 向合适的亲友求助,或者向心理专业人员求助。如果施暴者有明显的精神病或心理病症状,必须及时就医治疗。

猜你喜欢

施暴施暴者小花猫
正当防卫不捕不诉典型案例
青瓦台常驻记者吃霸王餐?
“白丝带”,协助家庭暴力施暴者开展“自救”
许鞍华的三次“施暴”
小花猫
校园暴力施暴者的施暴行为分析
小花猫
小花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