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画质无反相机如何选

2021-11-14高宝昌

照相机 2021年9期
关键词:测光单反相机数码相机

高宝昌

引子

摄影是一种现代工业技术产物,一种具体的工业技术应用。照相机和光学镜头均为高科技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工业产品,一种把可见物通过光学镜头实现影像记录的工业产品。无论如何拔高摄影的艺术性,都无法回避拍摄过程中的技术应用和把控能力对于最终影像效果的决定性作用。扎实过硬的拍摄技巧包括对曝光准确、聚焦精准、影像清晰、构图合理、用光精妙、内容生动、信息丰富等要素的细节把握能力,而这一切都是对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的敏锐反应,早一秒和晚一秒按下快门都会有不一样的甚至大相径庭的效果。摄影的难度和容易度都在于此。随意按下快门就能诞生画面,而想诞生非常有吸引力的画面,却又难乎其难。犹如华丽辞藻的文章不少见,但思想洞见深邃的内容太难求一样。

曾经一年一度的北京摄影器材展会已经进阶为每年的北京、上海双展,中国的摄影器材消费热可见一斑,摄影器材市场正在突飞猛进的势头也已经得到全球摄影器材厂商的极大重视。而作为全球最大、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中国迄今为止依然没有与市场容量相对应的高端照相机和配套镜头的研发实力,依然缺乏核心技术。自己制造不出引领技术潮流的高端摄影器材,市场严重依赖进口。在此情景下,中国消费趋向就很难主导厂家的产品导向,如何把被动选择变成主动作为,那就最大限度地了解现有市场上各类摄影器材的特点、亮点和存在的遗憾,甚至根据现有产品链预测相关产品的未来走向。摄影师需要工具的创作或者记录影像的特点,使用摄影器材就如同作家撰写文章使用的文字和语法技巧,掌握构图和用光技巧仅能诞生好看的画面,而画面是否有思想内涵则是另外一回事。但是科学合理地做到有的放矢,合理投资、理性选择、规避风险,还是有必要对现有器材有所了解,了解得越多越深入,就越容易选出最适合自己的工具。这如同书画家选择笔墨纸砚、音乐家选择乐器一样,非常重要。

2021年1月,索尼和富士公司分別推出了它们具有“王炸”效应的新款相机产品—索尼α1和富士GFX 100S,也是迄今为止最有代表性的两款无反相机。抛开必须经过消费者长期使用验证才能知道的产品可靠性这一点,单从技术参数分析,索尼α1(5100万像素的背照式堆栈结构的影像传感器、30张/秒的连拍速度并拥有8K视频拍摄功能,而其拥有16位色彩深度更是最靓眼的参数)可以说是迄今为止综合性能最为强悍的全画幅无反相机,也是相机体积控制做得最好的全画幅无反相机。同样的,富士GFX 100S也是体积控制到最好的带有机械快门装置的44mm×33mm规格画幅的无反相机。富士GFX 100S没有直接的横向竞争对手。虽然哈苏X1D Ⅱ具有和它一样的画幅规格,但是哈苏X1D Ⅱ的腔体内省掉了带有机身防抖功能和机械快门这样巨大的机械装置,无法横向评价。富士GFX 100S拥有迄今为止最为强悍的44mm×33mm规格画幅相机的功能,以其1.02亿像素的背照式影像传感器和16位影像高度(色深)奠定了画质相机的地位。

单反和无反的结构比较

仅从画质扎实稳定的角度出发,非要说未来的单反相机和无反相机谁会取代谁,我觉得很难回答这个问题。首先,二者的工作原理不同。再者,使用感受和体验也不一样。

单反相机的取景和聚焦及测光系统是独立于影像传感器的光路系统的,此取景光路是通过影像传感器前面的反光板(平面幕帘快门的前面)反射光实现的。通过镜头进来的光线经过反光板(镜)的反射,进入反光板上部的聚焦取景屏(此位置等效传感器的光学位置),并继续经过五棱镜的多次反射,抵达取景器目镜屈光镜组,拍摄者通过这个取景器目镜观察到聚焦屏上的影像,就是拍摄者观察到的预拍摄图景。通过镜头进来的光线同时也通过主反光板下的小透射反射板到达聚焦和测光单元的光敏元器件上,实现聚焦和测光。快门按下后,反光板升起,影像传感器前的幕帘快门打开,镜头里的光路才能投射到影像传感器上,完成光线投影的影像采集。拍摄结束后,快门关闭,反光板落下复位,可以继续下一次的拍摄。

无反相机,就是没有反光板(镜)的相机。无反相机没有反光板单元,也就可以不需要和反光板单元集成在一起的聚焦和测光元件,而是利用影像传感器本身统一实现测光和聚焦功能,此类影像传感器被称为智能化影像传感器。智能传感器大多采用相位和反差侦测聚焦模式,基本上都属于被动式雷达的测距工作模式。这类相机会耗用影像传感器像素单元的一部分像素面积,用于制造测光和聚焦功能的感光敏感元件,也就是这些测光和测距聚焦敏感元件嵌入进了影像传感器内,成为一体化的多功能智能传感器,因而无法实现全要素成像。无法结像的传感器像素位置无法接收成像信号,无论是影像高度的灰度灰阶信号,还是色彩深度信号。那么此位置的影像信号就要靠相机内生成图像信号的软件进行模拟运算,智能化地通过相邻像素的信号大致推测估计出这个点也许应该是什么信号,予以仿真计算,从而形成连续的光电信号图像,最终模拟生成一幅完整的图像。而不参与测光和聚焦的单反相机的全要素成像传感器上,则不存在这个问题,所有像素都用来接收结像的光信号,最终形成一个细节信号完整的电子图像文件。但是随着单反相机具备视频拍摄功能,对影像传感器的智能化提出了新要求,这就是具有实时自动聚焦功能的视频功能的单反相机开始向智能化传感器的需求方向不断发展。单反和无反相机的传感器,二者逐渐走向融合,区别越来越小,逐渐一致化、统一化了。随着单反相机具有了视频拍摄功能并采用了智能化传感器以后,我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无反相机了,因为单反相机采用全像素结像的传统优势已经不在。庆幸的是,我手里的徕卡S(006)和徕卡M9都是非智能化的全要素影像传感器。

由于无反相机没有了反光板(镜)和五棱镜,取消了相关部件单元的结构物,相机结构更加简单明了。透过镜头的光线进入相机,直接照射到影像传感器上,执行测光和聚焦并完成结像。这也意味着,无反相机的影像传感器始终处于工作状态,要么用于测光和聚焦,要么用于取景再现预拍摄图景影像,要么用于实现曝光收集光信号合成电子图像文件。而单反相机是通过反光镜单元来实现取景、测光和聚焦的,在不启动快门实现曝光的那一瞬间以外的时间里,影像传感器是始终处于不工作的待命待机状态的。与单反相机不同的是,无反相机在启动电源以后,除了待机休眠状态以外的所有工作状态,不论是取景预览还是拍摄,都要让传感器处于工作状态,因而耗电量要高于单反相机。同样储能容量的电池,无反相机能拍摄的画面数量和续航时间都不如单反相机。

至于使用感受和体验,最主要的是拍摄和取景。单反相机的取景是通过光学取景器实现的,拍摄者通过相机取景器看到的是镜头在取景聚焦屏上的光学结像,此位置是摄影系统的光学等效传感器感光面位置,对应着的是影像传感器或胶片受光表平面。拍摄环境的光线强弱直接体现在取景屏上,通过取景器观察直接了当。而无反相机则是通过传感器结像后的电子图像预览再现,不论拍摄环境光线情况如何,在取景器里都能看到经过运算后曝光合理的电子图像,没有随环境光线变化的单反相机取景器更直接、感受更强烈。当然,有些无反相机也带有旁轴取景器,至于通过这些取景器看到的是什么,要看对应的特定产品的具体结构来确定,不可一概而论。无反相机的取景和测光过程都要求相机的快门处于预升状态,也就是快门始终处于打开状态。拍摄时,快门要循着按下快门按钮—快门关闭准备拍摄—快门打开进行曝光—快门关闭完成拍摄—快门打开准备下一次拍摄的过程完成一次拍摄。单反相机则是按下快门按钮—反光板升起(遮挡住取景器视线,拍摄者看到取景器变黑)—快门打开实现曝光—快门关闭完成拍摄—反光板落下(取景器恢复明亮,看到被拍摄环境图景)准备下一次拍摄。单反相机只有快门打开和关闭,一开一关就实现了一次拍摄曝光,而無反相机则要先后完成“快门关闭、快门打开、快门关闭、快门打开”的两关两开四个动作。单反相机拍摄的机械噪音是反光板升起和落下的噼啪声最为主要和明显,而无反相机没有反光板升降的噼啪声,却又以快门开放和关闭的稀里哗啦声取代,噪音轻微可又略带拖泥带水的不利落感。

评判一款相机好坏的依据

评价一款相机,需要从几个方面综合分析。首先是影像传感器类型及像素(含影像高度和动态范围),然后是快门速度范围、连拍效率和电池续航能力、视频拍摄功能,以及不可或缺的稳定可靠性。另外还有取景器和显示器分辨率与亮度,用于直出或预览的JPEG色彩风格等。而不论在任何完美的拍摄环境下(是谁拍摄的都不要紧),只要是某款相机拍到的最完美的效果,就可以代表这款相机可以达到的画质高度。成像亮点是无容置疑的,任何人都可以放心大胆地使用该款相机挑战这个高度,并试图超越。这就是特定型号相机样片所包含和可提供的借鉴信息。

数码相机的核心部件是C C D或CMOS影像传感器,相机的所有结构和功能都是为了挖掘影像传感器的极致效能而做取舍的,只有拥有了最优秀的影像传感器才能制造出最优秀的数码相机,但仅仅拥有优秀的影像传感器是远远不够的。就当下的传感器制造技术而言,最优秀的传感器是拥有最大采光开口率的背照式CMOS影像传感器。这类传感器的表面拥有最大比例的结像受光面积,同样像素数量的传感器,此类传感器的单个感光像素的受光面积比较大,可以在同样的光辐射强度和同一曝光时间内接受更多的光辐射,获得更多的光电子信号,这是它的最大优势。新一代智能传感器还要有更精准的聚焦效果和测光精准度,更快的反应速度和信号反馈能力。而堆栈式结构的“堆栈”就是专门用于提高传感器获得的原始图像信息向外输送效率而设计的多层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结构形式的设计及制造技术成果,堆栈结构高效解决了信号传输效率问题,从而使信号传输时滞降低到现有技术前提下的最低点,通过堆栈结构的影像传感器实现了数码相机的高速多张的高效率连拍。

拥有了优秀影像传感器,也就是相机的采光成像元件之后,还要有把传感器的原始信号进行处理并储存为电脑可以打开的呈现画面的电子文件的电子线路,此为数码相机的数字图像处理单元,也就是图像处理器和信号缓存。这里面嵌入了各个厂家因由自己对色彩的理解和处理技巧的算法,也就是处理图像的算法软件。这个软件就是通过对CCD或CMOS影像传感器的原始数据进行编码识别后加注色彩信息,最后合成一个带有对应传感器的每个影像位置和影像灰阶高度以及颜色和色度的数字图像文件。经过处理的图像文件还要经过包括缓存在内的信号传输电路传送给储存文件的存储器,最终予以保存和读取。这个单元的信号处理效率越高,信号通道越宽,信号传输越快,允许相机的拍摄效率越高,也就是相机单位时间(如每秒)可拍摄的图像数量越多。

要想数码相机拍摄效率越高,就要有更快的聚焦反应速度和精度,聚焦单元就提供这一功能需求。好的数码相机除了要聚焦精度高、画质扎实、色彩丰富和逼真以外,一定要有更快的聚焦响应速度和精度,还要有精确的测光敏感度。这就要相机的测光和聚焦精度同样不可小觑,然后根据测光数据计算出快门和光圈的组合参数。每台相机里的传感器是一个完整成型的电子产品,其光敏灵敏度就已经是确定的不可更改的,对应使用过程中的光线变化,需要更好的曝光宽容度,至于感光度调节则是在数码相机里是通过调整信号的放大倍率实现的。这个放大倍率在影像输出信号不失真允许下的极限调整范围其实就是感光度调整范围。优秀的相机具有瞬时自动修正数字信号的放大倍率也就是自动调整ISO感光度的功能。由此可见,完成这些功能的相机的测光和聚焦性能亦不可小觑,非常重要。所有功能必须要根据传感器效能和其他单元性能,统一整合,互相兼顾,相辅相成。

无反相机系统如何选

任何相机品牌,都希望自己的招牌产品能够在市场上赢得好评,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进而获得巨大收益。为了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青睐,必定会在完善系统和更新功能上绞尽脑汁。甚至争取最短时间内拿出可供选择的最完善的摄影系统,进而为扩大市场占有率赢取先机。每一个企业和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靠着历史荣耀享受永恒的注目礼,获得永远的爱戴和青睐。社会在发展,技术在进步,人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和观念,才能使得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还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和灵魂为载体)。一个企业能否及时判断技术的发展脉络,找准未来的发展方向,把握住发展机会,依然是能否保持一个企业的产品是否在未来具有常青树效果的前提。进入21世纪的这20年,整个地球进入数字化时代已久,日本的相机产业都在转型的道路上奋力拼搏,争先恐后,以至于曾经最早发展出数字传感器的美国柯达被日本的后发优势挤垮。现在除了有限的欧美企业依然在生产影像传感器之外,最大的传感器市场已经被日本企业垄断,其中的佼佼者又是后来进入相机领域的索尼。索尼凭借其独特的背照式影像传感器引领着数码相机的技术新前沿一路狂奔。

在无反数码相机和配套镜头不断挑战新技术、新功能的道路上,哈苏、飞思、徕卡、富士、佳能、尼康、索尼、松下各有各的特色。我个人认为,外形特点是收获消费者青睐与否的最直接要素之一,然后是性能特征是否满足消费诉求。至于很多人付出极大热情关注的相机直出JPEG画质效果,对于广大消费者虽然非常重要,但我只专注其RAW格式文件,只要其RAW文件信息量足够丰富即可。至于相机应该诞生的画质效果还是交给我自己,坐在经过校色的显示器前,由我自己做主好了。显示器校色需要对应色域图的D点的,如果喜欢摄影甚至痴迷摄影的你连色域图D点啥意思都不明白,也不想用心去了解一下,我说多了还有啥作用。当然了,有一台经过较色的稳定的优质电脑显示器,和拥有一个高质量镜头一样,一点也不可轻视。数字时代,拍照只是完成摄影过程的前半场,后期处理则是获取终极文件的不可或缺的后半场。而后期处理照片又必须借助和依赖经过调整为校准色彩和亮度的显示器来完成(参见色域图)。后期处理也是摄影者的基本功,不可或缺的不能滥用和过度依赖的基本功。不会后期或者不想掌握后期处理技巧,绝不是一个合格的摄影参与者的最佳表现。因此,各款照相机的所谓的JPEG照片风格,对我来说只是个存在,不具有任何作用,也不会成为我的关注点,更不影响我的购买选项,反而具有16位色深的相机一定会作为选择的加分项予以重点考量的。

无反相机相对于单反相机更加紧凑和小型化的趋势是毋容置疑的发展方向,但也难免存在个别机型因为特殊功能需要的逆向设计,做出大块头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与此同时,镜头的小型化、紧凑化发展之路也是必然的选择,毕竟无反之路刚刚开始,个别厂家或因为急于向市场推出产品,或者投石问路,或者初级产品作为急于问世的应急之策,整体产品定位的理念未必成熟,设计思路还有待进一步梳理,整个照相机加镜头的系统性布局和发展理念也尚在摸索之中。随着对市场反应的反馈,相信会有更多小型化高质量镜头给消费者带来惊喜。

任何购买选项,都希望能够趋利避害,也都是趋利避害的选择。只是,是否达到了趋利避害的诉求和愿望,并非每个人都如愿以偿。因为每个人的认知和判断力不同,结果可能会不同,甚至会南辕北辙,留下遗憾。

功能键多而丰富的现状,是所有日本相机的新常态,所有日本相机的功能键都非常丰富,没有谁比谁多,都很多。如果说有什么不同,无非功能键的位置布局有所差异罢了。换句话说,这是日本相机和德国徕卡相机在功能键设计方面很大的區别之处。对我而言,更喜欢徕卡那种简洁的功能键布局。徕卡M系统是徕卡的标志性产品,已经延续了上百年的经典。时到如今,实时取景技术的嵌入,让以往那种依赖亮框取景的徕卡旁轴取景器有了新的补充和助力。在实时取景技术时代,也得益于实时取景技术,徕卡M180mm镜头和真正意义上的变焦距镜头都可以无障碍地使用在其具有实时取景技术的数码相机上的。毕竟这会大大地拓宽其应用领域,而不是拘泥和局限于历史。最长仅有135mm的徕卡M系统在拓展拍摄领域上,是对消费者极大的创作约束。如果徕卡M系统原生卡口镜头有更长焦距问世,肯定会鼓舞我的,也会让我继续在徕卡M 系统上升级的。

徕卡除了专业画质的S系统和百年经典传承的M系统,还有一个新系统,那就是SL系统,其已经有3款机身和数款镜头。而现在又有松下和适马加入这个卡口联盟,形成非单一品牌垄断性的镜头卡口旧市场模式。照相机历史,也是一部各个相机厂家各自为政且独自垄断技术资源的畸形市场。换句话说,你买了尼康相机就得买尼康原生卡口镜头;你买了佳能相机就只能买佳能原生卡口镜头。否则,镜头安装不到相机上,没法用(转接环提供的便利不在讨论范畴,那是无奈之举)。如果国际通行的强制性统一接口标准诞生,任何问题都迎刃而解。譬如,在电影摄影机领域就有通用的PL卡口,所有专业电影摄影镜头都提供PL卡口选项。徕卡、松下、适马率先在新时代打破这一壁垒,共同使用徕卡SL卡口技术标准。开放卡口资源,也就意味着共享了其卡口伴生的全部通信和驱动伺服技术资源。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技术系统,如果能在这个系统里选择到适合自己的产品,未来可跳跃性选择的余地就太大了。何况,徕卡SL2相机非常优秀,是非常好的相机,只是它的体积略微偏大和价格高高在上的特征,依然不适合做我现在的选项而已。

就目前的市场存量全画幅无反相机而言,以能代表各自品牌最具核心技术竞争力的产品作为选择的话,非要我给出明确的答案,机身体积紧凑化最典型的是索尼α系列。其中最强大的综合专业相机,非索尼α1莫属,但却需要体积控制相得益彰的小型化高素质镜头的协调配合。索尼机身优势远好于镜头优势,如果索尼推出类似佳能RF14~35mm F4和RF70~200mm F2.8那种小体积镜头就太好了。变焦镜头紧凑化的成功杰作,最典型的是佳能R系统,如果佳能R3的背照式影像传感器在后续产品中得到继续推广,则更会锦上添花。也许在那以后,也是我认为到了可以放心选择佳能系统的时候了。依照镜头竞争后劲看,佳能镜头在光学素质和体积控制两方面都很成功。画质独特性和镜头可信赖性,徕卡SL2系列值得选择。除了价格贵得离谱以外,体积控制还不是很理想,镜头群有点少且镜头体积明显偏大,但机身的美观精致尚没有超越者,画质也无可挑剔,是令人爱恨交织的一个系统(东西好、价格贵,消费能力限制了太多人对它的感知机会)。视频功能强悍的松下S1系列相机系统的体积控制都是为持续大量拍摄任务而设计的,尤其适合拍摄婚礼现场等题材。松下系列的红色再现能力极为突出,画质锐利明快,特点鲜明。在现有无反相机阵列里,其电池续航力可圈可点,是干活的好机器。尼康优势尚不明显,未来走向如何,也只能到未来去研判。另类采用百年经典旁轴结构和金属手动镜头的无反相机,独树一帜的精致可靠的徕卡M系列也成为喜欢那种精美相机的唯一选择。

背照式还是双像素

佳能已经急不可耐地提前公开了性能更加强大的R3将在2021年推出的预告,尼康也预告了其Z9的即将问世。至少从已经公布的技术参数和消费者的使用体验看,索尼α1相机实在太强大了。如果价格在3万人民币左右,我会毫不犹豫地买下的。佳能R3将会使用背照式影像传感器的预告新闻似乎也在告诉人们,承担光电子转化效能的受光面积更大的背照式影像传感器在现阶段还是更理想的传感器类型,这也是我一直以来不愿意接受佳能双像素传感器的主因。双像素结构由于过度分割受光面积,即便通过提高电子信号放大率的方式获取图像信息,但最终结果往往会导致平面输出画质实际效果的干硬单薄。至于画质的厚重圆润和单薄干硬这样的感性指标,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也包含绕不过去的相机色深问题。而索尼α1则提供了16位色深影像素质,堪称楷模,也因此成为第一款具有了中画幅数码相机的16位色深规格的135画幅相机,实在可圈可点可选。双像素结构也绝非一无是处,更多传感器受光区割让给聚焦测光功能,在于更高效地提高了聚焦测光效能。对于快速连续抓拍的拍摄需求,就会成为极佳选项。而用于平面报纸传媒的信息传播和网页制作,就是佳能R6的2100万像素也绰绰有余。至于追求更高的画质,还有专攻画质的富士GFX系列可供选择。

至于无反数码相机所具有的那些视频拍摄功能、防抖功能、各种特殊功能设定,基本上,所有的当代日本数码相机都具备。而使用数码相机拍摄视频和形成完整的视频文件之间,巨大的技术鸿沟可能是视频剪辑。在数码相机性能越来越趋同化的当下,一个品牌区别于其他品牌的最大不同,在于对外观设计和镜头群的独特魅力。在相机已经确定的基础上,镜头对画质的影响,甚至决定性作用,却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这里强调一点,对任何一款相机而言,决定其发挥功效或者决定其画质完美度的,必然是安装在其上的镜头。在能够提供稳定可靠性能相机的基础上,高素质的优秀镜头和完善的镜头群才是一个品牌极具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镜头,最容易被忽视的关键点

由于无反数码相机割除了五棱镜和反光板一整套取景和聚焦装置,结构得到大大的简化,成本也得到大幅降低。与此同时,随着体积的减小,无反相机也更加紧凑。而随着技术升级和迭代,以前困扰消费者的有关无反相机取景器暗淡的缺陷不断被新型和环境光实时相应的高亮度电子显影取景器取代。伴随着相机本身的小型化和紧凑化,对镜头体积小型化的要求也就应运而生。毕竟头重脚轻的不舒服的操控感实在不可忽视,整体协调性也无法回避。紧凑型数码相机也必须要有同样优秀的小型化镜头的加持和助力,才能门当户对,互相陪衬,锦上添花。也由于取消了反光取景的机械结构,无反相机的法兰距设计可以更加自由化。这样一来,短法兰距、大法兰直径的相机也就应运而生。由于法兰距的缩短,法兰直径的重新设置,大法兰直径、短法兰距成为新一代紧凑型无反相机的新面貌。伴随着無反相机相对于单反相机更小巧的体型,作为接力棒的无反镜头就有了继续小型化的可能。虽然自动聚焦镜头由于电子信号传送和电机伺服机构的存在,镜头尺寸很难缩小到徕卡M镜头那样精巧,但至少索尼已经成功推出了 FE24mm F1.4G和FE35mm F1.4G那样的紧凑型大光圈镜头,佳能也推出了RF70~200mm F2.8和RF14~35mm F4那样小型化的变焦镜头。这也是无反镜头的大趋势、大方向,我也是以这样的目光和审视标准来挑选理想的无反镜头的。

虽然单纯查对镜头技术参数无法完整地判断一个镜头的好坏,但是镜头参数和结构图却透露了厂家的设计理念,毕竟镜头主要是由玻璃镜片和金属支撑构件和镜筒组成的,体积越小而重量越大往往意味着镜头的设计也越紧凑,或者镜片直径更大,组件结构更致密。虽然这些特征并不一定就代表其光学素质绝对优异,却是便携程度的表现,镜头越紧凑,越便于携带。如果能在最紧凑的镜头结构基础上实现最完美的光学效果,那就无疑是最好镜头的理想选项了。如果非要问我对哪几款镜头更有兴趣,索尼的FE24mm F1.4G和FE35mm F1.4G两款定焦镜头和佳能的RF14~35mm F4和RF70~200mm F2.8,做得太精巧了,携带太方便了。截至2021年8月16日,虽然佳能比索尼晚五年推出全画幅无反相机,仅仅不到三年,佳能已推出20多只镜头,索尼拥有30多只在产的全幅镜头(如果加上蔡司独自发售的E卡口镜头和第三方镜头,数量更加庞大)。佳能追赶的速度一目了然,照此速度,佳能后来居上实现反超的可能性极大。尽管仅从技术参数分析,看不到徕卡SL系列镜头的突出优势,但是徕卡SL系列镜头在实际拍摄中却效果很好,只是体积控制并非完美。希望松下和徕卡能推出一些光学素质极好的体积控制到极致的小型镜头,譬如像腾龙70~180mm F2.8那样的镜头,哪怕略贵一点,也愿意接受。

MTF调制函数曲线可以用于参考性判断镜头的相面平均照度均匀性和分辨率均匀性,也就是通过曲线的径向和切向分辨率来判断镜头的中心分辨率和边缘分辨率过渡情况,间接的判断画面中心和边缘的明暗差别,也就是俗称的边缘暗角现象可能严重与否。但是,由于MTF曲线是使用标准光源进行测定获得的,而镜头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则要面对多种环境色温和全色谱可见光通过镜头的光线的多次折射(还不谈反射、漫射干扰,这里理想地视为全部完美解决)路径,由于不同频率的光线通过特定玻璃的折射率是不一样的,色散造成的色差现象必然存在。镜头的全色谱光学效能是单色温标准光源获得的MTF曲线无法完整反映的,往往有些非常知名的百年品牌的镜头的MTF曲线看起来并不那么显著,但是实际拍摄效果却异常惊人的好,原因就在于此,譬如售价极其昂贵的安琴和库克电影镜头。因此判断镜头好坏,还要根据经验和消费者使用后的市场反应,以及一个品牌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累的品控特点,来做更加理性的综合判断。

比全画幅略大一点却更专业的画质选择

目前中画幅紧凑型无反相机只有富士和哈苏。富士中画幅无反GFX系统自从2016年9月份发布GFX 50S以来,不到五年时间,相机机身先后已经推出4款了,镜头群更是在不断地继续丰富着。而单反相机的徕卡S2于2008年就发布了,迄今为止,S3也早已上市,但是近5年来未曾见到其原本就不完善的镜头群有任何扩张的信息,更不见新镜头的问世。毕竟其S镜头群的最长焦距才180mm,仅仅相当于135系统的144mm。这对于很多摄影题材,是远远不够的,200~350mm镜头还是非常需要的,有时又是必不可少的。而其唯一的那款30~90mm变焦镜头,光学畸变极其严重,球形畸变和枕形畸变都异常显著。即便如此,依然不见第二款变焦镜头的问世。这似乎在向世人宣告,徕卡好像已经对其S系统的完善没有了太多兴趣,没有动力就没有激情。市场动力来自利益驱使,徕卡S系统如果是徕卡公司的核心利益来源,想必其S系统早就越来越完善,甚至公司会把更大精力用在這个能给它带来可观收益的产品线上的。至于真相,我们过多地猜想没有意义,也枉费心力。远不如在市场上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其他可选项,更直接高效。

徕卡S3的相机外形依然继承了其前几代产品的造型,其拥有高达6400万像素的全新CMOS影像传感器,还号称能拍摄电影效果的视频。在徕卡S3的性能参数表有了这样一行字,引起了我的高度注意,这一行字对于技术外行也许看不出端倪,但却透露了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色彩分辨率为14bit”一行字,这就明确了其影像高度是14位的,其高度和大多数主流高端135全画幅规格的数码相机是一个档次的了。

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中画幅主流相机的色彩分辨率依然是16位的,徕卡S(006)作为最后一款搭载CCD产品的相机,色彩分辨率也是16位的,此款相机也是我的玩具和工具。16位就是2的16次方,14位就是2的14次方。二者相差4倍,换句话说,14位相机的影像高度仅有16位相机的影像高度的1/4。由此可见,现在的徕卡S3和富士GFX 50R在影像高度上是一致的,和索尼α7R3也是一致的,索尼α7R3是背照式影像传感器。但富士GFX 50R却不是背照式影像传感器,和索尼α7R3比画质,富士最终赢在重要的感光面积上。面积不同,透视效果不同,画质特点也不一样,面积越大,画质的过渡感越舒服。至于画质的锐度,可以通过后期处理软件拉升锐度即可实现,不是体现相机画质优势的绝对标准。

相机的体积大小和形状特点,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美学问题,没有统一而严格的工业技术标准性答案,也是一个很难判断的个性化问题,难以统一思想认识。胶片时代,我的相机是体积控制到极致的哈苏503CW和徕卡M6TTL,分别拥有5款哈苏蔡司镜头和5款徕卡M镜头,也都是在光学参数和拍摄效果极佳前提下的体积控制典范。

毕竟相机是一个由机身和镜头构成的拍摄用成像系统,仅仅有好的机身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强大的优质镜头群作为支撑,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照相机系统。虽然富士GFX系列在镜头尺寸控制上已经非常成功,但是还有更大的控制压缩空间。得益于富士悠久历史和技术沉淀,如果能够把相对性的配套镜头体积控制技术上继续深挖潜力,能够达到在便携性和操控性直逼甚至超越135规格单反相机的程度的话,那么其市场竞争力一定会爆棚的。

整体而言,富士GFX 100S作为富士GFX系列第四款产品,继承了前三款的成功经验,经过瘦身设计,打造出这样一款功能非常强悍的画质相机,以其1.02亿像素、能够像素位移获得更清晰画质、带有机身防抖功能、可以拍摄4K视频的44mm×33mm规格中画幅相机,已经实现了鹤立鸡群、没有直接竞争对手的市场境遇。虽然上市价格略微高于哈苏X1DⅡ,考虑到它们拥有的技术参数和性能以及相机结构类型完全不同,无论如何,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短期内,估计很难有超越者。为此,我也期待着有一款接近20~45mm规格的变焦镜头早日问世,也许那时,我也会伺机购入一套,取代我那沉重的想再升级都不敢想的徕卡S(006)。不过,徕卡S(006)的扎实画质,确实非常好,我已很满足。

综述

数码相机的更新换代速度极快,两三年就会推出新一代相机来替换旧相机。这是因为影像传感器的技术研发不会停步,市场竞争不会停滞。数字信号处理器和数字缓存技术在同步发展,对应着就要以新元件取代旧元件制造新一代相机产品,这个节奏是不可逆转的。对于技术代际淘汰率极高的数码相机,与消费类电子产品中的平板电视、智能手机一样,大浪淘沙的结果,永远是高性价比和高性能缺一不可。其能否获得稳定和安全的画质、足够优秀的图像是相机的生命力和存在价值。附加在电子产品上的品牌价值早已经让位于其性能定价的时代,品牌的符号价值远不如可信度高的优秀性能更加值钱,更有吸引力。

无反数码相机,其品牌不论拥有曾经多么辉煌的历史,只有靠最新技术和可靠性,以及合理的性价比才能最终吸引消费者。就目前的市场存量和发展趋势看,佳能独特的镜头研发能力可见一斑,后发优势极其明显。索尼α1坐镇引领技术最前沿,依然是最紧凑的全画幅无反相机的标志性产品阵列。中画幅的富士GFX系列一路绝尘,凭借高性价比剑走偏锋,到目前为止尚无追赶者。尼康如何定位,尚需要未来去判断。徕卡在高端路线上又有松下和适马的错落搭配,松下S1系列以其相对最庞大的无反相机身躯,集成了相当强悍的视频战斗力,成为满足大负荷拍摄任务者最可靠的工具之优选。马徕松阵营镜头数量整体不足的现实和能否尽快达到选择面更宽的综合竞争力阵形之间,还有一段路要走,在高端沉重镜头可选前提下,尤其需要几款体积精巧的优质小镜头助力。几大军团的正面狙击和角逐,竞争越来越激烈,未来鹿死谁手,难以预料。充分的竞争既能促进技术进步,又能抑制产品定价,还能激活市场。随着产品链逐渐完善,给消费者更多选择的可能性却越来越明显了,也越来越游刃有余了。

猜你喜欢

测光单反相机数码相机
技术橱窗 科技一点不枯燥
本月话题机内测光系统
为什么数码相机不用胶卷也能照相
闲话酒吧间(二)
单反大阅兵
摄影师的掌中女友
好马配好鞍
数码相机 手机 笔记本电脑
数码相机的测光及其运用
数码相机附件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