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型GEO 通信卫星平台转移轨道段热分析

2021-11-09陶家生林骁雄钟红仙王浩攀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21年5期
关键词:本体卫星温度

陶家生,林骁雄,钟红仙,王浩攀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通信与导航卫星总体部,北京 100094)

0 引言

为了尽可能确保GEO 卫星的发射成功,不应忽视其在转移轨道段的潜在热风险。热控除了应保证卫星平台处于规定的工作温度外,也应保障卫星的结构精度。对于高价值的大型卫星,应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必要的分析研究。

本文以大型GEO 通信卫星为例,开展卫星平台热分析。首先对大型通信卫星平台的构型进行简单归纳,将归纳出的一般性构型作为研究对象;然后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在假定不利条件下,5 种典型热状态下的平台热分布。

1 大型通信平台的共性结构与构型

GEO 通信卫星作为一类重要卫星,主要有欧洲的Astrium 平台的通信卫星(图1 为2020 年发射的Ka 波段W6A 通信卫星),美国的柔性太阳翼通信卫星,俄罗斯的“快讯”-AM8 通信卫星,印度的GSAT-6 通信卫星,以及中国的“亚太九号”“东方红四号”通信卫星等。这些大型通信卫星平台大都采用长方体构型,为了提高结构重量效率,其主要结构普遍采用复合材料,如铝合金蒙皮铝蜂窝复合材料、碳蒙皮铝蜂窝复合材料等。在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结构热分析时,复合材料的采用增加了卫星平台热性能预示的复杂度,故为了提高分析效率一般采用壳单元表征舱板结构,但这一方法忽略了舱板厚度方向的热梯度。为此,本文的有限元分析中采用3D 舱板,能更好地预示热分布对卫星结构精度的影响,为卫星机构运动顺利与否、搭接零部件的可靠与否等提供分析依据,也作为进一步的热变形分析以及力热综合变形分析的基础条件。

图1 W6A 通信卫星Fig. 1 The Ka-SAT satellite W6A

2 特定研究条件

GEO 通信卫星发射过程中可能遭遇以下不利情况:

1)发射时,发射场局地上空的大气环流和气象条件出现极端现象,如高空大气强对流,导致卫星在整流罩内遭遇较极端的高温条件;

2)卫星在转移轨道段出现与设定工作程序的偏离,如太阳电池阵延迟展开。

本研究针对以上不利条件开展卫星平台热分析。在转移轨道段,卫星平台有5 个具有特征意义的热状态节点——抛整流罩、星箭分离、出地影时刻、南/北太阳电池阵受照时刻。抛整流罩和星箭分离是运载形成的2 个特征点,有不同的热边界条件,抛整流罩前运载和有效载荷之间的热交换将使热性能研究变得较为复杂;出地影时刻是卫星在转移轨道经历的一个自然热边界条件的特征点,它体现了卫星热边界状态的剧烈变化。南/北太阳电池阵受照时刻则是卫星在转移轨道的典型状态,在太阳电池阵尚未展开的条件下,由于太阳电池阵没有热控多层,卫星受照一侧处于对阳光的最大吸收状态,而与之对应的另一侧则处于热辐射出射最强的状态。

NASA 认为一般的电子设备工作环境温度应保证在-15~50 ℃,整星热控可按实际情况留出约5 ℃的调整裕度。

3 GEO 平台热分析建模

3.1 星箭模型

大型通信卫星平台的构型普遍采用长方体形状,作为主承力构件的承力筒采用碳蒙皮铝蜂窝复合材料,承力筒下部的对接框采用铝合金材料,南北舱板采用铝合金蒙皮铝蜂窝复合材料,东西舱板和水平舱板采用碳蒙皮铝蜂窝复合材料。本研究以舱板作为主要关注对象,采用3D 舱板建模并进行均质化处理,以便更全面地反映平台结构的温度分布。

对长方体构型平台进行有限元建模如图2,主要分析对象为南/北通信舱板、服务舱电池/仪器板,太阳电池阵主要作为热分析中的一个热传导环节,模型表面按实际卫星平台的多层包覆热特性处理。

图2 通信卫星平台有限元模型Fig. 2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he communication satellite platform

3.2 热边界条件

图3 所示为整流罩内的通信卫星平台模型,发射过程中,卫星平台与整流罩之间存在热交换,并将导致通信卫星的温度变化。

图3 整流罩内的通信卫星平台Fig. 3 Model of the communication satellite platform inside the fairing

由于GEO 卫星于入夜发射,在星箭分离10 min后出地影,卫星处于太阳辐照、地球反照及4 K 冷空间背景之下,卫星姿态慢旋从北板受照到南板受照用时25 min。

在GEO 卫星平台的5 个典型热状态中,抛整流罩前,卫星的热环境由运载的整流罩提供,图4所示为主动段内高空大气强对流的情况下,整流罩内表面温度在主动段内阶段性变化情况的归一化曲线,其横坐标是由发射时刻至抛罩时刻的归一化时间。

图4 整流罩内表面温度变化曲线Fig. 4 Curve of temperature of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fairing

从抛整流罩至星箭分离时刻轨道段,卫星平台的热环境主要面向冷空间,仅有平台的背地面朝向运载。此时轨道较低,有地球的反照作用。

从星箭分离至出地影时刻,卫星平台的6 个面除受地球的反照外,完全朝向冷空间,且随轨道高度的不断升高,地球反照的作用也逐渐减小。在轨道建模中,出地影时刻为卫星平台的-

y

(北)太阳电池阵受照状态。从出地影时刻至+

y

(南)太阳电池阵受照前,卫星平台的边界条件由冷空间背景、地球反照和太阳辐照综合决定。

从星箭分离时刻起,卫星平台处于不断慢旋的状态,平台的温度分布与此因素密切相关。

4 平台的热分析结果

4.1 从发射至抛整流罩阶段

在此阶段卫星平台的热边界条件由整流罩提供,整流罩内表面的温度如图4 所示。通过对图3的星箭模型分析,获得卫星平台热分布如图5 所示。图5(a)中的粉色南太阳电池阵是卫星+

y

向,开有工艺孔的东侧板是卫星的+

x

向,向上的方向是卫星的+

z

向。

图5 抛整流罩时的平台热分布Fig. 5 Platform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of the platform upon jettison of fairing

图5 显示:两侧的太阳电池阵温度较高,南、北太阳电池阵的温度分别约为23 ℃和24 ℃,原因是太阳电池阵表面没有热控多层,吸收系数较大;其次是服务舱板温度较高,原因是在此轨道段服务舱的设备开机工作的较多,热耗大于其他舱段。从图中还可看到服务舱板的高温具有小的区域性,其原因是设备局部热耗集中。东、西舱板(+

x

、-

x

向)的局部高温处是舱板上的工艺孔处,温度约为22 ℃,其原因是此处材料的热惯性小。卫星平台的其余外表面温度基本约为20 ℃,与发射时的温度较为接近,其原因是这些表面都包覆有热控多层。

太阳电池阵为大型柔性部件,在轨允许温度波动范围大;考虑本次热分析的主要对象是卫星平台本体温度的变化,因此,在图6 中展示了略去太阳电池阵后的抛整流罩时刻的平台本体热分布。图6显示:通信舱南、北板的温度基本保持了发射时的温度,约为20 ℃。其原因在于虽然通信舱南、北板有热辐射能力,但在发射至抛整流罩阶段,其被太阳电池阵遮挡,形成了相当于卫星平台本体的内部环境。图中为数不多的局部高温区,是因为少量设备在发射至抛整流罩轨道阶段处于开机工作状态,同时又被太阳电池阵完全遮挡,处于不易散热状态。比较图6(b)和图5(b)的服务舱板区域,在图5(b)的服务舱板外表面最高温处,温度为28.17 ℃,对应区域的内表面温度为30.68 ℃,内外温差约2.5 ℃。

图6 抛整流罩时的平台本体热分布Fig. 6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on the main part of the platform upon jettison of fairing

4.2 从抛整流罩至星箭分离阶段

图7 是星箭分离时刻的卫星平台外表面热分布情况。从图7(a)可见,南太阳电池阵温度最低,约为-87.31 ℃。从图7(b)可见,北太阳电池阵温度最低,约为-51.1 ℃。卫星平台的其余表面温度约为16 ℃。该轨道段的卫星平台外表面温度低于从发射至抛整流罩阶段,是因为从抛整流罩时刻起卫星平台的外表面即面向冷空间,仅个别方向(如北太阳电池阵方向)受到地球反照的作用。这与抛罩前的平台热边界条件完全不同。

图7 星箭分离时刻的平台热分布Fig. 7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on the platform upon SC/LV separation

图8 中展示了略去太阳电池阵的星箭分离时刻平台本体的热分布。图8 显示:通信舱南、北板的温度与抛罩前的状态不同,通信舱南板的温度约为13 ℃,通信舱北板的温度约为18 ℃,温度相差5 ℃。通信舱南、北板的上部边缘都出现了低温区域,南舱板上部低温区的温度约为-10 ℃,北舱板上部低温区的温度接近0 ℃,是因为通信舱南、北板上部面向冷空间所致。其余舱板外表面温度约为15 ℃。背地板温度平均约为17 ℃,是由于受运载对接面相互热辐射的影响。

图8 星箭分离时刻的平台本体热分布Fig. 8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on the main part of the platform upon SC/LV separation

从图8(a)可见,服务舱仪器板温度较高,平均接近30 ℃。其原因是该舱板上的工作设备多,热耗较大,又被太阳电池阵遮挡,热量不易辐射出去。

从图8(b)可见,服务舱仪器板局部温度高,外表面温度达到48.35 ℃。其原因亦为此处工作设备热耗集中,又被太阳电池阵遮挡,热量不易辐射出去。

对比图8 和图6 可见,抛整流罩至星箭分离轨道段较之发射至抛整流罩轨道段,平台本体的温度分布范围有了显著扩大,最高温度50.84 ℃,最低温度-11.89 ℃,但距第2 章所述整星热控温度范围要求尚有余量。

4.3 转移轨道出地影时

从星箭分离至转移轨道出地影前,卫星环境一直处于低温状态,出地影后才能受到阳光照射。按照当前的星箭热分析模型,在卫星出地影时刻,卫星的姿态是北太阳电池阵方向受照。

在出地影时刻卫星平台的热分布如图9 所示。由图9(a)可见,卫星的最低温度出现在南太阳电池阵表面,温度-95.10 ℃,较星箭分离时刻的-87.31 ℃,明显降低。这是因为太阳电池阵表面既没有热控多层,也未受到阳光照射。由图9(b)可见,卫星的北太阳电池阵表面温度约为-36 ℃,因为在转移轨道出地影时刻,该太阳电池阵对太阳可见,故其温度比另一侧的南太阳电池阵温度高。

图9 转移轨道出地影时刻的平台热分布Fig. 9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on the platform upon exiting from the Earth’s shadow

略去太阳电池阵和东西板上的工艺孔后,卫星平台本体的热分布如图10 所示。比较图10 与图8可知,通信舱南、北板的温度均比星箭分离时有所下降,通信舱南板的温度约为9 ℃,通信舱北板的温度约为15 ℃,温差为6 ℃。通信舱南、北板的上部边缘都出现低温区域,且温度比星箭分离时更低,南舱板上部低温区温度约为-14 ℃,北舱板上部低温区的温度接近-1 ℃。其余舱板外表面温度约为13 ℃。背地板平均温度也接近13 ℃,此时背地板已经没有与运载对接面的辐射换热。

从图10(a)可见,服务舱仪器板温度有所降低,平均约为20 ℃。这是因为该舱板朝向冷空间,虽有部分被太阳电池阵遮挡,但长时间的热辐射出射,使其温度下降。该服务舱仪器板-

x

侧边缘部分在舱板厚度方向上出现5 ℃的温度梯度,显示出3D 舱板的采用对于卫星平台结构板温度状态具有更加深入的揭示能力。

从图10(b)可见,服务舱仪器板仍然保持了局部高温状态,高温处的舱板外表面温度为48.29 ℃。这是因为该舱板上的工作设备热耗集中,又被太阳电池阵遮挡,热量不易辐射出去,且在出地影时刻该舱板为受照状态。

对比图10 和图8 可见,出地影时的平台本体温度较星箭分离时刻的温度略有降低。

图10 转移轨道出地影时刻的平台本体热分布Fig. 10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on the main part of the platform when exiting from the Earth’s shadow

4.4 转移轨道南板受照时

自星箭分离时刻起,卫星建立起姿态缓变的巡航姿态;此后,卫星将从出地影时的北板受照状态缓变到南板受照状态。南板受照时卫星平台的热分布如图11 所示。由图11(a)可见,在卫星南板受照时,由于太阳电池阵没有热控多层,南太阳电池阵的温度由出地影时的-95.10 ℃剧烈升至79.81 ℃,温度变化达175 ℃。由图11(b)可见,北太阳电池阵的温度由其受照时的约-36 ℃降至-80.79 ℃,也有约45 ℃的较大降幅。

图11 转移轨道南板受照时刻的平台热分布Fig. 11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of the platform when+y board is illuminated

略去太阳电池阵和东西板上的工艺开孔后,卫星平台的本体热分布如图12 所示。比较图12 与图10 可知,在卫星姿态缓变的循环中以及在卫星热控多层的保护下,卫星平台本体的温度已渐趋稳定——出地影北板受照时卫星本体的温度是50.84~-14.51 ℃,卫星南板受照时卫星本体的温度是48.73~-11.22 ℃,后者较前者的温度上限和下限分别下降了约2 ℃和3 ℃。

图12 转移轨道南板受照时刻的平台本体热分布Fig. 12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on the main part of the platform when +y board is illuminated

由图12(a)可见,通信舱南板的温度约为7.5 ℃,与出地影北板受照时相比降低了约2 ℃。服务舱南仪器板的平均温度约为24 ℃,比出地影北板受照时升高了约4 ℃。其原因在于服务舱板是热控辐射面,且较大部分未受太阳电池阵遮挡,此时是受照状态。

由图12(b)可见,通信舱北板的平均温度约为11 ℃,与出地影北板受照时相比降低了约4 ℃。服务舱北仪器板的局部高温处的舱板外表面温度为46 ℃,比出地影北板受照时降低了约2 ℃,温度变化较小,原因是该处舱板受太阳电池阵遮挡。

图12 中平台本体的其余舱板外表面温度约为11 ℃,与出地影时相比降低了2 ℃,温度变化较小。

4.5 转移轨道北板受照时

在转移轨道卫星从南板受照状态缓变到北板受照状态时,卫星平台的热分布如图13 所示。由图13(a)可见,在卫星北板受照时,南太阳电池阵表面温度由南板受照时的约79.81 ℃降至-71.8 ℃,温度变化达152 ℃。由图13(b)可见,北太阳电池阵表面温度由南板受照时的约-80.79 ℃升至75.73 ℃,温度变化达157 ℃。温度剧烈变化的原因是太阳电池阵表面没有热控多层。

图13 转移轨道北板受照时刻的平台热分布Fig. 13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on the platform when-y board is illuminated

略去太阳电池阵和东西板上的工艺开孔后,卫星平台本体的热分布如图14 所示。比较图14 与图12可知,在卫星姿态缓变的循环中以及在卫星热控多层的保护下,卫星平台本体的温度变化较小——南板受照时卫星本体的温度是48.73~-11.22 ℃,北板受照时卫星本体的温度是51.68~-16.35 ℃,后者较前者的温度上限和下限都扩大了约5 ℃。

图14 转移轨道北板受照时刻的平台本体热分布Fig. 14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on the main part of the platform when -y board is illuminated

由图14(a)可见,通信舱南板的温度约为8 ℃,与南板受照时的温度基本持平;服务舱南仪器板的平均温度约为17.4 ℃,比南板受照时的约24 ℃有所降低,原因在于服务舱板是热控辐射面且较大部分未受太阳电池阵遮挡,此时不是受照状态。

由图14(b)可见,通信舱北板的平均温度约为10 ℃,比南板受照时降低了约1 ℃,温度波动不大;服务舱北仪器板的局部高温处的舱板外表面温度为49 ℃,比南板受照时升高了3 ℃,温度变化较小,原因是该处受到太阳电池阵遮挡。

图14 中平台主体的其余舱板外表面温度约为8 ℃,与南板受照时相比降低了3 ℃,温度变化较小。

5 热分析与热试验的结果比较

有限元模型在北板受照时的热分析结果和卫星在转移轨道热平衡工况下的试验结果对比如表1所示,其中热分析结果为平均值。

表1 热试验与热分析结果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between thermal test result and the analysis result

从表1 可见,与热试验结果相比,北板受照时,服务舱板温度的分析结果偏高,通信舱温度的分析结果偏低。这是由于卫星转移轨道的热平衡试验工况是在卫星处于正常运行情况下的热试验结果,有主动热控功能,太阳电池阵正常展开,而热分析中的卫星平台是在发射中整流罩内温度条件偏高和太阳电池阵延迟展开的情况下得出的分析结果。热分析关心的是平台本体在各典型热状态下的热性能保持情况,仅反映了各单机设备的热耗及其产生的时间,未对其详细一一建模。

6 结束语

对于高价值的大型GEO 通信卫星,为了确保其发射成功,分析了转移轨道段热因素诱导的潜在风险。对抛整流罩、星箭分离、出地影时刻和南/北太阳电池阵受照时刻的卫星平台热分布进行了分析,涵盖了卫星转移轨道的各种典型热状态,并与卫星总体热试验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印证,为抑制工程卫星的潜在风险提供参考。从分析的结果看,在自然环境导致整流罩内温度偏高、太阳电池阵展开延迟的条件下,卫星平台本体最高温度出现在北板受照时,服务舱板温度达51.68 ℃;卫星平台本体最低温度出现在通信舱南板上部,为-16.35 ℃。这表明大型通信卫星平台对于较极端的热环境有一定的温度保持能力,本体温度未超出一般热控要求的范围。由于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考察平台性能,仪器设备单机未一一建模。

本研究中还揭示出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1)平台本体温度距热控要求温度裕度不大,高温裕度仅3.3 ℃,低温裕度仅3.6 ℃。

2)在采用3D 舱板的热分析中,在卫星出地影时刻,服务舱板厚度方向存在5 ℃的温度梯度。

3)从转移轨道的整个轨道的时间维度考虑,南北面的轮流受照循环状态远未结束,分析至此是与工程实际状态相吻合的。后续状态分析的必要性可参考文献[11]并结合具体工程实际特点决定取舍。鉴于分析工作繁复,此处不再赘述。

猜你喜欢

本体卫星温度
继齐韵往昔,以今声开来——思考自五音戏主奏乐器的演变、本体及延伸
眼睛是“本体”
静止卫星派
温度计为什么 能测温度?
一种新型水平移动式折叠手术床
温度与情绪大作战?
Puma" suede shoes with a focus on the Product variables
测个温度再盖被
What Would Happen If All Satellites Stopped Working? 假如卫星罢工一天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