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高职院校社会培训的课程思政建设

2021-11-23熊晓霞冯思遐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5期
关键词:立德思政院校

文/熊晓霞 冯思遐

一、立德树人,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急需课程思政

(一)国家战略:迫切需要立德树人贯穿社会培训全过程

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前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国家战略目标。2019年2月,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是中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在总体思路中,《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要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把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为此,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系列文件。

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在介绍2020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总体情况时透露:“十三五”以来,累计开展社区教育培训大概有3.2亿人次。在巨大的社会培训人口红利面前,立德树人贯穿社会培训教育全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社会培训中不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提高学员的品德修养、政治觉悟和综合素质,才能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教育内涵质量,助力实现教育现代化国家战略目标。

(二)经济转型:倒逼高职院校社会培训课程思政改革

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势不可挡,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层出不穷,社会经济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步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力和智力资源在经济转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急需主动求变,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以德为先,打造职业教育社会培训的质量品牌,高质量的经济转型需要的社会培训不是简单的技能培训,它还要培养学员综合素质,如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法规与行业道德、技能操作规范等。当前经济领域对质量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个性化以及柔性化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成为社会培训加强课程思政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三)美好生活:呼唤有灵魂有思想的社会培训

社会培训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它关乎教育、经济,也关乎民生。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2021年2月,中国宣布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后,学习正逐渐成为人们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生活品质的主要途径,社会培训是人们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有灵魂、有思想的社会培训正是人们寻找的学习平台。实行“以德优先”的社会培养模式,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精神物质双丰收,使人人都能成功的目标变为现实。

二、提质增效,强化高职院校社会培训课程思政改革

(一)定思路:明确高职院校社会培训课程思政改革目标

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课程思政在社会培训中的实施效果,关键是做好顶层设计,理清社会培训课程思政改革思路。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国家对职业教育社会培训高度重视,教育部在国家层面上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高职院校认真学习、践行教育部和教育厅的相关要求,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设计高职院校社会培训课程思政改革思路,主动将立德树人价值观培育融入社会培训课程体系,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针对社会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学员的特点强化分类指导,构建社会培训课程思政全程、全员、全方位的育人的大格局。

(二)创新机制:确保高职院校社会培训课程思政落地生效

高职院校社会培训课程的思政改革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地方与学校共同建立健全协同推进机制,确保高职院校社会培训课程思政落地生根。创新机制要落地落实、久久为功、提质增效,实施的重点是三重保障,即不断加强组织领导,为社会培训课程思政提供政治保证与制度保障;强化激励机制,让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劲头和信心有保障;强化考核评价机制,让学员在社会培训课程思政改革中得到保障[3]。

(三)补短板:筑牢高职院校社会培训课程思政建设基础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社会培训课程思政建设距离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是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不强,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不够完善,不能将立德树人融入社会培训全过程;二是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许多社会培训仍是重技能轻思政;三是教学手段不能根据课程思政要求进行创新,不能有效提升课程思政改革效果;四是部分学员在接受社会培训过程中,对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不能同频共振,主要原因是对学员的引导不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加强。为此,寻找社会培训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的短板,要积极制定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案,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学生成长、成才和思政教育规律,补短板、强实效,夯实高职院校社会培训课程思政改革和建设基础。

(四)优内涵:提升高职院校社会培训课程思政的质量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对社会培训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吸引力不强,主要问题是社会培训的内涵建设不够,课程思政改革意识不强。要优化社会培训内涵建设,强化社会培训课程思政改革,才能突出社会培训课程思政特色,提升社会培训质量,真正建立社会培训教育品牌。优内涵包括:一是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德技并修,认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要求;二是全面加强教师思政建设工作,重点加深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原则和目标的理解,提升教师“三全育人”的使命感;三是健全社会培训课程思政教材,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社会培训教材;四是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根据学员多元化的特点,探索“对症施教”的社会培训个性化教育方法,使课程思政入脑入心;五是推动社会培训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由于社会培训的特殊性,许多学员为企业在职员工,他们需要更加灵活的社会培训,借助于信息技术,打造一批融合思政的在线精品课程,创新的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

(五)激活力:增强高职院校社会培训课程思政的效能

社会培训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当前高职院校的社会培训面临机制不够灵活、体制不够健全等现实问题,制约了社会培训服务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一是对教师的考核、奖惩比较僵化,影响了老师在社会培训课程思政改革的积极性,比如,职称评定中教师参与社会培训教学没有要求,所以许多教师对社会培训的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更不能用心进行课程思政改革;二是办学主体不够多元化,高职院校社会培训主讲教师基本以本校教师为主,培训内容多数不能与企业发展同步,创新多元化办学思路,鼓励企业利用技术、设施、设备、资本等要素参与社会培训项目,引入社会资本,聚集社会力量,解决目前社会培训校企合作不深的难题,提高社会培训效果。

三、深耕细作,夯实高职院校社会培训课程思政的育人生态

(一)从单向教育到双向教育

传统的社会培训习惯采用灌输式教育形式,即单向的教育形式,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回答问题为辅,这种教学形式不利于课程思政的开展,因为社会培训课程思政改革的主要受益者是广大学员,许多学员不喜欢听别人讲谈空洞的政治、理想、职业素养等,坚持以学员为中心,采用交互式的双向教育形式,让学员成为教育的主体,转换表达方式,从教师教到学员讲,让学员结合专业课程主动去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学员学习体验效果,使得课程思政有爱、有情、有意、有温度。在社会培训过程中,通过双向教育引导学员将个人的“小我”融入企业、社会的“大我”中,共同探讨职业素养的要求,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的课程思政改革目标。

(二)从有“芯”人到有“心”人

伴随着智慧化校园建设的不断推进,信息化技术在社会培训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些智能“芯”大大提升了社会培训的效果,但这种“芯”容易让学员的“心”变得有些麻木。人们常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何将学员从有“芯”人培养成有“心”人恰恰是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任务之一,课程思政改革要面对生活、面对行业、面对时代、面对历史对课程进行系统安排和精巧设计,使学员不对社会培训产生反感,达到以心待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效果。

(三)从“大水浇灌”到“润物无声”

立德树人是长期的教育任务,它将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因此,社会培训课程思政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大功告成,也不是“大水浇灌”就能育人成才的,它需要学员通过反复学习和实践。课程思政内容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入心入脑,同时需要教师对学员需求因材施教。要借助多种教育手段,贴近学生、持续滋润、点滴入心、久久为功,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各种情境、氛围和载体中,细处着眼,不断润物无声,努力打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生态。

四、结语

高职院校社会培训课程思政建设是时代的要求,我们要从“怎么看”转向“怎么干”,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明确社会培训课程思政建设的“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社会培训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组织领导,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完善、总结和推广,提高社会培训效果,让课程思政润物无声地给予学生智慧的光芒、人生的启迪和精神的力量。

猜你喜欢

立德思政院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