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的民族化探索与重思(2014—2019)

2021-11-14孙天晨LiuLeiSunTianChen

电影文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民族化哪吒动画电影

刘 磊 孙天晨/Liu Lei Sun Tian Chen

2014年至2019年,是我国电影产业飞速发展,电影艺术创作由“高原”向“高峰”迈进的五年。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国产动画电影也逐渐崛起,涌现出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动画电影,这些动画电影努力探索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国价值观念、讲述中国故事、追求真善美,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大护法》《十万个冷笑话2》《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

一、2014—2019年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概况

(一)增速期(2014—2016)

对于中国动画来说,2014年是较为特殊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受到2013年出台的《推动国产动画电影发展九条措施》的利好政策引导,2014年国产动画电影上映数量突破30部大关,全年共上映34部,比去年增长8部。从票房上来看,国产动画全年累计票房首次突破10亿元,票房总计10.87亿元,较2013年国产动画电影全年总票房的6.6亿元相比,增幅约为65%,是增幅最高的电影类型。其中,电影《熊出没之夺宝熊兵》票房2.47亿元,不仅刷新了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纪录,而且成为第一部票房过2亿元的国产动画电影。而《喜羊羊与灰太狼之飞马奇遇记》《赛尔号大电影4:圣魔之战》《神秘世界历险记2》《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龙之谷:破晓奇兵》《神笔马良》等国产动画电影也都获得了超过5000万元的票房成绩。这样,2014年,票房超5000万元的国产动画电影共有7部,超过2013年的5部,创历史新高。2014年全年动画电影放映总场次487万场,与2013年的265.8万场相比,增幅达到45.4%;累计观影人次达到8687.9万,增幅为43.8%。从整体上看,2014年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异军突起,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也由此驶入了“快车道”。

2015年的国产动画电影较上年又有新的发展与突破。2015年全年共上映44部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累计20.64亿元,这是国产动画电影总票房首次破20亿元大关。2015年,票房超5000万元的国产动画电影共有8部,其中有3部电影票房过亿元,分别是《西游记之大圣归来》(9.56亿元)、《熊出没之雪岭熊风》(2.94亿元)、《十万个冷笑话》(1.19亿元)。《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不仅成为2015年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冠军,而且刷新了《功夫熊猫2》创下的国内动画电影票房纪录。但其意义不仅限于此,更重要的是在于影片借助孙悟空这个妇孺皆知的形象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并进行现代化的改编,讲述孙悟空如何成长为战胜心魔、打败山妖的故事,更具反思意识与人文色彩,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影片中成长类型与“救萌宝”的故事情节模式也颇具好莱坞类型电影、动画电影的创意与叙事模式,使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逐渐从“低幼化”转向“全年龄段”,这对国产动画电影来说无疑是一次里程碑式的突破。值得一提的是,真人动画电影《捉妖记》同样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影像的现代性表述当中,并在形象设计、叙事模式、特效制作上等方面都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标杆和可资借鉴的意义,提升了国产动画电影的创作自信以及文化自信。

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增速整体放缓。2016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57.1亿元,相较于2015年的440.6亿元,仅仅增加了16.4亿元,同比增长3.73%,成为近十年来增速最为缓慢的一年。这说明了中国电影观众欣赏水平和观众要求正不断提高,渴求更多高质量的电影作品,中国电影的发展也迎来了从“重市场”到“重创作”的“拐点”。

2016年的国产动画电影受整体环境影响,增速也有所放缓,全年共上映42部国产动画电影,数量有所回落,票房累计获得23.8亿元。票房超过5000万元的电影共有6部,其中票房过亿元的有3部,分别是《功夫熊猫3》(10.01亿元)、《大鱼海棠》(5.65亿元)、《熊出没之熊心归来》(2.87亿元)。我们欣喜地发现2016年不仅出现了几部较高水准的国产动画电影,而且《功夫熊猫3》《大鱼海棠》《小门神》《年兽大作战》《摇滚藏獒》等影片颇具有中国民族化特点,中国元素、中国传统文化在这类国风动画电影中显露无遗。例如《大鱼海棠》创意来源于《庄子·逍遥游》,并借鉴了《山海经》《搜神记》中的神话故事,影片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观念和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佛教文化;《小门神》的灵感来则来自中国年画。

(二)调整发展期(2017—2019)

2017年中国动画电影市场整体降温,全年动画电影累计票房47.17亿元,这是自2014年以来动画电影票房总量首次出现下滑,这可以看作前几年动画产业繁荣的一次调整与回归。2017年全年共上映39部国产动画电影,累计获得13.29亿元票房。其中,票房过亿元的影片共有4部,分别是《熊出没·奇幻空间》(5.21亿元)、《十万个冷笑话2》(1.33亿元)、《大卫贝肯之倒霉特工熊》(1.26亿元)、《赛尔号大电影6:圣者无敌》(1.09亿元),而这4部电影都为IP改编动画电影,因有一定的观众基础,票房得以保证。这4部影片总票房为8.89亿元,占据了全年国产动画电影总票房的65.7%。而2017年低幼动画大行其道,影片主人公多为熊、猪、龙、萤火虫、大象等小动物,全年龄段动画电影几乎难觅踪迹,使得大量的低幼国产动画票房较低,最终拉低了全年票房总量。但《大护法》还是给观众带来一丝惊喜,影片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成为中国成人动画电影探索的里程碑。

2018年,国产动画电影共上映35部,累计票房约16.22亿元,与2017年基本持平,并无太大的增长,可以说是仍然处在繁荣后冷静的“调整期”。票房过亿的国产动画电影共有4部,分别是《熊出没·变形记》(6.05亿元)、《新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3:俄罗斯奇遇记》(1.58亿元)、《风语咒》(1.12亿元)、《神秘世界历险记4》(1.04亿元)。“熊出没”系列动画电影都能获得不俗的票房成绩,且稳中有升,其中的原因值得深入探究。《新大头3》超过了“新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系列动画电影前两部的票房总和。“新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系列成为继“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赛尔号”系列、“熊出没”系列又一个相对成熟的国产IP动画电影案例。可见,“系列化”动画电影品牌已经成为国产动画电影的中流砥柱。

2019年,国产动画电影迎来一次大繁荣。全年共上映动画电影77部,总票房约为121.25亿元,其中,国产动画电影共上映34部,累计票房约71.04亿元,这是首次国产动画电影票房超过进口动画电影票房。其中,票房超过1亿元的电影有6部,分别是《哪吒之魔童降世》(50.13亿元)、《熊出没·原始时代》(7.17亿元)、《白蛇:缘起》(4.55亿元)、《罗小黑战记》(3.15亿元)、《小猪佩奇过大年》(1.24亿元)、《雪人奇缘》(1.39亿元)。“现象级”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不仅打破了中国动画电影的票房纪录,而且成为2019年中国电影票房冠军,中国电影总票房第二名,不由得让业内外人士惊呼:“中国动画电影崛起了!”

更让我们欣喜的是,2019年中国动画电影总票房占全年总票房的18.87%,这是我国动画电影总票房在全年总票房首次占比超过10%。在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中,动画电影票房一般占全年总票房的15%~20%。这就意味着中国动画电影市场正逐步走向成熟阶段。另一方面,我们发现,从2012年到2015年,国产动画电影从22部持续增长到41部,2016年开始出现回落,2017年到2019年,国产动画电影稳定地维持在35部左右,但国产动画电影票房却从2014年的11.27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71.04亿元,增幅巨大。票房的巨大增长源自国产动画电影的艺术质量的节节攀升,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不仅如此,2019年的国产动画电影票房在全年动画电影总票房的121.25亿元中占比约为58.6%。不管从市场,还是从艺术创作上来看,国产动画电影稳中有升,逐步走向成熟、繁荣阶段。

二、中国动画电影民族化风格的探索

2014年,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与博大精深的文化,动画电影的创作要积极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素材。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动画电影史来看,动画电影自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民族化的探索之路,一方面积极从民族文化中汲取有益成分,如《大闹天宫》《女娲补天》取自于神话传说,《九色鹿》《夹子救鹿》取材于佛教故事,《狼来了》《东郭先生》取自民间寓言故事,等等;另一方面在形式上融合民族传统艺术,如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木偶片《神笔马良》等等。这些取材于民族文化、民族艺术或表现民族精神、传统文化内涵的动画片已经成为中国动画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经久不衰。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也越来越重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营养,融入中国元素,从而带有一种较为浓郁的民族化艺术风格与传统文化气息。

第一,国产动画电影的民族化表现在利用视听手段,通过电影画面展现富有本土特色、民族特色的自然景观、民俗民风、服装道具、民族艺术等,对民族文化进行一次具象化的呈现。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对以长安古城、悬空寺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建筑,以及以皮影戏、京腔等为代表的民族传统艺术的展现,有人将其称为是“一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中华民族的古典美学气质”。《白蛇:缘起》开头部分的泼墨效果以及利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折纸而做成的纸人、纸鹤形象。《大鱼海棠》中的福建客家土楼、永定廊桥等建筑,大红灯笼、唐装、麻将、文玩核桃等服装道具充满了中国元素。《风语咒》中对罗刹、饕餮等神兽,风筝、风车、糖葫芦等道具以及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的呈现。

第二,国产动画电影的民族化还表现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典文学等中汲取创作素材。1942年,我国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便取材于《西游记》,新中国成立后,《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九色鹿》《三个和尚》《宝莲灯》等一批经典的动画作品也往往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创作也有意识地重回我国浩如烟海、灿若星辰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找寻灵感与素材。例如,《神笔马良》取自于民间故事,《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闹西游》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西游记》,《大鱼海棠》取自《庄子·逍遥游》,并融合了《山海经》《搜神记》中的神话故事,《阿凡提之奇缘历险》取材于民间故事,《白蛇:缘起》取材于民间故事《白蛇传》,《哪吒之魔童降世》取材于古典文学《封神演义》。

第三,国产动画电影的民族化探索还体现在追求“中国风”式的造型设计。在影片画风、整体格调、服装造型、人物设计、场景造型等方面融入民族特色。例如,《白蛇:缘起》中的烟雨楼台、山川景色、服装造型无不充满浓郁的“中国风”,在细腻唯美的镜头下,层峦叠嶂的山峰、飞流直下的瀑布还有绿树红叶点缀其中,宛若一幅重写意的中国山水画卷,不仅增加了画面的空灵和通透感,而且充满诗情画意。《大护法》中的场景注重留白、注重简洁,意在拉开现实与幻境中的距离,给人一种神秘莫测之感。《大鱼海棠》中充满了“中国红”,红色的灯笼、红色的木栏、红色的服饰、红色的海棠花等,不仅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且颇具古典美与中国风格。《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中对楼兰、阴阳家、蚩尤、青铜巨人、貔貅等人物的造型设计富有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元素。《风语咒》中的人物服饰、面貌则参照了三星堆的巫觋文化,人物形象的设置明显带有武侠人物的气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结界兽的人物造型也同样来自三星堆文化。

第四,国产动画电影的民族化探索更应体现在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深层次展现,对儒释道哲学精神的移植,对中国美学思想的追求以及对中国美学韵味的表达,这理应是国产动画电影更深层次的民族化探索。动画电影的受众群体主要是青少年,这就更加注重影片中民族精神的表现、价值观念的塑造。例如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孙悟空是一个法术被封、意志消沉的人物形象,那愤世嫉俗的长脸更加凸显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孙悟空必须先战胜心魔,完成自我的救赎,才能成长为真正的英雄,契合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大鱼海棠》和《罗小黑战记》虽带有日本动画电影的风格与内涵,但前者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道家老庄的哲学观念以及生死轮回、因果相报的佛教观念,而后者则体现出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哲学命题。《风语咒》中所展现的母子情深、侠义精神等都显示出中国民族精神的深层内涵和对动画电影艺术创作的深远影响。天人合一的道家哲学精神、“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儒家文化,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妙悟思想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国产动画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第五,国产动画电影在汲取民族文化,表现民族精神的同时,也应该置入现代社会、现代人的价值与情感体验,要注重对传统价值、传统观念、传统文化艺术的现代化开掘,从而使影片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符合当下人的审美观念。例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对《西游记》故事进行重新演绎,在人物形象上,将过去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设置成一个失败者的形象,讲求的是要解救世界必先解救自己。《小门神》中也有传统性与现代性相融合的特点,门神源自中国的文化风俗与神话故事,但影片是按照现代社会的运行机制、生活方式、人际关系来塑造门神的。门神同样具有人类的焦虑与压力,通过门神下岗这一故事情节抨击人类社会金钱至上的观念,思考人生价值。同时,影片也颠覆了旧有的人神关系,将以往人类对门神的敬畏之情变换为人神平等的关系。《哪吒之魔童降世》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构与重构,原本仙风道骨的太乙真人变成了一个说着四川普通话的胖子,严厉的李靖成了慈父,原本作恶多端的龙王三太子却变得性格温和、情感丰富,而哪吒的形象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黑眼圈、大板牙、塌鼻梁、大方脸,这个长相丑陋而性格自由叛逆的哪吒形象突破了传统,极具个性化。在1979年的动画片《哪吒闹海》中,哪吒对抗的是以天庭、龙王为代表的神权以及以李靖为代表的父权,影片最后哪吒收服四海龙王,恢复了社会的安宁,讲求的是传统的惩恶扬善的主题。而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对抗的是宿命,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要逆天改命,完成自我的救赎与成长。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构,适应了当下青年人的价值观念,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这也就是影片获得如此高票房的原因所在。

三、中国动画电影民族化的重思

1985年,张松林在《愈有民族性、愈有国际性——美术电影民族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一文中指出:“美术电影的民族风格虽然已经形成,并取得卓越成就,世界动画界也把我国美术片称为‘中国的动画学派’。”这是首次提出“中国动画学派”这一概念。而后来的对“中国动画学派”的研究文章中也多集中在对动画电影民族化风格、民族化创作等方面的论述与研究。之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特伟提出“探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希望能够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丰厚土壤中汲取养分与灵感,创作出具有民族风格特色的动画电影。

“中国动画学派”是要以民族文化、民族艺术为创作底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中国学派”的动画电影创作在历史上有两个黄金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1955年,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国际上获奖。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此后出品了一批优秀的动画片,如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将水墨画的形式呈现在银幕上,意境优美、虚实相生,蝌蚪、虾、青蛙等小动画的造型均取自齐白石的国画,独具韵味。《骄傲的将军》则将京剧表演艺术与动画艺术相结合,《猪八戒吃西瓜》借鉴了皮影戏与剪纸艺术,此外《牧笛》《孔雀公主》《大闹天宫》等影片都具有中国传统的民族表现形式与文化特征。第二个时期是1978年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时期出现了《哪吒闹海》《三个和尚》《金猴降妖》《天书奇谭》《山水情》等继续在题材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民族化探索的动画电影。

但在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中国动画电影面临着民族化与全球化、传统与现代、事业与市场的矛盾冲突,同时,中国动画电影市场面临着欧美、日本等国家的优秀动画电影的冲击。因此,在这种现实环境与文化语境下,中国动画电影曾陷入一段低迷期。这一时期中国动画电影低幼化问题、原创力、想象力、市场低迷等问题突出,缺乏成功的动画品牌形象,自然带有民族化风格的动画电影也是乏善可陈。但从2012年开始,我国开始注重动漫的创作,尤其是在“互联网+”的时代语境下,动漫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动画电影也更加注重内容与品质的创作,出现了《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十万个冷笑话》《大鱼海棠》《风语咒》《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及“熊出没”“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系列动画电影,其中不乏“爆款”作品,获得了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并且,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作品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到观众的青睐,似乎,“中国学派”的动画电影又进入另一个黄金时期。

现如今,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化探索面临着两个难题:一是,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化创作能否更有利于国产动画电影的海外传播。一方面,在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增强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接受与认可,降低文化折扣,弱化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性似乎是迫不得已;另一方面,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的策略下以及当下中国动画电影原创力匮乏,跟风、抄袭欧美、日韩动画电影等现实环境下,民族化似乎又是势在必行。二是,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化创作是否能够满足当下观众的诉求,能否适应当下观众的审美情趣,尤其对于青少年观众来说,这点尤为重要。

因此,“中国动画学派”必须从解决这两个难题入手。中国动画电影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进行开掘的同时,探索创造性的转换与发展路径,注重现代化、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在弘扬传统文化,展现民族化风格的同时,既能够贴合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又能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在这一方面,美国动画电影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例如,迪士尼有一个著名的口号就是“创作出让全世界的人感到快乐的动画片”。迪士尼出品的《海洋奇缘》取自波利尼亚人的生活与传说;《寻梦环游记》的创作灵感来自墨西哥的亡灵节;《冰雪奇缘》根据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冰雪王后》改编而来。这些动画电影虽然展现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但是电影中所体现出的爱、成长、情感等内容为全世界所共通。要重建“中国动画学派”就要在追求中国民族风格的同时,注重叙事、人物塑造、价值表达等内容方面的创作。中国动画电影固然要讲述中国故事,《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风语咒》《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都取自中国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同时,这些动画电影不仅在制作上更为精良,在价值表达上也更有普适性,有着人类共通的情感。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采用了好莱坞式的英雄成长与反英雄的叙事模式,并且也借鉴了好莱坞公路片的类型策略,这与导演田晓鹏曾经在美国学习过动画制作,担任过美国动画电影导演有关。《哪吒之魔童降世》则展现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既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也契合了当下青年敢于打破常规、渴求标新立异的价值观念。正如有学者所言,“要从动画的发展维度寻求突破。主体的突破离不开世界性的眼光,动画发展的参照和驱动,也是动画传播的需要和自觉”。俗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族的艺术是世界艺术的组成部分,但民族艺术也要表达人类共通的情感,为整个人类所共同欣赏、接纳与认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的艺术。

重思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化之路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考虑大众文化时代下人们的审美情趣与需求,这正是中国动画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由之路。“中国动画学派”的基因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以及民族化的风格、形式,近几年的国产动画电影,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小门神》《风语咒》《大护法》《白蛇:缘起》《雪人奇缘》等,都延续了这一基因,带有浓浓的“中国品格”“中国气质”与“中国精神”。例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既有中国经典的故事与侠义精神,也有将传统的孙悟空形象进行改写,取而代之的是马猴脸的外形、自我的迷失与消极的人生态度。《白蛇:缘起》中既有传统的民间故事原型,也有着充满中国风的美术造型设计,但影片对大众所熟知的白蛇与许仙的故事做了大刀阔斧的改编,讲述了许宣与白蛇前世的姻缘,进行了一个极具创新性的改写。《哪吒之魔童降世》将原本一个“削骨还父,削肉还母”的反抗父权、反抗集权统治的经典文本进行了解构,重构了一个“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反抗命运的故事,并将父爱、母爱、友情、自我认同、自我成长等主题展现出来。同时,影片对于哪吒、太乙真人、李靖、龙王三太子等人物形象也进行了符合当下人审美的改编,融入了当下人的审美观念、哲学观与人生观。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风语咒》《白蛇:缘起》《罗小黑战记》《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而创作的,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色的国产动画电影取得了艺术与商业上的成功,说明重建“中国动画学派”这一命题是可行的,说明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结合对于推动国产动画电影的繁荣是尤为关键的。从传统中找寻灵感、找寻方向,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并蕴含现代性的表达,创新性的转换,创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体现当代精神的动画电影,实现国产动画电影艺术性、商业性、技术性三者的平衡、圆融。

结 语

2014年至2019年是中国电影产业飞速发展、中国电影制作水准提升、中国电影艺术质量整体提高的六年,同时也是国产动画电影快速发展、艺术质量显著提升、民族化逐渐受到重视的几年。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到《大鱼海棠》再到《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些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学的国产动画电影一次次给我们带来惊喜。但我们也能看到国产动画电影在整体水平上还是无法与欧美、日本等国家相媲美,跟风、原创力匮乏、IP乏力、低幼化现象严重、全年龄段动画作品缺乏等问题仍旧突出,而不管是重建“中国动画学派”还是提高整个中国动画电影的艺术水准仅仅依靠上述几部现象级作品还远远不够,中国动画电影的继承与创新、“中国动画学派”的当下言说仍任重而道远。当下,国产动画电影的民族化探索是对过去“中国学派”的重新体认,是现在国产动画电影的重要美学品质之一,是未来中国动画电影繁荣发展乃至屹立于世界动画电影艺术之林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民族化哪吒动画电影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哪吒买“车”
哪吒VPro
哪吒留学实录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动画电影
《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