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大别山 重温革命岁月

2021-11-12山东省邹城市第二中学于守任

中学政史地 2021年29期
关键词:刘邓淮河大别山

◇山东省邹城市第二中学 于守任

听到井冈山、太行山、沂蒙山、大别山等,同学们不仅要知道它们是地理课上学到的山名,而且应该了解这些山的历史意义。井冈山、太行山、沂蒙山、大别山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颜色——红色,它们是中国革命史中的不朽精神丰碑,在我们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别山,位于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三省交界处,为西北—东南走向。大别山为长江和淮河水系的分水岭。大别山在安徽省内最高海拔为1 774米。湖北段一般海拔500~800米,山地主要部分海拔1 500米左右,主峰天堂寨海拔1 729米。除了其地理意义外,大别山地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是一片红色火种曾经燎原的土地,也是一片红色旗帜屹立不倒的土地。大别山区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下图为大别山位置示意图。

1921年至1931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区创建了鄂豫皖苏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革命前辈依靠大别山进行了英勇的斗争。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向中原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军的重点进攻。当时,国民党集中兵力于东西两翼战场,中间部分的兵力薄弱。大别山,东面为南京,西面为武汉,位于南京和武汉的中间;南接长江,北接淮河。南京,中华民国首都,武汉,长江中游中心城市。大别山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价值。这是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地理前提。为了迫使蒋介石调动进攻山东、陕北的部队回援,1947年8月,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刘邓大军从鲁西南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武汉,实现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伟大历史转折。千里跃进大别山,被称为人民军队史上一个伟大的创举和壮举。之所以被称为“创举”和“壮举”,是因为从鲁西南到大别山,这条千里之路上困难重重。刘邓大军必须面临的第一道难关,就是要渡过具有“死亡区”之称的黄泛区。黄泛区遍地积水和淤泥,步兵和骑兵尚能涉水渡过,炮兵就很难渡过了,大多数重武器只能就地炸毁。第二道难关就是强渡汝河。当时,国民党军队在汝河南岸驻守,阻击刘邓大军。在“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激励下,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刘邓大军4万人渡过了汝河。第三道难关是强渡淮河。过了汝河还有淮河,当时8月正值淮河雨季,刘邓大军在缺少渡船的情况下,克服水到脖子的困难,渡过了淮河。

从1921年到1949年,二十八年间,大别山区有近百万优秀儿女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二十八年间,大别山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前赴后继,为革命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大别山见证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大别山革命也成为中国革命的缩影。

我们中学生有机会可以到大别山旅游,实地感受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风貌,重温过去那段烽火岁月,认真学习“坚守信念、对党忠诚,依靠群众、团结奋斗,不畏牺牲、无私奉献,胸怀大局、勇当先锋”的大别山精神。这种不屈的大别山精神能赋予我们强大的力量,促使我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惊呼:“这简直是惊人的事件,不亚于当年法国‘马奇诺防线’被攻破!”对于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意义,周恩来则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黄河是蒋介石的“外壕”,陇海路是他的“铁丝网”,长江是他的“内壕”,而我们已经过了“铁丝网”,打到他的“内壕”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解析:第(1)题,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10日,国民党和共产党经过重庆谈判,签署停战协定。1946年6月,不到一年的时间,国民党公然撕毁停战协定,向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经过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变化,但是形势依然严峻。为了迫使蒋介石调动进攻山东、陕北的部队回援,党中央作出进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

第(2)题,刘邓大军穿越具有“死亡区”之称的黄泛区,血战汝河,强渡淮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建立了大别山根据地。千里跃进大别山,被称为人民军队史上一个伟大的创举和壮举。大别山,位于南京和武汉的中间;南接长江,北接淮河。南京,中华民国首都,武汉,长江中游中心城市。大别山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后,整个战争的格局发生了根本转变。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了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南京和武汉,使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军事意义。

猜你喜欢

刘邓淮河大别山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淮河
又见大别山
首倡先行 务实创新 组建“淮河侨盟”推动多重战略叠加效应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激战汝河
抢渡沙河
小平找牛
投鞭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