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东军 甘州大地的“播绿人”

2021-11-10张志国

绿色中国·B 2021年8期
关键词:甘州河滩塞罕坝

张志国

提起塞罕坝,人们都被那种“敢叫荒漠变绿洲”的精神所折服。塞罕坝精神是林业人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全国创业史上的一座丰碑。在举国上下学习“塞罕坝”精神的同时,甘肃省张掖市的甘州大地上也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市民开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现实,张掖市的甘州区已成为了让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胜地,甘州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正在逐年攀升。甘州市民被甘州的发展所震撼,赞叹之余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塞罕坝”精神的践行者,甘州大地的“播绿人”,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东军。

学习新理论、接受新思想、展现新作为

作为甘州林业带头人,今年58岁的王东军以一种敢做善成的勇气、逆势飞扬的豪气,短短几年的时间,带领大家将昔日“风吹石头跑、下雨泥翻浆”的黑河滩,变成了湖泊交错、“松海听涛”、郁郁葱葱的绿色“林海”。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谱写了一曲甘州林业人的奋斗凯歌。

2016年,王东军担任甘州区林草局局长。走马上任后,王东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和分析现状。他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两山”理论,学习林草专业知识和林业法律法规,分析林业现状。

为啥年年栽树,年年没多少树活下来呢?经过反复调查分析,王东军意识到,苗木的管护比造林更重要。

“我们大西北太缺水了,风沙还大得很,早上栽的树,下午就被吹倒了,栽活一棵树,就得跟养娃娃一样精心去管护,要换土、定期浇水,还要用支架固定起来。”王东军说。近年来,他带领林业人冬天出规划、谋划项目、敷设管网、换土,春天、秋天植树,夏天进行苗木管护,就像一根绷紧的发条,一年四季不停歇。

针对造林面积广,管护难度大、管护资金缺乏的不利因素,他采取了“化片包干,分片养护”方式,积极鼓励各林场站发展林下经济,承包绿化工程,解决了树木管护难的问题,每年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同时,他坚持把特色林果发展作为扩大乡村造林规模、拓展生态经济发展空间、增加农民群众收入的目标,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探索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林农”模式,积极走特色林果产业发展之路。全区经济林面积达5.6万亩,实现了乡村振兴、旅游产业、林果产业与生态建设优势互补的局面。

“工作推进快,全靠党建带”“工作好不好,关键看领导”,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一名党员,王东军带头学习新理论、接受新思想、展现新作为,始终在思想上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旗帜鲜明讲政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刻和群众站在一起,和群众想在一起,处处发挥党员模范示范作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作为党组书记,王东军深知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始终把党的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统领,认真履行党组“一把手”职责,积极推行“1234”党建工作法和“1+X”模式,积极开展党建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岗”和“新时代志愿服务队”职能作用,在造林一线落实党建工作,擦亮党建品牌,实现党建与造林中心工作无缝对接、深度融合。

在工程现场,吃住在造林一线

“把理论学习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任林草局局长以来,王东军认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践行“两山”理论,不断学习林草专业知识和林业法律法规,虚心向同事请教每一个树种的生长特点和习性,不断在方法上求变、工作上求新,以孜孜以求的致学态度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201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一园三带”生态示范工程建设,黑河滩绿化是摆在他面前的第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面对千疮百孔、满目疮痍、常年干旱缺水、立地条件十分恶劣、风沙肆虐的“石头滩”,“没土怎么栽”“水从哪里来”“栽什么树适合”,成了他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2019年,王东军在黑河滩搭起了临时板房作为指挥部,潜心研究绿化方案,大胆提出了“改地适树”的方案,采用水、土、苗梯次推进的作业方式推进绿化工程。同时,他创新性地提出了“四季造林”构想,开启了春夏季造林为主、秋冬季造林为辅的四季造林新模式。

“刚开始,滩上没有一棵树,大家晒得没处跑,吃飯也只能用几个大石头支口锅,开水里下些面条,蹲在地上吃。虽然很艰苦,但是和大家一起干一起吃,看到一棵棵树在荒滩上活了下来,再苦再累也值得。” 王东军回忆道。

在工程现场,王东军吃住在造林一线。为了不耽误植树的黄金时节,冬天他裹着厚厚的大衣和同志们一道挖沟换土,架管引水,脸冻的铁青,耳朵冻的通红,没有丝毫退缩。夏天他顶着烈日,带领党员干部调苗灌水,累了就在地头眯一会,饿了就啃几嘴馒头,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没日没夜,放弃了节假日。由于超负荷工作,他病倒了。住院期间,他仍放不下工作,时时关注造林进展,关心工程进度,有几次甚至不听医生再三劝告,偷偷从病房逃出来,跑到日思夜想工程现场带病指挥。正是在他的带领和坚持下,一个个项目落地实施,一项项工程全面开工,6万亩城市森林公园初见规模,4000亩黑河滩生态修复胡杨林营造项目震撼亮相。5年期间共完成国土绿化面积46.2万亩,营造林规模、质量和示范效应创历史最好水平,同时也实现了多年来甘州人民梦寐以求的黑河滩“戈壁变绿洲”的历史梦想。

2017年,在中央环保督察整治中,位于黑河西岸甘州段的19家砂石料厂彻底退出。

“砂石料厂是退出了,但是留下的是乱石林立、满目疮痍、千疮百孔的砂石料滩。要想修复这一带脆弱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是唯一的途径。”王东军说。

2018年冬天,王东军和司机背着干粮开始在黑河西岸的砂石料滩上“逛游。”

坐在石头滩上,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石头滩和大大小小的砂石坑,他着急了,到底啥时候才能将这里变成绿色。

但是他没有退缩,冒着凛冽的寒风,他一边在砂石料坑里走,一边熟悉地形地貌,一边找水源,一边找灵感,饿了就吃点干粮充充饥。

终于,在砂石料滩上“逛游”了10天后,王东军摸清了这一带所有的地形和砂石料坑分布情况,脑海里有了自己的一些设想和规划,那就是充分利用砂石料坑和靠近黑河的地理优势,栽植常青林,在砂石料坑里下一局“靠坑吃坑,靠水吃水”的“大棋。”

将昔日的“烂河滩”变成“绿色银行”

2019年,经过区委区政府的论证规划后,利用砂石料坑因地制宜打造万亩常青林基地这一规划正式落地。作为项目负责人,2019年冬天,王东军迅速将造林的主战场转移到了砂石料滩上,开始换土、敷设管网。2020年春天,他带领林业干部和广大群众开始栽植苗木。

“为了能把张掖城市森林公园打造成甘肃版‘塞罕坝,能将昔日的‘烂河滩变成‘绿色银行,我们林业人将持之以恒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勇气,全力以赴植树造林,为甘州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2021年6月,在万亩常青林基地,王东军自豪地向大家汇报。仅仅一年多的时间,曾经的戈壁滩、乱石滩、污水坑,如今已变成了林海茫茫、生机勃发的万亩常青林基地。王东军再次立下豪言壮志,要将张掖市城市森林公园打造成甘肃版“塞罕坝”。

“林建成了,管护是关键”。王东军始终秉承“一分植九分管”理念。针对造林面积广,管护难度大、管护资金缺乏的不力因素,他采取了“化片包干,分片养护”方式,积极鼓励各林场站发展林下经济,承包绿化工程,基本解决了树木管护难的问题。针对交办的祁连山生态环保问题,他不避不绕,主动担当,采取“倒排工期、包责实施”的方式,實现问题全面整改验收销号。坚持把特色林果发展作为扩大乡村造林规模、拓展生态经济发展空间、增加农民群众收入的目标,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探索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林农”模式,积极走特色林果产业发展之路,全区经济林面积达5.6万亩,实现了乡村振兴、旅游产业、林果产业与生态建设优势互补的局面。

正是在王东军的带领和坚持下,一个个项目落地实施,一项项工程全面开工,6万亩城市森林公园初见规模、5000亩黑河滩生态修复胡杨林营造项目、10万亩元宝枫基地、2万亩祁连山浅山区高原储备林震撼亮相。“十三五”期间甘州区完成国土绿化46.22万亩,比“十二五”时期增加39.12万亩,全区森林面积达到97.67万亩、占国土面积的18.26%,森林覆盖率15.08%,森林蓄积量275.44万立方米。全区营造林规模、质量和示范效应创历史最好水平,同时也实现了多年来甘州人民梦寐以求的黑河滩“戈壁变绿洲”的历史梦想。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了甘州最大的优势、最美的底色。王东军先后被国务院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评为“国家级先进个人”“甘肃省双拥工作先进个人”“张掖市绿化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下一步,我将带领甘州林业人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要求,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大面积植树造林,让绿色成为甘州经济发展最大的资源和底气。”王东军说。

猜你喜欢

甘州河滩塞罕坝
舒定坤
天鹅和仙鹤的争论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河滩上
塞罕坝之歌
八声甘州
塞罕坝
亮剑吧,甘州少年
塞罕坝点兵
诗词解读四层次——以《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