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梦松《太极参同契》解

2021-11-14陈庆杰陈庆毅

少林与太极 2021年9期
关键词:陈氏太极太极拳

陈庆杰 陈庆毅

笔者父亲陈梦松,字小松,生于1945年1月,卒于2019年2月,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二十世。其烈祖陈长兴(第十四世),天祖陈耕耘(第十五世),高祖陈延年(第十六世),曾祖陈登科(第十七世),祖父陈照塘(第十八世,民国时期创建温县国术馆,任馆长、董事长),叔祖陈照丕(字绩甫),均为陈氏太极拳著名大师。

从1957年到1972年,父亲随其叔祖陈照丕学完了陈氏太极拳大架一路、二路,春秋大刀,梨花枪夹白猿棍,单刀,单剑,双剑,白蜡杆以及推手、散手等全部家传功夫。其拳法风格酷似陈照丕,被誉为“陈照丕拳架的活化石”,主要特点如下。

一、古朴低难。完全依照太极拳原理,无一丝哗众取宠之意;动作简洁明快,舒展大方,不多半举,不欠一分。父亲坚持教练铺地架,坚持必要的难度,摆脚跌叉,掩手肱拳,凌空踢腿,前蹿后转,都一如古法。

二、圆整活泼。周身相随,内外相应,开合相寓,动静相生。无直线,无平面,无凹凸,无断续,无提拉扯拔,动处即圈,浑然一圆。心平体静,神意内涵,凝重如熊象,游突如蛟龙,自始至终,一气呵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太极拳在国内复兴并逐步走向世界,在向国内外宣传推广陈氏太极拳的过程中,父亲发挥了主将作用。1972年河南省首届武术运动会,父亲代表陈家沟向大会推介陈氏太极拳,为大会表演了除春秋大刀以外的全部陈家拳械套路。1973年父亲参与培训陈家沟武术队,代表温县参加新乡地区武术运动会。1979年,为配合香港某电影厂拍摄紀录片《太极之乡》,由父亲教练陈家沟大型拳械普及班,为期1个月,村上男女老少普遍练拳由此开始。1981年,为迎接日本太极拳代表团访问陈家沟,大队主办了一个由45人组成的为期半月的太极拳械学习班,也由父亲负责教练。1993年,中央电视台《中国报道》栏目播放父亲与其长子陈庆杰的拳架视频,宣传太极拳。那些年,凡国家部委、省市领导、武术专家等到访陈家沟,外国的太极拳代表团、访问团来陈家沟,父亲都被请表演拳械,二路炮捶更是他的保留节目。

从1972年开始,父亲先后在本省郑州、焦作、洛阳及山西、山东、江苏、江西、广东、福建等地传授拳械;1997年在村上开设陈梦松太极武术总馆,教授来自国内外的求学者,不少学生已自立门户收徒传拳。1984年在《武林》发表《挖掘整理是我的职责——〈太极双股剑歌诀〉〈太极双剑歌诀〉》。从1972年始,父亲的拳械照片和视频先后被河南省体委、河南电视台、日本某电视台、日本太极拳协会、新影制片中心《太极世家》专题片、《人民画报》《河南画报》、中央电视台、洛阳师范学院等单位和媒体摄录、发表和收藏;2000年南京某专家组将他的大架一路摄制成教学视频挂在网上,对传播陈氏传统大架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父亲的事迹和有关资料,先后被《陈氏太极拳志》《中国民间名典(武术名典)》《国际人才交流典籍》《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典》《共和国专家成就博览(世纪博览)》等志书收录。

父亲积毕生所学,著《太极参同契》。凡60言240字,总领太极拳要旨,直入太极拳理体用核心,对发掘和弘扬传统太极拳艺术,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为了给太极拳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添喜,弘扬光大太极拳艺术,今予公开发表。为显明该文要旨,而作此解。

《太极参同契》如下:

太极之理,中道中庸,

阴阳虚实,互参互同。

开合动静,沉浮刚柔,

进退屈伸,错综变中。

太极之体,阴阳两鱼,

相拥相争,不即不离。

吸弸螺旋,太极之用,

二龙抢珠,变化无穷。

理体用一,是名为拳,

离此说他,都是笑谈。

虚领顶劲,如球如婴,

无处着力,通体有劲。

三节分清,还归一整,

大圆小圈,相催相引。

发至四梢,聚在丹田,

再往前去,无踪无影。

行住坐卧,不离此景,

敬信决恒,必达峰岭。

虚实实虚,不丢不顶,

沾连黏随,舍己从人。

平心静气,不狂不惊,

眼耳鼻身,有觉有灵。

打化一体,奇正相生,

意气力齐,恍若有神。

循法自然,无象无形,

若空若有,尽性立命。

细说其法,诀窍多多,

百师百教,同在一锅。

恩师绩甫,传我衣钵,

会透其意,有望超越 。

(注:弸,弓强貌,满也。)

《太极参同契》告诉人们:太极之理是中道、中庸,合二而一,即对立面的互参互同,立体太极球是它的形象表示。太极拳之体,是心身合一弸转合一的“球”体。太极拳之用,是还归本能的心身对外力的自然反应。只要始终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去分析把握拳体拳用的各种对立因素,在对立面的参同中去修炼太极拳,就能登堂入室甚或登峰造极。

太极拳三字,中心是拳,也就是说,它是武术。其创拳目的,一为制敌,二为防身。所以,传统太极拳练内也练外,练身也练械,还传绝技。因为太极拳秉持中道之理,所以有很好的养生作用。冷兵器出现后,武术制敌防身的作用渐退,养生的作用渐进,太极拳出现向太极功演变的现象,有些人以为传统的太极拳不是太极拳了。

太极拳之理即阴阳互参互同,《易》曰太极,老子曰道,孔子曰中庸,禅宗曰不二,西方哲学叫辩证法。其基本含义,一是凡事物于内于外都存在对立面,二是这种对立是相对的、互相包含的,三是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对立面相容相寓,此消彼长,就是互参;对立虚化,彼此难分,互相转化,就是互同。易学所云“错”“综”“变化”“中爻”,说的也是这种情况。我们熟知的太极图是太极理论的平面和静态的表示,实际上它应该是立体和动态的。太极之理是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则,太极拳的优胜,在于它的拳理。

需要从各个层次、各个角度去把握太极拳修炼的内外矛盾。太极拳第一层内在矛盾是动与静的对立,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动,因为它是一种武术。这不是说静对太极拳不重要。静是内家拳的共同特点,太极拳要求通过互参互同做到动静一如,是动静对立的最高境界。太极拳的第二层内在矛盾是开与合的对立。练体时,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合,合是内家拳修炼的特征,合的程度则是内家拳三分的根据。从太极拳修炼的不同角度分析,有虚与实、奇与正、松与紧、沉与浮、意与气、气与力、内与外、进退顾盼、招式与中定等等矛盾。以对立面互参互通的原理来把握和处理这些矛盾,才能练就圆满的太极功夫。对这些矛盾关系的把握的差异,会形成修炼方法的差异;修炼方法的差异,又会使所练成的拳体呈现差异。

太极拳之体,或曰太极功力,是一个意气力合一、有虚有实、不虚不实的“球”体;用一个字来表示它的性质,就是“整”;这个整没有单一的对立面,却与太极拳的所有要素相关。从内容看这个整,它是意与气、气与力的对立统一;从第一层矛盾关系看,它是动与静的对立统一。动与静则通过吸弸与螺旋两种形式的统一来实现这个整。气是能量流,也属于太极拳体。气是各种生命形式和运动形式所必需的,不独内家拳有。现在,有些太极门派以练内气为主,不练螺旋劲;有些门派注重练螺旋劲,不太注重练弸劲(内气充盈时的弹性,不是八法之一的掤劲);真正的传统太极拳,是二者兼修的,这是太极参同法则在太极拳体中的最重要表现。

太极拳之用,是指用已经练成的意气力合、能虚能实的太极拳体来打斗。它的第一层次的矛盾,是开与合。对敌时,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开,所有的武术都是这样,因为打斗的目的是要分胜负。太极拳要求合与开统一,要求实现开合的自然转化。这时候,对敌双方合成一个球体,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呈二龙抢珠之势。如果做不到从心与体两方面全面合住,那也必须在心意上合住,否则就成了散打。成散打后,强弱之势的互相转换就很难了。太极拳用第二层次的矛盾是打与化的对立,打与化互参互同,高度一致。这也是动静对立统一在太极拳功用上的表现。打斗中动与静关系的表现形式,仍然是吸弸与螺旋两种。吸弸和螺旋都动静相寓,都能打能化,两者也能互相转化,如果能实现两者统一,就能实现打化一体,实现太极拳体的最大威力。

或问:太极拳会不会失传?答曰:不懂瞎练会失传,懂了不好好练也会失传。太极拳基本要领并不烦琐,拳理也简单,练成以后什么要领也没有了,人要真信这个理,才可能有成就。信理以后,老老实实地坚持磨炼,使自己的心身状态复归自然,太极拳就练成了。创立太极拳的也是人,关键在明悟太极之理,关键在老老实实地坚持磨炼。所以,自信地说,太极拳是不会失传的。

或问:太极拳能战无不胜吗?根据太极拳的理論回答:不能。太极就是讲相对,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绝对的事物。我们只能说,依太极之道练拳,于内可以练出最佳的功能,于外可以最佳地发挥这种功能。即使是真正的太极功夫,即使拳者已登上太极拳艺术的顶峰,遇上某方面功夫远远高于自己的武者,也不能保证自己不败。

(编辑/刘强)

猜你喜欢

陈氏太极太极拳
义宁陈氏家风
陈远
林挺
陈氏兄弟
练太极100%安全吗?
太极马扎(三)
太极达摩伏虎棍与太极达摩杖对练(一)
光影视界
太极Ⅱ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