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时代师范类大学生就业理念探讨

2021-11-23史晓敏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5期
关键词:师范类毕业生理念

文/史晓敏

信息化时代,越来越多的新鲜词汇映入眼帘,而这些词汇无疑正在潜移默化着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面对如今纷繁的科技信息,面对复杂的媒体信息,师范类大学生的就业理念究竟如何,值得探讨[1]。

一、就业理念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思维局限

许多大学生一直希望毕业后能“一步就位”。受传统家庭的影响,部分师范类学生仍存在“铁饭碗”的思想,认为体制内稳定、工作环境舒适、社保有保障。大学生毕业后加入大考的部队,参加了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培训,导致考试的队伍越来越庞大,进体制难成为常态,同时也需要家人的经济支援。这种“慢就业”的形势加大了对毕业生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渡过难关便能顺利抵达彼岸。

继续深造的学生,选择的学校和地域成为必须考虑的因素。双一流高校、一二线城市成为吸引学生的重要原因。由于城市发展的不均衡性,学生畸形的就业价值观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才愿意留在大城市,而小城市的发展则显得较为缓慢,基层和偏远艰苦地方的就业成为伤痛。不愿吃苦、眼高手低成为部分刚毕业大学生的常态。

(二)就业形势认识偏差

专业对口和薪资待遇成为大多数毕业生首要关心的问题,今后的发展前程、晋升通道等排在其后。追求高工资、不加班、舒适环境,甚至有些学生毕业后开始啃老。这些源于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不足,无法合理预估现阶段的就业形势。与此同时,未能做到放下身段,主动向前辈请教,眼高手低,认为自己被大材小用,这么多年的学习沦为无用,这样的想法让人大跌眼镜,自身也在就业的市场频频遭遇挫折。

(三)就业态度不积极

受地域和资源条件限制,一些地区企业较少。以山西为例,大型国有企业以煤炭为主,适合师范类毕业生的企业少之又少,从而导致毕业生就业面临局限。多数单位以招聘考试为主,长此以往,毕业季毕业生不再积极应对校园招聘,而是坐等各单位发布考试信息,这样的就业态度导致毕业生长期处于备考状态;同时因需求少而报名人数多,几年的毕业生大量累积导致学生就业压力和精神压力大,循环往复,造成消极的就业态势和严峻的就业局面。

(四)就业法律意识淡薄

信息化时代,面对眼花缭乱、铺天盖地的求职信息,一些毕业生由于自身法律意识淡薄,急于找工作,轻而易举地被高收入、高回报率的信息所迷惑,误入歧途。部分毕业生对《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学习不到位,欠缺基本的法律常识,对三方协议的签署和违约规定等缺乏了解,导致某些时候任由用人单位摆布而自身无招架之力。学校虽多次对就业法律文件进行解读和学习,但效果不佳,学生对就业法律的概念不重视,每每遇到问题后才来咨询[2]。

二、就业理念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一)原生家庭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出生到上学,家长的理念时刻影响着孩子的判断力,甚至有些家长直接为孩子规划好以后的人生,使其本身失去应有的判断力。家长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实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一份稳定的工作才是父母眼中所谓的“工作”。这样的理念造就了每年招聘考试成为主流,培训应聘人员的机构满地开花。

(二)学校教育理念滞后

部分高校受地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学校的整体发展理念滞后,教育理念不够先进。教师队伍受学校的影响,数字化程度不够,知识更新速度缓慢,导致学生视野不够开阔,就业思维局限,对就业形势没有清楚的认识。教师的理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教育理念是否先进,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就业的态度与选择。

(三)社会压力和需求的影响

面对每年大批量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岗位有限导致毕业生内心焦虑,社会压力大,社会环境复杂,导致毕业生纷纷选择继续深造。同时,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多数优先选择“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导致学生考研时不得不选择这类高校。此外,师范类学生以女生居多,部分用人单位在聘用人员时,由于考虑到女性结婚、生育、哺乳等一系列问题,在同等条件下仍优先考虑男性,导致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更倾向于稳定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和教师等行业。

(四)网络信息复杂化

信息化时代,各类网站和APP成为谋生的手段。疫情期间全国人民居家抗疫,线上买卖、线上课程、线上找工作等成为主要的沟通方式。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利用网络销售产品,基层村官利用网络帮助农民销售农副产品,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新媒体技术促进了这一经济的发展[3]。但是信息化的同时也加大了就业的风险,合理过滤不良信息成为一项必备技能。大学生因各种利益被迷惑,稍有不慎,误入歧途。

三、培养正确的就业理念

当代大学生,胸怀理想抱负,但想要走向成功,必须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具备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需要:

(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责任、有担当、有使命感,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有积极阳光的心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时刻以学生为本,爱护学生,关心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做永远的蜡烛,为学生照亮前行的道路。

(二)坚定理想信念

在童年时代,我们常说理想和信念是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行。理想信念就像我们心中的精神支柱一般,支撑着我们的整个人生。理想信念是人生前进的动力,是推着我们前进不可缺少的东西。如果没有理想的信念,人生便形同行尸走肉一般,缺少了灵魂。青年一代要有理想抱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4]。

(三)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

现如今,刚走出校园的学生往往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薪资不匹配、工作环境不好、地域不合适、专业不对口等,各类因素成为寻找工作路途的绊脚石。师范类学生大部分就业以教师为主,多数学生想一步到位,因而出现毕业后即开始了各种奔波于求职考试中。先就业再择业一直是我们倡导的理念,当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后,再选择职业是对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的负责,而不是被迫形势下的屈就。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至关重要,关系到人生的职业和未来的发展,所以,一定要埋下正确的种子。

(四)发扬吃苦耐劳的品质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毕业后倾向于选择大城市、高收入、工作环境优美、体面的工作,而不愿去偏远的西部地区。在日常教学中,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投身于一线地区,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和基层区域实践锻炼,既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发扬吃苦耐劳的品质,又能满足国家西部和基层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做有责任、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爱国青年,将自己的职业理想与国家的需要高度融合,真正做到“下得去,留得下,干得好”。

(五)培养创新创业理念

1.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和竞赛

以新媒体为平台,创立线上、线下各类创业课程,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加强理论联系实践,聘请专业老师为学生指导,投入专门的创业资金。同时,除每年全国性的创业大赛外,学校可以设立自己专属的创业大赛,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

2.设立专门的学生社团,打造金牌社团

通过社团的新媒体运营和宣传,将就业观念根植学生心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设置上可以将第二课堂学分融入其中,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3.加强创业实践,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结合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创业实践中,设立专门的创业服务器,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合理利用社会中各类资源,有效实现高校和行业、企业的无缝对接和融合,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4.加大就业法律意识教育和心理关爱辅导

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就业法律咨询机构,加强毕业生就业法律意识教育,扩大就业法律政策解读范围,模拟招聘现场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提出及时的应对和处理方案。并加强毕业生心理关爱和辅导,指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求职观念,积极应对挫折和挑战,及时解决各类突发状况,将可能出现的损失或者伤害程度降到最低[5]。

如今,各地为吸引人才纷纷制定人才引进政策,以户口、编制、薪资、人才补贴、住房补贴、子女上学等为条件,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留下来。只有树立正确的、开放的就业理念,才能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面对庞大的求职群体,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素质不强成为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心态、深厚的法律意识、成熟的创新创业理念、过硬的职业道德素养不可或缺,更需要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慢慢培养,逐步形成。信息化时代,机会增多,挑战也在加大,师范类毕业生唯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勇往直前,才能做时代的先锋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师范类毕业生理念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浅析师范类高校化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