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红色歌谣融入路径探究

2021-11-23于新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5期
关键词:歌谣红色思政

文/于新

红色歌谣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中蕴含着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将红色歌谣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塑造起着正向的引导作用。红色歌谣是对中国革命精神记录的史诗,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富强之路。但由于一些复杂的因素将其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课中,有一定的难度。总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的思政教育课堂中,通常都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红色歌谣的教育占比不高。部分高校由于思政课程设置课程时教学任务繁重,所以不断地压缩教学内容,导致红色歌谣在相关课堂上仅仅是流于浅表;其次,由于大学生分布在不同区域,所接触到的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面差异化较为明显,导致红色歌谣在思政教育课堂中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例如贫困的偏远地区,因缺乏一定的重视,导致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和科研成果较少;最后,部分高校虽然在思政课堂中融入了红色歌谣,但讲述方式枯燥单一,无法将这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使其为人民服务。例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部分高校所举办的活动,仅限于红色文化的演讲比赛、红歌会这种常见的形式,口口相传的红色文化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1]。

一、红色歌谣概述

红色歌谣是一个赋予特殊文化意义的限定词,侧重于展现红色文化。它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不断地革命建设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时代精华。红色歌谣用革命精神谱曲,用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智慧作词,彰显着爱国主义情怀和中国人民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高尚品格。红色歌谣与大学的思想课堂相结合,既是红色歌谣、实现自我突破、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完善思政课程理论的必然要求[2]。总结来讲,当代的红色歌谣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红色歌谣的主要创作者和传播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人民群众,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一定的阶级性。例如,《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的创作目的,就是为了传播党的政治路线、思想方针及最高决策,取得人民的信任。著名的《兴国山歌》的“小小黄安,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这类的传统红色歌谣,反映了当时革命阶级参加斗争的蓬勃状态。

第二,红色歌谣经过革命的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截至目前,学者将红色歌谣按照内容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但就其根源而言,学者达成共识,将其认定为红军为鼓励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而创作的政治情感的载体。例如,“是谁的心好,是红军的心好,开官府的仓,分官府的盐”这种类型的红色歌谣,展现了民众对红军的认可,也在歌谣中传达民众的整体诉求,充分展现了当时民众在实践检验后泾渭分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红色歌谣不是仅仅代表某一时期的歌曲,其具体内容在不断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完善,迎合了不同时期的人民群众的需求。例如,《在太行山上》是抗日战争期间为歌颂中华民族斗争精神而创作的,后期“有枪才能打老虎,有刀才能杀巨蟒”则是描述解放区的人民生活在党的带领下对美好生活充满了自信。这些都是不同时期人民群众生活的真实反映,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性。不同时期的歌谣,侧重点不同,内容和形式上都会进步,比如,红色歌谣的文化载体,由口耳相传到报纸广播再到如今的互联网,不同侧重点的创新都让红色歌谣融入了新的元素。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红色歌谣融入的意义

(一)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红色歌谣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伟人曾强调过,明确如何爱国,怎么样让自己的国家不断强大,给社会贡献出一份力量,是一个人一生中要做的最伟大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明确表示,希望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具备人文关怀的同时拥有家国情怀,时刻秉承着天下为公、四海一家的精神,进行睦邻友好的文化传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奋斗。红色歌谣在思政教育中是一种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传播方式[3]。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年学子是社会建设的储备人才,高校教育则是让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以红色歌谣为契合的纽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方面,红色歌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忠实传播者,一直在弘扬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团体中强调集体主义,敢于奉献自我的精神。大学思政课堂融入红色歌谣可以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时刻谨记大局为重,坚守爱国主义信念,并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辨别是非;另一方面,红色歌曲具备很强的教育功能,符合当代青年大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导向,有效避免了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出现政治信仰淡薄、行为上利己主义的不良态度。

(三)养成健全人格和品格

红色歌谣融入大学的思政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久而久之,形成坚韧的品格,进而健全人格。在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中,路途漫长而曲折,无法避免挫折和失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愈挫愈勇的毅力。当代青年学子应有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情壮志。因此,在思政课堂上,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健全学生人格,让学生明白遇到挫折和压力是无法避免的,没有任何旅途可以一帆风顺。如今,先烈们冒着生命为我们打造的太平盛世,我们必须用实际行动来回报革命先辈。

三、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红色歌谣的融入路径

(一)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课堂力量

把红色歌谣融入思政课,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无论是什么教育教师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主体作用,对思政教育工作更是如此。在思政课堂中,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专业素养会直接影响到红色歌谣的融入效果。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比如,可以将教师派到国内其他地区的高校学习探讨,可以在校内定期办理大型的红色歌谣讲座,或参加优秀的教师观摩课,让相关教师在这些交流平台中去探讨请教,以便对自己的教学方案进行完善修改。传统的思政课一味地传授枯燥的知识理论,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不佳,红色歌谣元素的加入,对课堂是一种创新调解的课堂氛围,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红色歌谣被编写到思政教材中时,降低了学生对思想政治内容的理解难度,减少了对思想政治课的抵触,教师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完善补充,就可以将音乐与思政课堂相结合,实现理论效果的强化。

(二)组织红色文化活动,拓宽传播渠道

单凭借课堂理论讲授来实现红色歌谣与思政课堂的融入探究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还需要营造经典特色的音乐歌曲氛围,组织红色文化活动,拓宽传播渠道。首先,要重视红色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而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优秀的音乐氛围有利于红色歌谣在思政课堂上教育效果的发挥[4]。可以采用“耳濡目染”的方式进行环境渲染,如在校园内张贴横幅海报进行文化宣传。其次,举办红色文化活动,定期举办演讲、朗诵等活动比赛来渲染校园红色文化氛围,于无形中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学生的言行举止,并对思想观念产生作用。另外,还要实地参观红色景点、走访询问老革命家,如:晋中市红军荣军休养院拜访革命老红军,听革命前辈说红色歌谣等。因为老人都经历过革命年代,所以对红色歌谣会有更深的见解,学生可以向老人请教,进而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使他们在红色文化活动中能够达到思想和行动的统一。

(三)发挥网络平台优势,创新教育方式

红色歌谣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要具备制度和平台的保障,从宏观层面来看,教育相关部门已在加强制度建设。所以,高等院校必须充分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好互联网搭建文化传播平台,发挥信息时代的优势。时代在发展,不断变化,只有突破才能进步。互联网平台为红色歌谣进入思政课开辟了一个新的媒介。思政教育可以充分发挥该平台的优势,让红色歌谣响遍校园;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信息收集能力,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进行内容创新,满足时代要求,使红色歌谣的生命力源源不断,也让高校的思政课堂呈现红色的时代精华。

四、结语

红色歌谣是在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中提炼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有义务对其进行传承和弘扬。将红色歌谣融入高校的思政教育,可以使其与时代进步的观念相结合,推陈出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思政课堂跃动着红色歌谣的脉搏,可以让当代大学生真正领悟到红色文化的现实意义,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助推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歌谣红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