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剧唱腔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研究

2021-11-14

戏剧之家 2021年3期
关键词:润腔腔调吐字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 戏曲艺术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戏曲表演形式,在民间广泛流行和传唱,又被称为“河南梆子”,拥有数百年年的历史。豫剧的声乐表演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唱腔特征,吐字清晰、真假声流畅过渡,将各种故事情节应用优美的唱腔进行人物塑造和刻画,受到民间群众的广泛欢迎。现代声乐艺术教育的发展,使得各种理论和教育观念也被应用于戏曲专业教育领域,对于豫剧表演人才培养而言,也应当重视豫剧唱腔与民族声乐的融合。深入探析豫剧唱腔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问题,对于促进豫剧艺术表演水平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

一、豫剧唱腔的演唱特点

戏曲艺术表演活动讲究唱腔,正所谓“依字行腔、字正腔圆”。豫剧词曲的演唱需要通过字声行腔,也要做到过腔接字,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通过旋律、歌词传递所要表达之意。

(一)咬字吐字

由于受众群体是最基层人民群众,豫剧唱腔表现出较强的口语化特征。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要重视吐字清晰,表现出河南地方语言特点。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往往会着重咬字,表现出着力吐字的感觉,同时也会重视喷口等演唱技巧的应用,对一些需要强烈情感表达的地方进行处理,呈现出一种力量积蓄和爆发的表现效果。通过演唱者的吐字力度与韧劲,可实现刚柔并济的表演效果。

(二)润腔

润腔是豫剧唱腔中的重要装饰性技巧,主要作用是在演唱过程中对声音进行修饰、润色,实现对腔调进行加工处理的艺术表现效果,使得听众能够在倾听表演的过程中体会出其中的情感和韵味。常用的润腔技巧有音调润腔和腔调润腔两种方法。音调润腔是指应用倚音、波音、颤音、滑音等具有装饰音特征的技巧进行演唱表现。腔调润腔则是指应用拖腔、甩腔等方法修饰处理某个音,使得腔调出现声音延续、着重甩字等效果。润腔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表现氛围,增强腔调与曲调的韵味,更加突出表现演唱者在演唱环节中的抑扬顿挫和强烈情感。

(三)说唱和念白

豫剧唱腔中还有说唱和念白等演唱特点,这两种特点也是表现其唱腔风格的重要形式。说唱需要演唱者在能够保证吐字清晰的情形下加快语速,通过加快语速的方式起到强调文字的作用,对演唱者的演唱功底要求相对较高,即要具备良好的气息控制与口齿控制能力,不能够表现出节奏拖沓。很多豫剧作品中也有念白部分,念白虽然以说为主要表现形式,但是与日常交流式的语言表达又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念白需要演唱者在说话的过程中融入节奏感,体现出其音乐性特征。

二、豫剧唱腔与民族声乐的关系

目前戏曲与音乐院校教学工作所涉及的民族声乐主要是指现代民族声乐,是以美声发声演唱方法为主导,同时融合和借鉴传统民族声乐唱腔技巧,所构成的新的歌唱艺术形式。

(一)豫剧唱腔与民族声乐唱腔具有相同点

豫剧唱腔强调咬字吐字清晰,而民族声乐唱腔也需要演唱者能够重视吐字准确,在自身旋律基础上,都需要保证文字的语言特征。虽然豫剧唱腔与民族声乐唱腔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是二者演唱过程中都需要通过腔调进行情感表达和传递,而具有稳定的气息支撑,是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表达情感的关键。诸多豫剧名家在豫剧表演中都会应用以气支声的唱法,如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在节目表演过程中重视体现音柱的作用,而所谓的音柱便是丹田气,民族声乐唱腔领域也重视气沉丹田,在此方面豫剧唱腔与民族声乐唱腔有明显的相通之处。

(二)豫剧腔调与民族声乐唱腔的演唱技巧存在不同

由于豫剧属于地方性戏曲表演艺术形式,唱腔也以地方方言为主,由于河南地区的方言语音特征,字头咬音相对较重,为呈现理想的艺术效果,豫剧唱腔中的语音更重,地方语音气息也更加浓郁。而民族声乐唱腔则更多地借鉴西方美声表演艺术风格,在唱法方面相对开放,为保证音色的稳定性,不会过于强调咬字的字音,而是更加重视语音的均匀度。在此方面,豫剧腔调与民族声乐唱腔存在一定差异。同时豫剧唱腔中会应用到润腔等演唱技巧,而民族声乐唱腔中则鲜少应用此方面技巧,因而豫剧腔调与民族声乐唱腔也存在明显不同。

三、豫剧唱腔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

现代民族声乐演唱表演的关键在于在表演过程中向听众或者受众传递曲意,吐字清晰是有效进行词意和情感传达的重要前提,豫剧表演过程中也要求表演者能够做到字正腔圆。由于现代观众艺术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豫剧唱腔也在逐渐进行调整,同时为满足和迎合市场发展的需要,将豫剧唱腔与民族声乐唱腔融合,并以此为演唱表现形式的二次创作,在保留民族声乐艺术特征的同时,又能够体现出明显的豫剧唱腔风格,形成取长补短的演唱形式,在保留戏曲唱法特色的同时,还可以表现出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风格。豫剧唱腔在民族声乐中应用的典型作品有《木兰从军》等,本文以实际艺术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豫剧唱腔在民族声乐中的应用问题。

(一)应用豫剧方言

在民族声乐作品中体现豫剧唱腔的关键标志是语音、音韵,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使用河南方言诠释作品,应运用豫剧着重字头的腔调进行演唱,更能够体现戏曲元素和特征。如“怎么办,怎么办,难坏了姑娘花木兰哪……”这一句唱词,在普通话语音体系中“怎”字的发音为“zěn”,而在河南方言的语音体系中,此字应当发音为“zēn”,“花”字在普通话语音体系中的发音为“huā”,在河南方言的语音体系中的发音转变为“huá”,“兰”字在普通话语音体系中的发音为“lán”,在河南方言的语音体系中的发音转变为“làn”,字头音的重音也更加凸显。豫剧方言的汉字发音方式转变应用于《木兰从军》这一作品中,能够有效体现出作品的豫剧唱腔特点,从而表现其戏曲风格艺术特征。

(二)应用咬字吐字技巧

豫剧唱腔对演唱者在咬字吐字方面的处理方式要求相对较高,以达到“字正腔圆”的表现效果,腔调中气息与唱腔能够做到和谐,尽量保证气息的稳定性,以达到理想的发声效果,同时声音也要为各唱腔服务,演唱过程中做到咬字和吐字清晰。民族声乐唱腔中也要求演唱者能够做到吐字清晰,应用归韵等方法体现和突出字的发音,使听众能够感觉演唱者的表演调稳、腔圆、字正,此方面豫剧腔调与民族声乐腔调在无形中体现出一致性,豫剧腔调特征便被无形地应用到民族声乐腔调中。如《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中“阳春三月我满十八,报名参军要离开家”一句中的“八”、“家”,演唱者要保证这两个字咬字干脆清晰,以保证唱腔的圆润和饱满。

由于豫剧唱腔中有应用喷口的表演技巧,其主要意图是通过拖延字头发音的方式,形成后续发音的爆发力,从而凸显强烈的情绪。又如《木兰从军》中的“怎么办,怎么办,难坏了姑娘花木兰哪……”这一句唱词,在唱第一个“么”字时便要做出适当的拖延,使“办”字能够形成一个小喷口,以达到加重语气的目的,而第二个“办”字则要表现更为明显,加重字音,实现情绪上的递进关系。有效应用喷口表现情感与情绪,更能够突出表现木兰在面对无人替父从军出征的境况时,所表现出的焦虑的心态。

(三)润腔的处理与分析

应用倚音、波音能够有效提升旋律的层次感和韵味,此种方法也是民族声乐作品应用豫剧唱腔的主要体现。如《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的“阳春三月我满十八,报名参军要离开家……”一句唱词中,“满”、“离”两个字都需要进行润腔处理,通过特殊处理方式才能够塑造人物,塑造了一个即将离家远行参军的男子形象,不仅使曲调旋律更加生动,同时也将人物个性特征凸显出来。如《木兰从军》中“谁人去征战?怎么办?怎么办……”一句唱词中,“战”、“办”字也需要应用润腔技巧,从而使旋律中能够体现出豫剧的方言特征与曲调风格。

甩腔、拖腔也是进行润腔的常见方法,在《木兰从军》中也有多处腔调处理方式应用了甩腔、拖腔。如“催我爹爹出征去”这一句唱词,“去”字便应用拖腔的处理技巧,以表现木兰面对此事的焦虑。

(四)念白与说唱

念白与说唱是豫剧唱腔比较典型的表演风格和特征,在《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这一作品中,部分唱词便需要应用念白或者说唱的方式呈现,如“穿上绿军装,牢记妈妈的话”这一句唱词中,“话”字要以念白的方式进行表现,给听众形成信念坚定的情绪感知。而“军队是咱军队,国家是咱国家”这一句唱词,在表演过程中则要应用类似于念白的表演技巧,在旋律背景下能够做到字随腔走,深刻表现母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并将情感附加到念白唱词中,以体现母爱的深沉。

四、结论

豫剧唱腔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以河南地区方言为基础诠释和展现腔调,并重视咬字吐字、润腔、说唱和念白等表演技巧的应用。民族声乐唱腔借鉴和应用豫剧唱腔,能够形成全新的表演风格。在《木兰从军》、《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等作品中都有豫剧唱腔的应用,表演者要重视把握豫剧唱腔的精髓,以便更好地诠释和表演艺术作品。

猜你喜欢

润腔腔调吐字
“润腔”释义
浅析江西兴国山歌《打只山歌过横排》的润腔特色
润腔文献综述
孩子吐字不清,可能是舌系带过短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上海腔调
孩子吐字不清,可能是舌系带过短
用心吐字,为爱发声
“孩子吐字不清如何处理才好”
从“润腔”看霍俊萍五音戏演唱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