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巩义模式:诊疗分级但医疗服务不分级

2021-11-09

第一财经 2021年11期
关键词:巩义市核磁县域

巩义市总医院党委书记、院长 乔来军

看病难一直都是中国深化医改中重要的工作。第一财经联合飞利浦发布的《2021年未来健康指数报告》中国版中显示,医疗健康领导者们较以往愈发注重对数字化技术的投入,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和远程医疗两大领域,致力于通过数字化创新推动行业发展,惠及更多医患。这一调研结果,在巩义市人民医院得到了最佳诠释。

为此,第一财经联合飞利浦对河南省巩义市人民医院进行了调研,其党委书记、院长乔来军解读被新冠封锁之下的“命门”如何支撑起县域一片健康医疗服务,解决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Q:分级诊疗力求“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你们是如何做到“大病不出县”?

A:县域医疗能力提高以后,县域外转诊率降低,县域就诊率提高。

解决大病不出县是一个综合能力的建设,而不是单独靠一个系统。医改以后,整个县域服务能力,从基础条件、设备设施到医务人员的接受能力都有了提高。我们购买了好的设备,服务能力强了,医务人员水平高了,CT、核磁智能化程度也更高了,原来一天做20个核磁,现在一天能做40个核磁,因为人工智能赋能以后效率提高,以前老百姓预约做核磁要等一两天,现在当天做当天出报告。

以前管理必须到科室、到病房,有了信息化支撑,现在坐在办公室就能搞好医院运营,质量控制也能在电脑上进行。同时老百姓也能享受信息化成果了,比如,以前患者做B超、化验都要排队缴费,现在在医生诊桌前就能扫二维码支付,这些举措使诊疗效率大幅提高。近年,我们医院门诊人次年均增长10%以上。

通過信息化,患者在乡镇医院拍个片子,片子的结果是市医院专家审核,虽然在乡镇医院看病,但是诊断报告是市医院提供。通过远程医疗、远程会诊,群众可以享受市医院专家的诊疗,这样老百姓不出村,不出乡,在离家最近的医院就能够享受市级专家诊治,所以基层服务能力也提高了,业务量也上来了。

而且,为了让百姓看得上、看得起、看得好病,巩义市人民医院先后与北京、上海等省内外知名医院建立协作关系,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来院坐诊、查房、手术,医院承担专家费(300多万元/年),在县城就看一流专家,在提升本院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降低了区域内患者外转率。

我们的诊疗虽分级,但提供的医疗服务不但不降级,而是升级。

Q:巩义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县域看病难的问题,主要做了哪些投入和改变?

A:我们前期重视数字化投入,每年费用占医院总收入的7%至10%,应用后确实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们引进了读片软件,这个软件判读影像资料的水平可媲美国内顶尖专家,使得群众就不用拿着片子到省城甚至北京找专家,省去了很多差旅看病成本。更重要的是,读片速度惊人。比如同样是判读胸部DR,同样的时间人工智能是技师工作量的数倍,上千万张片子结果进行对比,对肺结节的诊断诊出率高,而且效率高。

为应对慢病高发病率、低知晓率、低治疗率的严峻挑战,扭转我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窘况,从2017年起,巩义市人民医院联合20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10家村卫生室构建了巩义市医共体,并免费为成员单位安装了远程常规心电仪、远程动态心电仪、远程血压仪、视频系统共460多台远程设备。这些设备,极大提高了慢性疾病筛查、诊断和管理,通过精准施治和危险因素干预,有效提高群众的健康素养。

养老问题在未来5到10年会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老年群体也是各级领导、医务人员必须关注的群体,而数字化医疗,包括可穿戴设备,在居家养老、机构养老、日间照料、老年养老院等都是现实的刚需。这些设备可以在护理人员很少的情况下,用来观察老年人的心率、脉搏、呼吸、生命指征,同时也可以节省很多人力。

Q:新冠疫情给中国医疗服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数字化医疗如何满足老百姓常规的医疗服务?

A:从去年持续至今的疫情,是对全社会的一次大考,我们大多数医疗机构经受住了这次大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疫情进入常态化,各基层医疗机构仍然需要筑牢疫情防线,做到一手抓院感,一手抓诊疗。这就导致医院运营成本增加了,但业务量却没有提高,倒逼整个领域必须加快数字化医疗转型。

在疫情期间,我们利用互联网医院,利用软件给老百姓开展线上服务,不仅能预约检查,预约专家,预约做CT,做B超,而且可以网上诊断开药,通过物流系统送药到家。以前每月需要来医院取药、报销的慢病患者大约有6000人次,现在有1/3在手机上就能操作完成,2000多名群众足不出村、不出户就能拿到药品,这极大方便了老百姓。

猜你喜欢

巩义市核磁县域
用奉献缔造服务 展现共产党员优秀品质——访巩义市住建局办公室主任张磊
退伍不改为民情 平凡岗位谱华章——访巩义市住建局优秀共产党员姚勤辉
液体核磁管清洗方法进展
巩义市
巩义市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浅谈核磁共振仪自主开放前的准备工作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