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传统风水理论”研究述评*

2021-11-23刘羽天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风水理论传统

刘羽天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研究的学科之一,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古往今来有许多别称:堪舆学、青乌、相地术、地理、形法、青囊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生物化学和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给风水下了定义:“调整生人住所和死人住所,使之适合和协调于当地宇宙呼吸的方术。”[1]他把风水称为一种准科学,中国古代的建筑学。新加坡学者伊长林·李普在《风水术》一书中写道:“风水是中国闻名于世的一大文化现象,风水术乃古建筑理论之精华。”[2]2002年,第一届经典风水大会在德国科隆召开。近些年来,德国出版的建筑风水书籍已有100多种。以上论述折射出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在世界文化学科中有着超高的人气。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大批建筑界、文学界、史学界的教授专家开始对中国“传统风水理论”进行研究分析,其中包括钱学森、吴良镛等院士,王其亨、于希贤、潘谷西、亢亮、何晓昕、祁嘉华、谭德贵、方拥、刘庭风、韦宝畏等教授,台湾学界汉宝德教授等。他们将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经典进行科学解读,推出了许多经典专著,其中包括:《风水理论研究》《中国古代风水的理论与实践》《人居环境与风水》《风水探源》(又名《中国风水史》)《风水与环境》《风水与城市》等,让读者可以直接正确了解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魅力。2019年,CCTV1综合频道制作播出的《开讲啦》节目,特邀嘉宾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为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正名,讲解了“传统风水理论”的科学性,揭开了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神秘面纱。2018年,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台《寻脉》节目邀请天津大学刘庭风教授介绍中国古代“传统风水理论”研究成果,为国内“传统风水理论”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此之后,研究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整体趋势呈现断崖式下滑。本文循序渐进从三个方面进行述评,寻找国内“传统风水理论”历史上研究发展与运用的胜势与颓势,结合当代学术研究成果提出相关合理的建议,为以后深化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成果分析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的高级检索,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作者以“传统风水理论”为主题、篇关摘发表文章成果共计246篇。由博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72篇,学术期刊154篇,学术辑刊2篇,特色期刊8篇,国内外会议论文共6篇,成果1项组成。其中1990-2003年14年间,年均发文量约为1篇,知网数据显示从2004-2019年开始平均每年文章发表量直线攀升增至9余篇,在此之后,2019年、2020年研究趋势回落平均仅有1篇。20世纪90年代以来宏观数据研究显示,如图1所示。1990年-1993年共发文0篇,为最历年低值,2006年、2010年、2012年、2015年数据显示发文量达到12篇,为历年之最高点。考虑时效上中国知网数据的滞后性,数据统计时间截止到2021年2月4日,通过对文献量的规模变化曲线趋势分析,可以预测该研究方向有波动上升,规模不断扩大的前景。因此,2021年的文章发表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通过知网数据分析,预计后期有十余篇发文量。此外,多篇文章涉及国家级、省部级和市厅级基金项目,其中以王其亨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资助项目“关于风水理论的探索与研究”、胡义成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跨学科课题“风水与当代环境艺术设计”(11YJZH035)、郭起华主持2012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明清时期赣南的风水信仰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SH1212)、邱博舜主持的国科会专题研究计划“敦煌风水手稿的基础调查与研究”(NSC 89-2211-E-369-002)最具代表性。

图1 国内发表“传统风水理论”研究论文年度趋势

在众多的研究者中,如图2所示,发文量3篇及以上的有1人,程建军(3篇),发文2篇及以上的作者共12人。

图2 国内学者发表“传统风水理论”为主题研究文章数量排名

在研究机构发文量数据的排名中,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9篇)、天津大学(8篇)、河北工业大学(6篇)、华南理工大学(6篇)、重庆大学(5篇)、南京林业大学(5篇)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5篇),此六所大学都为专业优势很强的重点院校。此外,共有7个机构发文量超过5篇,多数为“211”工程理工科院校,如表1所示。

表1 国内研究机构发表“传统风水理论”文章数量排名

在学术研究中硕博毕业论文的作者是该领域研究的未来核心力量,是“传统风水理论”研究的希望,未来成果也会仓箱可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据统计知网公开的博士学位论文中,仅有3篇是以“传统风水理论”为研究主题,天津大学张慧博士最具代表性。除此之外,“传统风水理论”相关研究硕士毕业论文共计72篇,发文单位分列前7位的分别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5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4篇)、四川农业大学(4篇)、昆明理工大学(3篇)、天津大学(3篇)、江南大学(3篇)、北京林业大学(3篇)。

期刊登文中,“传统风水理论”研究相关论文数量的期刊排名如表2所示。从中可见,排在前4位的分别是《山西建筑》(11篇)《华中建筑》(7篇)《中外建筑》(5篇)《四川建筑》(4篇)。这也为学者投稿选刊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表2 国内刊发“传统风水理论”研究文章篇数的期刊排名

核心期刊是评价学科研究水平高低的一个关键因素,“传统风水理论”相关研究论文中知网收录的核心论文,约占总发文量的10.1%。间接反映出当下“传统风水理论”研究的水平不够高,研究者需钻坚仰高,提高论文质量。发文年份分列前4位的分别为2011年(4篇)、2006年(3篇)、2007年(3篇)、2012年(3篇)。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发文量最高点,为4篇。占据了C刊发文量的16%。数据反映出“传统风水理论”在2011年研究水平处于高点,间接反映出研究水平起伏不定。但是,核心期刊不能作为衡量文章质量与水平的唯一标准。部分文章被引量超过诸多核心权威期刊,潘莹、施瑛发表于《南昌大学学报》上的论文《论江西传统聚落布局的模式特征》被引37次。李道先、侯曙芳发表于《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上的论文《简论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审美特征》也被引35次。温春阳、周永章发表于《规划师》上的论文《山水城市理念与规划建设——以肇庆市为例》也被引34次。

期刊中影响因子是评价优劣的一个核心因素,其中期刊发文被引次数则是影响因子高低的关键性指标。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出被引论文量代表了研究者研究领域的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传统风水理论”相关论文被引频次排名前5位的论文。如表3所示。

表3 以“传统风水理论”为主题发表的相关期刊论文被引次数排名

二、研究内容与视角

2009年,胡义成在《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上发表了《风水包含着科学成分——国内外风水研究述评》一文,详细介绍了西方、日韩和国内研究“传统风水理论”的现状,并提出了学科的科学合理性与未来的发展的方向[3]。2007年,韦宝畏、许文芳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上发表了《近十年国内建筑学与风水相关诸方面研究述评》一文,重点介绍了“传统风水理论”的历史渊源与当今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具体建议。该文是知网收录的为数不多两篇关于“传统风水理论”述评研究[4]。目前“传统风水理论”的研究成果,研究视阈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一)国内“传统风水理论”发展研究

“传统风水理论”发源于中国,这是世界公认了的。首次提到“风水”这个词是在魏晋时期郭璞所著的《葬书》,书中郭璞对风水下了定义“葬者,藏也,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1]“五四运动”前,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下,部分著作把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判为“迷信”。与此同时,清华大学于希贤教授编写了《中国古代风水的理论与实践》《人居环境与风水》等专著,从 “玄学”部分、西方环境科学和东西方科学比较三个方面论证“传统风水理论”的科学性,认为人生天地之间,一时一刻都不能脱离周围的生活环境,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风水理论中选址的基本格局,间接论证了“传统风水理论”中“天人合一”的科学观点[5,6]。东南大学何晓昕公开出版了《中国风水史》一书,文中对民间选址、营造、布局等风水习惯的由来做了一定的阐述,认为风水在营造上对中国传统民居起着决定作用,从根源上解释了“传统风水理论”被应用于占卜等民间活动的依据,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7]王其亨教授在《中国传统哲学语境下的风水起源》一文中用哲学的角度,分析有关建筑风水学的定义及其核心理念,追溯其起源,进而揭示出:“文明”共生的“居住”,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存的根本中介[8]。在《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5月第30卷第3期,胡义成发表了《选准当代风水研究的突破口》一文,文章以改革开放后国内“传统风水理论”研究学者代表人物钱学森院士、吴良镛院士、王其亨教授为例,论述了“传统风水理论”就是人居环境科学范式。文章重点介绍了钱学森院士对未来发展的指导性思路、吴良镛院士未来研究思路的启示和王其亨教授在学术界的成功“破冰”之举。为今后“传统风水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与启示[9]。

(二)“传统风水理论”对建筑发展的影响

研究“传统风水理论”对建筑发展的影响一直是建筑界、历史界、考古界、设计界等诸多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视阈。因此部分研究者将风水与建筑设计联系在一起,用案例分析“传统风水理论”对建筑发展的具体作用。如徐光远在《中华建设》2015年第4期发表了《建筑风水与呈贡的点式塔楼》,文章以昆明市呈贡区点式塔楼为负面案例,阐述了“传统风水理论”中 “以人为本”原则与因地制宜原则对建筑的重要影响[10]。在《资源与人居环境》2005年第4期中,李远国发表了《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在现代建筑中的影响与运用》,文章以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历史背景为出发点,分析了中国古代“传统风水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的影响,提倡在遵循“传统风水理论”观点基础上,去完善建筑设计理论[11]。在《试论建筑风水文化与建筑设计》一文中,张威从“传统风水理论”的创新与现代建筑设计的理念出发,分析了“传统风水理论”与现代建筑设计的共生关系,体现了“传统风水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12]。2014年《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第24卷第5期中,杨峻、蒋子杰发表了《浅议传统风水理论在生态建筑学中的理性表达》,文章以地形地貌、水文条件、气候环境去选址为出发点,论证了“传统风水理论”中朝向、内部格局、心理场在建筑中的合理性,用去伪存真的态度去揭示“传统风水理论”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13]。陈尚玲、徐敏在《山西建筑》2010年第26期发表了《初探风水理论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文章从城市选址、布局、均衡美学、风水形式论等角度,分析了“传统风水理论”对中国传统建筑营造的重要影响,提出了积极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的发展方向[14]。

(三)“传统风水理论”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研究

在“传统风水理论”的影响下,城市选址、规划等形成了一定的体系。2010年《天津大学》(社会科学版)12卷第3期,王其亨,张慧发表了《<尚书>、<周礼>———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风水理论的坟典》,文中阐述了“传统风水理论”对城市规划、建筑的影响,详细分析了其在城市规划中考察的方法,具体归纳了“传统风水理论”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关系[15]。亢亮,亢羽编写了《风水与城市》一书,以“传统风水理论”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为视角,认为重视“天人合一”的传统正确观念,则城市风貌个性将长久保存,揭示了“传统风水理论”与城市发展之间的联系,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观点。[16]。 2011年《城市问题》第6期,刘海燕、吕文明发表了《风水形势论与中国城市传统空间的营造》,文中从中国古代城市选址、改造和规划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基本精神,同时提出了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居环境[17]。曹福刚、冯维波在《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第3期发表了《基于风水学与GIS技术的传统民居选址比较研究——以重庆龙兴古镇为例》一文,文章以GIS技术选址与“传统风水理论”选址进行比较,揭示了 “传统风水理论”城市规划选址的科学性,同时提出“传统风水理论”与GIS技术相结合的科学方法[18]。2011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赵景伟发表了《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风水观》,文章以“传统风水理论”在我国城市选址、城市规划、营造中的体现为视角,指出现代城市规划工作应该正视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科学方面,正确运用风水理论中科学的观念去正确处理城市规划和环境问题[19]。邓洁、唐晓岚在《山西建筑》2008年第34卷第8期发表了《从传统风水理论到当代景观环境设计》,文中系统阐述了“传统风水理论”所含的科学文化内涵,揭示了“传统风水理论”对中国当代城市规划、景观设计所具有的科学指导意义[20]。

(四)“传统风水理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

当今人类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在世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生态环境学在兴起不久,就发现从观点和主题上与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有着相似之处,两者都是追求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场所的统一与协调。因此不少研究者将两者联系在一起,通过具体分析寻找两者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寻求人类在地球上可持续生存的理想建筑模式。部分研究者从人类居住环境设计为视阙,设计者的设计产物确实能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对环境产生有效的作用。[21]论述人居环境设计离不开“传统风水理论”的指导作用,如汤雪峰在《江西建材》2016年11期发表了《人居环境与建筑风水学》[22]。

(五)国内“传统风水理论”对日韩等中华文化圈国家的影响

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对日本、韩国等国家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自盛唐时期,韩国、日本频繁派使臣来我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其中就包括中国“传统风水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对日韩两国的建筑、生态、宗教、风俗、艺术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日本神社建筑深受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浓厚的神秘气息和隐喻色彩影响,在建筑方面最具代表性。历史上京都与首尔的选址规划都具有良好的风水环境,几乎都是照搬中国长安城风水布局中东南西北“四神”相应的理念。日韩景观生态设计上融入了中国风水八卦中天、地、水、火、山、泽、风、雷八种元素,进一步体现了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中方位规律对日韩的影响。日韩葬地风俗文化深受中国风水中“阴宅”理论影响,认为万事万物皆有“气”生,葬地与子孙后代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两国研究学者在生态环境、地理、城市规划等方面见解独特,具有前瞻性。日本学者郭中端在《中国人街》中提道:“风水实际是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规划学和建筑学的一种综合的自然科学”,体现了不同学科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关系[23]。韩裔学者尹弘基教授对“传统风水理论”源于中国黄土高坡窑洞选址有着独到见解,见解重在寻找一种新的环境科学,对生态危机研究有着重要作用,并在《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年第1期发表文章《论中国古代风水的起源和发展》指出:“风水是为找寻建筑物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它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布局的艺术,不能按照西方概念将它简单称为迷信或科学。”[24]。日本学者东恩纳宽惇1980年出版了《东恩纳宽惇全集》,第八卷系统阐述了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中墓地风水从中国传入日本冲绳地区的时间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在其影响下诞生了第一座龟甲墓,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与当地人的信仰相互融合,对日本文化、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5]掘达宪二在《环中国海的民俗和文化》中以清代城市为中心对中国“传统风水理论”进行了论述,认为“龙脉思想”是风水的基本思想,对日本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26]纵观中国文化发展史,“传统风水理论”在其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文明闻名于世界的一大壮举,对日韩等地区乃至整个中华文化圈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通过比较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传统风水理论”的研究现状与视角,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问题

1.“传统风水理论”研究众说纷纭

国内学界对于“传统风水理论”研究众说纷纭。一部分支持“传统风水理论”观点的学者在研究过程中从建筑、选址、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哲学、美学、历史等学科不断探究其科学性,认为其符合西方环境科学原理,是生态环保功能的一个部分,以古代北京、南京、洛阳、西安等城市选址为研究对象,指出“传统风水理论”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科学性和研究价值,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部分研究者受世俗社会风气影响,笃信鬼神,认为“传统风水理论”可以实现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在这个观点影响下受到追捧,导致研究背离了客观科学的原则,使研究走向了边缘。一部分研究者的观点则蠡酌管窥,认为“传统风水理论”无确定性、内容无科学依据,只是装神弄鬼的把戏,甚至用牵强的实践案例一口咬定它连民俗都不算,只是迷信。还有一部分对“传统风水理论”毁誉参半的学者,认为“形势论”内容是“传统风水理论”中精华,具有科学性,而“理气论”内容则为糟粕,这类观点并没有完全否定“传统风水理论”,而更趋于一种保守折中的态度。部分观点偏离了科学、客观的原则让研究者在研究的道路上很难找准正确的方向。

2.侧重“形势论”,缺乏“理气论”

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众多流派。从立论上看,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总体而言,可分为偏重研究环境的“形势论”与偏重研究易理计算的“理气论”两个流派。“形势论”侧重山川、河流、建筑、自然环境等形势,寻找适合人类生活的居住环境,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重心,在环境学、建筑学、考古学、历史学、美学、地理学、气象学等均有详细的论证,并取得了卓越的科学研究成果。相比“形势论”研究,“理气论”研究显得逊色许多,“理气论”侧重气的流通,抽象的用“气”比喻世界万物之间的联系。部分研究者认为“理气论”就是“传统风水理论”的伪科学方面,甚至认为就是迷信的体现,主观上直接否定了“理气论”中可以借鉴的部分,在研究中缺乏客观体现。

3.研究成果缺乏科学实践理论支撑

一门学科的深入研究,离不开理论体系与实践的支撑。“传统风水理论”是一门交杂多种学科思想的理论体系,在不同角度、不同学科的研究过程中出现很多缺乏实践与理论支撑的观点。一部分研究观点科学理论支撑较牵强,将“传统风水理论”中布局、方位等知识强加于城市选址、室内设计、景观规划、建筑等案例中,没有实践过程,甚至出现结论推过程的主观臆断,忽略了研究中客观科学的原则,脱离了“传统风水理论”研究初衷。与此同时,一部分研究者缺乏实践应用,在文章中只提到了“传统风水理论”“风水”“风水术”“风水学”“堪舆”等相关名词与陈旧过时的结论,并没有对“传统风水理论”进行深入实践研究,同时研究内容中严重缺乏实践基础与理论支撑,从而在研究的道路上停滞不前。还有一部分研究观点局限的认为“传统风水理论”只是建筑学、环境学、生态学中某一学科范畴,忽略了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使不同学科研究成果趋于片面,同时学科之间缺乏理论与实践融合,没有一个系统客观的研究标准,使不同学科观点之间产生矛盾,导致其有价值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匮乏且混乱的局面。研究过程中有影响力的实践研究成果严重缺乏,是主要导致科学理论支撑不足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建议

1.研究“传统风水理论”应坚持科学态度

研究“传统风水理论”必须坚持科学公正态度,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摒弃全盘肯定与全盘否定的极端观点。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对“传统风水理论”进行整体深入的研究,既要看到“传统风水理论”在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合理性,也不能回避在历史长河演化过程中出现荒谬绝伦的内容,尤其对那些主观臆断的观点。无可厚非,古人在科技极其落后的生活环境下,用人体感官等方式总结整理出来的经验和规律,难免带有一些观点与现代科学相悖。纵观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传统风水理论”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和对人类历史客观生存的深刻体会。研究者应具备科学的态度、广阔的学术胸襟,去合理探究与评价“传统风水理论”。

2.结合“形势论”,探究“理气论”中科学部分

“传统风水理论”研究大部分局限于“形势论”范畴,忽略了“理气论”中科学部分因素。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教授将“理气论”中的“气”视为辐射能,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将“气”比喻成量子场效应,钱学森院士认为“气”是一种类似电磁波物质。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古人对“传统风水理论”中“理气论”部分的实践是通过北斗星与地球关系展开的,古人在科技极端落后的时期,能够通过天空中北斗星的位置辨别方位,认为北斗星永远处于地球的北方,同时认为对地球的辐射影响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宇航员身着宇航服进行工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阻隔宇宙辐射。“形势论”是“传统风水理论”中的物质条件,而“理气论”中科学部分是物质间联系的媒介。笔者认为,应从“天文学”“物理学”“天体学”等学科去研究“传统风水理论”中“理气论”部分,客观探究其中科学部分。

3.加强理论研究,提升实践应用

“传统风水理论”是一门集建筑学、心理学、数学、地理学、环境学、生态学、传统国学、宗教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理论,目前研究中理论体系不够完善,大部分研究观点都是围绕中国古代“传统风水理论”中 “形势论”的科学部分,忽略了“理气论”中的科学观点。研究者知识背景过窄,综合性较弱,造成研究者研究的重点局限,获得成果价值被无形中削减。笔者认为,应加强多学科跨界共同研究,提高不同理论学科研究的兼容性,更好地建立学科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向。当今学术界对“传统风水理论”的研究缺乏实践应用。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解读古代典籍和理论可行性方面,严重缺乏实践对理论研究的反馈,对学科研究发展没有统一标准的理论指导。“传统风水理论”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传承了中国古代人们的智慧,研究者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辩证的思路进行客观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实践应用,用客观实践成果证实精华、剔除糟粕,让人们能够更加正确地了解学科内涵,今后在实践方面必须加大力度。研究“传统风水理论”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建筑理论、环境生态等,达到人与环境共生的最终目的。

猜你喜欢

风水理论传统
坚持理论创新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一个家庭的好风水来自哪里?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风水”观念在《金翼》中的体现
养好你喜欢的女人,就是养好你自己的风水
风水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