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建设的思考

2021-11-23刘渊王朝霞鲁效伟

就业与保障 2021年6期
关键词:赛事导师竞赛

文/刘渊 王朝霞 鲁效伟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新时代”条件下中国强大的必由之路,“十三五”期间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1]。国务院颁行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这些问题是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各高校有必要加强实验室建设,举办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近年来,在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脱节的突出问题方面,各高校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提出构建以创新创业竞赛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对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实践育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分别围绕依托学科竞赛、创业竞赛、创业项目和项目教学、培养体系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为今后高校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和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理论研究基础和实践经验借鉴。

一、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的广泛开展,检验了大学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下创新创业的实践水平和能力,充分展示了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成果[2]。然而,在各级各类院校的创新创业赛事培养体系中,尚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赛事覆盖率低频率高,作品培育意识待提升

从当前各高校赛事举办情况分析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学生参赛人数覆盖率不高,各类赛事参与平均覆盖率在5%以下;2.学生参赛人群较少情况下,存在赛事举办频率高的情况。仅对创新创业类赛事进行统计,大部分从开学第三周开始到第十三周,短短3个月左右时间,学生参加校内赛事平均4种以上,将初赛、复赛、决赛等各赛事综合则出现高达一周一次的赛事频次;3.学生参赛项目不断转换。每次参赛,学生重新寻找项目,即使是同一种赛事,学生每一届参赛项目也在不断转换,不能实现对项目的培育和提升;4.学生每次参赛变换不同导师,由于老师各有偏好和各有所长,因此,学生参赛项目也很难实现长期培育;5.学生参赛仅仅为了获得学分,而没有长远打算,缺乏对赛事项目的培育意识和持续打磨。

(二)赛事一次性问题偏多,创意持续酝酿难以保证

从各高校官网收集的资料统计分析发现,很多高校举办的创新创业赛事属于一次性赛事,即比赛只举办或者参加过一次,这些一次性的竞赛达到高校全部赛事种类的40%左右。这些一次性赛事存在的共同特点是:多属于院校级的赛事、赛事有一定的时效性,还有一部分赛事是校外地方企业与学校联合举办的赛事[3]。高校各单位组织、校内外多方主体组织参与等确实有利于促进创新创业赛事的多样化发展,但举办过多的一次性赛事不利于比赛经验的积累,赛事与赛事之间都是中断的,很多创意的想法得不到酝酿和完善,最后导致时间、人力、财力投入较多,但是过于分散,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三)赛事与上级衔接不强,对接工作有待提升

在各高校举办的各种种学科专业类赛事和创新创业类赛事中,与市级或国家级以上相对应的赛事种类比较少,占比43.75%,不到一半,仅限于本校的赛事种类占一半以上。获得市级以上奖项的赛事种类仅占比50%。市级以上获奖新闻条数占总新闻条数的23.76%,还不到三分之一。仅从创新创业类大赛的衔接情况来看,目前国家和市级政府举办的创新创业类大赛主要有:“创青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模拟大赛等十几种赛事。截至2019年5月份,各高校与上级赛事相对接的主要有“挑战杯”“创新、创意及创业”“互联网+”“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四种赛事,不管是衔接种类和获奖情况上看,都还有待提升。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培养体系实践策略

针对以上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培养体系面临的问题,再根据我国各高校创新创业类赛事培养体系建设的经验总结,提出未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培养体系的实践策略。

(一)促进创新创业竞赛统筹协调开展

针对创新创业竞赛由各教学机构和教辅机构分散举办,而出现竞赛不便统筹管理的问题[4,5],确立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的四级竞赛层级,构建创新创业中心统筹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系统,通过成立独立的创新创业中心,对全校各级竞赛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统筹和协调:1.竞赛种类统筹方面。对原来各院系专业举办的创新创业竞赛进行精简,专注于参与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竞赛;2.竞赛层级统筹方面。确定校级竞赛→省级竞赛→国家级竞赛的层级关系,举办与省级和国家级竞赛相衔接的校级竞赛,如此层层选拔和递进,就确保了竞赛的连续性,也使得参赛项目一步步的进行完善;3.竞赛举办机构统筹方面。促成高校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与平台的构建,实现对组织内部管理、组织外部关系和组织运行成效的统筹兼顾。

(二)推动创新创业竞赛分层分类设计

1.竞赛目标的设定。实现学生“专业学科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提高创新创业竞赛开展的针对性,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专业人才技术技能培养目标,构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2.竞赛层次的衔接。以国家级、省级竞赛为出发点,设计与国家级和省级竞赛相衔接的校内赛。要让本校的校内竞赛走出去,就需要把视角和关注点更多的放在与上一级赛事的衔接上。使得校内选出的竞赛项目在走出本校,走向省级、国家级赛场更有竞争力;3.竞赛分类的把握。根据竞赛项目类别的不同,对创新创业竞赛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着重对每类竞赛特点的把握。竞赛分类可使得学校在准备创新创业竞赛中对不同类型的竞赛更有针对性。

(三)加强导师指导团队赛事指导建设

由于创新创业竞赛种类繁多,且涵盖的学科知识面广,致使学生参加不同种类竞赛频繁更换导师和导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指导存在困难的情况。因此,围绕“双衔接”目标,参与竞赛种类的不同,组建三层次导师团队:1.基础层面上组建本专业导师团队。主要为学生团队提供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指导。各专业导师要做到积极开展双创教育方面的理论、案例研究和行业创新实践,在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都要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创新意识和培养创业能力,积极参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的指导工作;2.培育层面上组建双师型导师。主要为进入校级竞赛复赛、省级初赛的团队配备双师型导师团队,为其提供赛事准备过程中各方面的咨询和指导。引入拥有创业背景和实践经历的创业导师为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可聘请社会知名的风险投资家、高级管理人才、杰出校友和专业技术人才等来校担任创业导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工作;3.孵化层面上组建企业界导师。主要为参加省级复赛到国家级竞赛的团队,提供参赛项目实践效益评估、投融资可能性、未来发展潜力等方面的实践指导,以及为有孵化意愿的学生团队提供指导。通过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创业研究专家等对参赛选手的项目进行点评与指导,最终对优胜项目进行孵化。

(四)形成学生参赛项目梯度培育团队

1.加强大学生项目团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校要加强大学生成功创业能力培养,还应成立“创业者协会”“创业者俱乐部”等创新创业学生社团,学生社团通过举办“创业沙龙”和“创业论坛”、创业技能培训、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促进有创业志向的同学自愿相互交流和促进;2.建设跨专业跨学院团队,重视学科间互补交叉。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多个专业、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的学科,可以跨专业、跨学院组建团队。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更有利于创新思想与创新成果的产出。

三、结语

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中开展创新创业竞赛的重要性及面临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赛事举办情况进行分析,面对高校中创新创业赛事培养体系面临的问题,分别从创新创业竞赛统筹协调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分层分类设计、导师指导团队赛事指导建设、学生参赛项目梯度培育团队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的赛事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策略,以期能为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的开展和教育提供参考借鉴。

猜你喜欢

赛事导师竞赛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本月赛事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V eraW an g
导师榜
我看竞赛
赛事赞助沟通对感知匹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