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成语看《淮南子》对《庄子》的继承与发展

2021-11-11马启俊

马启俊

(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国都城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寿春镇)主持编写的一部道家文化典籍。《淮南子》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内容极为丰富,包罗万象;语言也精辟生动,极富表现力,因此书中有许多内容和语句被后人经常引用,经过不断运用、加工、改造和提炼,逐渐转化和凝练成为数量众多的汉语成语。

我们依据罗竹风等编著的《汉语成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6年版)、原建平等编著的《中华成语大词典》(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王涛等编著的《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刘文明撰写的《<淮南子>成语研究》(内蒙古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楚仁君撰写的《典藏寿春:寿县成语500条》(安徽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付为贵撰写的《寿县成语典故》(安徽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等材料进行检索统计,《淮南子》一书产生的不重复的成语在700条以上。这些源自《淮南子》的成语(以下简称“《淮南子》成语”)既是中华民族成语文化和语言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研究《淮南子》的文本内容、思想观点、语言表达和学术价值的重要参考材料。

《淮南子》出自刘安招集的众多宾客方士之手,是由他们广征博引,博采众长,集思广益,集体编纂而成的。《淮南子》一书参阅和引用了《老子》《庄子》《论语》《孟子》《韩非子》《墨子》《荀子》《管子》《尸子》《诗经》《楚辞》《周易》《周礼》《礼记》《尚书》《国语》《春秋》《左传》《战国策》《商君书》《逸周书》《吕氏春秋》等大量先秦两汉文献中的众多内容和语句,加以继承和创新,承前启后,后出转精,达到了西汉时期著作的新高度。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盛赞《淮南子》为“牢笼天地,博极古今”(《史通·自叙》),近现代国学大师梁启超也认为“《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淮南子》)。

《淮南子》引用诸书内容和语句数量最多的是《吕氏春秋》,其次是《庄子》。《庄子》是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其作者庄周是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人。《淮南子》是淮河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庄子》是皖北文化的代表性著作,二者同属于道家文献,因此在思想和语言方面都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魏晋时期,《庄子》先与《周易》《老子》合称为“三玄”,后又与《道德经》《淮南子》《列子》一起被人推崇为四部重要的道家典籍。

《淮南子》受先秦诸子百家言论影响最大的是道家,而在道家中又受庄子的影响最大,其中在成语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庄子》是我国先秦典籍中产生成语最多的一部著作,经我们多年来的检索和统计,目前的结果是源自《庄子》的成语(以下简称“《庄子》成语”)不重复的共有878条。而在《淮南子》引用和生成的成语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对《庄子》成语的继承和发展,或者是对《庄子》原文的运用与创新。

下文具体分析《淮南子》运用《庄子》成语和原文以推动成语形成和定型的几种主要方式。

一、直接引用《庄子》成语推动其成熟和定型

《淮南子》将最早出自《庄子》原文的成语加以再引用,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推动其逐步走向成熟和定型,其中有些成语在两书的共同作用下,直到今天仍然为人所熟知和常用。如:

冥冥之中:《淮南子·俶真训》:“于地冥冥,听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寂漠之中独有照焉。”其中的成语“冥冥之中”源自《庄子·天地》:“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

窈窈冥冥:《淮南子·精神训》:“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濛鸿洞,莫知其门。”其中的成语“窈窈冥冥”源自《庄子·在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十日并出:《淮南子·本经训》:“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其中的成语“十日并出”源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

吞舟之鱼:《淮南子·主术训》:“吞舟之鱼,荡而失水,则制于蝼蚁,离其居也;猿狖失木,而擒于狐狸,非其处也。”其中的成语“吞舟之鱼”源自《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

二、直接引用《庄子》成语同时又有所创新

《淮南子》在直接引用《庄子》成语的同时,又对《庄子》成语或原文加以改造,产生与《庄子》成语大同小异的新成语,成为《庄子》在《淮南子》中的异文。如:

被发文身:《淮南子·原道训》:“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象鳞虫。”其中的成语“被发文身”引自《庄子》成语“断发文身”而有所改动。《庄子·逍遥游》:“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被发文身”与“断发文身”虽然一字之差,但是在头发的处理和形成的发型上正好相反,显示的习俗也有所不同。《淮南子》还有成语“劗发文身”,《淮南子·齐俗训》:“越王勾践劗发文身,无皮弁搢笏之服,拘罢拒折之容,然而胜夫差于五湖,南面而霸天下,泗上十二诸侯皆率九夷以朝。”“劗”即剪,劗发即剪发、断发,又与《庄子》“断发文身”表意一致。《淮南子》成语“被发文身”后又多写作“披发文身”,如周密《观潮》:“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大怒破阴、大喜坠阳:《淮南子·原道训》:“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喑,惊怖为狂;忧悲多恚,病乃成积;好憎繁多,祸乃相随。”其中的成语“大怒破阴”“大喜坠阳”引自《庄子·在宥》:“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淮南子》将《庄子》原文“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进行文字删减修改,调整先后顺序,形成了两个通俗易懂的四字成语“大怒破阴”“大喜坠阳”。

肝胆胡越:《淮南子·俶真训》:“是故自其异者视之,肝胆胡、越;自其同者视之,万物一圈也。”其中的成语“肝胆胡越”引自《庄子·德充符》:“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淮南子》将《庄子》成语“肝胆楚越”改为成语“肝胆胡越”,虽然各自选用的民族楚、胡有南北之分,但是成语的整体结构和表意仍是一样的。

强不掩弱、众不暴寡:《淮南子·览冥训》:“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其中的成语“强不掩弱”“众不暴寡”引自《庄子·盗跖》“自是之后,以强陵弱,以众暴寡”,对《庄子》成语“以强陵弱”“以众暴寡”进行了改造,不仅字面不同了,意义也正好相反。

吐故纳新:《淮南子·精神训》:“若吹呴呼吸,吐故内新,熊经鸟伸,凫浴猿躩,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不以滑心。”其中的成语“吐故内新”“熊经鸟伸”引自《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是对《庄子》原文“纳”“申”的改写,“内”与“纳”、“申”与“伸”都是古今字关系。《淮南子》成语中的“内”用古字,“伸”用今字。

秤薪而爨:《淮南子·泰族训》:“秤薪而爨,数米而炊,可以治小,而未可以治大也。”其中的成语“数米而炊”直接引用《庄子·庚桑楚》:“是其于辩也,将妄凿垣墙而殖蓬蒿也,简发而栉,数米而炊,窃窃乎又何足以济世哉!”但是《淮南子》弃《庄子》成语“简发而栉”,而另造一个新成语“秤薪而爨”,也写作“称薪而爨”,在内容上与“数米而炊”联系得更加紧密,因此后世多有连用的成语“称薪而爨,数米而炊”,或者是“数米而炊,秤薪而爨”。

三、组合改造引用的《庄子》原文后产生源自《庄子》和《淮南子》的成语

《淮南子》引用《庄子》原文语句,加以改造,将改造后的文字再重新组合,最终形成了以《庄子》和《淮南子》为共同源头的成语。如:

登高临下、履危行险:《淮南子·原道训》:“登高临下,无失所秉;履危行险,无忘玄伏。能存之此,其德不亏。”其中的成语“登高临下”“履危行险”引自《庄子·田子方》:“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淮南子》截取《庄子》原文中的“登高”“履危”“临百仞之渊”,再加以调整顺序,增加、减少、改造文字,最终形成了成语“登高临下”“履危行险”,后世又进一步形成了“登高履危”“居高临下”等近似成语。如宋秦观《雪浪石》:“汉庭卿士如云屯,结绶弹冠朝至尊。登高履危足在外,神色不变惟伯昏。”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高宗绍兴十一年》:“敌居高临下,我战地不利。”

蓬户瓮牖:《淮南子·原道训》:“处穷僻之乡,侧溪谷之间,隐于榛薄之中,环堵之室,茨之以生茅,蓬户瓮牖,揉桑为枢,上漏下湿,润浸北房。”其中的成语“蓬户瓮牖”引自《庄子·让王》:“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淮南子》截取《庄子》前后文中的词语“蓬户”“瓮牖”组合而成的成语“蓬户瓮牖”,在同时代和后世文献中得到运用,如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一:“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蒿莱,蓬户瓮牖,桷桑而无枢。”宋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

伯玉知非:《淮南子·原道训》:“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其中的成语“伯玉知非”引自《庄子·则阳》:“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尝不始于是之而卒诎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说的都是春秋时卫国人蘧瑗(字伯玉)年龄大了以后,反省自己的过失,知道以前的岁月都是不对的。《淮南子》的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的过错,《庄子》的蘧伯玉年六十而知五十九年的过错。两书在蘧伯玉的年龄上有所不同,《淮南子》的表述比《庄子》更加简洁明了。

简丝数米:《淮南子·泰族训》:“寸而度之,至丈必差;铢而称之,至石必过。石秤丈量,径而寡失;简丝数米,烦而不察。”其中的成语“简丝数米”是将上引《庄子·庚桑楚》中的成语“简发而栉”“数米而炊”引用后合并压缩、修改文字而成的新成语。

四、引用《庄子》原文后与新语料组合产生源自《庄子》和《淮南子》的成语

《淮南子》在《庄子》原文的基础上,增加《庄子》所没有的内容,组合而成既源自《庄子》,又源自《淮南子》的成语。如:

匡床蒻席:《淮南子·主术训》:“匡床蒻席,非不宁也,然民有处边城、犯危难、泽死暴骸者,明主弗安也。”“匡床”引自《庄子·齐物论》:“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商君书·画策》另有“匡牀”一词:“人主处匡牀之上,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匡牀”即“匡床”。《淮南子·主术训》增加“蒻席”,将“匡床”和“蒻席”合在一起,使本条成语得以形成。“匡床蒻席”后来也写作“匡牀旃席”,如汉桓宽《盐铁论·取下》:“匡牀旃席,侍御满侧者,不知负辂挽船,登高绝流之难也。”王利器校注:“《淮南子·主术篇》曰:‘匡牀蒻席。’今案高诱注曰:‘匡,安也。’”

宋画吴冶:《淮南子·修务训》:“夫宋画吴冶,刻刑镂法,乱修曲出,其为微妙,尧、舜之圣不能及。”“宋画”化用《庄子·田子方》:“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臝。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吴冶”化用《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人干将、莫邪夫妇善于铸剑的典故。《淮南子》将这两个典故合在一起,形成本条成语。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丽辞》:“自扬马张蔡,崇盛丽辞,如宋画吴冶,刻形镂法,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韵俱发。”

五、后人取《淮南子》和《庄子》原文组合产生源自《庄子》和《淮南子》的成语

《淮南子》自有的词语和《庄子》原文词语经后人选取、组合,成为同时源自《庄子》和《淮南子》的成语。如:

支离破碎:《淮南子·要略》:“《缪称》者,破碎道德之论,差次仁义之分,略杂人间之事,总同乎神明之德。”《庄子·人间世》:“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后人选取《庄子》的“支离”和《淮南子》的“破碎”,组合而成至今仍然常用的成语“支离破碎”。

虚舟飘瓦:《淮南子·诠言训》:“方船济乎江,有虚船从一方来,触而覆之,虽有忮心,必无怨色。”引自《庄子·山木》而有所变化:“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庄子·达生》:“复雠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是以天下平均。”后人选取《庄子》《淮南子》的“虚船”,用其同义词“虚舟”与《庄子》的“飘瓦”组合成成语“虚舟飘瓦”。

六、《淮南子》对涉及《庄子》以及庄子言行的内容加以融合发展产生源自《淮南子》的成语

《淮南子》中有内容涉及庄子本人以及与《庄子》一书相关的人和事,加以糅合、发挥,借以说理,并产生只源自《淮南子》的成语。如:

弃其余鱼:《淮南子·齐俗训》:“故惠子从车百乘以过孟诸,庄子见之,弃其余鱼。”关于庄子本人和惠施的这个故事,在《庄子》中并无记载,但是《庄子·列御寇》中的“曹商舐痔得车”和《庄子·秋水》中的“惠施怕失相位”两个典故与之情节相似,旨趣相类,《淮南子》加以组合改造后,形成了新的典故,并产生成语“弃其余鱼”。

伯牙绝弦:《淮南子·修务训》:“是故钟子期死,而伯牙绝弦破琴,知世莫赏也;惠施死,而庄子寝说言,见世莫可为语者也。”前一个典故引自《吕氏春秋·本味篇》而有所变化:“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一个典故引用《庄子·徐无鬼》“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吾无与言之矣”,也有所变化。《淮南子》用后一个典故作为映衬,促成了成语“伯牙绝弦”的形成。

七、《庄子》和《淮南子》中都未形成而后世方逐渐定型的成语

《淮南子》和《庄子》中相同或相近的内容表达都未形成成语,但在后世的运用过程中逐步凝练定型而成为成语。这样的成语同样是以《庄子》和《淮南子》为共同源头。如:

短绠汲深:《淮南子·说林训》:“短绠不可以汲深,器小不可以盛大,非其任也。”引自《庄子·至乐》:“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两书都未形成定型的成语“短绠汲深”,是后人加以压缩凝练而成的。如唐严挺之《大智禅师碑铭》:“顾才不称物,短绠汲深。”“短绠汲深”也可以写作“绠短汲深”。

沐雨栉风:《淮南子·修务训》:“禹沐浴淫雨,栉扶风,决江疏河,凿龙门,辟伊阙,修彭蠡之防,乘四载,随山刊木,平治水土,定千八百国。”清代王念孙认为“浴”是衍文。《庄子·天下》:“禹亲自操稾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成语“沐雨栉风”是在两书的基础上由后人进一步凝练而成的,如《晋书·诸葛恢传》:“戎旗既建,出镇寿阳,驱其豺狼,剪其荆棘,收罗向义,广开屯田,沐雨栉风,等勤台仆。”

权衡轻重:《淮南子·泰族训》:“欲知轻重而无以,予之以权衡则喜。”《庄子·胠箧》:“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庄子》中的“权衡”用以“称之”,《淮南子》中的“权衡”用以“知轻重”。《韩非子·守道》也有“权衡”:“明于尊位必赏,故能使人尽力于权衡,死节于官职。”《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也出现了“权衡”“轻重”:“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权衡”“轻重”等都是分开使用的,直到《周书·王褒庾信传论》:“权衡轻重,斟酌古今,和而能壮,丽而能典,焕乎若五色之成章,纷乎若八音之繁会。”成语“权衡轻重”才最终形成。

八、《庄子》和《淮南子》有共同的语料来源,在推动成语定型的过程中起到了共同的作用

《淮南子》和《庄子》引用更早的文献语料,并加以改造,逐步形成成语,共同推动了成语的定型。这些成语虽然不是源自《庄子》和《淮南子》,但是两书都为其运用和定型做出了贡献。如: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庄子·胠箧》:“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庄子·胠箧》:“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淮南子·齐俗训》:“是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而足迹不接诸侯之境,车轨不结千里之外者,皆各得其所安。”两书都引自《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文字都稍有不同。后世出现了源自《老子》的成语“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经《庄子》和《淮南子》的引用,更加为人所熟知和常用。因本条成语字数较多,后又进一步压缩为“鸡犬相闻”。

土龙刍狗、刍狗土龙:《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淮南子·说林训》:“譬若旱岁之土龙,疾疫之刍狗,是时为帝者也。”两书中的“刍狗”都源自《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淮南子》增加“土龙”,后世形成成语“土龙刍狗”,如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杜微传》:“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淮南子》直接形成了另一个成语“刍狗土龙”,见《淮南子·齐俗训》:“譬若刍狗土龙之始成,文以青黄,绢以绮绣,缠以朱丝,尸祝袀袨,大夫端冕,以送迎之。”

当然,《淮南子》在引用《庄子》成语和原文时,有时过于追求简略和新异,造成理解上的困难,需要对照《庄子》原文,才能明白其真实意义。有的简省对成语的形成也有不利之处,如《淮南子·修务训》:“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趍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足重茧”源自《庄子·天道》:“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百舍重趼而不敢息。”“百舍重趼”“百舍重茧”是成语,“足重茧”因为是三个字,不合四字成语的表达习惯,后世增加一个音节,形成了成语“手足重茧”或“双足重茧”。《淮南子·修务训》后文有“跋涉山川,冒蒙荆刺,百舍重跰,不敢休息”,正是继承了《庄子》的“百舍重趼”。“跰”与“趼”“茧”同义,这里指脚掌因长时间走路摩擦而生成的硬皮,“重”表示累加。

从以上分类举例来看,《淮南子》既有引用《庄子》已经形成的成语,也有改造《庄子》成语和语句,形成新的成语,还有共同引用并改造前人的文献语句,推动成语的定型。两书的语言表现力强,形成的成语数量多,有时一处语料可以形成多个成语。两书也都为后人提供了大量成语基础语料,经后人加工、提炼、改造,不断形成新的成语。源自两书的很多成语已成为民众耳熟能详的成语,至今为人所熟知熟用,在秦汉以后的语言发展和民族语言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成语不只是语言、文化的精华,语言文化的‘全息元’,还是语言文化的‘活化石’。是一种巨大的可以开发利用的语言文化资源。”《庄子》和《淮南子》都是中华成语文化的重要源头,也是部分成语的共同源头,一起为后世贡献了大量的成语,是中国古代典籍中产生成语最多的两部著作。《庄子》和《淮南子》都是产生于安徽大地的历史文献,是安徽古代文化典籍的代表作,也是安徽古代文化的精华。在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系列讲话号召的今天,了解《庄子》和《淮南子》在中华成语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贡献,以及《淮南子》对《庄子》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利用这两部不朽的历史文化著作,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和繁荣,丰富中华民族的语言生活,坚定新时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