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丧文化”的流行与高校思政教育对策研究

2021-11-12宁夏大学新华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消极理想信念价值观

■杨 阳/宁夏大学新华学院

丧文化是现代社会亚文化现象的一种,带有明显的悲观颓废色彩,但作为一种新出现的亚文化形式,还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学术界也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丧文化的“丧”是失落悲伤地情绪状态,也可解释为因失去某些事物而表现出来的消极、失落、持续难过的心理状态。目前,国内不同学者对丧文化提出了各自的简介,大概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看法:一是,丧文化流行于年轻人之间,即年轻人对待生活表现出了悲观颓废的情绪情感;二是,丧文化在现代社会多种文化形态交融的大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与年轻人偏爱的传统的心灵鸡汤相比,“丧文化”更像是黑色幽默;三是,丧文化是部分年轻人在应对个人需求与社会矛盾之间的关系时心态由积极乐观到无能为力再到消极应对的转变过程。近年来,关于丧文化的研究一直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网络环境下青年大学生“丧文化”流行的现状分析

从2016年出现的“葛优躺”到后来的“中年油腻老男人”,再到2018年出现的“佛系生活”,“丧文化”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总能以新鲜的姿态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但是,人们对“丧文化”的存在始终褒贬不一,争议不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对丧文化形成了不同的看法:“丧文化”是当代青年对现实社会的消极应对,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影响社会和谐,年轻人应远离“丧文化”;另一种则认为,当今社会,年轻人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丧文化”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同时也是他们对现实处境的自嘲自黑,他们在以一种温和的形式发泄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情绪。对此我们没有必要过于担心。

“丧文化”流行反映了年轻人两种不同的社会心态,第一类反映的是80后、90后年轻人焦虑、担忧、困惑、迷茫等复杂的内心情感。第二类反映的是年青一代从众、弥补心理落差、渴望被关注的心理状态。还有些学者指出,“丧文化”反映了年轻一代经过几年的锤炼,内心由原来的积极乐观逐渐向焦虑无助、迷茫空虚转变,具有一定的趋利倾向。网络环境面,目前“丧文化”流行有着其深层的原因,既与我国目前的社会语境、人们的消费观念以及互联网的盛行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和西方的后现代主义社会思潮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网络“丧文化”流行对青年大学生正确“三观”形成的负面影响

丧文化作为一种非主流的青年网络亚文化在互联网环境下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对当代青年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带来了负面地影响。其具体体现在:

(一)丧文化消极模糊化青年人生定位,不利于大学生个人价值观的正确形成

在丧文化的影响下, 青年人借助丧文化宣泄负面情绪, 自嘲、狂欢、戏谑甚至抗议, 吐槽社会, 同时疏解心理压力, 在青年人的情绪调控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丧文化的深层次文化意蕴大多呈现负面的价值特征。部分丧文化人群原本志存高远的人生理想在遭遇现实的冰雪消蚀时, 其消极模糊化的人生定位, 从极端片面的视角看待问题等, 都容易诱发个体的过激行为, 引发冲动化的行为举止。价值观是文化的最核心要素, 文化是价值观的直接表现。丧文化的悲观主义价值取向对高校育人中一贯推崇的奋发进取、昂扬向上的积极人生价值定位相悖离。丧文化采取“丧”之视角看待人生, 个体努力拼搏与否, 其结果都是一样的, 个体积极奋斗与否的结果也是一样的。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是背道而驰的。丧文化群体以片面化放大化的视角看待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 并将其与自身紧密地联系起来, 这种消极化的价值取向自然会影响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丧文化影响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丧文化对青年大学生心理层面的影响,既有积极层面的,也有消极层面的,但总体而言消极层面占据主要的比重。丧文化影响下,青年群体通过采用自嘲的方式来试图保护自己,试图以自嘲的方式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同时,丧的心态也是一种拉低期望、舒缓心理压力的自我保护,是对自己内心失落遗憾的一种尝试性弥补,以期可以达到对自己不那么失望的结果。他们并不是不愿意有所追求,并不是不愿意去寻求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而更多情况下是丧失了上升的空间。此外,丧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还体现在消极的社会心理。当今社会中,青少年大学生无论是在学校中,还是走入社会,他们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竞争,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而丧文化正是在这这种情况下因不积极应对而形成的负面情绪所导致的。他们借助丧文化来排解情绪,形成一种对生活、对未来追求无望的消极情绪。

三、网络“丧文化”流行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路径

丧文化的出现和流行是有其合理性的。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以及现实的困境,年轻人喜欢用“丧”另类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无奈,但他们对未来仍保持着积极进取的心态。丧文化所推崇的价值观具有强烈的消极颓废色彩,其思想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宣扬的主流观念是相悖的。因此,高校还是应该积极的宣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导青年人群积极向上、努力奋进,引领潮流。为此,在分析网络“丧文化”流行下对青年大学生的负面影响的基础上,下文侧重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发探讨了应对网络“丧文化”的具体对策。具体如下:

(一)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高校应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严于律己,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用积极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来逐渐弱化丧文化消极成分,重塑丧文化推崇者的理想信念。首先,引导年青年大学生树立既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又符合个人发展需要的理想信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立足于社会现实,引导丧文化推崇者正确认识自我,树立符合个人发展需求的理想信念。其次,引导丧文化青年群体树立符合主流文化形态的理想。应随时关注学生的情绪的变化,及时进行引导,宣传正能量,帮助青年人树立符合社会现实和个人发展需要的理想信念,鼓励他们勇敢克服困难,不断完善自我,始终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就是以后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阶段正好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针对丧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必须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内涵,重塑他们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对青年人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年的价值取向,既关系到未来自身的成长成才,又决定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三)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远离丧文化,不是远离它外在的表达方式,而是规避丧文化中颓废、消极、悲观的生活态度。通过宣传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逐渐消解丧文化中的负面消极因素,保留其的语言风格,创新文化形式,用“丧”的语言形式表达乐观积极的情绪。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尽量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可以采用慕课的形式,通过制作一些以动漫为角色的短片,宣传丧文化相关内容,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引导学生形成对丧文化的正确认知。同时,也可以智慧校园提供的良好条件为基础,适当地组织和开展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马克思主义原著阅读活动等,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此外,采取开放式的思想教育活动,引导青年人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年轻人在自嘲自讽的戏谑之后,深层次的考虑主流思想的积极性和引领性。

四、结语

青年一代热情叛逆,喜欢追求新事物,过度的打压只会激起他们的不满,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在网络时代下,高校通过对学生进行正规的思想政治教育,规避丧文化中消极的方面,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丧文化向正规、合理的方向发展。任何文化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我们应该发掘包括丧文化在内的任何文化形式中的积极内容,摒弃消极内容,思索文化背后的社会原因,引导青年一代辩证的看待社会现实,立足于实际,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努力投身于社会实践。

猜你喜欢

消极理想信念价值观
消极的后果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我的价值观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红色家庭(二)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让自己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