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保护教育融合研究

2021-11-19梁丽清

高考·上 2021年10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学科意识

梁丽清

摘 要:社会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及质量,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环境问题,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和开展环境教育,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当前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高中地理作为一门和环境有密切关联的学科,更应发挥其自身价值,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融入环境保护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人地协调观理念。基于此,本文从高中地理教育中环境保护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入手,对教学过程中融入环境保护教育的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能够为同行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环境保护;地理教学

环境保护一直是我国关注的重点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各行各业都得到了迅猛发展,城镇化进程也明显加快,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人口的快速增长及人类不合理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环境问题。目前,全球各个国家都非常关注环境问题,并逐步增加了对环境保护的资金、人力及物力投入。只有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重视环境教育,提升学生对于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并将保护环境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十分必要。高中地理学科是一门与环境有密切关联的学科,也为环境教育的渗透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与平台,正因为如此,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深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就成为当前教育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环境保护教育的意义

(一)了解环保形势,提升学生环保意识

社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及生活质量,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改善。但高速发展的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在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明显增大了环境负担、加重了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如碳排放量的增多加剧了全球变暖的趋势,大量的树木砍伐、工程建设等加快了水土流失,如此种种,极大地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情况,甚至使得很多物种濒临灭绝。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提升全民环保意识已经刻不容缓,我们国家也提出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追求高质量发展及生存环境的改善。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品格、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加强对该阶段学生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视,不断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责任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极大意义,并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为环保事业探寻方法,贡献力量。

(二)落实环境保护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地理教学中融入保护环境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环境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高中地理学科中涵盖了多方面的环境内容,如:环境污染与防治、自然资源的利用、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环境与发展等。以高中地理学科为载体,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地理学科教学的完整性与全面性,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及内容,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促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地理学科的学习中。另外,高中生处于心智逐步成熟的阶段,其对知识的包容性更强,在高中阶段加强对学生环境教育的重视,能够更好地改变学生的认知观念,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环境保护的价值和意义,帮助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协调的发展观念,真正将环保意识内化并融入日常生活习惯中,从而切实发挥地理学科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核心功能。

二、环境保护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和开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高中地理教材中有丰富的环境保护教育思想

地理是高中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该学科中所蕴含的环境保护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可为環境保护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以人教版(2019年)高中地理教材为例,该版本教材的两个必修模块和三个选择性必修模块中涉及丰富的环境保护教育资源,如,必修模块地理1中的问题研究“何时‘蓝天’常在”“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等,涉及城市大气污染、城市内涝等环境问题;必修模块地理2“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直接探讨过度城镇化带来的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第五章“环境与发展”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以生态脆弱区和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选择性必修3全册即为“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教材种种,均内含或直接包含了大量环境保护教育内容,反映重视人地关系、培养人地协调观素养的课标要求。这些丰富的资源都为环境保护教育的有效渗透和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这也使得高中地理学科成了环境教育的优势学科。

(二)新型教学技术为环境保护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撑

科技的快速发展促使各学段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极大变化,多媒体技术逐步被应用于高中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来,为课堂教学形式及教学内容的丰富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同时也为环境保护教育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渗透和开展提供了有效途径。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当前环境问题的程度及状况,认识到人类不合理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学生可利用网络搜索如我国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等成功案例,主动探索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影响、治理的措施以及人们修复环境的信心等,从而有效激发环保意识,提升环境保护教育的效果及价值。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和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环境知识

高中地理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非常广泛,其中所蕴含的环境保护知识也非常丰富,且多数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有较大的关联,比如:城市、交通、农业、工业、海洋、大气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深挖教材中所蕴含的环境知识,渗透环境保护教育,从而实现环境保护教育与地理教育的有效结合十分必要。

比如:在学习地理2中的“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节内容时,教师除了讲解教材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外,还可抓住其中“环境因素”进行深挖、拓展,开展环境保护教育。一方面,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环境质量要求高的工业与环境污染重的工业应分别如何布局,通过绘图掌握大气污染重的工业与盛行风向之间的方位关系;另一方面,教师还可就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差异,就我国政府治理大气污染所采取的措施等方面,收集整理资料形成问题链,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对于大气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知,理解原因,掌握方法,做一个有意愿同时也有能力保护好环境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借助课堂教学活动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课堂是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场地,也是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材内容合理开展教学活动,最大化地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丰富性、感染力及说服力,达到渗透环境思想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选择性必修3中“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漫画《啊,地球出汗了》,让学生感受全球气候变暖的现状;利用趣味漫画提升学生学习热情之后,再引导学生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变暖的内在原因。然后教师还可为学生播放电影《后天》《冰河世纪》的片段,让学生在电影片段中更直接地了解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危害及严重后果,给学生带来更直观、更深入人心的震撼感,从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讨论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中人为因素占了几种、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有哪些、碳减排为什么需要国际合作、日常生活中如何节能减排等,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的关系,达到地理知识学习及环境意识培养的双重效果。

(三)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地理学科是一门和日常生活实践有非常密切关联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加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视,同时还应结合教学内容及实际情况,适当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充分挖掘环境保护教育的内容和知识,有效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从而实现知识的学以致用,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比如: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等相关节日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举行以环境监测、垃圾分类等为主题的知识、辩论、绘制地图等比赛。再比如:在学习“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等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周边的小区、工厂附近了解废渣、废水、废气的排放和处理情况,到附近的生态保护区考查生态治理与恢复状况,通过实地考查来触动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肯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在活动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留心观察学校、工厂、小区、公园等不同场所中所放置的垃圾桶情况,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对于环境治理的决心以及行动,从而提升环境保护的公民责任感。此外,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还可以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机会,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良好习惯,从而有效提升环境保护教育渗透效果。

(四)通过设计环保习题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课前预习及课后练习均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因此,为了更好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情况为其设计合理的环境保护习题,让学生在完成习题的过程中强化对知识的认知以及对环境问题的了解。

比如:在学习“城镇化”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在授课前就可以先为学生布置带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预习任务,如“结合所学分析合理城镇化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意义”“自主查阅资料,归类说明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方法”等。学生带着这些环境方面的问题进行预习,锻炼了收集及整理信息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能提高听课针对性,活跃课堂讨论氛围,同时还能加强对环境问题的了解,提升环保意识和能力。课后,还可指导学生就课堂所学结合实践,书写论文,提升环境认知。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和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可以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对于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及环境保护能力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继续加强对高中地理教学学科中环境保护教育内容的挖掘,同时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充分渗透环境保护教育,从而更好地形成人地协调观这一地理核心素养,达到良好的环保保护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叶跃泉.浅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研究[J].国际教育论坛,2021(12):134.

[2]朱良玉.地理新课程三版高中选修教材中环境伦理教育研究:以三个版本的选修《环境保护》为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3]宫海龙.绿色·生命: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创新性地开展“环保”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2(12):19.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学科意识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消防意识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新《环境保护法》4个配套办法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