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扣在桩上也会老”

2021-11-09刘旭东

铁军 2021年11期
关键词:黄桥

丁群先生离世已经11年了,我竟没有为他写一点文字。

我是时时想起他的。工作中会想起他,生活中会想起他,甚至有时午夜梦回也会念到他。

我认识丁群先生是在刚工作的时候。那时,他是江苏电视台的台长,我是省广电厅的科员。虽属一个系统,但是没有交集。那时大家都叫他丁台。直到1993年,参加大型纪录片《中山梦寻》的拍摄,我才与他有了直接接触。《中山梦寻》是丁台策划的,旨在借助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宣传改革开放的成就。这一创意得到了中央电视台的认可,由中央电视台和江苏电视台联合摄制。创作班底以江苏电视台为主,丁台担任总编导。我那时是电视剧部的编剧,据说,要我到《中山梦寻》摄制组,是丁台点的将。有好心人提醒我,丁台都退休5年了,你跟他,有什么前途?我说,这是组织安排的,怎么好拒绝!

见面的时候,我到他的办公室,还是有点忐忑的。推门而入,一个满头银发的长者坐在办公桌前,他站起来与我握手让座,热情地称我旭东先生。我感到不安,他是长辈,是领导,怎么能这样称呼我呢?他给我介绍了有关纪录片的设想,要我出任编导。我担心不能胜任。他鼓励我说,我看中的是你的文字,一起干,没有问题的。

谈话后,我到杨公井书店买了一套《孙中山全集》,不时将读书体会讲给他听,向他求教。他很满意,要我和他一个组外出采访。

在北京,在上海,在广东,在湖北,孙中山足迹所到之处,著述所涉之处,我与丁台几乎都一起采访过。那时采访出差条件有限,我常常与他一个房间。丁台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今日事今日毕,一定要整理好当天的采访笔记才肯休息。我在他的带动下,也养成了这一习惯。于是,每天夜晚,老少二人各自整理笔记,然后读给对方听,相互补充,以免遗落。丁台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他做了一辈子记者,这是他的经验之谈。他有几十本采访笔记本,至今保存完好。我到他家里看他,他还拿给我看过。他说,他的好几本书都是从这些笔记本中淘出的。

这一年多的采访其实是很锻炼人的。开眼界、见世面,长知识。我们采访过交通部长、化工部长、采访过三峡工程负责人,采访过百岁老人孙越崎。我们还一起采访过许多名门之后,比如孙中山的孙女、蔡元培的女儿、章太炎的孙子、宋教仁的侄孙、郭沫若的儿子、李烈钧的后人等等。每次采访,丁台都精心备课,临阵之时,既有“说大人则藐之”的底气,又有谦恭之礼,赢得对方的信任和好感。

丁台的言传身教,给我补上了新闻采访最生动的一课。他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高级记者,能够跟着他学习几年,真是何其幸运!

相处的时间长了,我对丁台的了解也就多了一些。有一次,我忽发奇想,问丁台是否改过名字?他很惊讶地看着我。我说,你这个名字太好了,丁是个人,群是众人,合在一起,很有味道,一般人可能取不出这个名字。他笑说,被你猜中了,这是我参加革命以后改的名字。从他给自己改名字这一点,我就知道丁台对文字十分敏感而讲究。他生在黄桥农家,上过黄桥中学,曾经穿过国民党军服,在黄桥做过地下工作,后来参加了新四军。解放后,长期在新华日报工作,从记者做到总编。“文革”中受到迫害,在采石场劳改,险些殒命。改革后,他担任苏州地委秘书长,然后到省台担任台长,直至退休。丁台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他有一句名言:“牛扣在桩上也会老”。这也是我们老家的俗语,听来特别亲切。他不肯浪费一点时间,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他坚持采访写作,先后出版了《扛起黑暗的闸门》《陆兰秀传》《刘顺元传》等著作。这些作品文字晓畅,思想解放,观点鲜明,读来让人激情澎湃。

丁台对国家改革开放以后的变化,由衷地欢喜。这也是他力主拍摄《中山梦寻》的初衷。他自嘲式地跟我讲过一件亲身经历,让我历久难忘。他说,刚刚开放,他有过一次出访北美的机会,那是他第一次穿西装第一次出国。飞机上,他第一次吃到黄油,觉得太好吃了。回国的飞机上,他没有舍得吃,把黄油放在口袋里,想带回家给孙子吃。结果下飞机的时候,却发现黄油化了,且弄脏了西服。他说,你能相信吗?我们太土了,不改革,不开放,怎么得了啊!

丁臺对生活的要求是很低的。我们到外地采访,虽然住在饭店里,却不舍得吃饭店的饭,而是到街头小摊上解决。我记得在宜昌的时候,做一个蛋炒饭,他要摊主将鸡蛋的蛋清全部刮到锅里,不要浪费,引来摊主奇怪的目光,说,老先生,你可以再加一个蛋呀!他说,我不是舍不得钱,而是怕浪费,农民养鸡不容易,母鸡生蛋也不容易。

在我心中,丁台是个大领导,但有时却像个老顽童。他从小就喜欢吃甜的粘的炸的食品,比如汤圆、油条、油炸花生米,虽然难得吃到,却变成了一辈子的嗜好。我说,丁台,你一定还喜欢吃麻团。他奇怪,你怎么知道的?我说麻团完全满足了你的甜、粘、炸的三要素呀。他眼睛笑成一条缝,说,麻团太好吃了,一咬一嘴油,小时在黄桥街上才能吃到啊!那样子已沉浸到儿时的状态中去了。

人生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丁台是做到了。从认识他到他去世,在我知道的这17年里,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工作和写作上,真的没有浪费一天时间。即使后来生了恶疾,他还乘公交车坚持采访,完成着他心中的写作计划,最后留下了几十万字的书稿。他说完成了这部书稿,他心安了。

我将他的几本著作放在书橱里。每当我想偷懒时,看到他的书,就仿佛看到他写作的身影,仿佛听到他“牛扣在桩上也会老”的箴言。

(刘旭东,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 徐良文)

猜你喜欢

黄桥
2021黄桥烧饼产业创新发展峰会在祁巷召开
我的家乡
黄桥烧饼
黄桥烧饼
又唱黄桥烧饼歌
黄桥战役:粟裕做的三道“数学题”
怀念老军长陈毅
《黄桥烧饼歌》
官庄
我在苏北巧遇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