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油岭排瑶长鼓舞以及舞蹈特征

2021-11-18赵思媛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6期
关键词:源流

摘要:“同一个民族,不同地区,产生不同舞蹈风格。”不同地域的瑶族长鼓舞存在表演风格、动律特征和表现形式上的差异,鼓的长短、大小、样式也有差异。瑶族长鼓舞风格迥异,但都代表了瑶族的长鼓文化,像一条纽带,联结瑶族人民的情怀,贯穿瑶族历史古今。本文围绕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油岭排瑶长鼓舞进行浅谈和动态分析,在进行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总结油岭排瑶长鼓舞的产生源流、保存现状、舞蹈特征等。

关键词:排瑶;排瑶长鼓舞;源流;保存现状;舞蹈特征

一、油岭排瑶长鼓舞现状

据油岭排瑶长鼓文化传承人唐乔辛二公和唐买社公两位老人口述油岭的长鼓和长鼓舞没有具体产生的时间,油岭排瑶长鼓舞在隋唐时期随先民从湖南迁徙而来,没有固定伴奏的音乐或乐器,左手用竹片击打“鼓尾”,右手拍打“鼓头”形成的鼓点节奏便是长鼓舞的舞蹈节奏。后经唐乔辛二公整编成八套排瑶长鼓舞,分别是:第一套鲁北(起头),第二套移到(移动),第三套旦宏(大围圈),第四套爱开心(撞臀),第五套延后(仰靠),第六套松风(穿插),第七套仰东仰西(向东向西),第八套韵古(圆圈)。关于油岭排瑶长鼓舞的起源,唐买社公说没有精确具体的时间,它随着先民的迁徙而来,扎根在连南地区。根据文献资料分析,瑶族长鼓舞应有几千年的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发展,社会制度的不断更替表演内容、表现形式不断充实。唐代时期,长鼓舞已经融入了百姓的生活,宋明清时期更为流行,每逢节日庆典和祭祀盘王时,瑶族百姓都要跳起长鼓舞,解放前瑶族长鼓舞主要由男子所跳,解放后,人民摆脱了封建制度的枷锁,女子也可以参与其中。

二、油岭排瑶长鼓舞特征分析

长鼓表演时,将彩带挂在肩处,横于胸腹间。“鼓尾”在身体左侧,“鼓头”在右侧。两肘压住两端鼓颈,鼓身稍稍倾斜,左侧“鼓尾”略高。左手执一个竹片,用来敲打鼓头,发出“啪”的一声,右手不执任何道具,徒手拍打鼓尾,发出“咚”的一声。油岭瑶族长鼓舞没有乐曲伴奏,全靠左手竹片击打鼓头和右手拍打鼓尾双手配合发出的音响组成的节奏,身体配合着鼓点节奏有规律地舞动。鼓的击法有齐奏和“一领一和”两种形式,齐奏是指舞者极大的鼓点一致,动作统一,“一领一和”时领鼓者先跟鼓者半拍,如油岭长鼓舞中的鼓头、二堂就是采用“一领一和”的节奏型。油岭排瑶长鼓舞表现形式多样,经常采用呈偶数对的双人、四人对舞形式,在节日庆典活动中多以群舞的表演形式出现,少则十几人,多则成千上百人,场面宏大壮观。上身的动态特征总结为:“压”:主要是指手腕、手肘对鼓颈的压力,上身自然放松,双肘压住两端鼓颈,贴住身体,避免鼓身舞动时过度摇晃。“摆”:包括肩、腰与鼓身合一作横向拧身、划弧、划圆动律的摆动。脚下的动作比较丰富多变,腿部动律特征从总体上可概括为“矮、颤、旋、稳”的特点。油岭排瑶流行一句话:“长鼓打得好不好就看打得矮不矮。”意思是打长鼓舞时屈膝下蹲、半蹲或全蹲,腿部肌肉要有力量,脚下要稳,要沉,腿功要扎实。“颤”指双膝微颤,有节奏地一伸一曲,带动身体上下起伏颤动。每一个腿部动作之间的连接需要屈膝颤动来完成,从而使整套动作看起来连贯流畅。“旋”是在长鼓舞跳到激烈或两人对鼓而舞时常常出现的动作,男子舞动时豪放洒脱,有顺时针或逆时针九十度、一百八十度或三百六十度的旋转。“稳”不仅指长鼓舞舞动时节奏要稳,且做深蹲、旋轉比较激烈的动作时脚下重心要稳,对舞者对身体控制和技能是一个重要的考验。动作与手掌击拍鼓面节奏相契合地舞动,贯穿长鼓舞表演始终。跳跃、翻转、踹腿、腾挪等动作热烈激昂。

三、油岭排瑶长鼓舞的特征总结

对于排瑶长鼓舞的风格特点,《广东瑶族舞蹈与音乐艺术》一书中,汤耶碧讲道:“从舞蹈动律特点的角度来看,瑶鼓主要在两腿的脚步上变化较多,基本是屈膝半蹲颤动的动律,上身的动作和韵律基本上是与长鼓相配合,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横摆;②绕圆转肩;③撩手;④斜前倾盖鼓;⑤拧腰扭胯;⑥抬头后仰;⑦上下左右提压肩侧腰。”归纳起来有八个字:“架”“摆”“蹲”“转”“跳”“蹬”“击”“喊”。因此舞蹈动作刚劲有力,粗犷洒脱,时而像猛虎扑地,时而像雄鹰盘旋,腿部沉稳有力,屈中有颤,肩膀和侧腰多是横摆、绕圆,上身有前仆后仰的体态。通过对油岭排瑶长鼓舞的风格特征,舞蹈动作上的总结、分析,笔者大致分为一下几点:

1、多屈膝颤动。屈膝也可以说是“蹲”,有“微蹲”和“全蹲”两种状态,“蹲”的同时又有颤,如在双人面对面做“踹步”动作转身之后,会连接一个颤蹲并步或点踏步颤蹲。在180°或360°的旋转之后,或者整套舞蹈动作结束之后,往往会有一个屈膝的深蹲。

2、动作多跳转。由于长鼓斜挂于胸腹前,双手要配合击打两个鼓面,因此上肢动作受局限,下肢动作较多,而翻身、旋转、跳转动作比较多,跳转有90°、180°和360°之分。男子舞动时,更是粗犷豪放,洒脱热情。

3、上身多摆动、绕圆。在背鼓的基本体态上,长鼓贴合胸腹部,在舞动的过程中,长鼓跟随舞者的肩膀和侧腰做横摆、划圆(立圆、八字圆)的动律,适当安排,有全寨集体祭祀盘王节“耍歌堂”时的群舞表演形式,也有小规模的十几人的表演形式,或是两人、四人呈偶数的对舞表演形式,如两虎相斗,二龙戏珠。

四、结语

油岭长鼓舞独特的动律特征、风格特点,繁复的表演程式,击打到高潮时热烈的氛围无不体现油岭排瑶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舞动时双膝弯曲呈半蹲或全蹲状态,并有规律地“颤”,动作多“跳”、“转”等特点是对油岭排瑶人民日常生活的体现,也是山地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王明生,王施力.瑶族历史览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李来章,黄志辉.连阳八排风土记[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

[3]奉恒高.瑶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4]玉时阶.瑶族文化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5]汤耶碧主编.广东瑶族舞蹈与音乐艺术[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赵思媛(1989.5-),女,江苏镇江,镇江第一外国语学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研究。

猜你喜欢

源流
《源流》前进
源流2020年目录汇总
中国古代建筑“木样”的历史源流及当代发展
原总编辑吴大勇关爱《源流》
竹枝词·五赞《源流》杂志(外一首)
创刊二十载,越办越精彩
我与《源流》相识、相交的故事
《源流》伴我行
我与《源流》
《源流》办得正、新、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