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旋律影视作品中的多元表达
——以《夺冠》为例

2021-11-14孙羽茜

声屏世界 2021年23期
关键词:郎平女排情感

□ 孙羽茜

《夺冠》通过对于女排近三十年发展历程的不间断叙述,展现了中国人一直在关注着的女排发展历程,体现了女排精神。特定的题材为电影提供了更加新颖的看点,也增加了电影表达的难度。体育赛事亲临现场的紧张感和激动心情在电影中的表达,近三代运动员的努力在两个小时的展现,无不考验着导演对于电影语言的把握和对于故事讲述的能力。

人物塑造:塑造鲜明详实的叙事主体

对于情节丰满的电影而言,人物塑造是必不可少的一根支柱,这类跨度较长的题材所选取的人物更是重中之重。正如塔尔科夫斯基曾说的:“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和其他门类一样,他的内容和对象首先选择是人,也只能是人,而不是考虑其他什么题材和方式。”人物塑造中所选取的郎平与陈忠和作为两位灵魂人物,贯穿了影片始终。小人物的切入点不失为一个新颖的角度。

个人的传奇经历,暗含国家女排的战斗史诗:“你为什么打排球?”是不断叩问运动员的灵魂之问,也是对于人物情感的最终表达。在郎平这个角色上,通过对个人能力的表现和情感的不断升级,观众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看见整个女排拼搏奋斗的发展历史。在陈忠和的身上展现的是女排卧薪尝胆、甘为集体的奉献精神,二者一强一弱,一明一暗,方能彰显女排由内而外的底蕴和内涵。在郎平出任美国教练导致中国女排输了球赛时,遭到了一名观众的唾骂。虽然影片当时的情景是无声的,依然可以通过口型断定出这句是“卖国贼”。这是人物的尴尬境地和内心纠结的转折点,也是其代表情节的转折点,人物形象能够通过对问题的选择更丰满。

在两个人物发展中,大的经历是有关女排的,小的改变也是由女排带来的。如此人物就与情节息息相关,人物的塑造是基于情节而又推动情节发展的,与情节紧密联系的人物才是讲好故事的关键。

语言细节:巧设生动活泼的叙事工具

人物的语言是情节必不可少的因素。德国的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曾说:“电影按其本性来说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因而也跟照相机一样,跟周围世界有一种显而易见的亲进性。当影片记录和揭示物质现实时,它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影片。”

影片对现实世界的揭露和展现也体现在语言中。一部电影之所以会带给人生硬的感觉,原因就在于语言不接地气。片中首先革除了普通话的芥蒂,几位教练所使用的是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方言,球员也操着各自本地的方言。这样的方言杂烩使得情节上更加饱满,让观众能够意识到女排是一个集全国各地人才于一体的集体,她的磨合与成熟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通过语言的一个小细节,就可以体现出女排的集体精神。

细节对于电影创作的重要性正如所罗门所言,“关于电影形式真正成问题的是:电影创作者能否利用背景中的细节来取代大部分的叙事结构。”片中对于细节的运用不局限于语言。临别时的一杯咖啡,二十年前与二十年后的表现趋近一致,却因为岁月的打磨而更显沧桑。这种沧桑感也是女排历经困苦,最后终于拨云见日的最好证明。一杯咖啡作为情节点和情感道具,无疑是使人物更有人情味和现实感的最好媒介。

节奏把控:构建起伏得当的情节韵律

跨度超过三十年的体育赛事,从节奏本身的角度来看就像是一个悖论。体育赛事所展现的是健壮活力与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它所绽开的花朵注定短暂,而三十年对于它来讲又是一个太长的数字。史诗一样的作品不适合描绘烟花一样绚烂而短暂的情景,但把握节奏对于电影叙事又十分重要,因为在艺术表达的领域内,“艺术的重要意义不在于人物和情境是如何形成的,而在于他们之上剧作家赋予的那种‘可感知的生命’的节奏。”如何延长感动的生命力,把握住观众的心弦,叩响他们的最真挚的情感?这就需要节奏把控的功力。

从人物的角度见微知著是缩短情节复述,减轻赘余的有效方式。在最基础的情节把控上导演也颇费了一些心思,将数年辛勤锻炼的身影浓缩为几个深夜的灯火不灭,用白墙上发黄发黑、凹陷下去的印记来展现数年如一日的艰苦训练。这些小的情节有效地缩短了关于训练这一方面的赘述,将观众的重点更多地放在了女排获得的成就或遇到的困难上面。

运动电影本身就具有的动作可以作为情节的缓冲,它会调动起观众的感官使其更注意作品。观众思维的方向则会更加放松,从而对于故事本身有着更深刻的思考。动作的发展轨迹是较为清晰的,它对于人物性格和情节的推动有着更直接明了的辅助方式,那就是人物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也可以推动观众对于节奏的感知。例如,郎平对于朱婷想法的探究就是在两个人接球与传球的动作中表达出来的,接球与传球的动作实际上就是你来我往的问与答。同时,接球和传球的力道和速度也展现出了人物内心急迫和爆发的情感,这样的动作使得节奏越来越快,也使观众越来越紧张。在女排“巴西一战封神”的情节中,最紧要的一球即将扣下,观众的情感也即将达到高潮,此时注意力的集中最有利于叙事表达的冲击。这时一切都被放缓,回到了比赛前夜所有人的期盼,女排的精神从此刻得以体现,情节的变换更有利于情感的传达。

情感表达:构建真实动人的影像核心

好莱坞著名剪辑大师沃尔特·默奇曾说:“在做出好的剪辑决定的六大原则中,……放在首位的是情感。”情感也正是我国主旋律电影的市场为什么近几年才逐渐打开的重要原因。填鸭式的情感输出早已被电影摒弃,真正能够博得观众喜爱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情感表达。

人物的情感和诉求不再是单一的“我要成功”,而是基于自身情况和社会整体环境所作出的深入思考。这不仅是对于运动的情感表达,在简单的运动中包含着人生价值的思考、国家环境的演化,甚至新老女排之间的代际矛盾。就在这日久弥新的变化之中,唯一不变的情感才显得愈加可贵。

情感的变化依附于人物的塑造之上,人物的描绘是由小及大、由个体到全体的,情感的依托也必然是由细微到宏观的。无论是放弃女排考大学的人生转折,还是“只期盼家人过得更好”的细腻心思,这些小小的情感都如同一条条涓涓细流汇入了大河之中,从个人心情到女排精神,再到最后对于国家的情怀。小的切入点更方便观众与之共情,细腻的情感会让观众与剧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同时也能从小的情感逐渐地向大的情感进行延伸。

电影是光与影共同呈现的艺术,在脱离了最开始的看热闹的阶段,人们需要的是对于电影更深层次东西的表达和思考。对于一部立意明显的电影而言,其情感正是对于电影深入思考的最好切入点。导演想要通过电影表达的情感,其实远远不止国家强盛和女排精神这样两点。一个人拼搏的精神其实永远是不可取代的,这样的主题也许看上去有些俗套,但其实是电影带给观众最直观的感受。三代人每一个人都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一项事业,那么它所代表的意义就不只局限于运动本身,更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生活的选择。角色做出的选择显然已经构成了电影的背景,然而脱离开电影的大框架去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就可以发现更多令人深思的情节。仍然以陈忠和的情感变化为例,在最开始陪练的不甘心,到最后带动女排用歌声去鼓励自己队友们的真情实意,这样的转变能够使观众更深刻地感觉到他对于事业的热爱。

人文关怀是电影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点,也是导演对于大时代潮流下每一个角色的体贴。从最开始费了大力气申请来的蛋白粉,到后来郎平对于人生纠结时,导演对其体现出的关怀与温和。一切尘埃落定时,一向严肃的郎平教练对待姑娘们展颜的一句“去恋爱吧”,更把这种温情推向了最高点。只有每一个角色都得到了温和对待与关怀,整部电影才显得更有人情味。情感的传达则是情节表现的精华所在,情节想要打动别人,就需要其中所传递的情感去叩击观众的内心。情节和情感是相辅相成的。情节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的同时,也是情感在发挥作用的时刻。

结语

《夺冠》作为一次新领域的尝试,在情节表达上达到了与情感细节的饱和交融。这也是作为尚未成熟的体育电影能够打动人心的主要原因。电影艺术说到底是在向观众讲述故事,而作为偏向记录和情感类的电影更是如此,情节的跌宕起伏节奏得当也是对于观众心灵的一种慰藉。因此情节与其他元素的相辅相成,才显得在整部电影中愈加重要。

猜你喜欢

郎平女排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红楼女排
女排精神,历久弥新
失落的情感
郎平:不信东风唤不回
情感
郎平 希望中国体育注入更多科技动力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壮哉,女排精神!
请别叫郎平“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