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政报道的传播力提升探讨
——以《新闻启示录》栏目为例

2021-11-22吴俊锋

电视技术 2021年9期
关键词:时政受众

吴俊锋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资讯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4)

0 引 言

当前,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有效性”成为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追求。要实现有效性,就要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其中,传播是前提。新闻报道只有广泛传播,才有可能影响和引导舆论。

时政报道是对国家政治生活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报道[1],与社会类、法制类、情感类等“自带流量”的报道相比,时政报道的传播难度较大。改变时政报道“中规中矩”“艰涩难懂”的形象,让受众喜闻乐见,才能提升其传播力。在2021年全国两会报道中,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启示录》栏目对节目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进行了有效探索。本文以此为例,探讨如何提高时政报道的传播力。

1 从宏大主题中挖掘受众的兴趣点

时政报道肩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使命。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新闻启示录》栏目在电视端推出10集代表委员专访,每集时长15分钟,主要话题包括绿色经济、民营经济、数字化、乡村振兴、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统筹疫情防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这些领域的内容都是福建省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相关的报道内容人们每天都能看到,没有新鲜感可言。与众不同、罕见奇特的事情容易引发关注并传播,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大事,人们往往熟视无睹。但换个角度看,时政报道的内容往往关乎政策、民生,关乎国家和地方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能够深入挖掘内容,从中找到大众的兴趣点,找到与人们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点,就很容易引发受众关注。

从宏大主题中挖掘兴趣点和新闻点,《新闻启示录》2021年全国两会电视端节目主要做了以下尝试。

(1)寻找时政报道与公众工作生活的相关性。专访中的“数字化篇”主要探讨数字化治理内容,节目没有罗列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拿出两分钟篇幅,专门讨论如何用数字化管理方式解决上班族关注的考评机制问题:有的员工大部分时间都在混日子,但关键时刻在老板面前频频刷脸,从而获得奖励;有的员工长期兢兢业业,老板却看不到。这样的讨论不仅回应了上班族的关注,也把数字化管理的概念表述清楚。

(2)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南平篇”主要探讨乡村振兴话题,节目用一分多钟的篇幅,展现福建南平一个乡村樱花园的美景,先让观众赏花,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再切入乡村振兴的正题。

(3)适当满足受众的好奇心。系列节目的“三明篇”,主要介绍福建三明绿色经济的发展状况。节目从正在三明将乐集训的国家女子水球队说起,展示观众难得一见的训练场面,之后将话题延伸到文旅产业、绿色经济。

通过以上几种方式,在节目中设置兴趣点,与代表委员的访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从新闻的接近性原理来说,人们更关心与之相关的新闻——报道受众身边的事、关心的话题或心理上、情感上接近的话题,受众就会产生兴趣和关注度[2]。节目的传播数据证明了这一点。在这10集节目中,有5集设置了兴趣点,另外5集未设置明显的兴趣点。这些节目除了在电视端播放,也在海博TV客户端发布。从表1的播放量统计可以看出,这两组节目的传播数据具有明显差异。

表1 两组节目在网络端播放量的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设置兴趣点的节目与未设置明显兴趣点的节目相比,平均浏览量高出98.6%。这充分说明,在时政报道中挖掘受众关心、感兴趣的话题,有利于提高节目的传播力。但在对兴趣点的挖掘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避免低级趣味、猎奇、过度娱乐化,否则,新闻报道即使拥有了传播力,也将失去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2 融合传播

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3]。其中,40岁以下网民占比为53.3%。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已经发生深刻变化[4],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全国一批主流媒体顺应全媒体时代大潮,探索推出5G媒体应用实验室、中央厨房、大数据云平台等一系列融合发展模式[5],新闻舆论工作为之一新。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新闻启示录》栏目在融合传播方面也有相应的实践。

2.1 打通大小屏

在2021年全国两会8天会期内,《新闻启示录》抖音号一共发布了35条两会短视频,总播放量3 704.3万。值得关注的是,其中部分短视频来自电视端,即把电视端的代表委员访谈二次剪辑,以短平快的方式碎片化传播。比如从系列节目“数字化篇”中剪出一条34 s的短视频——《员工忙疯了,可老板却看不到!数字化管理可破!》,在《新闻启示录》抖音号发布后,获得96万播放量、1.1万点赞;从系列节目“宁德篇”中剪出的《越抱越多的“金娃娃”,让宁德人有了底气!》也有90万播放量、 6 174点赞。节目打通大小屏,呈现以下特点。

(1)小屏端视频开门见山、直击人心,更容易吸引受众的关注。

(2)大小屏之间形成差异化传播。大屏端节目更精致,侧重于做品质;小屏端视频传播更广,侧重于做热度。两者同频共振,提高了话题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这种大小屏融合传播的模式,对其他时政报道也有借鉴意义。

此外,打通大小屏后,小屏端视频与受众直接互动,有利于创作人员更清晰地了解受众的需求,并把这些需求融入后续大屏端和小屏端的节目创作中,即在导向正确的前提下,从策划、采访及编辑等方面,更多地体现融合的特征。

2.2 探索适合小屏传播的深度节目

有学者认为,碎片化不过是一种信息传播和接收的呈现形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信息的本质属性和信息质量,更无法替代用户对新闻内容,特别是深层次新闻真相的需求[6]。此外,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自媒体上各种信息真假难辨,更需要优质的小屏端深度节目来引导舆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平衡深度与传播之间的矛盾。

2.2.1 深入“短”出

深入“短”出[6]可以解决深度与传播之间的矛盾。按照这一思路,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新闻启示录》推出4集《主播快评》,在抖音、微信视频号、海博TV等网络平台投放,其节目形态是通过主播“说”的方式传递主流声音,话题深入,但篇幅短,每集2 min左右。

深入“短”出的前提是“深入”。正如美国学者布雷恩·S·布鲁克斯所说,“在为一次专题报道做准备的时候,你首先应当去的是报社的资料室,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7]。这样的观点,在网络时代仍然应当坚持。

以这4集节目的创新篇——《辣鸡翅里藏“大事”》为例,写这篇稿子之前,作者要先了解国家的创新政策,筛选并深入了解国内企业创新的典型事例,并了解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创新的最新提法等。对国家创新政策有深入的认识后,再把典型事例、相关提法、节目观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浓缩到 2 min左右,这就是“短”出。深入的政策解读保证了节目的权威性,而鲜活的事例、短小的篇幅则有利于节目的传播。据统计,4集《主播快评》仅在 《新闻启示录》抖音号的总播放量就达到536万次,平均每集过百万。

2.2.2 用细微事物承载宏大主题

“弱传播”观点认为,“轻的东西最好传播”,要“举重若轻”[8]。仍以上文提到的网络评论《辣鸡翅里藏“大事”》为例,节目谈科技创新,从却一个辣鸡翅说起,进而探讨其背后的创新理念。一方面,从受众熟悉的日常事物切入,能够唤起受众的兴趣,并引发受众的主动传播;另一方面,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评论方式也有利于减轻受众对时政宣传报道的抵触心理,让受众从情感和价值上接受节目传递的主题思想。传播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策略的有效性,《辣鸡翅里藏“大事”》在《新闻启示录》抖音号上有208万播放量、2.5万点赞。

3 在表现形式上下功夫

要提高时政报道的传播力和有效性,需要以受众为中心,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度。因此在节目语态、切入点、包装方式上,都需要进行贴近性处理。

(1)语态的贴近性至关重要。无论是电视端还是网络端,时政报道都不应板着脸说教,不能讲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大话、套话。如《新闻启示录》全国两会电视端节目,把乡村振兴的大主题融入对乡村美景的发现中,把产业发展理念转换为对超级工厂的探秘,语言清新自然、生活活泼,能够贴 近受众。

(2)增加网络包装元素、网络语言在网络端时政节目中的运用。过去一般认为,时政报道因其独特的节目性质,即使走上小屏端,也应保持严肃端庄的风格。但网民特别是年轻网民有自己喜爱的表达方式,适当运用网络音乐、花字、表情包等网络包装元素和网络语言,可以快速拉近与网民的距离。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章联生用“三句半”警示村级选举,语言生动幽默。3月6日,《新闻启示录》抖音号发布了这段19秒的“三句半”,背景音乐是诙谐的网络音乐《牛在飞》。网络音乐和“三句半”的内容相映成趣。发布后,这条短视频获得606万播放、10.2万点赞,74条跟帖评论全部是对章联生代表的正面评价。由此可见,适当运用网络包装元素,有助于增强时政短视频的贴近性和传播力。放眼全国,网络包装元素和网络语言已经成为网络端时政报道的新现象。2021年3月5日,新华社的《十四五@十四亿》一上线就引爆全网,6天时间内仅在腾讯新闻微信插件和腾讯视频各端的总浏览量就达到3.1亿[9]。

网络包装元素和网络语言有助于拉近网络端时政节目与网民的距离,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表现形式变得活泼后,时政新闻严谨、严肃的内核不能变。《新闻启示录》的两会系列网络评论里的提法和数据,都经过了反复核对。新华社的《十四五@十四亿》节目,“画面中出现的各种旗帜,即便 经过艺术化处理,规格也必须符合标准;飞机的机型、火箭的样式,必须要严格审核”[9],以保证节目的严谨性。此外,网端时政节目在语态贴近性方面也需注意度的把握,应做到轻松而不轻浮、通俗而 不低俗。

4 结 语

一些传统的时政报道手法单一、形式呆板,难以传播。全媒体时代,时政报道要特别注意融合传播,打通大小屏,并积极研发新的节目形态,如深入“短”出的网络评论、“燃、酷、潮”的说唱等,形成立体传播格局。而不管在大屏还是小屏,都要以受众为中心,在准确、严谨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新闻内在的价值,让报道更具吸引力、感染力,从而使时政报道及其蕴含的思想得到更好的传播。

猜你喜欢

时政受众
你做“时政”,我来“配”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时政
时政
时政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