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袁隆平:稻田“守望者”

2021-11-11张莉珊珊

金秋 2021年13期
关键词:杂交稻守望者盐碱地

※文/张莉 珊珊

中国著名科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于5月22日13点7分逝世。连日来,全国人民,联合国官方微博、粮农组织总干事、世界粮食奖基金会主席等发文缅怀袁隆平院士,海外媒体和网友也以多种方式表达追思,感谢他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众作出的杰出贡献,充分说明他对中国乃至世界杂交水稻事业所作贡献受到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他将永远为人们所缅怀和铭记。

量产新纪录再谱袁式传奇

2020年11月2日,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青竹村,袁隆平团队研究的杂交水稻迎来晚稻测产,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同年7月,测得早稻平均亩产为619.06公斤。两者相加,双季亩产达到1530.76公斤,突破了袁隆平团队定下的“亩产1500公斤高产攻关”的目标。90岁的袁隆平院士说:“3000斤意味着离‘禾下乘凉’更进了一步。”

这次测产的晚稻为第三代杂交水稻,具有抗病、抗寒、抗倒等特点。在经历2019年罕见低温寡照天气后,该品种表现仍然相对稳定。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被袁隆平视作突破水稻亩产“天花板”的关键,“这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对袁隆平院士的专访约在“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之际。眼前这位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身形瘦小,皮肤黝黑,一看就是长年在田间地头作业时留下的印记。

“此次双季亩产1500公斤超级杂交稻攻关项目的成功,代表着中国水稻产量创下了一个新的世界纪录。而且本次不仅产量有突破,这个品种的大米质量可以与日本的越光米媲美。”袁隆平说。

50多年前,中国遭遇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身在湖南安江农校的袁隆平亲眼目睹了中国大饥荒的惨状,发誓要解决饥饿问题。就像那只苹果砸中了牛顿一样,袁隆平幸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

从“南优2号”到超级稻,几十年来,袁隆平对杂交水稻不断改良。杂交稻目前已经覆盖了全中国和许多国家。仅在中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就达2.5亿亩,面积占比57%,产量占比65%。2016年来自云南个旧试验田的亩产已经高达1088公斤,真正解决了中国人和部分国家的吃饭问题。

在泱泱稻田里,袁隆平一次又一次创造了人类粮食生产的历史高度。在奇迹与荣誉中,各种高产稻谷相继问世,殊不知,在稻谷飘香中,袁隆平自己也成为了一个传奇。

高产更高产是永恒主题

中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粮食产量连年增长,尤其是近年来粮食生产高位爬坡,更是难能可贵,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亮点之一。

也许当年的吃饭问题对如今的中国老百姓来说已经走远,但是否粮食连年增产,就意味着国家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了呢?

“我国14亿张嘴要吃饭,不吃饭就不能生存,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要牢记历史,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

曾几何时,中国人有过凭“票”吃饭的日子,方寸大小的一片薄纸,直接关系到人最基本的权利——吃饭。“吃饱饭”曾经是困扰我们的一件难事。

“追求高产,更高产,是我们永恒的主题。”从2000年到2020年,由袁隆平领衔的团队共实现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1067公斤、1500公斤的超级稻攻关目标。

然而,粮食安全极为复杂,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过关。粮食增长要赶上消费增加的速度,压力很大。人多地少缺水的国情制约着粮食生产潜力的挖掘,“种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影响着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袁隆平表示,“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以稻米为主食,特别是中国有超过60%的人以稻米为主食,因此提高水稻产量,对保护世界粮食安全有重要作用。”

“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都是能确保自己粮食安全的国家。”习总书记说,在粮食问题上不能侥幸、不能折腾,一旦出了大问题,多少年都会被动。所以,尽管粮食已经连续多年增产,但并不意味着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粮食问题。相反,恰恰在农业形势好的时候,更不能麻痹松懈,放松粮食生产。

让科技成果惠及百姓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那么,如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粮食安全之路呢?

此次双季稻破世界纪录,对于袁隆平来说算不上稀奇之事,但其特别意义在于,该项目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绿色统防统治病虫害,符合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趋势。尤其令人兴奋的是,这次研发的水稻新品种不仅有产量的突破,而且大米质量可与国外高品质稻米媲美,再次破除了人们对超级杂交水稻“高产低质”的认识误区。如果这一技术能够大面积推广,即使按照每亩年产量提高100公斤算,也将明显增加我国粮食产量,提高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荣誉是对我们成绩的肯定,但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还得继续干活啊……”袁隆平对荣誉看得很淡,如今已是鲐背之年的他,不仅要让中国的杂交水稻不断刷新高产纪录,还要探索出高产高质的“海水稻”新品种,让科技成果真正造福国家、惠及百姓。

海水稻是在沿海滩涂的海水里生长的水稻,经过三十多年试种,“海稻86”具有良好的抗盐碱、耐淹等诸多特点,它在pH值9.3以下,或含盐量千分之六以下的海水中都会生长良好。2016年,海水稻在广东湛江、山东、吉林等地试验种植近6000亩,平均亩产超过了300斤。

在2020年3月5日举行的青岛市城阳区盐碱地稻作改良万亩示范基地开工仪式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海水稻研发团队表示,当年在中国示范种植耐盐碱水稻的面积预计可达百万亩。

袁隆平计划在中国开展海水稻万亩实验示范,在山东示范推广耐盐碱水稻一万亩以上,在内蒙古、新疆等地示范推广五千亩以上,海水稻研发团队2020年在中国的示范种植面积将达100万亩。目前,团队的土地改良业务在海内外均取得良好成果,在山东青岛、陕西延安、新疆喀什、浙江温州、黑龙江大庆及阿联酋迪拜等7个特征地域进行产业化推广应用,并建立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平台,总示范面积2万亩,合同额1.5亿元人民币,储备土地改良面积超过50万亩。

袁隆平在致信中表示,2019年在山东省东营市盐碱地试种500亩“超优千号”耐盐碱水稻取得比较好的结果,平均每亩单产达600公斤,高产田块达800公斤。

据悉,中国有15亿亩盐碱地,约有3亿亩具备改造为农田的潜力,通过推广种植海水稻可让亿亩荒滩变粮仓。袁隆平院士认为,如果中国能发展1亿亩盐碱地种植水稻,亩产达300公斤,可增加总产300亿公斤,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且盐碱地大多分布于贫困地区,建设资金的投入可以有效地带动精准扶贫工作,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联合国2016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粮食库存近30年不断下降,目前全世界约有8亿饥饿人口。如果全世界143亿亩盐碱地都能种上海水稻,其“世界意义”将不言而喻。

盼农业科研后继有人

如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有人认为,农产品市场也经历着巨大变化,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越来越看重产品质量,所以水稻种植应该注重优质,而不是扩大产量。

对此,作为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似乎更有发言权:“我们搞水稻品种,过去是以产量为主,质量放在次要地位,当时主要解决温饱问题。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光吃饱还不满足,还要吃好,所以我们也做了战略调整,既要高产也要优质,在高产的前提下求优质。你光单纯讲优质,产量不高也不行。我们现在的超级杂交稻产量与质量是并重的,都很好。”

不少人形容袁隆平是“九十多岁的年龄,五十多岁的身体,三十多岁的心态”。但他也有担忧,因为现在很多人不愿意学农。

他说:“过去的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是非常辛苦的。但现代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智能化,无人机打农药,还有一个艺术化,农产品非常漂亮,田园风光非常漂亮,可以吸引年轻人、城里人回归农业。”他希望国家拿出有力的措施来鼓励年轻人学农。

一直以来,袁隆平有个“小目标”,全世界有22亿亩水稻,如果世界上有一半的稻田都种上了杂交稻,所增产的粮食,按平均每公顷增产两吨计算,可以多养活四至五亿人口。

如今已90多岁的老人,始终如一在求新求变的创新路上忙碌着、创造着。科学研究对于他来说,从来不是一种枯燥的学问,而是一片美丽的天空。他不忘初心,不忘提高水稻产量,解决吃饭问题,保证粮食安全。他希望自己在世时能看到超级稻每公顷产量达到17吨,希望有更多的高产田,有更好的收成。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袁隆平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把功勋建立在人们的饭碗里,解决了无数人的吃饭问题,人民也把他记在了心里,把他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

猜你喜欢

杂交稻守望者盐碱地
让盐碱地稻谷飘香!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成立
不同施氮量下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特点
杂交稻对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影响的荟萃分析
奇葩植物使盐碱地变景观
第三代杂交稻将成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方向
大桥上的守望者
两个杂交稻新品种米质达国标一等
守望者
俏皮精灵
守望者:动态漫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