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松材线虫病防治理念转变及战略新思考

2021-11-12邱辉黄长春丁德贵郭良红

安徽林业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松材线虫病松林

邱辉,黄长春,丁德贵,郭良红

(1.安徽省林业局,安徽 合肥230001;2.安徽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安徽 合肥230031)

松材线虫病(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是全球森林生态系统中最具危险性、毁灭性的病害,具有极强的扩散性和破坏性。近年来,松材线虫病发生和危害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从发生区域来看,已经突破过去课题研究的适生范围,突破了传统理论提出的年均气温10℃以下区域不适生的界线。从传播媒介昆虫来看,过去一直认为只有松褐天牛(

monochamus alternatus

)才传播疫情,但在辽宁省已经出现了云杉花墨天牛等传播媒介,进一步增加了防治难度。从危害树种来看,已由过去的黑松、马尾松为主,扩展到油松、红松等几乎所有松树种类。

松材线虫是造成安徽省林业损失最大的有害生物。全省松材线虫病疫情曾呈现多点暴发、区域连片、快速蔓延的形势,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风景名胜区疫情形势严峻。松材线虫病不仅严重威胁全省松林资源和森林生态安全,而且对松林资源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1 安徽省松材线虫病防治理念的转变

自1988年发现松材线虫病以来,安徽省已有30余年防治历史。随着防治实践的积累和发生形势的变化,松材线虫病防治思路和防治理念也不断转变和提升,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8—2000年,以扑灭疫情为目标。病区松林皆伐为主,病区外围松林超前砍伐;除害处理以溴甲烷熏蒸、热烘为主。在1995年以前,采取小块皆伐发病严重山场的松林,对轻度发病山场采取定期清理病死松树的方法。但疫点数量逐年增加,发生面积由1988年的118 hm上升到1995年的4 333 hm。1994年全省设立了115个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加强检疫封锁。1995年制定实施《安徽省松材线虫病综合治理工程方案》,采取“超前治理”的策略,对病死树分布区及外围200 m内的松林全面皆伐,对病死树分布区外围200~2 400 m范围的松林超前砍伐。但至2001年,发生面积仍达到9 900 hm的高峰。

第二阶段:2000—2017年,以控制压缩疫情、限期拔除疫区疫点为目标。局部皆伐病区松林,常年定期清理病死松树,疫木定点加工利用。对重点预防区外围,采取局部皆伐、及时清理病死树和设置诱木的措施;对发生区所有病死松树,3月底前全部清除,4~9月,每月或每2个月定期清除1次(DB34/T496—2005)。2001年省政府颁布《安徽省松材线虫病防治办法》后,对采伐的疫木实行定点加工利用。至2016年,松材线虫病疫木安全利用定点加工企业达到122个(含定点加工板材企业34个),同时大力推行诱木、诱捕器诱杀等方法防治松褐天牛。2004年,在黄山风景区周围建成了宽4 km的生物控制带;黄山市31个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24 h检疫检查,严防死守,力保黄山风景区松林安全。至2018年底,全省各地报告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20 820 hm,疫情涉及10个市的49个县(市、区)、258个乡镇(国有林场),黄山市的各县区和黄山风景区均发生疫情。

第三阶段:2017年11月至今,经国内知名专家审查,制定了《安徽省松材线虫防治指南》,转变防治思路,确立以冬春季疫木集中除治为关键措施。随着国家林草局2018年11月修订的《松材线虫病疫区和疫木管理办法》《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的出台,防治策略进一步升华,防治思路进一步清晰。逐步形成以重点区域疫情风险可防可控、逐步控制压缩全省疫情为目标,以疫木清理为核心、以疫木源头管理为根本的防治思路,采取山场就地除害处理措施。

从30年来安徽省松材线虫病防治经验教训的思考分析,防治理念的转变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根据现有疫情确定科学合理的防治目标。扑灭疫情的前提是疫情一旦侵入、第一时间发现。如果发现不及时,就现有防治技术和普遍存在寄主来说,限期拔除疫区疫点难以实现。因此,对新发疫情、孤立疫点,以争取限期实现无疫情为目标是可能实现的、切合实际的,对显要区位提出实现无疫情目标是一种高标准、严要求;对于不可能拔除疫情的老病区,应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否则势必出现隐瞒疫情的严重问题。

二是彻底清除疫木、消除疫源是核心措施。面对点多面广的疫情,对病区松林大范围皆伐已不现实,也违背了保护松林资源的最终目的,应以择伐清理病死松树为主要防治措施。此项措施宜在松褐天牛非羽化期集中进行,易于拔除新发疫情和孤立疫点。

三是严格疫木源头管理是根本措施。据国家林草局统计,全国现有的松材线虫病县级疫区中,有80%以上的是因带疫松木及其制品流入引发的疫情。从安徽省黄山市来看,在2009—2015年查处的5 861起检疫案件中,无《植物检疫证书》调运的占97%,来自松材线虫病疫区的松木制品占39%。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因疫木监管能力不足,疫木源头管理漏洞较多,流失严重,是疫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严管疫木异地运输,取消疫木定点加工利用制度,实行更加严厉的山场就地除害处理措施,堵塞疫木异地流动造成疫情扩散的漏洞。

2 安徽省松材线虫病防治新理念的初步实践

为遏制松材线虫病疫情扩散蔓延势头,近两年来安徽省坚决实践松材线虫病防治新理念、新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2.1 强化疫情监测普查

强化日常监测,充分发挥乡村两级林长和护林员的作用。依托林长制服务平台,实行“一林一员”,划定责任区,明确责任人,将巡查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构建疫情网格化监测体系。扎实开展春秋两季专项普查,在黄山等重点区域运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做到普查全覆盖、监测无盲区。对调查取样、检测鉴定等技术环节,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操作,建立和完善普查档案,制作疫情小班分布图,确保普查工作有据可查。严格执行疫情定期报告和新疫情限期报告制度。

2.2 实施治理专项行动

2018年9月,省政府部署开展松材线虫病治理专项行动,分区实施保卫战、攻坚战、歼灭战“三大战役”,落实以疫木清理为核心、以疫木源头管理为根本的防治思路。全面清除山场病死松树及其枝桠,山场就地粉碎(削片)或烧毁除害处理,伐桩施药压膜或网罩法处理。对人迹罕至的特殊地点,疫木采取全国首创的不锈钢网罩法就地处理。同时强化检疫封锁,对重点保护区域的健康松树因地制宜地实施打孔注药保护。至专项行动结束,全省共完成病死松树择伐21 000 hm、皆伐115.2 hm,清理病死松树14.5万株,择伐清理其他枯死松树133.5万株,伐桩处理131.3万个;投入粉碎(削片)机198台,粉碎85.2万株,烧毁56.4万株,设置钢丝网罩3.3万个。此外,不断开展疫木检疫执法专项行动,对木材加工企业全面摸排,严厉查处违法违规经营加工疫木行为。

2.3 全力打好黄山松林保卫战

编制了《环黄山风景区“八镇一场”松材线虫病防治方案》《黄山风景区松材线虫病防治及黄山松保护方案》,对景区毗邻地区联合同步防治,对风景区名松实行“一树一策”,确保疫情风险可防可控。黄山风景区建立了160多人的监测及社会化“排雷”队伍,同步采取遥感监测等手段,实行每日常态化监测和“发现一株、取样一株、镜检一株”100%采样检测机制,对景区枯死松树开展地毯式排查,制定举报奖励制度,确保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委托专业化防治公司,坚持枯死松树“发现一株、清理一株、处置一株”和“当日采伐当日山场就地处置”,对松树实施打孔注药保护;在重点区域喷洒高效低毒化学药剂,完成生物控制带内松树清理1 473.33 hm。严格执行24 h检疫检查值班制度,将“禁止调入松木及其制品、禁止携带松木及其制品进入景区”作为硬性规定,严把物资采购、工程建设、旅游宣传、换乘安检等关键环节;建立景区党工委委员对接“八镇一场”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机制,实行景区同毗邻区域的松材线虫病防治统一技术方案、统一防治标准、统一监督机制等,每月联合开展枯死松树、松科植物及其制品大排查,把景区及其毗邻区域的松材线虫病联防联治落到实处,做到严防死守。

2.4 构建防治长效机制

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省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指挥部2019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及《安徽省松材线虫病系统防控方案》。建立健全系统防治制度,分区确定防治目标和对策措施。在管理上充分运用林长制改革成果,发挥各级林长在松材线虫病防治中的作用,构建目标明确、责任到位、行动高效、保障有力的长效机制。通过2~3年努力,力争拔除一批孤立疫点、显要区域位置的疫情和新发疫情;实现重点区域的自然保护地疫情风险可防可控,确保黄山风景区松林和名松古松安全;逐步控制压缩全省疫情,重点区域疫情较大幅度压缩,危害程度减轻。

3 安徽省松材线虫病防治战略的新思考

松材线虫的发生具有随机性、突发性和长期性,尤其是现代贸易物流的快速发展,其特点更加凸显。全国近40年的防治实践证明,松材线虫病的防治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目前常规的防控措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笔者认为,松材线虫病的治理应围绕森林生态系统中松林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和文化功能,从森林演替、景观格局和文化承载等角度来思考,实施应急防控与持续防控相结合的防治战略,从而统筹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平衡。

3.1 应急防控战略几点建议

对生态系统功能无法替代、松林景观价值高或承载文化厚重的松林区域实施应急防控战略。如黄山风景区、天柱山风景区和九华山风景区等区域内的松林。

3.1.1 坚持目标倒逼管理,实施靶向精准防控

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省级林长,协调解决松材线虫病防控重点问题。各级林长实行分片包保责任制,落实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和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管理责任。以确保黄山松林景观安全和生态安全为中心目标,力争3~4年内,根除黄山风景区疫情;实现环黄山毗邻“八镇一场”无疫情;毗邻县区的发生面积、疫点数量双下降;其他县区疫情可控。以迎客松为“靶心”,实施“靶向”防控。将黄山风景区及其毗邻的“八镇一场”、黄山市其他区域、黄山市邻近的县区共划为6个防控区:一级、二级防控区以保护迎客松等名松古松为核心;三级、四级防控区”以“及早发现、清除疫源”为中心;五级、六级防控区以“联防联控、阻击疫源”为重点。

3.1.2 坚持严密监测、快速检测,实施超前预防保护

围绕疫情的“早发现”“快检测”“早保护”,加快先进技术的综合运用和研究,先行先试,摸索总结防治经验。松材线虫病具有区域性、时变性等复杂特征,且松树染病具有突发性、早期隐蔽性,这些对松材线虫病疫情信息获取的时效性和全面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立体监测能力决定了疫情早期发现的准确率。

围绕“早发现”,在人工地面日常监测和专项普查的基础上,运用直升机航拍、卫星遥感、无人机加密巡查监测频次。相关案例有:2018年,鉴于黄山风景区及其周边松材线虫病疫情形势的严峻性,安徽省林业局在国家林草局林草防治总站的技术支撑下,通过获取0.8 m空间分辨率北京二号卫星数据对疑似松材线虫病导致的异常变色木进行卫片遥感分析,并应用高分2号融合数据,在每年4~5月和9~10月两个监测窗口期持续开展松材线虫病死树宏观监测。2019-2020年,在安徽省金寨县、无为县、肥西县、歙县和含山县等地开展无人机搭载可见光和多光谱技术普查松材线虫病。

围绕“快检测”,借鉴新冠疫情检测经验,采用EMA(Enzymes Mediated Amplification)恒温扩增分子检测技术,可以将一株树的上、中、下三个木屑样直接混合检测,甚至可以将一个小班内的多株树的样品进行混合检测,能以最快速度确定单株枯死树、单个小班是否有疫情。相对于形态学鉴定和传统PCR技术,chelex-100等直接裂解木屑的松材线虫DNA提取技术和EMA分子检测技术,使得松材线虫全流程检测时间缩短到30~40 min。因该技术省去活体线虫分离步骤,可以用电钻快速取样,不用考虑样中的线虫是否活着,在保证检出率的前提下,取样便捷性大为提升,同时一般人员均可操作实施检测。全面推进该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极大提高检测效率,还省时省工省钱。

围绕“早保护”,主要实施树干打孔注射阿维菌素或甲维盐的防治措施。仅2019年,全省打孔注药松木96.2万株。就目前常规使用而言,打孔注药技术对树体有一定创伤,且受季节性限制,只能在每年的1~3月实施注射,作业时限短。为克服注射时间限制,达到及时发现疫情、及时组织开展注射保护、及时阻止疫情自然扩散的目标,安徽省林业局协同安徽农业大学组织科研人员对注射技术开展攻关研究,初步实现了全天候实施注药保护,并将创口直径由常规的6.5 mm降为4.0 mm,有效缩小了创口范围,有利于树体创口快速修复。该技术的创新应用,对及时保护黄山风景区等重要区域内的松林有着重要作用,为应急防控增添了一项重量级技术措施。

3.1.3 坚持疫木清理除害为核心,实施跨区域联防联治

根据流行病学防控原理,必须加大对疫源清理除害的力度。对枯死松树、濒死及针叶异常的松树,实行及时排查发现、及时就地除害的原则。对黄山风景区内等人不可及区域异常松树,采用无人机携带智能机械臂的方式对异常松树进行取样。若鉴定有疫情,则不惜代价清除疫源,同时,对其周边松林加大剂量喷洒化学药剂,灭杀媒介昆虫,阻隔自然传播;若没疫情,可不予处置,减少防治成本投入。目前该技术措施已有初步方案,但急需组织攻关研究,及时投入应急防控。强化联防联控,扎实推进皖浙赣省际间、黄山市及毗邻县区、黄山风景区与毗邻区域联合监测预警、联动检疫检查、同步清理除害。建立健全并落实落细信息通报、检疫协作、执法合作、交叉检查等工作制度。

3.2 持续控制战略探讨

对一些老疫区或水热条件充分、森林生态条件较好的区域,可通过林分更新调控松林生态系统结构、生物持续控制和适度隔离等持续控制措施。

3.2.1 利用调控松林生态系统结构持续控制松材线虫病

从森林演替学角度分析,安徽省森林生态系统最终将演替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但从松林生态系统自然演替历程来看,多则几百年,少则几十年,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可能明显加快松林演替的历程。安徽省滁州市、马鞍山市和池州市石台县等一些松材线虫病老疫区,通过多年适度治理、封山育林和林分改造等生态系统调控措施,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影响明显降低。因此,着眼于森林健康格局的相对稳定,应通过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方式调控松林生态系统结构,形成多树种、多类型、多层次的混交林,使连片的纯松林碎片化,形成天然隔离带,发挥物理隔离、化学驱避等作用,提高对松材线虫病等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抵御能力,促进松林演替,逐步进入良性循环的区域性森林生态系统。

3.2.2 利用新型生防菌剂Smal-007持续控制松材线虫病

国内外学者对松材线虫病的研究已持续了一个多世纪,分别从病理生理学、组织病理学、酶学、毒素学等多个角度对松材线虫病的致病机理进行了研究,但至今为止,对于松树死亡的直接原因或松材线虫的致病机理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结论,或没有一个令大多数学者接受的观点。

据报道,美国36个洲都有松材线虫病发生,但松树很少枯死,病害流行已经趋于稳定状态,未造成明显损失。美国有五针松(

Pinus strobus

)、赤松(P.

sylvestris

)、加勒比松(P.

caribaea

)、湿地松(P.

elliottii

)等很多感病松树。环境条件方面,美国的纬度和我国差别不大,温湿度条件没有很大差异;传播媒介方面,美国虽然没有松褐天牛,但松林内有卡来罗纳墨天牛(

Monochamus carolinensis

),其同样能有效传播松材线虫病。能有效解释美国松材线虫病流行稳定的原因就是松材线虫的致病性发生了变化。围绕这一方向,我国研究学者赵博光、韩正敏、池树友、贲爱玲等人通过一系列试验研究,提出了松材线虫病是由松材线虫和细菌“复合侵染”的新理论。研究发现,不同来源的松材线虫致病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松材线虫携带的细菌与松材线虫致病性有关。也就是说,不同来源的松材线虫的致病力是有强弱之分,而导致致病力变化的原因是松材线虫携带细菌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野外和室内筛选研究,从美国松材线虫体表分离出一种优势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该菌致病性较低,占位能力较强,后经研究团队开发,研制出了新型生防菌剂Smal-007。

2010-2013年,南京林业大学课题组在安徽省怀宁县、宜秀区、当涂县等松材线虫病发病山场进行了Smal-007生防菌剂防治试验,发病山场的小班病死树数量与对照相比,均呈降低趋势。该研究在安徽省虽然进行了大约3年的林间防治试验,但因试验地区域和范围有限,野外对松材线虫病的控制能力和效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如果该技术一旦成熟应用,将具有方法简单、成本低等优点。

4 讨论

在松材线虫病防治理念的转变上,应破除疫木利用利益链,使彻底除害处理看得见、统计得出数据。在松材线虫病防治管理战略上,应强化先进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加快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应用,将松材线虫病疫情危害及应急防控措施切实落在“林地一张图”上,实现疫情智慧防控,为动态掌握全省松材线虫病疫情、科学化研判疫情发展态势、立体化指挥疫情监测与除治、精准化定位感病松林、空间化评估疫情危害提供技术支撑。

猜你喜欢

松材线虫病松林
Balcony
松材线虫病的危害与综合防治对策
松材线虫病多种防治措施成效
老人每天打卡『学习强国』
老人每天打卡“学习强国”
宁波市松材线虫病疫情继续“双下降”
山药线虫病的研究进展
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探讨
永远听主席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