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思想内涵

2021-11-10刘雅静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1期
关键词:孙悟空西游记内涵

刘雅静

摘要:《西游记》是我国世代累积型小说的代表之作,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其中的主角“孙悟空”的形象历经几朝的演化与完善,在明代《西游记》成书之时最终成熟。而“孙悟空”的形象内涵也带有明代思潮的烙印,本文旨在探析“孙悟空”在《西游记》中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西游记》;孙悟空;内涵

一、自我意识较强

明代中叶以后,传统手工业蓬勃发展,商品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此时,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人民的思想也随之觉醒,程朱理学的思想已经不能完全适合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随着人们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对于世俗文学也产生了进一步的关注,尤其是神魔小说的玄幻情节使当时的市民阶层产生了猎奇心理。

15世纪末16世纪初,王守仁创立了“阳明心学”。在此之前,王守仁学习朱熹理学,实践“格物致知”,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却毫无所获,反而病倒。自此,王阳明对理学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后创立“阳明心学”继承陆九渊之衣钵。王阳明提倡“致良知”、“知行合一”以及“心明便是天理”学说。这一思想初步体现了市民阶级对思想解放的要求。之后,出现了以罗汝芳、李贽为代表的,提倡“百姓日用即道”的泰州学派,它是“阳明心学”的进一步发展,更强烈地提出反对束缚人性。尤其是李贽提出“童心说”,他在《焚书·童心说》中提到: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1

李贽认为“童心”即为真心,他主张表达个体的真实情感,肯定人们的生活欲望,认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更注重人自我价值的体现。在这些倡导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孙悟空”的形象也表现出了强烈的自我意识,这一点在他百世学成后尤为明显。在孙悟空学得一身本领归来,回到花果山参与一次筵宴之后,其魂灵被勾至冥界,在生死簿上检阅到自己于三百四十二岁寿终的信息后,“悟空拿过簿子,把猴属之类,但有名者,一概勾之。捽下簿子道:‘了帐,了帐!今番不伏你管了!’一路棒,打出幽冥界。”  2他并不屈从于天地幽冥给他制订的命运,而是想要“我命由我不由天”。再例如孙悟空在得知弼马温之官职“未入流”时,火从心生,一路打出御马监,回到花果山。当他认为自己的价值被低估、得不到认可的时候,绝不逆来顺受,而是毫不顾惜所谓的“天威”,转回花果山继续做美猴王,这不得不说是孙悟空自我意识的强烈体现。待到他再上天庭,暂时接管了蟠桃园,为了尝鲜的念头,孙悟空支开紧随在身边的土地、力士、仙吏等,偷吃蟠桃。被排挤在蟠桃盛宴之外,孙悟空变作赤脚大仙的模样,进入瑶池宝阁里痛饮一番,又将太上老君的金丹像吃炒豆一样都吃了,酒醒后明知闯祸回到花果山,却又为众猴再次回到蟠桃会上偷取仙酒,将瑶池的玉液琼浆带回洞中举办“仙酒会”。凡事以自己为尊,把满足自己的愿望要求放在第一位,完全不考虑“纲常伦理”。蟠桃会一事败露后,玉帝下旨捉拿孙悟空。面对天罗地网,孙悟空丝毫不见畏惧,对前来讨伐的九曜恶星不理睬,得知他们将门打破要杀进来的消息时,反而责怪对方无礼。对于自己在天宫所犯的罪行,孙悟空悉数承认,却拒不皈依。孙悟空被擒后,又从老君的八卦炉中逃脱,一路打到灵霄殿外,惊得玉帝只得请西天佛老降伏。然而,即便在如来面前,孙悟空也无任何畏惧愧怍之色,对如来的规劝,孙悟空扬言:“他虽年劫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 3与其他仙界官员在玉帝如来面前的唯唯诺诺、卑躬屈膝相比,孙悟空的态度可谓是狂妄不羁,这些都源于他对自我价值的高度认可以及强烈的自我意识。

二、追求自由的纯真心理

同样是在心学倡导个性解放,追求自由思潮的影响下,“孙悟空”这一形象,虽然叛逆狂悖,却始终保持着一颗追求自由的纯真心灵。他对自由自在的生活一直非常向往。在他加入取经团队之前就有诸多表现:他认为水帘洞是非常惬意安适的安身之所,大家住进去省得受老天的气,以及为躲过阎君之难寻访长生之道。这时候孙悟空追求的自由,更像是一种跳脱天地之间规则的束缚,无拘无束的生活的状态,也因为如此,他的行为中才常常显得肆意、自然。因为没有合适的武器,孙悟空来到东海龙宫要兵器,如愿获得了如意金箍棒,又向东海龙王要求一副披挂。孙悟空直接向东海龙王表达自己的愿望,即使遭到拒绝,他也不放弃,甚至语带威胁。成功获得披挂后,孙悟空使用金箍棒一路打出去,还嫌弃众龙聒噪。孙悟空对待龙王不仅缺少尊敬,甚至有些狂妄,与其交流时不仅是语言,连行为也显得肆意无礼,但对于孙悟空而言,他的一切行为都是自然而然的,是他真实个性的表达。第一次去天庭时,孙悟空是出于上天走走的念头,但在一众天丁把天门,不愿放行,了解到只有日后受仙箓、注官名才能畅通无阻时,便欲离开,在孙悟空的想法中,根本不用去考虑天庭的权威,无论是面对龙王还是其他天神,他都是完全随着自己的心意以最真实、自然的态度对待他们。

加入取经团队之后,孙悟空对于自由的追求,更多表现为希望解除紧箍咒的束缚,如文中第五十七回:孙悟空因打杀草寇被唐僧驱除后,他来到落伽山观音菩萨处诉苦时提到:“万望菩萨,舍大慈悲,将松箍儿咒念念,褪下金箍,交还与你,放我仍往水帘洞逃生去罢!”  4得知菩萨并无松箍儿咒时,孙悟空又提出上西天如来处求取松箍儿咒。 在孙悟空的心中,花果山是一个不受天地管束、自由自在的好地方,花果山的小猴为花果山的生活而感到知足:“我等日日欢会,在仙山福地,古洞神洲,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王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  5孙悟空曾说过要在取经功成之后,回到花果山繼续过这种天真自由的生活。花果山作为一处洞天福地,不仅景色优美,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孙悟空被众猴尊敬、信任,在这样一处地方生活能使他更加自在。孙悟空的性格在取经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磨砺,他的叛逆、狂悖、不羁、抗争都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磨平,但他那颗向往自由的纯真心灵却始终没有消弭。

自宋代以来统治了人们思想的程朱理学主张“天理是万物的本源”,“存天理,灭人欲”,将“天理”放在了绝对权威的位置,倡导将人的情欲抹杀,这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人的个性发展。而王阳明心学则认为“心即理”、“致良知”,他的认识更加突出了人的自主性,有利于自我意識的觉醒,之后王艮“吾身不能保,又何以保天下国家哉?”   6“我命虽在天,造命却由我。” 7更为强调人的主体性,重视人的自我解脱,在此基础上,李贽进一步提升自我超脱的作用,他认为“童心”是“最初一念之本心”,它是人们最初没有受到外界世俗思想干扰的最自然、最本真的状态。李贽反对说假话、办假事,讨伐假文学、假道学,斥责虚伪的道德说教,他希望能够“绝假纯真”,杜绝、摒弃虚假的行为方式,保持一颗真心,同时,他也肯定人的真情与私欲,强调个体的自我价值,他以一个离经叛道的叛逆者形象,言辞激进的批评当时社会的虚假现象与虚伪面目,挑战着封建社会的礼法、秩序,进一步推动了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思想解放,对于当时的社会具有深刻的影响。李贽表面上是封建社会的“异端”,但是“在骨子里,李贽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儒者,正因为爱之愈真,恨之愈切,故想重新诠释儒学,并使之能面对新的时代、新的人生。” 8在这样符合人性的思潮风靡之际,对于经典形象的再阐释也就成了必然。《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里所寄寓的内涵十分丰富,其身上强烈的自我意识、勇于反抗、追求自由这些符合时代思潮的闪光点,在文学史的长河中上宛若辰星,熠熠生辉。

注释:

(明)李贽:《焚书 续焚书·童心说》,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46-147页。

2 (明)吴承恩:《西游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3-24页.

3 (明)吴承恩:《西游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2页。

4 (明)吴承恩:《西游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479页。

5 (明)吴承恩:《西游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4页。

6 (明)王艮著,陈祝生主编:《王心斋全集·明哲保身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9页。

7 (明)王艮著,陈祝生主编:《王心斋全集·明哲保身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3页。

8 王建光:《从王阳明的“良知”到李贽的“童心”——论儒家方向的自我修正》,《黄淮学刊》,1996年第3期。

猜你喜欢

孙悟空西游记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孙悟空脸谱
我的妈妈是“孙悟空”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雷伊大战孙悟空
木木相册
酱爆西游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