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音乐教育》杂志儿童歌曲研究

2021-11-12万紫荆

文学天地 2021年7期
关键词:民国时期音乐教育

摘要:民国《音乐教育》杂志,对促进我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四个部分展开分析,一是从近代儿童歌曲诞生的背景。在符合时代的背景下音乐家创造了许多优秀作品。二是杂志的主要概况。三是对杂志中274首刊载儿童歌曲的分析,。四是研究该杂志对音乐教育的贡献以及对现代儿童歌曲发展的影响。最后以上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音乐教育》的出现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其作为音乐评论的载体和音乐理论交流的平台,在中国(与西方)的音乐理论研究上做出了表率,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能及时关注到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儿童音乐创作的重要性,对中国儿童音乐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民国时期;音乐教育;儿童歌曲

一、近代中国儿童歌曲诞生背景

“学堂乐歌”的兴起

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一直到20世纪前期,是学堂乐歌的开端时期。这段时间可以算作我国儿童歌曲创作的萌芽阶段。1898年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国内音乐文化也受到影响,在歌词、技巧、音乐创作形式等方面不同于传统民间音乐。20世纪新音乐发展的最先阶段就是“学堂乐歌”。戊戌变法思潮后,康有为、梁启超宣传以“西方”的样式改造中国社会,主张废除科举等旧教育制度,设立新型学校,并提出在学校中设立音乐课叫做“乐歌课”。 1907年,普通学校也开始以教授歌曲和西方的音乐理论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所以我们一般把出现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校园歌曲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下,音乐形式上借用西洋曲调、内容上以富国强兵为主,词句表达尽可能通俗。其创作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响应时代发展,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们意识到,如果想要阻止西方列强的侵略,就要通过不断学习西方现代社会科学,补短板来缩小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学堂乐歌”的儿歌似乎没有仇恨,而是充满乐趣稚童,这些歌词大多通俗易懂,生动地把儿童的童真、淳朴,生活学习乐趣与抗日救国等民族主义伟大复兴串联发展起来,确切地展现了中国少年儿童积极的精神风貌,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如沈心工《话别》、李叔同《送别》以及劫夫《歌唱二小放牛郎》等等。

二、民国《音乐教育》杂志概况

(一)创立背景及主旨

李叔同在日本创办的《音乐小杂志》出版后,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开始创办音乐期刊,不同领域的各种音乐期刊如雨后春笋般发行于世,如:《音乐杂志》、《美育》、《乐艺》、《音乐周刊》等。然而,由于当时战乱和印刷资金不足的困难,使大多数期刊没有持续很长时间。《音乐教育》杂志在创刊之初的定位是在致力于音乐教师教育研究范畴,可是随着稿源质量的提高,订户数目的不断发展增加,杂志已经不仅仅限定于音乐学习教育,而是逐渐成为当时全国各地音乐教育管理工作者讨论音乐热点问题的信息交流平台。其主旨“普及音乐知识,提高欣赏程度,纠正错误观念,供给适用作品”,起到了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作用,打破了一些腐朽的旧观点。

(二)撰稿人及主要内容

要保证杂志的销量,优质的撰稿团队和杂志内容是必要的前提条件。《音乐教育》是数百名知名作曲家、作词家、音乐学者,在五年的出版物中出版的音乐歌曲和文字理论的汇集。在这些供稿人中,有廖辅叔、江定仙、贺绿汀、萧友梅、赵元任等。在翻阅历史文献的过程中大致将杂志中的作品分为:原创、外文作品、西方音乐宗论、中国民间音乐宗论等。这些在文字理论上对中外音乐作品的剖析和论述,是我们对中西方音乐史和音乐教育研究的第一个成果。

《音乐教育》杂志,秉持着严谨的治学态度经过层层筛选,吸纳了国内外许多的音乐热点问题。基本可分为两大重要部分:乐谱和文論。杂志从创立开始每期都会刊登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作品,前后共计274首,以弥补当时学校音乐教材的不足。这些学生教学歌曲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中国儿童歌曲、艺术歌曲、抗日救亡歌曲、民间歌曲、合唱曲、电影歌曲、器乐曲、学校乐剧等,具有一定的艺术文化特色与价值。 每卷最后都会专门设置“歌曲说明”栏目,既介绍了作品的作者,主题,写作背景,又说明了作品中的重难点,并提出解决方案。

但是笔者认为,用于教学的儿童歌曲教材在刊载教学用歌曲时,仅伴有创作背景和重难点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儿童的身心各方面还在发育,特别是对音乐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在编辑教材时可以采用一些类似“奥尔夫”、“柯达伊”教学法这种更为形象的方式,或是增加一些趣味性的表演或小游戏,让孩子们更有兴趣的学习,也为老师们提供更多的教学参考。

(三)刊载歌曲概述

整体来看杂志中刊登的曲目,种类繁多、形式多种多样。通过翻阅整理可发现,这些歌曲主要集中在儿童歌曲。

笔者认为刊载的歌曲反映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歌曲的内容与时代相对应。二是中西方音乐创作的融合。

三、民国《音乐教育》杂志刊载儿童歌曲

(一)创作内容

1. 民族元素与西方技法的统一

西方的音乐文化虽然早就传入到中国的宫廷音乐中,但是对中国音乐发展产生影响还是在20世纪时期。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留洋,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先进技术,也带来了西方的音乐史和音乐创作理论。笔者发现,民国《音乐教育》杂志中刊载的儿童歌曲其在创作技法上借鉴了一些西方音乐文化的优点,又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尤其是一些多声部歌曲,如包恩珠女声二部合唱《中华女儿》等,运用了欧洲的和声学技法,在调式调性上有浓烈的西方色彩,但是歌词内容上符合历史时代背景,贴近儿童心理,将民族元素与西方技法完美融合。

2. 旋律构思与音乐形象的统一

民国《音乐教育》杂志中刊载的的儿童歌曲,内容相比“学堂乐歌”时期更贴近儿童心理。歌词通俗易唱、非常口语化,剧情的发展也符合儿童的理解力。歌曲旋律在构思设计上模仿音乐形象,节奏贴切,从听觉上就能理解作曲家想表达的意境,音乐语言比较简练、生动、明快,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兴趣来选择题材、构思情节。例如《小鸟和小孩》等,主题新颖,发展自由,结构灵活,崇尚真情实感的流露。

(二)题材内容

1.原创校园歌曲

20世纪新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学堂乐歌”,是专门为新式学堂乐歌课编创的歌曲。笔者通过歌曲整理发现,《音乐教育》杂志为20世纪30年代的中小学生提供音乐教材,因此杂志中的儿童歌曲,很多是以校园生活为内容展开创作,延续了“学堂乐歌”时期的特点,歌词大多通俗易懂,充满乐趣稚童,展现了孩子们的童真、淳朴,生活学习乐趣,真实地展现了中国少年儿童积极精的神风貌。如:贺绿汀《吃糖果》等。

2.革命色彩歌曲

杂志发表的儿童作品类型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而变化。20世纪上半叶开始,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九一八”、“七七”事变后,举国上下进入抗日救亡阶段。笔者认为作曲家们为宣传爱国主义思想、鼓舞振奋人心,提升中华民族使命感和危机感。在音乐创作中,歌词围绕当时的历史背景,旋律曲调铿锵有力、气势恢宏,音乐语言通俗生动,风格明快有力,结构短小精悍。黄自《西风的话》等。

3.民歌改编歌曲

由于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音乐教育》杂志提供稿件的音乐家中,在对中国民歌进行创作改编时,会借鉴一些西方音乐文化的优点,使中国民间歌曲在保留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素材的同时,又有了创新发展,还让当时的年轻人更乐于接受,更易于传承,如:刘雪厂改编的《淮南童谣》等。

4.国外音译作品

薛徘徊、江定仙、丰子恺、廖辅叔、缪天瑞等供稿的音乐家中许多都有过留洋的经历,除了学习西方的音乐理论,还将西方流传的优秀儿童歌曲作品带回国音译或重新填词后,刊载在《音乐教育》杂志中,使西方的优秀歌曲在国内的孩子们口中传唱。如华孙译英美儿歌《睡吧》、缪天瑞译英美儿歌《风》等。

(三)体裁分析

1. 独唱曲

独唱作品作为声乐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儿童独唱歌曲是针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存在的一种声乐体裁。《音乐教育》杂志刊登的声乐作品中,数量最多的就是独唱歌曲,其普遍存在音域不宽、旋律简单、结构短小的特点,歌词浅显易懂,适合儿童演唱。如:刘雪厂《金银花》等。

2.童声合唱

《音乐教育》杂志中出现的童声合唱,是近代儿童音乐发展的又一特征。这些歌曲旋律轻快简洁,易于演唱。在20世纪《音乐教育》杂志中刊登的小型儿童合唱谱,有:包恩珠女声二部合唱《中华女儿》、虞安度男声四部合唱《睡狮雄起》等。可见该杂志确实在当时引领社会音乐文化风尚,极具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3.器乐曲

杂志中除了刊登声乐作品之外,还有作曲家们创作的优秀器乐作品。如:李树化《林间》、陆华柏《狩猎》等。

4.儿童乐队用谱

《音乐教育》杂志在每期的分栏中,会刊登一些研究音乐教学法的文章。搭配文章会有一些原创儿童乐队用谱,为音乐教育工作者们增加了教学形式,也增强了教学的效果。如:王沛渝《青莲乐府》、《水仙花圆舞曲》等。

四、总结

为了全面总结民国《音乐教育》杂志儿童歌曲的研究,笔者将从杂志中刊载儿童歌曲对近现代音乐教育意义、对当代中国儿童音乐的创作的启示等两方面加以整理。

(一)意义

民国时期,大多数音乐课堂没有专门的音乐教材,老师们的教授方法多为口口相传,歌曲形式单一。《音乐教育》杂志作为当时最权威的音乐刊物之一,对音乐教育及音乐课程标准都非常关注,许多作品被编入到中小学教科书作为

教材。解决了当时学校音乐教材匮乏的一个难点问题。笔者认为《音乐教育》杂志中刊登的音樂文论、音乐教学法等文章对当时学校音乐教师的教学管理业务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有促进作用,为他们能够提供更多适用于学校课堂教学丰富的实际工作方法以及系统化、多样化的理论基础知识指导。《音乐教育》也成为当时全国各地音乐教育工作者讨论音乐热点问题的信息交流平台。这些关于教学方法的文章是全国各地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指导,不仅开拓了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思路,还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形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在音乐教学中遇到的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启示

从20世纪儿童音乐的创作背景来看,我们发现这些歌曲无不与当时的历史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五四运动时期创作出的歌曲,从歌词就能反映“五四”的科学社会民主主义精神。如:萧友梅《“五四”纪念爱国歌》等。抗日救国这一重要时期,儿童歌曲的创作也同样极具中华民族使命感。如:贺绿汀《谁说我们年纪小》等。当时的文化背景是这些儿童音乐产生与发展的载体,也成就了当时儿童音乐文化的繁荣,作曲家们在创作时一定要将音乐与时代的文化背景有效的统一起来,让歌曲更贴近生活,更容易被儿童接受,这才能够促进音乐真正的发展。

从中国儿童歌曲的发展历史脉络来看,杂志中的少儿歌曲继承了“学堂乐歌”中旋律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歌词浅显易懂、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特点,延续了“学堂乐歌”倡导政治性、思想性和儿童生活娱乐性的传统。如向隅《红缨枪》、贺绿汀《谁说我们年纪小》等等。

由此可见,儿童歌曲的创作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反映着时代,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儿童歌曲一定要创新,传统的东西要为今天的人民服务,按照儿童的创作手法、欣赏习惯来进行变化。如:田骥改编的绥远民歌《短歌六首》,这套组歌的其中一首后被小提琴演奏家作为小提琴曲《思乡曲》的主题。创新发展的新民歌使音乐艺术进一步沿着民族化、群众化的方向迈进,对传统音乐的传承也起着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笔者认为,当下儿童歌曲作为儿童美育教育发展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优秀的少儿歌曲越来越能体现出它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把研究视角放在儿童身上,应该更多的去关注儿童歌曲的创作,我们的国家也应该大力支持优秀儿童歌曲

的创作以及宣传,让更多优秀的作曲家加入到儿童歌曲的创作中,提高儿童歌曲创作的整体素质,提高儿童歌曲的创作质量。伟大领袖毛主席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所以我们应对儿童歌曲的创作有实足的重视,真正的关心儿童,从孩子们的角度去发现世界,认识世界,用他们的语言去融入到歌声中,创作出儿童喜欢的歌曲,真正起到教育、引导孩子的作用,让他们幼小的心灵更加的纯洁无暇,使他们能在童话的世界里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高阳.《音乐教育》期刊对我国音乐教育的贡献[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30(02):110-113.

2陈洁.民国时期的音乐教育[J].钟山风雨,2015(03)

3汪洋.缪天瑞与《音乐教育》[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06):100-103

4于峰.民国时期《音乐教育》期刊的出版研究[J].音乐生活,2019(09):25-29.

5林媛.《音乐教育》杂志研究[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3(01):101-109.

作者简介:万紫荆(1998.8)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江西九江 ,学历:硕士 ,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所在省、市:江西省南昌市 邮编:330000

猜你喜欢

民国时期音乐教育
民国时期二胡音乐研究
从民国社会环境看文官考试制度的产生
民国时期新蔡的圩寨
民国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民国时期媒体问题应急管理的特点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浅析民国时期“宛西自治”的历史背景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