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主流电影的顺势构建与类型优势

2021-11-14

电影文学 2021年23期
关键词:顺势疗法受众

张 煜

(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浙江 杭州 311100)

全面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中国主旋律电影长期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自身肩负着传递文化价值的任务,却又游离于大众之外。纵览全局,主旋律不主流,主流商业电影不主旋律,困扰着电影界,也困扰着中国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形态共识。同时,映射出中国电影类型的不平衡病征。由此背景,新主流电影作为缓解电影类型“营养不均”,发展主旋律电影的策略性方案被提了出来。追溯源头,“新主流电影”的概念最早在1999年《新主流电影:对国产电影的一个建议》一文中被提出。虽然历史语境的差异性使得文中概念与当下有所出入,但该文所呈现出的包容性态度和发展策略,为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思路。

近年来,随着《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战狼2》《烈火英雄》《无问西东》《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等票房“爆款”电影的出现,“新主流电影”的概念也随之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这些市场口碑双赢的作品作为主旋律电影在商业化、市场化探索下的实践成果,缓和了两者类型对峙的状态,既承载了鲜明的主流价值观,又获得了主流市场的认可。然而,这些电影与过往的主旋律电影有何不同?它如何实现两个“主流”的平衡?又会带来怎样的连带效应?借势而上,从具体实践中形成一套稳定持续的理论研究,并以理论支持和反作用于实践成为新主流电影进一步发展的当务之急。

回归创作模式,新主流电影显现出对受众鲜明的主动性,以相同性的物质作为介入的契机去刺激市场受众的接受,从而推动主流价值和主流市场的“合流”。这种寻找共性,顺势构建的方式与“顺势疗法”甚是契合。医学概念下的“顺势疗法”以“相同者能治愈”的理论为核心,通过物质介入来刺激自我治愈的功能。由此,文章尝试将顺势疗法的原则和概念作为研究的基本理路,结合实际的电影案例,去探究新主流电影如何实现顺势构建,如何推动自愈的实现以及自身优势的发挥。

一、顺势疗法基本原则下新主流电影的构建理路

在医学领域中,顺势疗法(Homeopathy)属于自然疗法范畴,又称为同类疗法。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相同者能治愈”理论。而后,18世纪(1790年前后)德国医生哈尼曼(Samuel Christian Hahenmann)从金鸡纳树皮可引起机体发热,同时又可用于治疗疟疾的事实中得到启发,总结出顺势疗法的根本原则,并提出了基本理论。顺势疗法不同于传统西医的压制疗法,而是通过工艺将药物稀释振荡为波动能量,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核,靶向性地调节病变部位,提升免疫力,重建自愈力,使人体排毒、代谢、内分泌和免疫四大自愈功能能平衡运行,从而达到使疾病不治而愈的效果。

以上就顺势疗法的解析中,清晰地表达出疗法暗含的三个基本原则,即相同性(相同者能治愈)、微剂量以及自愈性(强调自愈法则)。文章且以这三个原则作为研究框架,与新主流电影进行一一比对,即从构建的起点到构建的过程再到构建的目标,为研究对象的分析提供了一条适合的研究理路。其中,相同性原则是新主流电影与主流市场彼此融合的基础;微剂量原则为电影构建提供了衡量的标准和尺度;而自愈性原则则直指“合流”下创作的理想目标。

(一)相同性原则下,构建观众舒适的熟悉感

多数主旋律电影习惯性的题材选择、先验的主题表达要求以及党政部门“献礼”的功能性设计,都使这类影片大多带有明显的主题先行、概念先行的特点,艺术想象、艺术创新的空间都会有意无意地缩小。过往的主旋律电影,无论是电影角色的塑造还是剧情故事的呈现都给人以直观的功能性和符号性感觉。教科书式的民族记忆重现以及高度提纯化的模范故事,会与观众产生一种距离感。而伴随着中国电影观众的年轻化趋势,追求自由和个性的受众与传统的创作方式之间的不匹配性更为明显,这种距离感也会更为加剧,同时产生出一种不适感。传统主旋律电影的窠臼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受众的观影需求,寻找两者的共通性和可融合性成为主旋律电影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同性是顺势疗法当中的基础性原则。“通过相同者,疾病产生;通过使用相同者,疾病被治愈”,即当一种物质在健康的人身上所产生的症状和患病的人一致,那么这种物质就可以治疗该病。主旋律电影要打破与受众之间的隔阂,就需要回归到受众本身。从受众中寻找主流市场与主流文化之间适合介入的物质,在完成顺势构建后,返还并推动受众心理的转变,将原本观影中不适的距离感转化为舒适的熟悉感。熟悉感是指内在意识被激活的一种状态。观影状态中观众的熟悉感一方面来自习惯的观影经验,另一方面来自观众日常的生活经验。

回归电影的构建,从源头出发,寻找了一个介入的契机。首先,以“好看”的形式让观众便于接受。在多年的电影创作和观影实践的发展中,创作者和观众彼此构建了一套被普遍熟知的规则和样式——“类型电影”。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化策略是其占领电影市场的可靠方式。纵览这些市场口碑双赢的主旋律电影,传统电影的“三分法”界限已然模糊,类型化的叙事模式与主流价值观相融合的构建策略被广泛使用,而且颇具成效。譬如,《中国机长》《烈火英雄》采用了灾难片的叙事策略;《攀登者》融合了冒险片的叙事策略;《战狼2》则结合了动作片的叙事策略。其次,以“平视”的姿态让观众乐于接受。过往的主旋律电影通常采用宏大的叙事模式。观众均以仰视的视角进行观赏和膜拜。叙事视角和观看视角的不平等,让观众难以与剧中角色产生认同心理,构成互融关系。而如今的主旋律电影则呈现出贴近观众的“平视”姿态。这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中尤为明显。影片以7个短篇故事来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几个历史节点,大部分都是从小人物的视角出发。《相遇》里默默无闻的科研人员高远;《夺冠》中为女排加油的上海市民群像;《回归》里的普通女警莲姐;《北京你好》中出租车司机张北京……以小视点作为切入,与观众保持平视的状态,来完成重构中国民族记忆和民族身份的目标。影片显然让观众达到了一个舒适的观影体验,一经上映,票房口碑双双飘红。

(二)微剂量原则下,实现稀释和适度的加值

微剂量原则为构建的过程框定了一定的标准,不仅决定了治疗的性质和方式,还强调了物质介入所需要考虑的融合因素。顺势疗法认为只需要使用极微小的剂量便可减轻或治愈病症;过度的大剂量会以极端否定的方式,加重患者的反应。安舒二氏定律指出“所有物质都是一样,微小剂量起刺激作用,中等剂量起抑制作用,大剂量起杀灭作用”。顺势疗法相对于对抗疗法,更加注重对受众自愈能力的激发,而非抑制或杀灭。

微剂量原则以刚起作用为优,首先强调了介入物质的“度”。《新主流电影论: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合流》一文中就曾对一些冠以主旋律之名的电影表示了质疑。文中表示这些电影虽然置入了正面价值观,但实则是标准的娱乐类型片。主旋律电影与类型片的融合,“度”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唯类型化为创作标准,商业化、娱乐化元素过度介入都会影响电影价值观的传递。同时也改变了起始的动因,由主旋律电影借势类型策略转变为商业类型片借势主旋律电影。而相反,过少的元素投入则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无法发挥“治疗”的作用。再者,微剂量原则还强调了物质的稀释。换言之,主旋律电影的顺势重构需要讲求融合的策略性和方法性,而非直接拿来、生套所能实现的。介入物质的融合为我所用,为原文本加值以构成崭新的电影模式。

这种加值效果可以从叙事文本和商业元素两个角度推进实现。其一,实现主旋律电影叙事文本的魅力加值。在题材的选择上,近年来不少主旋律电影都选择以当下的真人真事为文本进行改编。立足于当下,构建“身边”英雄的形象,从而增加观众的认同感。譬如,《烈火英雄》以“大连7·16油爆火灾”为原型;《红海行动》根据2015年3月29日“也门撤侨”事件改编;《湄公河行动》取材于“10·5中国船员金三角遇害事件”等。而在重大历史题材和价值典型人物的叙述中,选择增加更为生活化、流行化的元素,降低时代差异下的隔阂,以贴近观众。譬如,影片《决胜时刻》更关注刻画毛泽东的私下生活。片中他会关心儿子和下属的恋爱问题,甚至还会帮助警卫员写锦囊追女生。由此,将毛泽东的形象摆脱了历史教科书中的特定状态,刻画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角色,大大拉近了主人公与观众的距离。

其二,实现主旋律电影商业元素的魅力加值。具体来看,商业元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更加关注影片的视听呈现,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战狼2》中近两分钟的水下搏斗;《红海行动》海、陆、空三线调度,挑战观影极限的激烈对抗;《中国机长》万米高空的飞机事故……这些商业大片中的奇观化画面都被融合进主旋律电影之中。其次,考虑电影主创团队的个人号召力。如今的主旋律电影中时常可以看到“流量”明星的身影。强大的粉丝效应为影片带来大批的受众,随之提高了影片的关注度和普及度。当然,影片还融合了商业片的营销方式。如借助品牌合作,扩大影片影响力;互联网平台发起主题活动,增加与观众的互动等。

(三)自愈性原则下,推动多主体的自身构建

人类先天就有着稳定且强大的自愈系统。区别于传统直给、对抗、介入的方式,顺势疗法寻求能刺激病人自身内部自愈力的物质,促使机体的生理与系统处于最佳状态。自愈才是顺势治疗的最终目的。而对新主流电影而言,自愈也是它的期许。在新主流电影的顺势构建中,介入的物质同样只是作为观众和电影内容的黏合剂,在吸引观众进入影院的同时架构起两者之间的情感联结,并在观影的过程中,以推动自愈功能的发酵。当然,新主流电影的顺势构建想实现的自愈不仅在于观众本身,它更是一个宏观视角发散而来的未来期许。

其一,推动电影观众的自愈。新主流电影在满足观众观影视听期待的同时,又能从电影文本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譬如,《我和我的祖国》重构民族记忆,构建身份认同。又如,《战狼2》把握“强大祖国”的概念,激起强烈的归宿感。两者结合令观众得到最理想化的观影体验。其二,推动主旋律电影的自愈。主旋律电影一直游移在主流大众的外围,无法与接受者相互联结,纵然内含主流文化也无法实现其文本价值的转化。在日渐深化的后现代语境下,主旋律电影同所有形态种类的影片一样,需要纳入当今国家文化价值体系和电影文化产业的新格局之中,才能产生持续的生命力与艺术新质。如今,主旋律电影以“新主流”的姿态出现在观众的视野当中,打破了先前所面临的困境,也算是完成了一个阶段性的自我自愈。其三,推动中国电影的自愈。商业电影和主旋律电影长期处于一个两极分化,同时又各自存在问题的状态。市场导向下的商业电影可能存在过度娱乐化的问题,而主旋律电影又因各种限制可能出现泛情化的倾向。新主流电影显然试图打破两者分化的状态,模糊两者间的类型界限,使之达成平衡,由此来缓和中国电影的不平衡关系,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均衡发展。

二、新主流电影顺势构建下呈现的优势

相对于对抗疗法直接、抑制、大量、对抗的特点,新主流电影的顺势构建继承了顺势疗法自然、自愈、顺势、微量、平衡的理念,在人文艺术的领域内,在讲求个性和自我的受众群体中显现出独特的优势。

(一)对抗与合作

对抗疗法的抑制和杀灭,展现出满满的排他性特征。然而,单一的电影类型已经无法满足多样化的观众需求。纵览如今的电影市场,很少有电影是以一种电影类型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各类型之间所显现出的不是彼此独立,而是互相合作。类型的融合、搭配、组合、加强成为电影生产的发展趋势,甚至由此产生了新的电影类型或亚类型。譬如,随着《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战狼2》等电影的热映,构成的一种新主流大片中新的亚类型,即显现出当下性、跨国性、奇观性上的“异域奇观性”特点。同时,《战狼2》以三种类型或亚类型为底子——战争或军事电影、动作电影、超级英雄电影,并以动作片为主打,而面对各种类型或亚类型都有所超越、有所融合。电影类型间的主动靠近,在彼此借势中形成了融合的交叉点。这一来缓和了类型间的对峙关系,二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观众观影期许的内心补偿。

(二)硬输出与软植入

电影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具有庞大受众数量的大众文化形态、大众传媒和文化产业。换言之,电影是构建在大众文化之上的艺术形式。当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保持一致的情况下,讨论就不复存在,是毫无意义的。而当两者产生差异的时候,主流文化进入大众文化的空间中,则是以一个闯入者的身份。其方式和方法是需要仔细思考和斟酌的。对抗疗法以一种较大剂量介入,在接受者体内产生化学效果。此时的药性大、效果快,但相对的药物毒性和副作用也随之增加。一旦处理不好就容易造成接受者对药物的强烈反抗性,形成固定的思维和抗拒的心理状态。而顺势疗法则恰恰相反,靶向性注入微小剂量,刺激身体启动对应的平衡机制。虽然疗法在剂量调试和核心把控的步骤上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成形后的观众接受度会大大提升,反抗心理会大幅度地降低。两种疗法恰好对应着主旋律电影创作方式的嬗变。新主流电影以一种软植入的方式,负载着所要传递的主流价值,闯入主流市场中,在主动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完成文化传递的工作,并且推动主流价值和主流市场的“合流”。

结 语

中国新主流电影是主旋律电影跨入主流市场的探索性成果,且目前在市场、社会上都产生了较好的反响。当然,中国新主流电影目前尚处于一个发展和探索的阶段。因此,在文章的最后还是需要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表达对于新主流电影的未来期待和方向的预测。其一,类型的多样化融合。目前的新主流电影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类型的趋势。然而,青春片、体育片、政治片、现实题材的剧情片等都还存在类型上的空白。这些尚未涉及的类型将会是新主流电影在类型模式探索过程中的不竭动力。其二,题材的时下性选择。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推动着事物的快速更迭。实时关注和选择适宜的时下事件和社会热点,会成为沟通市场观众,传递当下文化内涵的一种有效策略。其三,持续性地探索,直至构建出一套中国新主流电影的创作路径。在电影理论和电影实践的共同努力下,推动新主流电影完成类型模式的构建,类型身份的正名。

猜你喜欢

顺势疗法受众
早泄的房中术行为疗法
把握节奏,顺势爆发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放血疗法的临床实践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顺势而导 灵活调控
创业即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