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2021-11-11刘艳

种子科技 2021年18期
关键词:种植管理小麦种植病虫害防治

刘艳

摘    要:小麦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是农业大国,小麦的种植非常广泛。在各类农作物中,小麦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我国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麦实际种植过程中,田间的种植管理手段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应随着科技发展、环境变化进行革新,应依据理论不断加强实践,综合提高我国的小麦种植效益,促进种植地区经济发展。主要围绕小麦种植管理办法以及小麦田间病虫害防治技术展开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种植;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

文章编号:1005-2690(2021)18-0034-02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1   小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的现存问题

在小麦种植的过程中,严格把控细节,才能实现增产、增量的目的。但在实际作业中,很多小麦种植户都是个体经营,田间管控不够科学,导致小麦的生长环境不平衡,进而引发病虫害,最终造成小麦减产减量的结果。

1.1   把控不好播种量

小麦播种的时间大部分在10月初,这个时期如果没有科学把控播种量,很容易发生冬季旺苗的现象,导致许多小麦被冻伤、冻死。如果播种量过大,会造成田间种苗的数量增加,拥挤的生长环境会导致麦田间的透气性受到影响,使小麦容易冻死。

1.2   灌溉、施肥不科学

一般情况下,麦田种植后的第一次浇水会选择在春季,此时地表气温还很低,如果浇水过多会影响地表温度的变化,不利于小麦的生长。浇水灌溉的量应依据小麦的生长周期决定,选择合适的灌溉量与灌溉方法。个体农户普遍存在化肥用料单一的情况,习惯性地只用底肥,通常底肥会选用二铵,但二铵中的氮元素极其匮乏,土壤中有机物质的缺失会导致麦苗弱发黄,不利于麦苗的健康生长。

1.3   种植户文化水平较低

很多种植户对小麦病虫害的新科技手段知之甚少,经常盲目用药,循规蹈矩地依照农药说明书对小麦用药治疗,不会结合自己麦田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当药性降低时也不明白其中原理,一味想快速消灭田间的病虫害而盲目加大用量,不仅防治效果不理想,还严重损伤了田间的生态平衡以及小麦的绿色安全。

①小麦种植田地地处偏僻,当地网络不健全,信息不通畅,致使农户无法掌握最新技术手段。②农户忽视田间管理,没有掌握科学的种植技术,在发生病虫害时,无法准确把握药的用法及用量,不考虑施药时间,只图省事,惜水不惜药,而麦田间缺少足够的水量也会影响药效。③施药设施落后,施药方法不正确,导致药物浓度严重超标。小麦的质量急剧下降,农户的种植技术与用药技术水平低是一个主要的负面因素。

2   小麦种植管理方法

2.1   种植前管理

小麦种植需要对生长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在种植前,小麦种子与土壤环境的优劣程度直接影响小麦的生长状态。在播种小麦前应做好土壤管理,土壤中的养分与肥力需要满足小麦的实际生长需求,应根据不同的小麦品种选择相适应的土地,进行深耕细作。

首先,应改变土壤的物理环境,将土壤结构、水分、空气、热量及肥力状况调整至适合小麦生长的状态。耕地要达到一定深度,一般在25 cm,保证土壤的表面松软、均匀、平坦。清除干净土壤周边的杂草,喷洒除草剂防止泛滥再生。其次,查看土壤的肥力状态,以及土壤内的氮、磷含量是否充足。如果缺少有机物质,需要在土壤底部进行施肥,调整土壤的养分,从而保证土壤的肥力状态能够满足小麦种子的基本生长要求,这是小麦种植过程中不可忽略的环节[1]。

2.2   种植中管理

小麦的播种环节很关键,是实现小麦高产的重要环节。在播种时,应根据小麦种子的品种选择播种时期,通常是在每年的10月中旬播种最佳。播种过程中,应按照小麦深耕的排列顺序播种,并结合种子的品种性能调整播种量。如果小麦的分蘖能力较弱,可适当增加播种量,如果分蘖能力较高可调整播种密度。播种时,应保证深度一致、间距一致、不漏播、不重播,整齐播种,播种量一般控制在6.0 ~8.0 kg/667 m2,避免密度过高影响小麦的生长。为了提高播种效率,如果条件允许,采用播种机类机械化产品精量播种,机械规范化的操作可以保证小麦间距与深度高度一致,从而提升小麦的综合生长水平。

2.3   种植后管理

在小麦栽种后,需要进行精细化的田间管理,从而实现小麦高质量、高产量。在小麦栽种后,灌溉、施肥、除杂草以及病虫害防治,是非常重要的日常工作。

首先,应给予充足的水分,只有保证足够的水分,才能使麦苗长出良好的势头。在小麦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分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在不同时期应科学地选择灌溉方式。尤其在小麥生长的中后期阶段,小麦对水分的需求较复杂,需要田间管理人员充分了解小麦的生长规律并悉心呵护,保证充足的田间水分,并在收获前18 d减少水分,以避免小麦的生长出现早衰的现象。

其次,土壤的肥力状态是影响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小麦的生长过程中,氮肥的需求量最大,如果出现氮肥不足,会直接影响小麦的生长态势,严重时导致小麦产量下降。在小麦生长的中后期,应适时查看土壤状态,如果出现缺肥的状况,应及时施肥。小麦施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为根部施肥与叶面施肥,依据小麦的生长状况,合理选择施肥方法,保证土壤中的氮、磷、钾有机物质能够满足小麦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定期清理杂草,促进小麦健康生长[2]。

2.4   收获后管理

收获后,为了防止小麦发霉,应及时晾晒。选择晴朗的天气,将小麦放置在柏油路上暴晒,暴晒后小麦中的水分会急剧下降至12%,此时用牙咬麦粒时会产生嘎嘣脆的声响,此时趁热将小麦放入储存袋中,再用薄膜或麻袋覆盖,避免小麦发霉、发潮。

3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3.1   生物防治技术

在小麦生长过程中的返青期与拔节期,病虫害对小麦健康生长的影响最大,主要有纹枯病、吸浆虫及红蜘蛛等。做好小麦的田间管理,科学管控小麦田间的土壤肥力、湿度、灌溉施肥等,控制氮肥的施用量,从而减少病虫害的滋生。科学合理地运用生物防治的手段进行害虫消杀工作。该防治手段不影响小麦健康,无污染亦不会使田间的害虫产生抗药性,是绿色健康且有效的防治手段。具体的防治办法是利用自然界害虫的天敌、发展性激素等,有效防治虫害。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的办法,不仅能有效地消杀田间的害虫,还能维护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3.2   物理防治技术

小麦田间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应坚持以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为主。现阶段,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研发出了许多消杀病虫的化学药物,虽然短期的效果明显,但长期使用会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在药效下降的情况下,只有加大药量才会产生效果,此时对小麦作物的安全性产生了影响,而且大大破坏了田间生态平衡,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应彻底清除田间杂草,处理不及时,杂草的生长会吸收土壤的养分,对病虫害防治工作产生副作用。因此,定期清理杂草可保证小麦田间生长环境优越、空气流通,可实现提高产量的目的。

3.3   药物防治技术

药物防治技术对生态环境与小麦的绿色及安全性会有一定影响,但见效快,主要针对较顽固型的小麦疾病与虫害。

纹枯病是小麦生长较典型的一种疾病,也称尖眼病。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导致小麦田间逐渐减产,发生疾病后会减产20%左右,病情嚴重地块会减产50%以上,是非常严重急需解决的一类小麦疾病。发生疾病时,小麦的芽鞘变褐色,叶鞘出现灰色或褐色的病斑,严重的直接烂芽枯死。防治主要采取三唑酮乳油20%的量与戊唑醇湿拌剂进行搅拌。在小麦的拔节期发病时,可采取宝穗水乳剂、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三唑酮乳油与水混合,对小麦进行喷洒作业,每日连喷两次,同时还可治疗小麦锈病、白粉病等[3]。

3.4   农业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技术主要是指通过田间管理手段,避免小麦病虫害的滋生问题,尤其是赤霉病及白粉病。通过在播种前进行深耕整地保证土壤的质量与稳定,提前培养良好的生长环境。定期除草减少病菌的滋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防范措施。不仅如此,还需注意天气对小麦田间的影响,合理选择播种时间,控制小麦播种量,防止阴雨天气出现烂耕烂种的现象。在播种前可采用多菌灵等药物拌种,提高种子抵御病虫害的能力。结合科学灌溉施肥,保持田间平衡的生长状态,保证光照,并定期清除杂草,保证田间通风无阻碍,保护害虫天敌,是防范病虫害的科学方法。

4   结论

在种植环节中,根据小麦的生长特性提高小麦的抗性,合理进行灌溉施肥等,同时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对小病坚持以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为主,在不影响小麦产量的前提下,坚持使用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手段,实现对小麦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最大程度上增强小麦种植效果,促进小麦健康生长,从而保证小麦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1 ] 贾廷伟.小麦栽培技术的分析与展望[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5):213-214.

[ 2 ] 孔嫚,鹿长金.小麦绿色高产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方法[J].农家参谋,2021(9):39-40.

[ 3 ] 韩秀邦.不同药剂对小麦白粉病和锈病的防治效果[J].农家参谋,2021(10):54-55.

猜你喜欢

种植管理小麦种植病虫害防治
南涧县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火龙果高产栽培技术
谈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关于棉花种植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