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项目审计现场踏勘管理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2021-11-15陈卉昱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4期

摘要:通信运营商近几年一直保持快速、平稳的发展,每年网络投资巨大,工程建设项目多、任务重、时间紧,相应的建设项目审计工作也面临巨大压力。特别是审计过程中的现场踏勘环节,由于踏勘任务多,踏勘现场分布相对分散,踏勘成本较高,加之缺乏有效的管控手段,很容易流于形式,走过场。浙江移动经過近几年的实践和摸索,开发了由页面承载的、基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现场踏勘应用,即踏勘APP,基本实现了踏勘数据的真实准确以及踏勘工作可管可控。

关键词:建设项目审计  现场踏勘   踏勘APP

一、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站在科技最前沿的通信行业也始终保持着快速、稳健的发展。特别是通信运营商,从模拟通信到数字通信,从2G语音通信到如今的5G多媒体高速网络,每年无论有线网、无线网网络投资巨大,涉及基站、管道、线路、核心网等的各项工程建设项目多、任务重、时间紧,使得相应的工程审计工作也面临同样的巨大压力。特别是审计过程中的现场踏勘环节,对确保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的精确性、完整性至关重要。但由于踏勘任务多,踏勘现场分布相对分散,踏勘成本较高,又因为是室外工作,加之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所以常常会出现审计中介人员虚假踏勘或部分踏勘等现象,严重影响审计质量。我们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摸索,开发完成了踏勘管理APP,实现了踏勘工作的全流程动态管理,有效提升了建设项目的审计效率,也确保了审计质量。

二、现场踏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设项目的结算审计工作从内容上来看包括结算资料审查、现场踏勘、工程量价的计算、协调量价的对接、出具审计意见等一系列活动。可以概括性地归纳为“室内室外”双轨制:一类是送审资料的对照审核、工程量价的计算、协调量价的对接、出具审计意见等。这部分内容以案头工作为主,主要在室内完成;另一类则是进行工程现场的实地踏勘,开展具体的抽样调查、取证复核,以测量、清点、核实项目中涉及的各项工程量、用料、施工方式等。这部分内容主要在室外完成。二者相辅相成,对确保审计质量缺一不可。

现场踏勘不但是一种审计方法,更是一个重要的审计环节,审计中发现的很多问题,如虚假签证、高套定额、虚报工程量、重复结算等仅仅靠坐在室内、关在门里,就资料审资料是很难发现的。根据统计,结算审计审减金额的75%-85%都是通过现场踏勘发现而核减的。由此可见,现场踏勘的有效管理对保障审计质量、全面客观真实反映工程建设情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踏勘工作必须真实、严谨、细致,避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三、现场踏勘的管理痛点和难点

现场踏勘既是结算审计的关键环节,也是重要的审计方法,它是在详细了解竣工图纸、送审资料、结算内容等基础上进行建设现场的抽样调查、取证复核工作。但因踏勘的操作流程相对复杂,及时性要求较高,建设现场也比较分散,踏勘的人力成本较高,很容易流于形式,走走过场,甚至完全虚假。所以针对现场踏勘一直以来存在管理难度大、踏勘效率低、踏勘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 协商审计,虚假踏勘

审计人员出于现场踏勘的成本和效率等方面的考虑,违规与施工单位私下协商,通过编制虚假现场踏勘资料完成现场踏勘任务,导致现场踏勘形同虚设。同时,作为审计管理人员很难及时发现类似的虚假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审计的准确性。

(二) 任务重,耗时长,效率低

在当前的传统工作模式下,绝大多数的现场踏勘涉及的工作数据采集均为纸质手工填报,踏勘人员需要一边测量一边记录在纸质表格中,回到工作室内再将纸质表格上记录的数据逐一输入电脑,上传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因字迹不清晰、记录不完整等带来的人工偏差;另外,踏勘过程中需要拍摄大量的现场照片,因在建设现场无法对照片进行标注或提示,回到工作室后需要对照片进行分类、整理、逐一标示,这些整理工作难度较大,耗时又长,某种程度上对审计效率带来较大影响。

(三) 监管困难,风险易发

因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审计管理人员对审计员现场踏勘的真实性、准确性监管难度较大。在管理审核环节,管理人员需要从系统中下载全量踏勘数据和现场拍摄的照片,通过肉眼识别、数据比对等人工经验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监管漏洞多,判断准确度低,确认虚假踏勘的难度也很大,导致审计风险的可控性较差。

四、现场踏勘APP

为有效开展现场踏勘的真实性、准确性管理,提高踏勘质量和踏勘效率,我们经过近2年的积累和摸索,在对建设项目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针对适用通信概预算451定额的五大类工程,即覆盖延伸工程、管道工程、接入网工程、普通线路工程、设备安装工程,采用Web APP(即HTML5)方式,开发完成了由页面承载的、基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现场踏勘APP,并已全面投入使用。一方面极大地方便了现场踏勘人员的数据记录和照片整理等案头工作,显著提升了踏勘效率,有效规避了人为差错;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管理效能,实现了对踏勘真实性、准确性的全流程高效管理。

(一)设计理念

从现场踏勘的管理痛点和难点出发,围绕踏勘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三大管理目标,从设计之初,我们就明确了平台的两大定位,即便捷的生产工具、高效的监管平台。

1、便捷的生产工具

针对实际开展现场踏勘的审计人员而言,踏勘APP是一个便捷高效、移动随身的生产工具,直接安装在审计人员的手机终端。在踏勘现场,审计人员经认证登录系统后,在踏勘过程中可以在线作业,直接将测量的数据(长度、面积、体积、台数等)、取证的照片经由手机页面输入、保存,手机签名确认后一键上传系统,实现了生产数据即采、即传、即存。对于踏勘人员而言,既节省了工作时间,又杜绝了人为差错,起到了提高踏勘效率和踏勘质量的双重目的。

2、高效的监管平台

针对后台审计管理人员而言,踏勘APP是一个贯穿踏勘全流程的高效管理平台。在手机上登录系统后,通过平台设置的自动认证、鉴定信息,可以对踏勘行为、踏勘数据真实性进行线上实时管理。如若发生差错或遗漏等,还可以及时进行干预,最大程度减少踏勘误差。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管理人员的缺乏管理手段、缺少定案依据等老大难问题,提高了监管效能,基本实现了踏勘风险可管可控,也有效杜绝了虚假踏勘。

(二)系统架构

根据实际踏勘工作的生产需求,结合后台人员的管理要求,踏勘APP整体采用Web App(即HTML5)开发,由页面承载手机现场踏勘应用。目前主要针对可适用针对适用通信概预算451定额的五大类工程,即覆盖延伸工程、管道工程、接入网工程、普通线路工程、设备安装工程。

在建设项目审计信息化生态系统中,踏勘APP与智慧审计系统实现对接,智慧审计系统与工程审计管理系统对接。工程审计管理系统将五大专业的工程的踏勘信息推送至智慧审计平台,智慧审计经过计算处理后,将踏勘任务推送给踏勘app。在使用踏勘APP开展踏勘工作过程中,踏勘app将中间产生的数据进行存储并分发回传给智慧审计,智慧审计再将校验结果和实际踏勘的单项工程信息回吐给工程审计系统,在工程审计平台上完成踏勘资料填写,再通过一键获取资料的方式向踏勘app获取踏勘相关附件,如踏勘照片、带签名的踏勘表等,并自动填充至工程审计对应的踏勘表文件夹和踏勘照片文件夹。

(三)系统功能

从系统功能上,面向管理和生产需要目前踏勘APP已完成六大功能模块的开发和使用。

1、操作流向

从系统操作流向上看,由智慧审计系统将踏勘任务推送至踏勘app后,踏勘app在对应审计员名下产生踏勘任务待办。审计员确定要踏勘的工程项目(一个工程项目包含多个单项)之后,点击进入踏勘单项列表页面,选定要踏勘的单项工程之后,进入单项信息详情页面。每个单项下有定额信息,由智慧审计将全量的单项和每个单项所包含的全量定额信息推送至踏勘app(按照先推送先展示的原则),每个踏勘单项的定额展示支持模糊搜索,搜索的范围是智慧审计推送过来的针对该单项的所有定额,搜索条件为定额名称。如果智慧审计推送过来的定额信息不满足踏勘要求,可新增定额,新增定额具体通过分级选项的方式实现。如果该单项已经踏勘完成,则单击“完成单项定额”功能按钮,弹框二次确认该单项下的定额都踏勘完成,表示这个单项踏勘结束,单击确认之后系统合成完整的踏勘表,并跳出签字页面。如果某个单项无需现场踏勘,可以点击该单项页面内的放弃功能按钮,并填写情况说明即可(必填),也可以拍照证明。

2、模块简介

(1) 系统登录管理

首选人脸识别登录,审计员照片实施白名单管理,通过审计员手机号码作为密匙来搜索人脸,进行系统识别,加快登录效率。系统还支持本机号码一键登录及手机号码+短信验证登录两种备用方式,但优选人脸识别登录,以便实现对踏勘真实性的管理。

为防止出现审计员请他人代理踏勘的情况,系统具备静默下线功能,即在人脸识别登录静默4小时之后将用户踢下线,同时静默时间作为配置功能,方便后续可调整,自动保存。

(2) 轨迹及操作时点记录

当审计员选择完须踏勘的單项编号之后,踏勘app系统后台自动记录该单项的经纬度和海拔。踏勘开始后,系统需要存储审计员在踏勘现场拍摄照片时的经纬度,根据时间先后顺序自动生成单项踏勘轨迹图。同时系统还需将踏勘时间点记录下来,具体包括五个时间节点:每个踏勘单项的第一次保存时间、最后一次保存时间、生成踏勘表时间,最后踏勘单项提交时间,整个审计编号踏勘结束时间。

(3)照片及相机管理

审计员在现场踏勘时所拍摄的照片必须要现场上传,且上传的照片必须是通过app调用手机相机,拍照后系统将水印自动加载至照片,水印不可修改。水印内容主要包括拍照时间、审计编号、地址、经纬度、海拔五个信息(需要根据手机GPS获得)。照片存储命名规则:审计编号-单项名称-单项编号-流水号。

(4)踏勘标准化管理

针对不同的工程类型(上述五大专业),踏勘数据录入标准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主要业务场景,比如测量类,包含体积类、长度类等,并固化为常用模板;第二类为特殊场景,允许用户新增通用的输入行,且保持手动可编辑,用于满足特殊场景需求。其中,针对管道工程,审计员踏勘时需要填写送审值(长、宽、深)、实际踏勘值(长、宽、深),如果遇到开挖土方时,可新增定额;其他专业工程,需要填写段落名称(必填)、送审值(必填)、测量值(必填)、实际系数(必填)、备注(选填)。

(5)踏勘签名管理

审计员完成所有的踏勘定额任务后,首先需要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监理机构在审计员踏勘时所使用的手机上逐个进行签名,签字人员可单击相关定额查看,查看时所有的字段不可编辑。最后审计员点击签名,将自己的签名签上之后提交,该单项踏勘结束,所有踏勘相关资料存储至系统后台数据库。

(6)踏勘表生成及校验管理

单项踏勘任务全部结束后,踏勘APP后台在完成相应的校验后自动合成pdf格式的踏勘表,检验规则为:当(测量值-送审值)/送审值的计算结果大于50%时,系统提示审计员“第X行,录入数据存在异常,请确认。”

(四)应用成效

踏勘APP上线推广使用后,踏勘真实性、数据准确性和踏勘及时率均得到了显著提升:踏勘真实性从80%提升至100%,踏勘数据准确性从70%提升至95%,踏勘结果漏签率从10%下降为0。因系统支撑审计人员可通过踏勘APP自行优化踏勘流程,制定踏勘计划,使得踏勘工作更加高效、便捷,单项踏勘完成时长从原来的9小时缩短为2小时,每3天踏勘完成项目数从原来的4个提升为15个。

五、结语

踏勘APP的开发应用实现了云上踏勘从无到有的突破。后续将在一期建设的基础上,以建设项目审计质量和效率双提升为目标,从纵向能力深耕与横向应用拓展两个方面入手,逐步实现建设项目审计能力再提升和模式新突破。在纵向能力深耕方面,着重开发和优化系统缓存优化、轨迹自动校验、踏勘数据建模等功能;在横向拓展方面,推进自动审减、资管系统数据融通,并尝试将系统使用范围进行全向扩展,实现复审、决算审计及全过程审计模块与踏勘APP对接,满足各类审计场景踏勘管理的需要。

作者简介:陈卉昱(1973—),女,汉族,山西省保德县,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浙江有限公司,研究方向:营销管理与内部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