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象思维对中药药性理论的影响

2021-11-10黄海波向忠军石益珍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药性中药学理论

黄海波 向忠军 石益珍

【摘 要】 象思维是中医药独特的一种朴素思维方法,从《神农本草经》时代就已经熟练的运用这种独特的思维来解释药物的药性理论,后世医家同样也运用这种思维对中药学的药性理论不断完善有直接重要的影响。通过对这种思维方法的研究,能更好的全面理解和掌握中药学的相关理论。

【关键词】

象思维;中药学;药性理论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19-0004-03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Influence of Image Thinking on the Proper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UANG Haibo1 XIANG Zhongjun2 SHI Yizhen3

1.College of Pharmacy, Tongren Polytechnic College, Tongren 554300,China;

2.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Medical College, Changsha 410219,China;

3.Department of Nephrology, Tongren Peoples Hospital, Tongren 554300,China

Abstract:

Like thinking is a ki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que simple thinking method, has been from the cold-induced febride skilled use of the unique theory of thinking to explain the medicinal properties of drugs, the later the acknowledge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the medicinal properties of this kind of thinking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also constantly improve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directly.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kind of thinking method, better able to fully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related theor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Key words:

Like Thinking; Chinese Materia Medica; Medicinal Theory

象思维是中医药独特的一种思维方法,从先秦时代就已经熟练的运用这种独特的思维来解释和理解药物的药性理论,对中药学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毒性、归经、引经报使及芳香学说理论产生和不断完善产生重大的影响。现将象思维对中药药性相关理论的影响认识整理如下。

1 象思维的理论来源

象思维是对事物的表观现象为基本依据,通过事物在外的表象和征象的观察为依据广泛而深入的联系,来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法。对于这种思维最早可以追溯至《易经》,其通过卦象来对事物的变化和规律进行阐述的,就正如《易经》所云“是故易者,象也”。但是世间万物变化太复杂,《易经》的作者把其用“- -”和“ — ”阴、阳爻这两种符号的不同组合形成六十四卦象和八卦,来高度的抽象和概括萬物的变化和规律,因此在《易·系辞传上》云“圣人立象以尽意...变而通之以尽利,鼔之舞之已尽神”。而象的表现形式,有有象的和无象的的立意之分,通过有象的来推导或演示无象的事物规律和本质,另外在《易·系辞传上》记载说:“圣人有以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世间万物的本质变化都能通过象的变化而反应出来的,故而《易经》被学者推尊为“诸经之首”,这种象思维对中药学乃至整个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产生深远的影响,故而有些学者认为中医学是一种特殊的有别于其他医学的一种信息医学[1]。

2 对药性理论认识的影响

2.1 对四气、五味理论的认识影响 中药学之中的四气五味理论第一次记录在《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之中,在《本经》序录中有这样的记载:“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中药的四气五味在现实生活中是看不见的,但能亲身体会感受的到。通过先祖在同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之中发现,四气五味具有不同的作用,在秦汉时期完成的《黄帝内经》,书中就有记载“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其中《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同一时期完成的《神农本草经》记载“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医药领域继续发展,传至后世,四气五味的理论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比如关于四气理论,有一些医家进行了补充,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就提出“五性焉,寒热温凉平”,而五味理论,后世医家把“淡”附在甘之中。这就是用象的思维,把它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而并非像远古时代《易经》那样用“- -”和“—”来表象了,文字也是一样象,中国古代的文字,就是象和意结合所形成的象形文字,有形的象和无形的意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的中药学当中的五味“酸、苦、甘(淡)、辛、咸”及四气“寒、热、(平)、温、凉”了,当然这里的意和象就是代表了她的作用的一个方面体现的。但是《易经》中最基本的两个符合阴爻和阳爻象,在四气五味中,酸苦咸涩及寒凉所代表的属阴意;辛甘淡及温热所代表的是阳意,所以从四气五味象理论可以把药物分为三大类,一类阳性的药物,一类阴性的药物,最后是平性类的药物。

2.2 对毒性认识的影响 对中药材药物毒性的认识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早在远古洪荒时代,先民们就开始了对药物的试验,比如部落领袖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周王朝的官制设定中就有“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本经》上的药物分类记载就认识到一些药物有毒或者小毒,其治病攻邪,不可久服,一些药物无毒可以滋补强壮,延年益寿。但是这种象思维对于药物的毒性认识有一定的影响:比如花类药物昆的洋金花、长春花等,有形的象很艳美,但是她的无形之意的确毒性很强;再如一些虫类,有形之象五颜六色或奇怪,其无形之意毒性也不弱,如斑蝥、蕲蛇等。《类经》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因此从四气(五气)五味(六味)来讲只有“甘和平性”之类是无毒的,但是就算是甘平之性的药物,也不能过使,过使同样会伤人正气,过尤不及,《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记载: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从其描述中也可以看出,是药三分毒,但中药村的毒性大小,取决于药物本身意和象的结合体——四气五味。所以毒药的分类可以分为阳性毒药和阴性毒药。

2.3 对归经及引经报使理论认识的影响 中药学之中的归经理论,是在实践过程之中不断探究出来的,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表示药物作用部位,而引经报使理论是指药物对某一脏腑经络的特殊作用,能引领诸药药力达到病所,提高临床疗效。那么这个过程就是对药物在临床实践过程之中疗效象的一个的观察和探究其本质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经历了几千年,才最终确立下来的,或许有的还没有确立下来。象思维它是具有很多特性的,比如具有选择性、创象性,也有自己的模型[1-2],结合我们的六经辨证方法[3]、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三焦辨证方法[4]及药物的不同配伍环境[5]等。在这不同象思维模型的辨证方法下或不同配伍环境下,对于疗效象的观察和本质探究所得出的药物归经及引经报使结论是不一样的,出现了中药学界对于药物归经内容的“混乱”而无所适从的局面。比如大黄的归经就有10余种不同,大黄在六经辨证方法的指导下用药,在太阳病篇,有桃核承气汤,把其归膀胱经;在阳明病篇,有三承气汤,把其归到胃经;在少阴病篇中有急下存阴的大承气汤证,所以也可以把它归到肾或者心经[6]。柴胡与升麻一起就能升举阳气,柴胡得升麻就能入脾经,两者相配就能达到升发脾气之效果;柴胡和黄芩配伍一起就能和解少阳,就能入胆经;柴胡与薄荷相配能疏肝解郁,就能入肝经[7-8]。如果以象思维的方式去思考中药学的归经理论的“混乱”局面,就不足为奇了。

2.4 对升降浮沉理论认识的影响 影响中药材使用的一个很大因素是药物的升降浮沉特性。而升降浮沉理论则表示药物对人体的作用的不同趋向性。由于象它具有多模型性,在《易·系辞传上》记载:“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段文字放在中药领域来理解,两仪就是指阳阳,升降浮沉指的四象,也可分阳阳。《本草备要》记载:“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植物药用部位也具备这种属性,像叶、皮、枝、花类的药物,它们的外象上就具有上升提举,趋向于上外的特性,因此可以把它们归类到升浮类,但并不能绝对反应药物的意本质特点,也有一些特殊的药物,比如说旋覆花就属于沉降类的药物,因此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之说;再如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类大部分药物,它们的外象具有降逆下达,趋向于下内的特点,因此可以把它们归纳到沉降类药物之中,同样也有些药物的作用趋向上外,如苍耳子、蔓荆子等。以象思维去认识理解升降浮沉理论,有助于对一般药物规律特性的把握,也能透过象的外象去认识象的本质特性。

2.5 对芳香学说理论认识的影响 随着中药用药类别的不断增加,很多药物的药性很难用相关理论解释并认识其作用机理。芳香学说理论的产生,解决了这一问题[9]。运用象思维对其理论的解释符合了中医药的特点,对于这一类药物如苏合香等,唐代以前很少用于治疗疾病[10],从相关的中医古医籍中可以看出,在人们同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这些药物可预防、治疗感冒、胸脘痞、头痛、月经不调及昏迷等疾病[11]。通过对这类药物长期的实践及疗效象的观察和总结意象的本质规律后,发现这些药物具有辟秽防疫、解表散邪、悦脾开胃、化湿去浊、通窍止痛、行气活血及开窍醒神等的作用[12]。

3 总结

《易》经中的象思维,虽然以外在“象”为起点,但不能拘泥于具体事物。中药材中包含的象思维,实质是探求规律之象,探求中药理论内涵精髓的过程。象思维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同样可以认为是认识方法,对于中医药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运用这种思维,不仅能很好的解释中药学当中的相关药性理论,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药学当中的相关药性理论。中药学之中的象思维是建立在人体生命活动异常情况下,对于药物作用人体后的外在疗效表现的基础之上的。通过这种思维探索和研究用药后人体的反应,可以更好地总结和完善中药学的相关理论,以指导临床用药;相反通过对临床疗效的观察,也能更好地促进中药学的相关理论,在发现一种新药和运用新药的临床疗效观察之中,就是运用这种思维,对象的一种总结,产生了后世所谓的“方药共荣之说”!

因此,象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是中药学不断完善发展过程之中一种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可进一步探讨这种思维对中药学的药性理论的重要的影响。通过对这种思维方法的研究,能更好地去理解和掌握中药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为新时代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临床指导。

参考文献

[1]杨志军,杨秀娟,陈光顺,等.论中药学中的象思维[J].中医研究,2020,33(4):3-6.

[2]张惠宇.《药品化义》的法象思维研究[D].承德:承德医学院,2019.

[3]刘珊. 法象药理理论研究与基于PLS的归经与自然属性相关性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

[4]杜桂琴.衛气营血与三焦辨证方法应用现状调查及辨证思维方法初探[D].天津:天津中医学院,2004.

[5]余葱葱.配伍环境改变调控附子毒性的机制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

[6]张静.《伤寒杂病论》中大黄性能与效用的关系探讨[J].光明中医,2003,18(5):7-8.

[7]陈佩晶.关于柴胡归经之我见[C].//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119-120.

[8]杨茜.李东垣《脾胃论》方药配伍规律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5.

[9]孙灵芝.明清香药史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

[10]刘庆林.浅谈芳香类药物的临床应用[J].中医药导报,2006,12(11):70-70.

[11]吴润秋,杨绍华.《黄帝内经》象思维之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07,23(1):57-61.

[12]赵中国.象思维局限性特征研究——兼从思维方法的角度答李约瑟难题[J].周易研究,2014(3):25-32.

(收稿日期:2021-03-11 编辑:刘斌)

猜你喜欢

药性中药学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白萝卜与中药同食,会解掉药性吗?
半夏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性、毒性研究进展
不同炮制和煎煮时间对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研究
改进细菌群体趋药性算法在可用输电能力计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