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扶贫视角下大学生支教服务的路径探索

2021-11-23蒋超

就业与保障 2021年6期
关键词:支教服务工作

文/蒋超

振兴先扶贫,扶贫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学龄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是阻断贫困代代传递的一个重要途径。早在2003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四部委就联合发起“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1]。无论是应届毕业生,还是已经有工作经验的教育从业人员,都需按照该计划推广支教工作。而如今,不管是形势还是政策都有了一定的变化,支教服务工作需要我们探索新的路径。

一、教育扶贫视角下支教服务现状

助力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其中,人才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保障,是乡村振兴的内动力[2,3]。支教服务就是针对知识与人才而开展的工作。但是在目前的支教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具体现状如下。

(一)教育资源匮乏,思想观念较为滞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支教扶贫地区所在县乡大多为我国西部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在交通、基建、通讯、卫生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4],教育资源也相对匮乏,教育困难主要表现为: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学设施配备不完备、教育理念相对落后等。虽然目前我国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先进的多元化、开放型教育理念,但实施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配备完整的教学设备以及良好的教学环境。因此,想要提升教育理念,必须完善教学条件,而完善教学条件的前提就是要充实教育资源。

(二)教育形式单一,需要对外开拓渠道

目前的支教形式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课堂进度受时间地点限制较大[5]。与教育理念先进,教育手段丰富的地区相比,贫困地区的学生在学业深度与思维强度上缺乏竞争力。因此,贫困地区的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更加渴望,并且期望依靠自身的努力改变现状。而作为支教从业人员,如果在教育资源硬件条件方面暂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就需要尽可能拓宽渠道,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去学习、丰富自己的教育方法,改变教育形式,让学生开阔眼界,与学生共同进步。

(三)支教人员变动快,需要加强思想建设

支教一度被看作是一种文化思潮,参与到支教事业的人员一般都具备丰富的爱心和吃苦奉献的思想觉悟[6]。而支教人员流动性较强、变动较快,存在各种状况。支教人员队伍中不仅有在校大学生,也包括一些师范毕业生,或者是已经从事教职工作多年的老教师,有些支教人员还是教育领域之外的青年志愿者。另外,除了职业与学历的差别,支教人员的户籍地和个人家庭情况也存在差异,家庭条件也会导致支教人员要针对就业前景有所取舍,进而影响到支教事业的进行。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统一组织,除了考虑支教人员福利待遇之外,还要加强支教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使其能够不忘初心,坚守使命,持久扎根于支教地区服务,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二、结合地方特色的支教服务模式

支教服务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来开展工作,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因地制宜,立足于当地,为当地学生谋福利。同时,支教服务与扶贫工作密不可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结合地方特色方面,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

(一)支教工作与地域文化相结合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缓慢发展与东部沿海省市地区的飞速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国的西部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少数民族聚居地较多,民族地域特色氛围浓郁。少数民族地域特色与汉族的文化习俗迥异,其中地方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作为地方亮点进行挖掘发扬。

从地域特色来看,可以结合当地独有的地域文化来开展支教工作。例如,广西合浦县有着历史悠久的客家文化,有许多著名客家人物为推动历史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在合浦县也设有陈氏宗祠,以纪念明、清朝代直到民国时期的陈氏名人,其中包括著名爱国将领陈铭枢。因此,在进行该地区的支教工作时,支教教师就可以结合乡土历史与当地文化为学生开展爱国、爱乡教育,并由此作为切入点,开展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等人文学科课程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此外,许多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在红军长征时期就留下了浓厚的红色文化,这也是一份宝贵的地域文化资源。在支教服务工作中给学生们传播更多的红色革命文化,让学生们了解更多的革命英雄事迹,使学生感受到丰富的无畏精神与进取精神,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支教工作与教育政策相结合

将支教工作与教育政策、教育活动相结合,也会对支教事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首部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该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关心支教教师生活。认真落实边远地区津贴发放等政策,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补助标准,努力惠及更多乡村教师。该项政策出台,更加明确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属性,同时也对教师队伍进行了强化管理,对支教工作产生了极大的鼓舞。支教工作可以借助政策一面拓宽工作领域,一面细化工作内容。此外,大学生支教教师也可以在支教工作中展示自己的大学风采,如通过社团活动中的才艺表演,为学生带去更丰富的生活元素,通过暑期三下乡等活动促进支教工作的开展。

三、“互联网+”支教工作的服务模式

在支教服务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互联网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精准定位等新技术,推进支教教育工作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

(一)获取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

很多支教大学生自身并非教育专业学生,只是因为热爱教育事业而从事到支教行业中,而在实际工作中会面临许多困难。因此,支教人员队伍需要进行教育相关的专业培训。同时由于部分支教服务地域的客观条件受到限制,可以将此类教育培训利用互联网方式进行授课培训。此外,支教工作也需要政府大量拨用经费作为教育资金,并将资金的用途明细以政务信息网络化公开的形式明示出来,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从事支教工作的大学生或者在职教师都有各自的社会关系网络,可以组织教师以自媒体形式进行支教课堂、公益课堂的直播宣传,让每一层社会关系网络都能通过互联网关注到支教地区的真实工作内容。例如,北海职业学院教育系“明日之师”志愿者服务队到合浦县曲樟乡中城小学、李家水小学开展下乡支教和推广普通话活动时,借助云视讯的网络视频直播形式开展网络授课,与当地的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还可以在全国各地的师范类院校构建互联网站,或组织相关社团成立“支教服务联盟”,专门针对我国支教服务工作进行线上咨询和专业指导。利用全网络的专业教学资源作为后盾,整理不同省市地区支教事业的大数据库,大力推进支教服务工作系统化,吸引更多师范类学生加入到支教志愿者队伍中来。

(二)开阔支教地区学生的眼界

在新形势下,使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支教服务工作是一种必然趋势。支教工作地区多为贫困地区,当地的教学工作最大的弊端是学生在思维与眼界上缺乏竞争力。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海量的教学教材、教辅资源以及教育理念方面的信息会通过类似“支教服务联盟”以及“支教事业大数据库”网络系统涌入支教地区,以弥补这一缺陷,丰富支教地区师生的“文化软实力”。学生通过开阔眼界,能对教育事业和自身未来发展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与规划。只有开阔学生的眼界,才能使学生夯实基础知识,促进其成长发展,进而发展成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为我国人才建设培养新的动力。

四、结语

教育扶贫是促进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事业。支教服务工作需要广大青年志愿者们以更饱满的热情、更专业的水准、更敬业的精神来参与建设,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支持。期望通过国家和支教教师队伍的努力,我国的教育事业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猜你喜欢

支教服务工作
海外支教 心静如花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