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传统粟粒工艺的创作探索

2021-11-12涛,刘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工艺传统

郭 涛,刘 斌

(1.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0; 2.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时尚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1 粟粒工艺研究现状

粟粒工艺又称累珠工艺、缀珠工艺,是将金银材料烧制成粒状,用动物胶粘黏于金银器表面,再焊接在金属器物上,形成特殊的联珠纹、鱼子纹,达到立体装饰的效果。资料显示,最早的粟粒工艺器物可追溯到公元前25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1],早期苏美尔文明中的乌尔皇陵[2],亚平宁半岛的伊特鲁斯坎人[3]将该技艺发展成熟并影响了地中海地区的装饰审美艺术。战国时期,粟粒工艺经由中亚传入西域,汉代中原与西域的频繁交往,将地中海地区的装饰风格和工艺传入中原。从我国汉代出土的金银器文物中可见,当时的粟粒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图1)。唐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使粟粒工艺发展至鼎盛(图2)。后来各个朝代因政治、文化及审美的变化,该工艺几经衰退与繁荣。从后期出土的文物来看,汉唐之后使用粟粒工艺的工艺品越来越少,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在汉唐之后,各朝代因政治、文化及对外贸易政策的不同,外来金银技艺不受重视,本国工匠又未能掌握粟粒工艺的精髓,而同期的花丝工艺和镶嵌工艺逐渐成熟,在同类型装饰领域代替了粟粒工艺。

图1 掐丝炸珠镶嵌金辟邪(定州博物馆)Fig.1 Jewellery made by filigree and granulation technology(Dingzhou Museum)

图2 掐丝炸珠镶嵌龙凤金壶局部Fig.2 Golden pot with dragon and phoenix pattern made by filigree and granulation technology

目前,国内仍在运用粟粒工艺制作器物的地方有新疆喀什金匠一条街[4]、山西稷山县坞堆村和中国台湾。喀什和坞堆村两地运用的是传统技法,装饰纹样也极具历史感,且该地区制作的产品(图3)供特殊需求难以转型。在中国台湾,研究粟粒工艺的赵丹绮老师摸索出新型焊接方法——液态扩散法[5],其作品重构珠粒形态,造型现代(图4),具有一定的创新及商业价值。而国外, 粟粒工艺似乎未出现断档,不时被某些高端珠宝品牌运用在各个类型的产品中,已然成为区别高级定制与工业量产的标志,是工艺传承的典范案例。例如:卡地亚(Cartier)品牌将粟粒工艺运用到高端腕表系列表盘中(图5);美国珠宝艺术家John Paul Miller用珠粒表现自然肌理形态首饰;印度自始至终都将粟粒工艺融入到手工艺术品中。

图3 稷山县民间师傅的作品Fig.3 Crafts by craftsman in Jishan County

图4 赵丹绮作品Fig.4 Crafts by Zhao Danqi

图5 卡地亚腕表Fig.5 Cartier watch

2 粟粒工艺的局限与发展困境

在现代金属工艺中,对粟粒工艺的描述基本停留在工艺流程理论层面,真正能够掌握工艺要领并制作出粟粒工艺作品者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制作工艺技术困难,珠粒造型局限和市场认知。

2.1 传统制作工艺技术困难

传统制作工艺流程为:熔金、制珠、熬胶、摆珠、焊接。其中制珠、焊接是关键技艺所在。目前已知制珠方法有温水成珠、研磨成珠、木炭成珠等,这些制珠方法不仅耗时费力,效率低且制成的珠粒可能大小不匀,部分珠粒还可能存在圆度、缺陷等形态问题,传统的手工方式很难保证珠粒的形态。此外,焊接也是粟粒工艺的另一难题。如何做到牢固和无焊点,需要精准掌控温度和时间,即对珠粒和金属胎体表面同时液化的瞬间进行准确判断,这对个人能力有极高的要求。

资料显示,传统粟粒工艺的焊接方法有三种:焊粉焊接、熔合焊接和熔融焊接。焊粉焊接是将焊药锉成粉末与硼砂按3∶1混合,均匀点洒在珠粒与金属的接触面,要注意的是焊粉过多会影响金属表面光滑度,过少会使珠粒焊接不牢固;熔合焊接是珠粒和金属表面在烧熔状态下,产生了液化形成的物理熔合;熔融焊接是将珠粒表面电镀一层铜离子,在烧熔状态下运用低共熔原理[6],达到焊接效果。以上三种焊接方法都需经历时间和不断实践才能掌握运用,技术难度和成本都很高。

2.2 珠粒造型局限和市场认知

从出土的粟粒工艺文物来看,多是以一些器形呈现,如:碗、杯、壶等,都是出现于生活场景中的物品。如何将粟粒工艺从生活场景转换到社交场景是造型上需要解决的难题,反观花丝工艺在国内被推崇,正是它将出现的场景从生活转化为社交,将花丝用于装饰首饰,从宫廷走向民间。打开造型的格局才是该工艺能重回神坛的路径。

粟粒工艺作为一种古法金属工艺,大众对它的认知几乎是陌生的,即使是专业人士,对它的认知也仅停留在古代八大金属工艺之一。大众对粟粒工艺的认知仅停留在有限的知名品牌的产品上,对其背后的工艺难度、工艺价值和独特的美感并没有认知兴趣和强烈的追求。在现代商业社会,抛开工艺传承的文化价值,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归根结底是服务于商业活动、为企业创造价值。如果没有社会公众对粟粒工艺的价值认同,就不会引起行业对此工艺的高度重视,粟粒工艺也无法实现活态传承[7]。

3 工艺的改良实践

粟粒工艺制作流程的繁复,技术传承的缺失、装饰技艺的更替及社会公众认知的缺失是粟粒工艺发展受限的原因。近年来,笔者深入粟粒工艺聚集地,拜访该工艺名师,在全面了解工艺后进行不断实验,发现粟粒工艺中已知的制珠和焊接技法各有弊端。

3.1 制珠粒改良实践

在制珠粒上,使用矿棉板烧珠(图6)比传统木炭烧珠效率更高,平均1分钟能烧制60颗珠粒,虽然缩短了制粒时间但珠粒形态也会参差不齐,对于制作精致的作品还有差距。让珠粒多且精成了探索的主要方向,在不断实践后发现,金属线加热后逐渐熔缩成球状,成球状的瞬间金属表面液化闪现镜面色,不熄火枪移至珠粒旁,使珠粒在火焰余热中慢慢冷却固化,这时珠粒形态和表面光滑度是最佳的。

3.2 焊接改良实践

一般传统的用焊粉焊接时,先用白乳胶固定珠粒,胶干后点洒焊粉,在进行焊接,但这个过程中焊粉会被火枪的气流喷飞散,导致焊接点不牢固,后期易出现脱珠。若在胶干后喷水,再点洒焊粉则可避免飞粉情况,焊接珠粒易成功。根据赵丹绮老师提出的液态扩散法,用鹿胶固定电镀珠粒,但鹿胶在受热会膨胀起泡使珠粒产生移动,需要不断调整珠粒位置,而长时间受热使鹿胶中的碳原子耗费殆尽,无法实现分子交换,焊接不易成功。若将鹿胶换成白乳胶固定电镀珠粒(图7),加热时不会出现珠粒移位,焊接易成功,值得注意的是需等白乳胶干透后进行加热。

在实践了几种已知的焊接方式后,笔者尝试用银焊膏固定珠粒,在加热至400 ℃时珠粒能很快熔接,操作时间缩短,技术难度降低,是一种易教易学的方法。笔者尝试性的利用S925银作为材料制珠,发现制珠难,最终实践材料选用纯银,建议在运用粟粒工艺时尽量使用纯银或纯金。

4 工艺的创新探索

4.1 开发珠粒趣味性

传统粟粒工艺注重实用性,装饰造型单一。既然要创新就需打破固化印象,建立新的造型理念。将固定珠粒设计动态珠粒结构,在动与静的结合中突出珠粒在造型中的活动轨迹,增强作品的活力。如图8所示的作品《Find Fu》中,将中国传统汉字“福”图案进行抽象调整与迷宫的概念造型融合。突出首饰与佩戴者的互动关系,营造出“福”字若隐若现的迷宫即视感。用金色的粟粒在迷宫中移动,游戏间顿悟,虽迷路,但其身已生在福中而不知,这便是中国哲学的意境了。

图8 动态珠粒作品《Find Fu》Fig.8 Dynamic beads craft Find Fu

4.2 自然形态珠粒

大自然作为是艺术创作灵感之源,给了我们审美标准,在现代建筑设计、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中对自然形态的应用随处可见。

粟粒工艺的装饰可呈现多种自然形态,如鱼卵、木瓜籽、玉米、葡萄、稻谷、气泡、蜜蜂窝等。对于创作来说,金属本身没有布料、木头显得有温度,但有了工艺让材料多了属性趣味。笔者在作品《蟹蟹,您嘞》(图9)中运用了粟粒工艺进行创作,将螃蟹身上的毛刺及螃蟹籽用珠粒呈现,使仿生作品多了生动感,让时间在作品中定格。

图9 自然形态作品《蟹蟹,您嘞》Fig.9 Natural form craft Thank You

4.3 无胎立体工艺

传统粟粒工艺是在有胎金属上进行装饰,作者尝试改变珠粒依附胎体的方式,创作了一些无胎立体珠粒作品,在制作过程中发现有胎的难点在于焊接,无胎难点在于结构。无胎制作(图10)就像盖房子,先做好地基结构,在一层层码砖直到封顶。无胎体珠粒工艺需要结构辅助材料如:石膏,作者制作的无胎体珠粒香炉(图11)时先用黄石膏倒模成半圆,再将每颗珠粒用银焊膏粘连,借助于半圆石膏的支撑用珠粒一层一层地码成穹顶状。焊接时用橘色外焰整体受热,当温度达到400 ℃时,焊膏液化将珠粒熔接,形成珠粒网状。后期执模和抛光时注意力度,避免重复操作使珠粒脱落。

图10 码珠粒Fig.10 Welding beads

图11 无胎体珠粒香炉Fig.11 Non-carcass bead incense burner

5 结语

实践证明,应用现代技术和工业材料能够将传统粟粒工艺进行优化改良,使粟粒工艺的核心技艺制珠、焊接不再是神秘而不可掌握的难题。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传统的粟粒工艺因工艺难度大而被多数匠人抛弃,使民族工艺逐步走向没落,无疑是一种遗憾。在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今天,如何使这一民族工艺得以传承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稀缺的才是珍贵的。

猜你喜欢

工艺传统
某压力容器模拟锻件制造工艺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亚岁送鞋的传统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竹”的传统与创新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