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

2021-11-09陈军浩王启云詹金武

海峡科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人才需求应用型空间

陈军浩 王启云 詹金武 王 恒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8)

0 引言

“十二五”以来,长期的结构性失衡现象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指出在提高人们需求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供给的质量与效率,以更快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我国经济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开展具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而在变革实施过程中,是否具有与产业变革相适应的人才是基础。因此,与经济改革相似,高等教育同样存在供给侧改革的重大任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福建省经济正在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福建省高等教育需求侧也将出现明显变化。相应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建立健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适应本省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是当前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建设中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1-4]。本文以福建工程学院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建设发展为例,探索人才培养改革。

1 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肩负着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是人才需求的主要供给者,而新的竞争环境,需要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结构。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开始围绕当前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和理论问题,对应用型大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关键点、驱动力等问题开展研究,提出了应用型大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取得了一定成果。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特色专业,目前已有85所院校开设,这些院校背景涉及矿业、铁道、核能、交通、水利、建筑等方向,专业建设并没有统一的官方标准,专业学生培养也呈现多样化。地方应用型高校需要牢牢把握地方性、应用性,寻求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的特色发展。不同地方高校之间在借鉴发展经验的同时,特别是具体到像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这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时,更不能照搬照套,需要根据当地地方需求,合理调整优化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

2 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强调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工程师的基本素质。近年来,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得到普遍重视,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快速发展。福州、厦门两地城市轨道交通迅速发展,更凸显出福建省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短缺的现象。为应对这一人才需求,福建工程学院于2013年积极申报城市地下空间专业并获教育部批准设立,且于2014年正式开始招生,是福建省第一所开设该专业的高校。

福建工程学院城市地下空间专业现有15位专任教师,博士学历比例达到100%,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讲师4人。依托土木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地下工程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坚持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主要面向海峡西岸经济区,面向交通行业,服务于福建省内外基础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毕业生具有城市地下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能力。在已毕业的212名学生中,24%学生继续升学,70%左右学生选择土建类设计与施工,对本专业的教学改革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专业在发展建设过程中,需要面对以下几个问题:

①在当前“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和落实赶超的时期,建筑业人才培养向BIM和互联网应用、智慧建造、装配式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发展,对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需求侧向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转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该方面契合度需要进一步提升。

②为全面深化新时代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福建工程学院正致力于实现从新建本科高校向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新型应用技术大学转变,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水平与办学层次新提升,力争建成国内高水平示范性应用技术型大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急需跟上学校发展的步伐。

③通过设立毕业生、用人单位跟踪反馈机制,对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收集到的意见与建议进行梳理发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发展状态与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的新工科学生不仅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还要求学生专业技术扎实,走上工作岗位后上手快,为企业更快产生效益,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急需优化调整。

因此,为适应当前建筑业产业变革与用人单位需求,对包括城市地下空间专业在内的各专业人才培养结构进行调整势在必行。

3 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

3.1 改革思路

积极调整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把握行业人才需求方向。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发挥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师资优势,以专业内涵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为先导,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着力点,全面深化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凝练办学特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能够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技术人才。

3.2 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

3.2.1 紧跟地方产业变革与经济发展,体现“四需求”办学特色

通过走访福建行业内知名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我们对当前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毕业生社会需求有了更深的认识。福建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将主要受以下四个领域建设影响:福州新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等大力开发建设中需要面对滨海软弱地层加固问题,将进一步加大软土地基处理、基坑工程、基础工程的人才需求;福州、厦门两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将进一步加大地铁工程、隧道工程、轨道工程的人才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重要基础设施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将进一步加大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的人才需求;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韧性城市建设工作日趋重要,将进一步加大智慧城市、城市地下空间工程防灾减灾的人才需求。专业人才需求详见图1。

图1 福建省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需求

3.2.2 不断调整并完善课程结构体系,实现课程体系“三融合”

福建工程学院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在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修订过程中,在充分遵循“认真对照专业认证评估标准,紧紧围绕产业变革及新形势下的新要求,纳入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专业群课程模块,主动应对招生制度改革,充分吸纳信息化技术,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突出知识应用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等原则基础上,做到以下三个方面大融合:一是增加了BIM信息技术、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等教学内容,融合建筑产业变革需求;二是增加地基处理、地铁工程、隧道工程、地下工程防灾减灾等课程的比重,融合福建省地方人才需求;三是增设地下空间工程学科前沿讲座、创造学等课程,融合提升学生创新创造创业培养需求。具体见图2所示。通过一系列课程体系调整,体现了本专业“实基础、强能力、快适应、能创新、宽口径”的地方应用型办学特色。

图2 课程体系“三融合”

3.2.3 强化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实现教学资源“线上+线下”相结合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推行在线开放课堂教学,推动优质教学资源整合及共享,建设地下工程概论、基础工程等代表性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生产实践的检验和课堂教学的探索,推行隧道工程、地基处理等课程案例式教学模式,凝练并编制针对性强的教材《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指南》,凸显地方应用型特色。

3.2.4 坚持产教融合,推动构建教学资源“双循环”

建成校内省部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满足隧道、盾构、地铁、轨道、边坡、桩基等工程监测检测教学要求,为学生实践能力锻炼提供更好平台;建立大学生导师制,给每个班级都配备校内、校外导师,帮助学生更加科学、理性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顺利完成从学校向社会的过渡;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充分利用专业教师与相关企事业的合作关系,将更多企事业单位引进校园,为在校大二、大三学生定期举办暑期实习招聘会,增加学生实习机会,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现场知识。

3.2.5 探索丰富第二课堂的各项举措,激发学生“三创”意识

为拓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专门制定了《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实施办法》,将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与社会工作、文化艺术与体育活动、国际视野与技能培训以及文明养成等方面的素质拓展教育融入日常学生管理。对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设计,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使学生具有必备的创新创业能力基础知识;积极组织并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实验室环境,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推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强化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把学生科研训练纳入专业培养计划,引导学生融入专业教师的科研活动。通过科研训练,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可以通过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达到培养与提升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目的。

4 结束语

近年来,福建工程学院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充分了解并掌握福建省城市地下空间发展中的“四需求”,及时调整专业供给侧结构体系,实现课程体系“三融合”;通过强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实现教学资源“线上+线下”相结合,构建出内外联动教学资源“双循环”模式;积极探索丰富第二课堂的各项举措,激发学生“三创”意识。通过教学深化改革实践,学生综合素质逐步提升,历届考研升学率、就业率均位居学校前列,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较好。未来该专业将进一步跟踪产业变革,做好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动态调整,培养更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人才需求应用型空间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数读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中国海归人才需求地图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