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孩子尝到甜头,他学习起来才会更来劲儿

2021-11-16云燕

现代家长 2021年11期
关键词:嘉嘉拉琴周先生

云燕

孩子努力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内在的成就感,而成就感又往往來源于父母的赞赏和鼓励

嘉嘉拉琴的水平为什么突飞猛进

先讲一个暖心的故事:

秦女士在散步时向几位邻居抱怨女儿嘉嘉不肯用功练琴:“老师说这丫头有音乐天赋,咱做家长的能耽误孩子吗?小提琴买高档的,老师请最好的,我也甘心做陪练,每天照点儿提醒她练琴。可是这丫头不争气,贪玩儿,学不到半年就开始偷懒,一让她练琴她就说肚子疼。唉,如果一个天才砸在我手里,那真是让人不甘心啊!”

住在秦女士楼上的周先生是一位退休的中学校长,听完秦女士的抱怨,思忖片刻,搭腔道:“不如这样吧,明天我去你家坐坐,跟嘉嘉谈谈,或许能劝她好好练琴。”

秦女士求之不得,马上答应。

周先生问:“您希望嘉嘉每天哪个时段练琴,每次练多长时间?”

秦女士说:“每天晚饭后练琴,6点半到8点半,两个小时。”

“好嘞!”周先生点点头,转身离去。

望着周先生的背景,秦女士心里充满感激,但心里半信半疑:“我整天苦口婆心地唠叨都不管用,他一个外人能有什么奇招儿?”

第二天晚饭后,周先生提着一包零食按响了秦女士家的门铃,进门就说是来感谢嘉嘉的。

嘉嘉正在跟妈妈为练琴的事怄气,见有客人来,又见有自己喜欢吃的零食,脸上的表情马上多云转晴:“周爷爷,谢我什么呀?”

周先生缓缓坐下,不紧不慢地对嘉嘉说:“我的女儿,也就是春节你见过的周阿姨,现在定居匈牙利,每年春节才能回来看我一次。我很想她,可是见不到她。最近几个月,你拉琴的声音让我感觉很幸福,因为你周阿姨小时候也拉琴,每次听着听着,我就不那么想女儿了,而且总能睡个好觉,所以我要感谢你。”

周先生的故事把秦女士和嘉嘉感动得泪眼婆娑。秦女士突然明白了周先生的用意,连忙谦虚:“嘉嘉拉得不好,让您见笑了。”

“不!”周先生生硬地打断秦女士,“嘉嘉拉得非常好,而且会越来越好!她的琴声能感动我这个老头子,将来一定能感动全世界。”

嘉嘉霍地站起来,表情严肃地说:“周爷爷,以后我天天给您拉琴,不管天多冷我都会开着窗户,保证让您听到!”

“好孩子!”周先生摸摸嘉嘉的头,不好意思地问,“嘉嘉,爷爷还有一事相求,你能不能每天晚饭后拉琴呢?我睡得早,如果能在你的琴声中入睡,那真是世上最惬意的事了!”

“好的周爷爷,每天晚上6点半到8点半正好是我的练琴时间,保证不放您鸽子!”嘉嘉表情严肃地发誓。

从第二天开始,嘉嘉每晚准时拉琴给周先生听。或许是按时练琴的缘故,又或许是因为有了欣赏者,嘉嘉拉琴的水平突飞猛进。后来,只要嘉嘉拉琴,邻居们都会打开窗户,听一场免费的小提琴独奏音乐会。

周先生后来告诉秦女士,那个思念女儿的煽情故事并非杜撰,只是稍加演绎而已。

一个人的成就感在哪里,热情就在哪里

为什么妈妈的千言万语没有邻居的一个煽情故事管用?周先生的故事里藏着什么魔法?让我们来分析。

首先,周先生给予了嘉嘉充分的肯定。

当秦女士说嘉嘉小提琴拉得不好时,周先生马上生硬地制止,还热情洋溢地表示感谢,这样的肯定来自没有利益关系的人,而且是年长的某种意义上的权威人士,在嘉嘉看来更真实、更可贵。这是周先生给嘉嘉的第一个甜头。

其次,周先生让嘉嘉有了被关注的兴奋。

每个人都渴望被关注,孩子尤其如此。当关注来自家庭之外,这种关注就更让人开心,因为自己的价值不仅被看到了,而且有了社会性。周先生说自己每天都沉浸在琴声中,并登门致谢,都是在强调关注的真实存在。这是周先生给嘉嘉的第二个甜头。

再次,周先生让嘉嘉产生了成就感。

所谓成就感,就是当人通过努力达成了某种愿望时产生的满足感。如果由于成功而受到鼓励和表扬,就更加强了这种感受,并会产生继续追求满足的需要,从而产生进一步努力的兴趣和动机,促使人再次去争取成功。

周先生用一个煽情故事感动了嘉嘉,让她知道她的琴声不仅能换来零食,还能安慰一个老人的思念之苦。这样的成就感自然能极大地调动她练琴的积极性。这是周先生给嘉嘉的第三个甜头。

仅仅给嘉嘉现有的成就感还不够,周先生请求嘉嘉每天按时拉琴,相当于预订了嘉嘉每天的定时表演,而且预言嘉嘉的琴声将来“可以感动全世界”,这是给嘉嘉的第四个甜头。引导嘉嘉树立远大理想,她当然会加倍努力。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一个人的成就感在哪里,他的热情就在哪里。”

最后,周先生让嘉嘉某种程度上领悟到了音乐的真谛。

音乐的灵魂是情感,思念女儿也是情感,而音乐可以表达思念并安慰孤独。嘉嘉明白这个道理后,她对音乐的感觉就升华了,练琴的枯燥就不再那么难熬。所以,她的琴技才会突飞猛进。

反观秦女士,虽然对嘉嘉练琴抓得很紧,但总是唠叨、逼迫、斥责,过多的负面评价没有消除嘉嘉的懈怠,反而加重了嘉嘉对练琴的反感;经常抱怨和批评,瓦解了嘉嘉的成就感。周先生与秦女士的教育水平高下立判,效果迥然不同。

成就感可以迁移,带动其他方面的改善

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来源于内在的成就感,而成就感来源于他人的赞赏和鼓励。奇妙的是,孩子的成就感不仅可以使他在某件事上发奋努力,取得好成绩,而且可以让这种成就感发生迁移,带动其他方面的改善。

成就感是人对自己价值的认同,即“我不比别人差”“别人行我也行”“我可以做得更好”等,这种信心能促使孩子在任何方面大显身手。

比如,家长发现孩子跑得很快,能轻松地超过同龄小伙伴,可以这样赞赏他:“你跑得快是因为你对动作要领理解得很准确,加油!”孩子听到这样的表扬,会对“要领”和“理解”这两个关键词印象深刻,隐约知道这是成功的秘诀。下次孩子背唐诗时,家长可以启发孩子揣摩唐诗字数和韵律的“要领”,用画面感帮助孩子“理解”唐诗的意境,孩子就能很快把这首唐诗背熟。成就感就是这样迁移的。

家长朋友们,如果您发现孩子缺乏积极向上的动力,那就想办法给他成就感吧。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嘉嘉拉琴周先生
特长
母爱
戴着耳塞生活的人
细腻不等于多情
礼必须到
我要我的“钓鱼竿”
拉琴人的不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