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闽南民间文化元素在舞蹈创作中的应用与创新
——以三人舞《纸刻的思念》为例

2021-11-14

戏剧之家 2021年3期
关键词:刻纸闽南舞蹈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 福州 350000)

当下,舞蹈创作中叙事舞蹈的同质化作品多如牛毛,舞蹈创作面临着更多的挑战。笔者在创作时结合生活有感而发,萌发出创作的灵感。舞蹈作品《纸刻的思念》在泉州民间手工艺刻纸的基础上,融入亲情的主题内容,以幽默夸张的手法借鉴了高甲戏和木偶戏,从而呈现出感人肺腑的舞蹈作品。是演员与编者的共同努力为作品注入了鲜活的灵魂。要通过舞蹈的创作立意、编舞结构、服装道具和动机发展四个方面,实现舞蹈的形象化。当然,在创作过程中,各个环节应该环环相扣,如果在编创过程中,接二连三地出现问题,必将直接影响到舞蹈作品的创作。因此,编者不仅需要有一定的编排能力,还需具备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尤其是在创作地域特色民间舞蹈时,由于受到当地浓郁的民间文化的影响,创作难免有局限性,频繁出现创作困境。以下就笔者在创作时所遇到的问题和作品《纸刻的思念》的创新点展开深入分析。

一、创作构想的萌芽

(一)笔者内心的表达

笔者通过创作舞蹈作品,将内心的想法通过舞蹈的形式有效地传达给观众。笔者所编创的舞蹈动作与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是紧密相连的。作品在创作初期深陷困境,编排成形的舞蹈和内心所想表达的情感未能达到完美的契合。再经过周而复始的修改和磨合,才得以与内心的表达相吻合。作品创作之前,笔者浮想联翩,形成了清晰的构思,便寻找形形色色的外在形象不断地尝试。而今,笔者记忆犹新,在肖燕英教授的课上,与肖教授倾心长谈舞蹈构想,深入探讨如何将刻纸元素巧妙地运用在舞蹈中女儿的身上。在这一问题上,肖教授拔丁抽楔,使难题迎刃而解。肖教授给予我有效的建议,塑造母亲刻纸的形象,一来表现母亲通过刻纸表达时光荏苒之思索和翘首以待之心境,二来表现母亲在刻纸时出现了幻觉,想象女儿在自己的身旁,不由自主地喜上眉梢,突出母亲由于对女儿的倚闾之思,幻化出“纸姑娘”想象女儿在自己身旁陪伴的欢乐场景。对于“父亲”角色的加入,陈老师为该作品出谋献策。作品深刻贴合内心诉求,通过独特的舞蹈构图和生活化的动作语汇与观众的视觉心理产生连通,从而引发共鸣。

(二)创作动机的萌发

在舞蹈创作中,动机并非手到擒来,而是需要依据对事物的认知、感受来获得,使得作品在形式风格上具有独特的魅力。笔者通过采风及对父母和空巢老人的形象进行捕捉,具有了一定的生活感悟。记忆犹新的是儿时爷爷奶奶常用蒲扇扇风,渐入梦乡,奶奶时常拿着蒲扇和爷爷逗趣,又拿蒲扇去追打爸爸。这些历历在目的场景,使我灵机一动,在脑海中瞬间定格,浮现出一位伛偻的老人拿着蒲扇夸张地指向前方的造型。爸爸喜好抽烟,于是一个拿着烟斗抽烟的舞蹈造型出现。关于女儿的形象设计,将其与纸的质感熔于一炉,通过对具有地域特色的木偶戏进行观察和学习,笔者尝试将其与纸的形象和特质相联系。纸的材质很轻,在质感上呈现出颗粒感、灵巧感,由此联想到木偶戏,将木偶灵动的形象融入其中,从而为女儿的动作增添了灵性。基于创作动机的萌发,以造型为切入点,设计独具特色的闽南民间舞造型。由于纯粹的造型并不能称之为舞蹈编创,因而对原有的造型进行解构与重组,创作出各种全新的造型,为后续的舞蹈编创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三)作品的主题创设

在舞蹈作品《纸刻的思念》当中,笔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希望在外的游子常回家看看年迈的父母。现今家庭中独生子女较多,孩子远在他乡工作和求学,家中父母度日如年。同时,出现很多大妈跳着广场舞,大爷练着太极,与周边的老人们闲聊的场面。作品通过舞蹈语汇的巧妙设计,助推了舞蹈作品的情感表达。比如,开头是一位年迈的老人独自坐在凳子上刻着纸,另一边在黄色定点光下,通过舞蹈动作的发展,清晰地交代了爸妈养育女儿和女儿渐渐长大的过程,之后女儿背着书包外出求学,父母的不舍为之后女儿长期没有归家作了铺垫。父母望眼欲穿,在等待中孤独地老去,只有与刻在纸上的女儿——“纸姑娘”为伴,幻想女儿就在身边。以《纸刻的思念》为主题,是基于民间刻纸手工艺折射当下社会,反映父母对子女的思念之情,主题之妙便是在“纸刻”上做了文章,深刻表现了父母由于对女儿的思念而自刻出“纸姑娘”,将其幻想成女儿陪伴自己的无奈。笔者以舞蹈的方式告知大家——家是永远的港湾,常回家看看!

二、作品创新之处

(一)情节结构构思之巧

舞蹈的结构创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在情节性结构的编创中,该舞蹈作品有几大创新点。该舞蹈作品是依据特定情节来进行编创的,引子部分,定点白光在舞台的左上方(8 号位置),一位老人坐在板凳上刻着纸,老人拿着刻好的纸慢慢展开,留下悬念,右中(6 号位置)出现妈妈抱着婴儿,爸爸搂着妈妈坐在长椅上,三口之家的温馨场景。发展部分,鞭炮声响起,父母正在贴着刻好的窗花,突然,窗花随风在空中飘动(创意点:采用了隐形鱼线拉住两头,向舞台两侧幕后移动,呈现出父母被空中的刻纸牵引住的既视感),女儿出现在舞台右侧,以木偶的舞蹈运动形式向舞台C 位横线移动(创意点:此时出现的女儿是“纸女儿”,是父母幻化的女儿形象)。高潮部分,父母突然定格在舞台5 号位置,想象女儿在身旁欢快打闹的日子(创意点:此时幻化出来的“纸姑娘”与父母打闹嬉戏)。尾声部分,时钟声响起,瞬间将观众带回到现实生活。作品中运用了时空序列结构手法,将各种梦境和现实交织在一起,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让舞蹈实现时空的贯穿。还运用了时空交错结构手法,将原有的时空顺序打乱,并将构思和想象力进行融合,实现了多种时空的相互衔接,丰富时空上的层次感。

(二)民间音乐与特效之意味

该作品的音乐是四种不同的音乐剪辑而成的,创新之处在于加入了许多有趣的特效音乐,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开头音乐慢慢响起,思绪飘荡,音乐中夹杂着淡淡的思念,把人们瞬间拉回到遥远的岁月,舞台上的情景画面与音乐相交融,像是泛黄的老照片。随着音乐的渐弱,“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鞭炮声”代表着过年,又一年,女儿还是没能归来,此时父母手上拿着纸刻的女儿,跟随着空中的刻纸争相追逐,渐渐地,随着轻快、活泼、灵动的音乐的切换,音乐中好像夹杂着一种魔法力,舞台上瞬间幻化出一个真实的“纸女儿”。而后,画风骤变,转换成了诙谐逗趣的音乐,与情节动作配合得恰到好处。高潮部分,整个音乐凸显了闽南民间的浓厚特色,幽默诙谐的音乐背后承载着深刻的意味,可谓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幻想的三口之家欢快嬉笑的日子,伴随着幽默风趣的音乐的消逝,美好时光戛然而止。音乐切换,只有时钟在耳旁响起,时钟的声音暗藏着两种寓意,一是给人以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之感,二是将父母从梦境和幻想中拉回到现实。尾声,《渔光曲》加入,定点白光下两位老人白发苍颜、步履蹒跚、身体伛偻,手举那张刻纸的形象映入眼帘,留下孤独和凄凉的背影,此情此景贴切地表达了父母无尽的等待和深刻的思念。

(三)闽南民间元素风格之新

参加闽南民间舞蹈人才培养项目时,笔者难以忘怀的是于平教授的一番话:“在创造过程中不能跑偏题,要紧紧地以闽南创作为主,创作具有闽南文化的舞蹈作品”。作品基于对闽南具有地域特色的泉州传统刻纸手工艺的深入了解,将刻纸艺术巧妙地运用于舞蹈编创中,以现代生活为主题,运用闽南民间舞蹈元素,大胆借用高甲戏当中的动作语汇和木偶戏当中的牵引和顿挫感。在爸爸的角色刻画上,融入了高甲戏中的丑角元素,将吹胡子、瞪眼等滑稽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地与现代舞蹈语汇相融合,比如“滑步”、“翻滚”等;在妈妈的角色刻画上,融入了旦角叉腰、摇头、扭胯、抖肩等元素;在“纸姑娘”的角色刻画上,融入了闽南特色艺术木偶戏中的元素,比如头部牵引、腿部顿挫等动作,与现代舞蹈语汇相结合,突出了“纸”的质感,为观众呈现出了灵动的、活泼的“纸姑娘”。笔者通过对以上闽南特色民间元素进行运用,并加以创新,突破常规,将现代风格与传统民间动作语汇相融合,使得作品自成一格。

三、结语

综上,笔者基于对闽南地域文化的了解和研习,以原生家庭为出发点,创作出了三人舞《纸刻的思念》。作品深入人心,揭示了现实问题,当下空巢老人甚多,他们深处在对儿女牵肠挂肚的思念中。笔者在“纸刻”二字上做文章,将闽南民间舞蹈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相联系,通过舞蹈语汇的转换,由旧物孕育新物。同时,将刻纸文化与人物相结合,使设计出来的“纸姑娘”的形象与真实的女儿形成对照。笔者通过创作该作品,深切感悟到在对中国民间舞蹈进行编创时,需要吸取现代舞蹈元素和编舞技法,使得传统民间舞蹈与现代舞蹈元素相融合,从而找寻独特的编创视角,创作出更多观众喜闻乐见之作!

猜你喜欢

刻纸闽南舞蹈
刻纸——指尖上的传奇艺术
溱湖刻纸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纸上神话”——金坛刻纸
冰上舞蹈搭档
饶凯玉 宝安刻纸画艺术第一人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