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廷·巴特尔:草原之子

2021-11-10巴依斯古楞郭利平敖东国语空间

绿色中国·B 2021年8期
关键词:巴特尔草场牧民

巴依斯古楞 郭利平 敖东 国语空间

2021年6月29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首都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七一勋章”获得者颁授“七一勋章”。

29名为党和人民作出杰出贡献、创造宝贵精神财富的党员获颁“七一勋章”。其中,身着一袭蓝色蒙古族长袍的,正是被称为“草原之子”的廷·巴特尔。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原书记,廷·巴特尔扎根牧区,在近50年的时间里,凭着“让牧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探索出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促进增收新路子,使当地牧民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感谢党中央对我的肯定,这是我们内蒙古的荣誉,属于全区人民。”6月29日下午,接受媒体采访时,廷·巴特尔由衷地说。

“继续当一个好牧民!”当习近平总书记向廷·巴特尔颁授“七一勋章”的光荣时刻,他发自内心地向总书记如是表达决心。

“牧民”二字在廷·巴特尔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巴特尔”蒙古语意为“英雄”,廷·巴特尔也是当地牧民心中的英雄。

从“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改革先锋”,到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的获得者,廷·巴特尔载誉无数。但每次接受采访,他都会强调说,我是一名牧民,这是我的职业荣耀。

从“将军之子”到“草原之子”,廷·巴特尔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了草原,成为牧民群众最为信赖的带头人。

“保护好草原的生态环境,配齐基础设施,我们就能够过上‘贵族的生活。”在廷·巴特尔看来,呼吸着新鲜空气,住在田园“小别墅”,享受着城市文明,这就是最美好的生活。

一颗红心,只为这片草原和人民

廷·巴特尔出生于1955年6月。这一年,他的父亲廷懋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之一。廷懋还先后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廷·巴特尔虽生长在父辈的光环下,却下决心自己做出一番事业。

20世纪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74年,19岁的廷·巴特尔高中毕业,走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下乡插队到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苏木萨如拉图雅嘎查。知青返城时,他本可以回到呼和浩特,却成为同批几十名知青中唯一没有离开的人。

萨如拉图雅嘎查是一片总面积达430多平方公里的草原,地处有着“黄色野马”之称的浑善达克沙地西北部。由于超载过牧和连年的自然灾害,萨如拉图雅嘎查曾是全苏木(乡)生态条件最差、经济最落后的嘎查。

廷·巴特尔回忆:刚到嘎查时,牧民们夜里睡觉连被褥都没有,照明是棉花捻插在羊油里面点燃,写一封信寄到呼和浩特要半年时间。

面对陌生的环境,一切都需从头学起。从蒙语到骑马、放牧、打草,廷·巴特尔每一样都用心学习琢磨,这些,对于年轻好学的廷·巴特尔来说都不是事儿。他用心去贴近草原,用心去贴近牧民。两年时间,蒙语交流和牧区生产生活知识基本掌握,有些技能还成了行家里手。很快,他就融入当地,还当选了萨如拉图雅生产大队大队长。

1976年,廷·巴特尔的父亲——廷懋将军出任内蒙古军区政委、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与此同时,知青可以返城的政策也出台了。在萨如拉图雅知青点,大家普遍认为,廷·巴特尔肯定是第一个返城的知青。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知青们都想方设法回城了,只有廷·巴特尔选择扎根在这片北疆草原。送走除他之外的最后一名返城知青,廷·巴特尔在萨如拉图雅嘎查扎下了根。他决心为改变牧区的落后面貌,为带领当地牧民群众脱贫致富,为建设草原和保护生态环境,继续奋斗着,奉献着……

廷·巴特尔的真心换来了草原人民的信任。领导让他去经营乳品厂,廷·巴特尔欣然接受,开始四处奔走,学经验、换设备、跑销路,一年下来,硬是让濒临倒闭的乳品厂扭亏为盈,当年就营利5万多元。1981年秋,廷·巴特尔在美麗的高格斯台河畔与美丽的蒙古族姑娘额尔登其其格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廷·巴特尔在萨如拉图雅不仅找到了心上人,也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支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老将军廷懋送给儿子的礼物是一本《党章》,并语重心长地叮嘱:“千万不能辜负党组织的信任。”那一刻,他感觉自己的责任更大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1993年,任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廷·巴特尔又一次面临考验,按政策他可以随父亲到北京工作和生活。对他来说,这次机会非常难得。但面对严重退化的草场、贫穷的牧民、已经围封的草原和他亲手绘制的蓝图,经过一夜的思想斗争,他决心留下来。他对父亲说:“这里的牧民太穷了,我有点文化,我要留下来。”他的想法得到了父亲的支持。

廷·巴特尔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时刻装在心里,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

萨如拉图雅嘎查有83户牧民,如星星般散落在草原的各个角落,从一家到另一家,最远距离超过80公里。2001年,锡林郭勒草原遭受了一场罕见的雪灾。廷·巴特尔牵挂着雪灾中的每一户牧民,带领人们硬是用铁锹开出一条条通往牧户家的“雪路”,把党的关怀送到每一户牧民家里,送到每一个牧民心中。

围封禁牧,让贫瘠草原重获生机

蒙语萨如拉图雅,意为“美丽的霞光”。嘎查所在的阿巴嘎旗,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北缘,面积437.5平方公里。这里曾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水草肥美的天然牧场,108眼泉水汇聚而成的高格斯台河从这里流过。

20世纪80年代,由于放牧过度,草原加速退化。廷·巴特尔刚到这里的时候,草原上经常泛起黄沙,环境日益恶劣。

1983年,政府实行草畜双承包。作为当时的嘎查长,廷·巴特尔承包了全嘎查退化最严重的草场。近6000亩草场,大部分被白沙覆盖,草场毗邻的高格斯台河两旁全是盐碱地。走遍了草场的每个角落,廷·巴特尔发现,传统的数量型游牧是导致草场退化的根本原因。

廷·巴特尔意识到,不能再无节制地放牧了,要让草原休息休息,必须尽快围封退化草原、禁牧沙化草地。可是草原不放牧,让牧民咋活?廷·巴特尔想,共产党员要率先垂范,“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此时,正赶上盟委、行署实施“围封禁牧、集约经营”战略。他的想法与上级政府的思路不谋而合。搞草场修复,不能一个模式。夫妻俩买来角钢,分批分类拉起了网围栏。草场分四季轮牧,打了井,还在沙化严重的草场撒播草籽、种植饲料玉米。

为了找到治沙办法,他曾走遍方圆百里的沙窝子,又托城里的父母送来优质草籽、树种,并广泛种植沙柳、杨柴和榆树,有效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

他卖掉了自家的60只羊,圈起300多畝草场进行封育,结果第二年就打了9马车草,相当于其他牧民1000亩草场的打草量。两年后,曾经最差的草场养出了最肥壮的牛羊。围栏轮牧也让廷·巴特尔家的草场停止了退化。

2006年,廷·巴特尔又完善划区轮牧,把全部草牧场划分成9块,面积最大的一块为夏季草场,其余8块为冬春季草场、秋季草场、打草场、两块牛犊放牧场、备用草场、经济区以及生活区。草场因常年实行禁牧,产草量逐年增加,冬季饲草能够自给,经济效益翻番。

2005年返青时节,他家牧草只有9厘米高,草场植被盖度也仅有15%。到了2009年,植被高度和盖度已分别达到16厘米和35%,曾经砂石遍地的河滩旁也长出郁郁葱葱的牧草,一簇簇野花点缀其间。

如今,在廷·巴特尔的家庭牧场,草场生态得到了很好的恢复,牧草长得有成年人小腿那么高,牧场里野花野草品类繁多,有的都叫不上名字,廷·巴特尔就自己命名。生态好转了,草原上不时还有鹿、狍子、獾子等野生动物出没,偶尔还能看到迁徙途中到此歇脚的天鹅和大雁。

牧民们看到了围封轮牧的好处,纷纷进行封育和划区轮牧,在廷·巴特尔的引领和悉心指导下,很快产生了以点带面的效应。

首创“蹄腿理论”,让畜牧良性发展

20世纪末,牧民的牲畜饲养方式虽然有所改变,但增收的热情不减,羊越养越多,草场不堪重负。

廷·巴特尔看到,草场植被虽然恢复了,但草畜平衡问题还没有解决。为了进一步恢复草原生态,廷·巴特尔又开始琢磨着如何改变牧民的养殖结构。

一天,廷·巴特尔看到正在吃草的牛羊,来了灵感。按照草畜平衡制度,每5只羊折算1头牛,养1头牛只有4个蹄子践踏草原,养5只羊却有20个蹄子践踏草原;养1头牛的效益不会低于5只羊,但20只羊蹄子对草原的破坏力却远远大于4只牛蹄子。如果能减羊增牛,既保护了草原,又减轻了劳动强度,何乐而不为呢?这就是后来著名的“蹄腿理论”。

“蹄腿理论”要付诸实施有不小的阻力。他不厌其烦地向牧民做工作,让大家了解减羊增牛的好处,可当时连他妻子也不理解。家里承包了近6000亩草场,养1000只羊并不算多,且收入稳定,何必瞎折腾?

廷·巴特尔告诉妻子,草原不仅是我们的命根子,更是子孙后代的命根子。身为嘎查的支部书记,一定要带头跟上时代,养护好我们的生态家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减羊增牛。征得了家人的同意后,廷·巴特尔再次率先示范,带头做起了“牛”文章。他将自家的1000多只羊全部卖掉,引进了西门塔尔优质肉乳兼用牛和本地牛杂交,同时利用杂交优势育肥牛,通过多年的选育培养高产优质母牛,在少养精养下实现了生态恢复、增加收入的双赢目标。他家的牲畜虽然数量少了,但收入却比周边牧民高出几倍。

大家了解到减羊增牛的好处后,都抢着减少羊的数量,改养肉牛,牧业生产对草原的压力逐渐减小,草原也慢慢恢复了元气。在廷·巴特尔的带动下,萨如拉图雅嘎查绝大多数牧民都调整了牲畜结构和养殖模式,人均年纯收入从40年前的40元增加到现在的近2万元。

这一做法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很快在全旗和全盟进行推广。如今,嘎查50%以上的草场实施了标准化划区轮牧,牲畜改良比重达到98%。

无私无畏,脱贫路上坚定带头人

生态好转了,对于草原的未来,廷·巴特尔又有了更高的追求。如何让贫困的牧民尽快致富,除了养羊、养牛还能干什么?扶贫先扶智。

为了把自己的好经验好做法让更多的牧民知道,2009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廷·巴特尔在家里建起了一座农牧民培训基地。课堂上,他自己成了讲师,掰着指头给牧民算收入账、成本账、劳动账、生态账。他把几十年在生产中摸索出来的实践经验,特别是现代经营理念,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嘎查的农牧民。人们将这个培训基地称为“廷·巴特尔大讲堂”。

在这里参加培训,可以观摩廷·巴特尔家及周边牧民几十年来治理生态、完善基础设施等在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中取得的实实在在成果,廷·巴特尔所讲授的也都是与时俱进的新经验、新方法,没有空话,句句实用,不仅造福一方牧民,也成了全国各地建设现代农牧业的典范。截至目前,“廷·巴特尔大讲堂”已累计培训盟内外乃至蒙古国、俄罗斯等地主动参与培训的人员两万多人次。他还把当年父亲支援他的5万公斤草籽免费分给了学员。

廷·巴特尔不但热心助人,也紧跟时代。除了搞培训,他还带领牧民成立了股份制公司,加工销售鲜奶和风干肉,并办起了“牧民之家”。草原蚊虫多,啃噬草场又影响牛的健康,他推广生态养鱼,用灯光把蚊虫吸引到鱼塘。他还鼓励牧民发展生态旅游。

如今的萨如拉图雅嘎查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村、富裕村,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牧民的生活也更富裕,家家户户住上了砖瓦房,通了电、修了路、拉了网,摩托车换成了小汽车。

2018年6月,尽管很多人不愿意,廷·巴特尔还是选择从嘎查党支部书记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他说:“文化程度跟不上了,现在的年轻人有文化、有思想,书记和嘎查长都是大学生,要相信年轻人。”

他说自己年龄大了,干不动了。也是在2018年,廷·巴特尔解散了公司,将公司的235头牛和16万元钱全部分给了贫困牧民,兑现了当初“公司赔了算我的,赚了分给大伙儿”的承诺。早在2015年,他卸任嘎查党支部书记之时,就曾将公司332万元的房产和财产给了嘎查,使新“两委”班子有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廷·巴特尔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

2001年,阿巴嘎旗遭受罕见的雪灾,廷·巴特尔用铁锹和双手开出一条“雪路”,走访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牧民。嘎查83户牧民如星星般散落在草原的各个角落,从一家到另一家,最远距离达80多公里。廷·巴特尔每年不只一次挨家挨户地问寒问暖,把党的关怀送到每一户牧民家里。

在全国巡回演讲时,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资助了40多万元,他不据为己有,而是买了25头西门塔尔公牛犊分给牧户,引导他们对本地牛进行改良;又给牧民新村的20户牧民每户买了5头奶牛,调整养殖结构。如今,嘎查50%以上的草场实施了标准化划区轮牧,牲畜改良比例达到97.9%,草场恢复了生机盎然的景象。

廷·巴特尔头脑灵活,勤奋好学,一年四季手脚不闲。设计装修房屋,安装自来水、暖气,做家具、蒙古袍,他都会;就连治个小病小灾的,他也会。这些年,到底帮牧民做了多少事,他自己也说不清。

如今,经过30多年的反复实践和努力奋斗,廷·巴特尔已经找到了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佳平衡点。他家草场是锡林郭勒草原上保护得最好的草场之一,他家养殖的牛也是最纯种的优质牛。住在美丽如画的草原上,呼吸着清新空气、沐浴在毫无遮挡的阳光下,只养50头牛,年收入即可达到50万元。按廷·巴特尔的话说:“这不就是我们向往的生活吗?”

在廷·巴特尔家的草场,生长着270多种植物,鹿、獾子、狐狸、翠鸟、天鹅、大雁等100余种野生动物时常出没。品类繁多的野花野草,很多都叫不上名字,廷·巴特尔就自己命名,诸如:草原黄牡丹、冰凌草等。他家的展厅里,悬挂着百余幅精美的摄影作品,皆取材于草场:油光碧绿的鸟蛋、悠闲踱步的白枕鹤、探头探脑的狍子、闯进院里不走的貉子等等,真是妙趣横生,令八方来客流连忘返。

我的根在草原,情在牧区

如今,年过六旬的廷·巴特尔仍然闲不住,谁家牧民有事,招呼一下就来。大到修理机械,小到缝蒙古袍,就连给牲畜治病他也能干。

每当人们问他,一个将军的儿子为什么愿意当一辈子牧民、做一辈子普通老百姓时,廷·巴特尔说:“人的价值,不在于你有多大的名气、生活多好,主要是看能不能把群众当亲人,多为他们办一些好事实事。”

廷·巴特尔是个大忙人。虽然年过花甲,但家里所有的日常生活全靠老两口自己打理,再加上外出开会、参加宣讲等等,他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家里来了取经的牧民,廷·巴特尔都会把手头的活儿放下,为他们传授经验。他说:“每年来我家参观学习的牧民有1万多人次。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只要我的做法对牧民有用,我就有责任和义务倾囊相授。”

劳作之余,廷·巴特尔和老伴最大的乐趣就是拿着相机拍摄花花草草和野生动物。他家的墙上挂满了牧场动植物的照片,并在女儿的帮助下,通过网络分享给四面八方的人们。

夏季的草原绿草如茵,各种野花争相绽放。清晨,廷·巴特尔像往常一样漫步在自家草场,身边不时有小动物从草丛中跃出。此时,他会停下脚步,掏出手机进行抓拍,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惬意的笑容。

对于脚下的这片草原,廷·巴特尔有着独特的思考。他说,牧民应该把草场搞成休闲牧场,如果养的牲畜太多,草场压力大,买草买料支出也大,劳动强度也大,收入却不见得有多高。经过多年实践摸索,他找到了付出与回报的最佳平衡点,将牛的数量严格控制在50头。“这样,支出最少,收入最多,生态环境最好,劳动强度最低。”廷·巴特尔怡然自得地说道,“生活是用来享受的,人不应该成为牲畜的奴隶。”

如今,善于思考的廷·巴特尔又总结出了新经验:在生产经营中必须找到收入最高点、支出最低点,生态最好点、劳动强度最低点。在他看来,这4个点的相结合,就是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高点。

廷·巴特尔勤勉地创造着幸福的生活,同时也享受着生活的快乐。廷懋将军晚年提起这个“自讨苦吃”的儿子时,自豪地说:“我那个儿子比我强!”廷·巴特尔感恩父母的支持和理解,也无悔于自己的选择。

“我的根在草原,情在牧区,我的本质就是一個普通牧民,我要永远留守故乡、守护美丽的大草原、把扎根草原近50年来的实践经验传授给牧民群众,保护生态,建设草原,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廷·巴特尔有感而发地说。

从全国劳动模范到获得“七一勋章”,这些年来,廷·巴特尔已经成为草原牧民的代言人,成为草原牧民发家致富的引路人。廷·巴特尔就像一棵红柳,守护着这片草原。

廷·巴特尔在浇水

廷·巴特尔走访沙化草地

廷·巴特尔和牧民们一起聊家常

廷·巴特尔与妻子合影

重焕生机的萨如拉图雅草原

封面人物小档案:

廷·巴特尔,男,蒙古族,1955年6月生,1976年11月入党,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原书记,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廷·巴特尔是扎根牧区、苦干实干的楷模,凭着“让牧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扎根牧区近50年,探索出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促进增收新路子,使当地牧民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改革先锋”等称号,“七一”前夕荣获“七一勋章”,被牧民誉为致富带头人。

猜你喜欢

巴特尔草场牧民
祁连草场
辩说短章
英雄史诗《硕诺巴特尔》的社会关系论探讨
万亩草场雪凌奇观
牧民歌唱冬奥会
新草场有多远
甘南牧民 赵云雁
商人买马
小驯马师巴特尔
雪峰下的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