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下国际新闻采写课程创新路径研究
——以《新闻采访与写作》为例

2021-11-13潘轶君

声屏世界 2021年17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 潘轶君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外国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冲击,世界多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挑战,而新媒体背景下的网络视听环境对高校传统教育模式也发起了新一轮挑战。“课程思政”这一育人理念旨在集结高校各部门的多方合力,秉持践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统一的原则“三全育人”的最终目标。笔者针对本校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建设的具体过程,通过建设“用外语讲中国故事”语料库,打造专业外语特色课程(ESP)和思政与课程协同育人的教学和科研团队等措施,尝试探索应用型高校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本文以《新闻采访与写作》为教改实践区,深入挖掘目前我国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从思想意识层面,将思政育人理念融入课程内涵,找准国际新闻采访写作和思政教育的耦合点,将思政理念融入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等环节,在课程中充分凸显中西方文化互转互达的功能性,并在此基础上强调新闻专业性与思想政治性的特色教学模式。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课程特点与德育内涵

本课程为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必修课,旨在全面促进学生的国际新闻采写技能、国际传播素养以及跨文化交流创新力的提升,立足于培养本专业方向学生的双语采访能力与英语新闻写作与编辑能力,通过“在地化”的新闻从选题策划、新闻采访到写作、组稿与编辑各个步骤的课堂实训,培养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与新闻报道的动手能力。在课程安排上,结合业界实际需求,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与技能知识,以中英文作为语言载体,采访报道新闻事件并初步形成学生作品集;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上进行精心设计,深入浅出,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如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训练、课后实践,教育学生如何准确快捷进行新闻采访和运用中、英语双语进行新闻采访与写作,在教学中让学生领悟新闻采访与写作基础理论并系统掌握基础实训。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特点。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国际新闻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科特征明显。该课程面向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课程内容不仅涉及到新闻学基础理论知识、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基础知识与技能,还涉及到英语新闻特殊文体类写作实务知识要点,属于英语与新闻专业交叉型实务课程,在课程建设目标上有效对接培养当下外语+专业结合的多学科人才的培育。第二,课程目标符合我国国际新闻实践与生产需求。本课程在新闻采写训练方面多旨在提高学生维度技能,这与我国蓬勃发展的国际新闻实践性人才需求与新闻生产实践结合紧密。第三,系统化构建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本课程遵循教学规律,从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践教学出发,规划学生中英文新闻报道素养的培养,稳步提高学生英语新闻采写与策划能力。

新闻采写类课程内容的德育内涵。首先,从新闻采写类课程的内在特点出发,不难发现相应的课程导入是学生了解课程性质、课程学习目标及考核标准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一环。在课程导入环节,本课程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介绍课程的性质、学时、学分、主要内容、学习目标、重点及难点等,也要介绍课程的育德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好第一章“绪论”的讲授,踏实做好思政课程的第一步。如在本课程的第一章节关于新闻的概念与特性,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和理解在信息时代的新闻含义、性质、特性,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和新闻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掌握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之间的辩证关系。可以通过向学生讲授我国英语新闻发展的历史,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

其次,该专业课的核心内容是向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的中心环节,同时也是进行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的核心环节。比如,在讲授“记者的职业素养以及记者的综合素养”内容时,主要针对新闻敏感能力、社会责任感、富有文采的写作技巧、充足的知识准备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作课程设计。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了解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与国际新闻报道规律,“国际新闻”报道的特殊性在于新闻工作者需要外语和国际新闻专业两把“刷子”,同时需要注意运用自己专业知识发掘、策划新闻选题,辩证认识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的发展规律。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思政要素的融入途径

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在英文环境下运用新闻学专业知识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通过全面运用英语语言技能打开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对国际问题的敏感度,从历史、文化与社会等不同角度了解国际社会,改善学生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能力。

课程教学环节中的“课程思政”理念建构。教学大纲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本课程综合课程特点和德育内涵,进行了教学大纲的修订,在原有基础上设定该专业课程思政的发展目标,将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素养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紧密结合,使学生了解我国国际新闻发展的最前沿动态,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同时培养学生的国际社会责任意识与国际新闻价值观,以及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合理有序的教学过程是保障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步骤和主要渠道。思政教育并不是附加于教学过程的,而是与系统教育教学过程相融合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新闻类专业课中贯穿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需遵循教育教学的渐进性认识规律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规律,做到“三个引导”:首先,引导课前预习,将专业课讲义与思政相关的新闻报道、参考资料及任务作业通过班级QQ群或微信群的方式发到学生手中,进行课前内容预习;其次,引导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思维意识倾向,及时引导学生以专业课知识点和德育内涵元素展开关键内容的讨论;第三,引导课程的学习评估,帮助师生检验专业课教学的效果和课堂学习质量,并把课程思政的实施内容进行动态的观察与效果评估。

教学改革的起点是深挖课程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课程思政作为重要课程内涵建设的一个方向,是目前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的一个重点攻坚阵地。针对思政内容如何结合新闻采访写作的实践,教师应在课堂设计中鼓励学生关注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视角,不一味跟风国外媒体的报道风格与视角。培养敏锐新闻敏感的同时,在课程中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导学生发现中国视角与中国特色新闻选题。同时在课程设计中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中西方国际新闻报道差异的比对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课堂开展形式中的“课程思政”要素设计。在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国际新闻与传播和特色外语课程建设改革应遵循“混合课堂为骨架、思政内涵为肌理”这一研究方针,充分利用网络与新媒体,抓取新闻热点动态,扎实搜集新闻报道语料库作为教学内容做好充分的案例分析与研究,并且在课程系统建设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维度开拓课堂思政疆域。

首先,进一步具化学习目标,在有效设立课程目标中描述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获得怎样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在混合式教学中强调学习目标的设定就是不断优化教师的教学目标,制定有明确的、有层次的、可衡量的学习目标。其次,利用在线教学平台科学界定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与课程测评的动态关联和评估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细化在线学习资源和学习策略引导。最后,倡导课程实践活动的创新,打造学生进行线上与线下的双轨互动平台,在英语新闻采写的实践活动中,推广“模拟编务会”“模拟新闻发布会”和“我做新闻发言人”等特色线下课堂活动,在打造一系列特色外语类课堂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确立正确的育人观。

同时,本课程使用线上教育平台发布完整的教学计划与授课系列课程,系统搭建混合式教学平台模式,将传统型课堂和超星等线上平台的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完成“线上与线下”课堂学习的联动,充分利用学生在学习知识内容上的主动性,并在学生进行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践中能够形成“知识讲解——案例分析——采写时间——作业反馈与修正——学生反思——业界拓展与创新竞赛”的闭环,提高本课程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学习环境和教师、资源进行随时随地的交互,学生自主地增加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活动在教室和虚拟教学环境相结合的前提下开展,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学生协作学习。

目前这一混合式教学模式鼓励教师由教的角色变为指导,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学习活动更加丰富灵活,教学效果得到提升。从探讨课程结合网络与新媒体平台打造高素质高水平和政治素养过硬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混合式教育模式角度出发,该课程获得了首届“智慧树杯”课程思政示范案例大赛中获得优秀示范课程奖,取得了初步的教改成果。

结语

作为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类课程是一门培养未来国际新闻记者扎实的国际新闻采写功底的一门关键课程,也是验证国际新闻记者职业素养的基本途径。应找准国际新闻采访写作和思政教育的耦合点,将思政理念融入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等环节,在发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巧设课内外课程环节与实践活动,让国际新闻采写课堂成为本专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确保在课程各环节中的思政教育与国际传播教育的有机统一,以最终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跨文化传播人才。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