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技”与“艺”的关系
——从戏曲专业谈起

2021-11-14

戏剧之家 2021年3期
关键词:戏曲技巧情感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00)

“技”大致可以理解为艺术技巧,是指掌握和运用具体的专业技术、技法的能力等。“艺”则是一种审美表达、情感或创意。艺术创作中“技”与“艺”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艺术的专业技能可以通过训练提高,但同样的技能训练无法培养出相同水平的艺术家。戏曲艺术具有多层次、立体化、整体化的美。其融合了音乐、舞蹈、文学、雕塑、绘画、武术等多方面艺术,实现了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融汇,因此戏曲具有多方面的审美特征、极具观赏性。戏曲艺术因其自身的独特性,在“技”与“艺”的呈现方面会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技”与“艺”的关系对戏曲艺术本身造成重要影响。

一、“技”是“艺”的基础

“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是基础,艺由技展示出来,艺存于技,而艺又进乎于技,最终实现“技”“艺”合一,这与中国传统艺术追求的“道技合一”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处。郑板桥对于艺术创作的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方面,进一步而言,从“胸中之竹”成为“手中之竹”必须具备高度娴熟的技巧。

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体现了“技”升华为“艺”的道理。从庖丁解牛的过程中体现了出神入化的技能,作为神妙技艺的典型,其出神入化、游刃有余的技能离不开多年的反复实践与技艺磨炼,也与其心中抛却杂念密不可分。技或许达不到美的范畴,但是当技已炉火纯青,则与艺相通,进入美的境界。庖丁解牛的动作就像音乐和舞蹈一样富有韵律,他游刃有余、出神入化的技艺超越了实用功能的目的,实际是一种艺术化创作,进入美的享受。“庖丁因为创造而愉快,这愉悦是一种精神的享受。这种愉悦和享受,就是审美的愉悦和享受。庖丁实现了技的超越,当技能达到高度的自由,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时,‘技’就超越了实用功利的境界,成为审美性的艺术创作,进入审美的境界。”

于戏曲艺术而言,因其自身具有非常强烈的程式性和技巧性,要求演员务必做到“技”的游刃有余,在程式动作和表演技巧(即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的展现方面均需严格规范、准确无误、熟练有余。如果在戏曲表演中,演员过分地追求情感输出,还未感动观众一分,已感动自己十分,进行着一个人的独角戏。暂不说技术水平如何,如果艺术表现过当也会影响到原本的技术水平,影响演出效果。只有艺术没有技术的表演只能称之为自娱自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如果技术高于艺术,那么就会缺乏情感的表达;如果艺术表现过度,超过了技术,也会让效果大打折扣。戏曲艺术同样如此。但值得注意的是戏曲中武戏的存在。在武戏中,几乎都是“技”的展示,当然其精彩之处也在于“技”的展示。戏曲武戏的表现手法是夸张的、程式化的,同时又极具规范性。观众在看戏的时候心里明白,演员在武戏中所使用的技巧都是排练好的,但呈现在舞台上那种逼真的场面仍然让人惊心动魄。实际上,看似“技”的表演并不是像武术杂技般纯技巧性表演,而是在使用的手段上比武术杂技更加丰富多彩,更有强烈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是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结合的表现形式,高度的艺术概括,在假定性的表演中具有艺术的美。因此,“技”对于戏曲表演来说是举足轻重的,但并不是单纯的卖弄技巧、追求剧场效果的纯形式主义的表演,而是剧情为人物形象服务、为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而服务。

在戏曲舞台上,文戏演员是通过唱、念、做、舞来塑造人物,武戏演员则通过自己独特的手段,在激烈的武戏中打出内容、打出人物性格。文武戏不同的表现方式,都是通过“技”展现戏曲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一出戏,演员能够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并且知道该如何表达,但若技术有限,则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呈现。所以,“技”不仅是“艺”的基础,并且关系到“艺”的情感表达。

二、“艺”是“技”的补充

戏曲重技术,也不能忽略艺术。在戏曲唱念学习中需要涉及到很多技术,学习一段唱腔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演员需要掌握正确的发声方式和方法,如呼吸气息的合理运用、咬字吐字、共鸣颤音等。倘若演员已经掌握了所有的唱念方法,那么他已经达到了“技”这一层面的要求。但仅仅是“技”的层面很难达到观众的共情,这样的表演,算不上好的表演。要想真正感染观众、让观众有美的体验还有更高的要求。同理,戏曲表演的程式动作也是如此。中国戏曲的本色是一种程式化的,是一种虚拟的,对生活高度的概括提取以后形成的一种可以产生对生活真实联想的媒介物。演员的一招一式均在程式规定范围内,舞台上的步伐都有固定的程式要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戏曲演员从小勤学苦练很多都可以达到“技”的成熟,但仅仅对技的模仿是不行的,其中所要传达的情感气质,人物形象的精神状态、情绪、心理活动、感情等均要加入,形成一种美感,而且要传递情感。

因此,仅有技的表演不能简单等同为艺术。好的表演一定与演员的艺术表现力息息相关,给人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之感。它既能展现出演员高超的技术,又能生动地体现出人物形象的感情,给人一种愉悦的体验,具有完整的艺术表现力。戏曲的表演其实是将对唱词的理解、谱曲家或剧作家的认知、时代背景的了解、语感的掌握以及剧作的情节、人物形象的深刻理解融汇到一起。具备了“技”的基础,但仍造成“艺”的缺失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曲解唱词的情感特点,二就是不了解作品,只是按照演唱方式进行程式化表演,一味地模仿前人的风格。前者问题相对较少,后者问题比较严峻。当下戏曲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对前人的模仿学习,特别是学习某种流派的表演风格。传承学习固然重要,但一味的模仿就无法出新。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显现物,若仅仅停留在“技”的层面模仿,在当下审美观念中的发展是步履维艰的。戏曲艺术的“技”在悠久的发展与传承中,形式已基本固化,很难有新的突破与创新,而且特别是在音乐方面甚至趋向“同质化”,程序化的模仿只是模仿外在,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戏曲艺术的神韵。没有灵魂的艺术很难被大众接受。

戏曲有言“情到真时事亦真”。戏曲作品大都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包括鬼魂戏、翻写历史剧,很多虚构的情节,有一定的社会真实性基础,又融合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赋予作品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形式,更关乎作品的灵魂。演员是呈现的载体,通过演员的表演方式和正确的情感把握,再加之自身的理解与创造,才使得一部剧作“活下来”。所谓“传奇妙在入情”,所以,戏曲演员的表演要展现艺术的美。技巧不能脱离作品的内容和观念而独立存在,高超的艺术技巧往往是与作品浑然天成。一味玩弄技巧、显示技巧,无论是表演还是作品往往会华而不实,显得空洞而缺乏情感,没有生命力。

三、“技”与“艺”的平衡

“技”与“艺”二者不分家,“技”中包含“艺”的因素,“艺”亦隐藏于“技”中。宗白华曾认为“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技术”。中国古代艺术家,譬如许多手工艺匠师,实际上就是技术家。因此他认为无论是现代还是将来,艺术都应该重视技术的训练。不仅如此,黑格尔也认为“人们或许将技术看作与艺术无关的一种单纯的技巧,但是每个艺术家都必须运用某种材料进行创作,而天才的特有本领就是能够完全驾驭材料。要成为天才,则必须熟练掌握技巧和手艺。”

“技”是“艺”的基础,“艺”是“技”的有益补充。但技术不仅是艺术的基础,而且关系到艺术的情感表达能否自如。并不一定等到技术炉火纯青了才能涉及艺术层面的表达。“技”与“艺”的表达要同时跟进。有的戏曲演员天生嗓音清亮、有的则低沉委婉,有的甚至在发声方法中存在着某种缺陷,但他可以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技艺去有意挖掘适合自己特点的声音形象,创造独特的艺术特色,同样受到观众的喜爱,声音一样直击心灵。回看四大名旦“梅尚程荀”,梅先生的唱腔醇厚流丽、嗓音高宽清亮;程先生的唱腔低回婉转、如泣如诉;尚先生的唱柔里带针、柔中有刚;荀先生的唱腔俏丽轻盈、字正腔圆。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就是做到了“技”与“艺”的把握,纵然唱念的技巧方法具有一致性,但不能仅仅是模仿,要根据现实特点,探索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方能更好地展示“艺”的魅力。所以“技”与“艺”的平衡关系要拿捏得当。

戏曲中的“艺”既体现了戏曲的历史渊源,又体现了戏曲独有的特性,“艺”进一步提升了戏曲的审美性与艺术性。从戏曲艺术的发展历史来看,戏曲艺术的表演也是由功用性渐渐转为审美性的。如早期的戏曲也是以祭祀等活动为目的,为当时的社会服务的。就之前来看,戏曲具有广泛的大众审美性,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民俗艺术、民俗文化。反观当下戏曲艺术,被贯以“高雅艺术”的名号,似乎被束之高阁,与观众之间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屏障。这大概也是目前戏曲发展中在“艺”的方面所局限的一点。太高雅反而制约了戏曲本身的艺术审美。而且当下有些戏曲表演很多都只是模仿外在的表演技巧,只追求技巧的形似,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戏曲艺术的神韵。因此要把握好戏曲中“技”与“艺”的关系,通过“技”的创新体现艺术魅力、丰富剧作内涵,使得作品的内在情感得以展现,这才是戏曲中“技”的传承。让演员真情流露、体现一种“艺”的魅力,并不是仅仅对于理论、技术的堆积。

戏曲艺术更擅长抒情。追求“乐”的生命情感抒发,通过程式与表演的相生相克、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味进行生命情感的抒发。准确把握好戏曲艺术的特征,必须做到“技”与“艺”的相互平衡,在唱念做打的娴熟的基础上,实现戏曲艺术的传神写意。创造出一种超脱、空灵的审美境界,传达神韵、表达情感。其实正同戏曲的程式性、虚拟性、写意性特点相呼应。

“技”与“艺”相辅相成,技术是艺术的基础,艺术为技术锦上添花。“技”的不断熟练近乎于“艺”,技的巅峰是艺。“艺”则增强了“技”的可观赏性和美的体验。盲目追求精神的表达而忽视技艺是不可取的,专注于技艺的训练而舍弃精神的提升未免流于匠气。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国近代民俗的承载物,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把握好戏曲中“技”与“艺”的关系对戏曲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程式化的“技”与创造性的“艺”为戏曲艺术更好地展现风格特色。不同的演员、不同的剧作家对作品赋予不同的理解与创造,相同的作品也会赋予不同的处理方式和情感体验,才会有不同的艺术形式。提高“技”的同时注意“艺”的体现,不同的作品也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什么地方需要展示“技”,什么地方需要体现“艺”,不可说给予两者同样的分量,但要视情况进行平衡把握,才可以更好地展现戏曲艺术的魅力,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注释:

①庄周著,云起译:《庄子》,黄山书社,2016 年4 月版,《庄子·外篇·天地》,第135 页。

②邓婉清、张婧婧:《庖丁解牛的自由与美——技艺的美》,《陶瓷研究》,2018 年第2 期。

③杜书瀛:《闲情偶寄·窥词管见校注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67 页。

猜你喜欢

戏曲技巧情感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指正要有技巧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提问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