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山高水阔生态游

2021-11-20陈奇

党的生活·青海 2021年11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青海目的地

陈奇

自由、开阔。盖着天,披着云,安静又温柔,这就是青海,很多人的梦。

数据是最好的说明,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3月31日,抖音平台上关于青海的视频数达500万条,为青海相关短视频点赞数累计超过4.5亿,青海相关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170亿次,青海相关短视频累计分享下载数达到3000万次。以120万日活跃用户数为基础,相当于平均每人发布了4条与青海相关的短视频,每人贡献了超过375个以上的点赞,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本地用户活跃度表现。

春去秋来,青海广袤的大地上奏出一曲曲动人的“旅游交响曲”,十一黄金周全省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83.8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至疫前同期的93%,实现旅游总收入26.7亿元,恢复至疫前同期的83.7%,高出国家平均恢复水平23个百分点。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提出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正确处理发展生态旅游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重大任务和历史使命,为青海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成为青海“十四五”开局起步阶段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跳出生态看生态

对于青海而言,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既能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又能展示生态高地的大美;既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又能推动现代文明交流;既能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又能改善民生福祉。由此来看,生态旅游产业是幸福产业、优势产业、富民产业,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民族团结、传播优秀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青海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生态颜值不断提升、生态价值持续增加,绿水青山日益成为大美青海的靓丽名片和优势骄傲。

青海坚持以生态塑造旅游品质、以旅游彰显生态价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既当好“绿水青山”守护者,也当好“金山银山”的创造者。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发展服从保护的原则;坚持生态资源与文化资源相融合,注重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共建的原则;坚持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同谋划,更加关注长远发展的原则;坚持统筹兼顾和先行先试相结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原则。让生态旅游发展走在前头,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经过持续谋划推进,2020年,全省文化旅游企业达9000余家,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106万人,5.45万人通过参与生态旅游脱贫致富。

目前而言,青海推动形成以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大环线为“一环”,青海湖、三江源、祁连风光、昆仑溯源、河湟文化、青甘川黄河风情六大生态旅游协作区为“六区”,青藏世界屋脊和唐蕃古道生态旅游廊道為“两廊”,提升创建一批精品旅游景点(区)的“一环六区两廊多点”生态旅游发展新布局。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青海湖、三江源等世界级生态旅游品牌日益响亮。

跳出青海看青海

当前,我国文化和旅游行业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新形势、新业态、新理念都对管理和服务提出了转型升级的新要求。

在青海,不变的是长云雪山、三江川流,巨变的是发展的面貌与步伐。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是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基础。坚持国际视野,健全国际标准,拓展国际市场,提供国际服务,是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题中之义。我省先后制定了《生态旅游产品标准》《生态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管理规范》《生态旅游解说服务质量规范》《生态旅游者行为准则》等,量化建设指标、明确评价体系,建立游客满意度调查和第三方评价机制。构建旅游都市——旅游县(市)——特色旅游乡镇——重点生态旅游景区(旅游乡村)四级生态旅游目的地。通过航空、铁路、高速、高等级公路及风景道串联,形成层级分明、功能互补、特色突出、联动发展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完善了休闲绿道、自行车道、登山步道、山地户外营地、自驾房车营地、低空飞行营地、停车场、旅游厕所、5G网络和旅游应急救援基地等基础服务设施。同时,统筹发展和安全,在确保生态安全、国土安全、资源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扩大对外开放,加大与国际旅游组织的沟通,开展国际生态旅游合作试点,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旅游合作,开展生态旅游交流研讨、项目建设和效果评估等工作。建立健全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旅游要素服务体系,加快“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要素升级,推动旅游服务国际化、标准化、数字化,提升景区、住宿、餐饮、交通、旅行社、娱乐购物等行业国际服务水准。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也是提升青海国际区域影响力的重要契机。借助“青洽会”“环湖赛”“文化旅游节”“生态博览会”等节会赛事的春风,青海生态旅游的国际传播影响力、地域文化感召力、生态形象亲和力与日俱增。

同时,青海加强了省内外生态旅游市场互联互通,联合开展生态旅游市场营销、产品开发、环境保护等活动,推动区域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着力打造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生态旅游集散中心。

跳出旅游看旅游

旅行、读书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如今,旅游日益成为全新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生活也因旅游变得更加美好和精彩。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从大的框架来看,新的阶段、理念、格局都可以应用到文化和旅游领域。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吴必虎认为,新阶段是指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理念则是休闲旅游。新格局也正在浮现,家和目的地之间的界限愈发模糊,会出现一批家庭度假、工作度假、度假工作的场所。景区要去房地产化、去门票经济,同时要大力做增量,植入更多内容。

近年来,按照“旅游+”“+旅游”的理念,青海积极推进旅游与文化、农业、体育等跨界融合发展,不断拓展衍生新产品、新业态、新供给。“旅游+互联网”,基本实现旅游活动全过程、旅游管理全流程,旅游产业全链条智慧化应用,推动青海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旅游+农业”,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创意农业、农牧体验、乡村民宿等新业态。“旅游+工业”,综合利用工程建设、城乡建筑、工业成就、科教成就、高科技产业园区等特色资源,打造工业旅游景区。“旅游+教育”,带动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汇集高校、景区、旅行社和五星级酒店、行业协会的优势和特色,共同组建了青海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旅游+体育”,将文化的“韵”、旅游的“趣”和体育的“动”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开发和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

青海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多样独特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悠久灿烂的史前文化,通过文旅深度融合,培育旅游市场品牌,让更多文化资源、文化产品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旅游消费氛围,以文旅融合打造了独具青海特色的“诗和远方”。

山,是这里的山最雄伟。水,是这里的水最清澈。在青海你可以寻找人生最华美最灿烂的自由。

携手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这片神奇的土地,正以更加美丽迷人、开放包容的崭新姿态,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青海目的地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恋爱中的城市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迷宫弯弯绕
大美青海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动物可笑堂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研究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