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域理论视域下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职业发展探析

2021-11-12徐香凝

声屏世界 2021年18期
关键词:场域电视新闻主持人

□ 徐香凝

学者布尔迪厄曾提出“场域”这一理念,认为“场域是作为一种分析性的概念,是指不同关系间的客观关系的网络,或者是构置”。他指出,场域理论适用于分析不断变化着的场域内部,可探究新时代下媒介环境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对于电视新闻主持业而言,其所产生一系列变化不仅是源于行业内部,应立足于整个新闻场域进行综合性考量。基于此,本文结合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从理论出发,通过探究新媒体时代新闻场域中电视新闻主持传播环境间的复杂关系,系统性地梳理电视新闻主持人在不同层面所面临的时代发展困境,并提出相应转型思路。

场域空间变化下的电视新闻主持领域现状剖析

由简到繁:电视新闻主持行业版图变化。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场域内,大多是以传统媒体为主的组织、个体等“实物”和传播符号与意识等“虚物”间产生相互联系。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场域结构则出现一定变化,布尔迪厄认为,这种结构的改变在于“新的入场者”,特别是那些过去曾经被排除在外的入场者,他们的汇入使得场域内部结构产生变革。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场域中的媒介关系由于“新的入场者”而变得复杂。其中“虚物”部分,“新的入场者”包括由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即时通讯技术等加持下所带来的新媒介形式,如平台型媒体、自媒体、聚合型媒体等;另一方面,“实体”来自于大众,权利因技术影响而不断扩大,同样也能成为新闻内容的传播者。

因此,对于电视新闻行业,版图因其他媒介形式的入场而割裂,就主持领域而言,被需求的概率也因整体电视新闻行业的演变而降低。电视新闻主持行业在新闻场域中也将面临更复杂的媒介竞争与资本抢夺。

由单一到多元:电视新闻主持职业要求升高。从传播内容角度出发,新媒体技术的变革带来新的新闻样态,如数据新闻、动新闻以及VR、AR融入下的新闻形式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其中,主持人以中间媒介的身份为观众进行新闻内容的传递,应该随新闻类型的变化而报道新闻,如央视主持人欧阳夏丹在演播厅中对数据新闻——《数说命运共同体》进行报道。同时,VR技术融入现场赛事的报道,是对于体育新闻主持人的挑战;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华社等纷纷开启VR报道模块,皆是对主持职业要求的提高。从受众需求角度出发,电视新闻主持职业也不应该局限于单纯地传递新闻信息。通过互联网大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新闻内容的获取,算法更能描绘用户画像,以更多信息来迎合受众受众兴趣。

由整体到分散:电视新闻主持从业者边界延展。传统电视新闻从业者是应当接受过相关专业培养的人员,具有一定的播音主持能力与新闻专业素养。在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场域中,电视新闻主持从业者面临两方面的分散。一方面,从业人员不仅局限于单纯的“人”而存在,智媒体的融合使得人工智能也能进行新闻报道。另一方面,电视新闻从业者自身涉猎范围的扩张,电视新闻从业者也逐渐走出演播厅,在网络中进行“游牧”。如央视主持人康辉、刚强等入驻微博,为大众带来更多的新闻报道;主持人李梓萌、海霞等入驻抖音,开启《主播说联播》栏目。

场域现状下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职业困境思考

行业竞争力趋弱:外来入场主体更新迭代。“资本”本是存在于“场域”内的权力,布尔迪厄将资本分为多种类别,其中,文化与经济资本在新闻场域中分别代表文化的权力与经济的权力,二者的转换在场域内更加频繁。笔者在分析电视新闻主持领域的现状中已发现,电视新闻主持行业以及电视新闻主持人在新闻场域中将面临更激烈的资本抢夺,这更多源于技术支持下的“外来入场者”。

在行业外,大众获取新闻所需要的媒介形式数以万计,传统电视新闻报道形式已然不能与新媒体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媲美。在行业内,业务能力方面,以智媒为主的“AI合成类”新闻主持人在多种技术的支撑下已基本掌握传统电视新闻主持人的播报专业技能,发音的精准与报道的流畅使其融入新闻主持行业并独自承担部分职能,如新华社的“新小萌、新小皓”等智能主播。传播形式上,智能媒体主播的虚拟人格是建立在主持传播人格上的一种延生与超越,他们为观众带来更符合心理预期的传播效果。且人工智能并不局限于二维模式阶段,以3D技术打造的AI智能主播“新小微”,从视觉到听觉全方位为观众呈现智能化和高仿真性。

职业形式固化:“演播厅式”传播难有创新。传统电视新闻主持人在场域中一直充当连接媒介与受众,连接受众与演播室,连接演播室与现场的代理人,成为演播间中固定的“中介”角色。当主持人所获得的不同资本转化为相对力量投入到场域空间,与不同个体进行相对地位的竞争时,固化的职业角色并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

造成个体竞争能力较弱的原因在于职业自身发展的局限。电视新闻主持行业一直以来在符合我国传播语境下良好的发挥着传统媒体的公共性特点,秉持新闻专业主义,以更好地为公众进行新闻内容的传递,它在组织制度化氛围下完成新闻的报道,文化与经济资本的累积也倚赖于民众对职业的专业化认可。但规范化的体制同时也局限了电视新闻主持人发展的道路,严肃的新闻报道形式以及固定的报道场景已然成为大众心中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职业常态,但在提倡个性化的时代,这种固化易使观众产生疲乏感与距离感而不受青睐。尽管不少央视主持人纷纷“出圈”,借助新媒体进行新闻传播,但在我国也仅仅局限于一些头部知名新闻主持人,大多地方频道主持人因没有足够知名度或影响力而不具备四处游牧的实力,因此也仍局限在固化的新闻报道模式中。

资本累积受限:主持人惯习培养路径模糊。“惯习”,又被称为习性,它被定义为“一种结构化的结构,它组织实践以及对实践的感知而成形,特性的结构表达是铭刻于条件中的客观的差异”。简单来说,是指在外部条件的制约下,通过后天的培养与学习所构建的一种潜在行为习惯或方式。在新闻场域,传统新闻从业者的惯习形成应当建立在专业教育与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其中包括意识上所秉持的专业素养、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在行为上熟悉新闻生产流程具备新闻报道的能力以及了解组织内规范。随着主持边界的模糊与场域内部的变化,电视新闻主持人的惯习形成方面存在专业定位不明晰、课程配置老化等问题。教育阶段对于专业人才惯习框架的形成尤为重要,且2021年播音主持专业艺考人数超百万,在就业人数激增下,惯习培养路径的不足进一步导致个体资本累积情况的弱化,教育培养与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的错位导致人才就业率降低,加剧新闻主持人的职业困境。

场域理论视域下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职业重塑

定位身份职能,传播中国声音。电视新闻主持是依托于电视媒介所进行的主持传播活动,主持传播是一种实现了传播主体人格化,并在传播过程中体现人际性特点的大众传播方式。人格化、人际性是构成主持传播的关键,也是优势与特点所在。新闻场域内部变化下,“外来入场者”不断增多,电视新闻主持人在新闻场域中的发展路径应首要在行业进行自我职能定位,发现职业优势,才能实现更好地延展与发扬。

人格化是有别于技术所派生出来的“虚拟”,以真实的人为主体出镜进行信息传递,其中涉及的传播内容还包括传播者本身的思维、态度以及语言表达行为等。以人格化为支点进行身份建构,给予个体能动性的展现与行业创新性的可能,而不是将播音主持定格在传统“演播厅式”传播的层面,更不是交给智能机器人进行虚拟人格化的新闻报道而使传播丧失引导性。人际性是指在主持传播过程中也有人际传播的过程在内,这一特点表明,主持人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不是冰冷的也不是“自上而下”的,人际化层面的定位应从拉近传受之间的距离出发,以交互式与亲和力为主进行信息的传递,包括口语传播的方式、肢体语言的展示以及舆论引导的模式都需要相应做出调整。从人格化与人际化的特点出发,进行自我身份的有效识别不仅完善了个体对职业的认知,同时也树立起专业的边界,减少职业被替代的可能。

在宏观角度层面,电视新闻主持人作为传统媒体存在,坚守着以党性和人民性为主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国际传播中,更是中国声音的传递者,也是国家形象的展现人,尽管在场域内被“外来入场者”分割了经济资本,但象征资本和文化资本需要时间的积累。因此,电视新闻主持人的应当是从国家的角度出发更好地为人民发声,为国家发声,担任好作为“代言人”的角色形象。

教育契合时代发展,打磨专业技能。一个场中最关键的是相对实力,个体的实力在空间中决定每个人在新闻场域的地位。教育的培养对于个体惯习的形成至关重要,也与之后资本的获取紧密相连。从职业层面出发,随时代的发展更新人才培养的方案,强化专业认知与实践,提升职业素养合专业技能。

首先在学科建设方面,高校应破除在艺术场域与新闻场域之间徘徊的情形,艺术场域内有声语言创作应是建立在以新闻本体的基础上,艺术性的培养应服务于新闻客观性这一首要前提,但同时也肯定新闻播音艺术性的存在。但鉴于播音主持专业方向不局限于新闻类节目,因此建议在播音门类下将新闻播音主持专业细化,并进行相应的专业授课。其次,在传统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大多数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培养模式趋于陈旧,专业课与实践课的课程规划及课程内容的都过于老化,在结合老版本教材进行教育的同时,也应当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我国一些专业类传媒院校也尝试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如四川传媒学院以“语言能力”为主体进行创新,以有声语言的专业培养代替字正腔圆的传统播音培训模式,从不同的语言样态出发进行实践演练,通过增强与观众的互动感以及新闻报道的层次感,提升人际化的特点。中国传媒大学在“实践能力”中进行创新,将实地调研引入课程规划,在辩与练的历练中增强学生思考能力,打破报道中思维固化的局面,从旧有格局上提升专业度。

教育创新可从不同层面展开,语言能力的拓展、思维能力的拔高、风格形象的塑造以及传播能力的打磨等。创新的背后是对惯习形成路径的优化,因为在新闻场域中存在就是让自己与众不同,对专业内核的重塑,也是对职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树立个体品牌形象,促进资本转化。无论是行业内的自我身份识别还是专业教育模式重组都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善,对于主持人个体而言,在新闻场域中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资本还需要创新职业形式。其中,个体品牌形象塑造显得尤为关键。

品牌打造可建立于独特的自身形象展示,如朱广权、康辉等。其中,朱广权更是凭借在新闻报道中的妙语连珠获得了“段子手”称号,而康辉更是凭借专业素养和职业形象为受众带来优质的新闻报道而获得良好口碑。以上主持人因在节目中展示自我而凸显个体品牌形象,通过品牌效应来获得演播厅以外的经济资本和象征资本。央视在2020年打造“谢谢你与湖北拼单”的公益直播,由主持人朱广权搭配直播达人李佳琦进行,整场直播共累计观看人数破亿,而这一场主播的搭配为双方带来了更多用户关注,也为主持人“出圈”走出演播室获得经济资本与象征资本带来了更多可能。再者,品牌形象的建立可依附于新新闻报道形式,如海霞、李梓萌等入驻抖音,开启央视《主播说联播》的新闻评论节目,以新闻主持人独立的思辨能力对新闻进行解说,向全国人民展现专业性的同时也让自身形象通过不同的渠道建立在民众的心中,也让自身文化资本从不同渠道转换为象征资本,打造自我品牌形象。品牌形象也可以通过联合不同的节目形式来打造,如央视之前打造的“2019央视主持人大赛”中,除了来自央视的邹韵、果欣禹等受到大量观众喜爱,来自海南卫视的冯硕也同样非常亮眼。因此,更多对于地方型电视新闻主持人而言,自我品牌形象的打造可结合一些别出心裁的节目为观众展示,通过节目本身的曝光率、影响力以及自身的专业度来获取更多象征资本。

个人品牌形象的树立,能够在主持人文化资本受到可替代性的新闻场域中,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获得其他资本。不同的资本之间相互转化,形成场域中个体所具备的竞争力,并非局限于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之间单向转化,多维度发散才能真正实现资本的高效获取。

结语

从布尔迪厄场域理论出发,新闻场域本就随着内部关系的不断变化而转变,网络时代的来临则使得场域内部结构重新设定,场域内部的关系也愈发复杂。当场域结构出现变化传统的传播观念与传播环境都不再适用于当下新闻场域时,传统电视新闻主持人应进行自我身份的有效识别,找寻不可替代性,并非盲目沦为技术的附庸。在此基础上破除旧式的惯习的形成路径,从丰裕自身的角度出发,再到多领域间的创新与融合,实现从内涵与外延的双向发展。布尔迪厄在对新闻场域进行研究时也表明,新闻场域的变革伴随着场域中的个体对经济资本的愈发重视,但也正是在这种转换偏差下,传统媒体行列的电视新闻主持人更应当从人际性出发,发扬媒体公共性与专业性的职能,从自身人格化方面进行打造,更好地迎接时代带来的挑战。

猜你喜欢

场域电视新闻主持人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